【名校精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测试题-2(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时练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时练习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明朝有位叫钱宰的官员,因为每天都要早起上朝,在家写了一首打油诗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朱元璋第二天就对他说,我并没有“嫌”你,改成“忧”字更合适。

朱元璋这么快就知道这首诗的内容是通过()A.丞相B.六部C.锦衣卫D.东厂2.《明史•宋濂传》记述: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说:“你没有欺骗我。

”这一记载可以用于研究()A.朱元璋提倡尊孔崇儒B.明初大大强化皇权C.明朝的君臣关系和睦D.明初朝臣权力过大3.在我国古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一人,唐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明朝废除了宰相,这些变化表明()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封建政治制度日益完善D.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最后到跪,这一现象说明()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D.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5.“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这种现象突出地反映了明朝()A.社会治安较差B.皇权高度膨胀C.官员重视礼仪D.官员珍惜生命6.“皇帝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皇帝集中了统治权与行政权,成为绝对专制君主,标志着中国绝对专制君主的出现”。

以下做法能证明材料观点的是()A.确立三省六部制、颁布“推恩令”B.重文轻武、设置通判C.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D.八股取士、设枢密院7.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A.焚书坑儒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大兴文字狱8.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A.秦朝和唐朝B.西汉和唐朝C.秦朝和明朝D.西汉和明朝9.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带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带答案)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5.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D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卷肯定涉及哪些内容
A.经济政策 B.时事评论 C.诗词歌赋
2、变化:
(1)内容变化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朝代
贡献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科举制正式确立
厂卫的刑罚非常残
酷,设有监狱、法庭, 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 刺心等,残忍至极,制 造了大量冤错案。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 与妻子诀,及暮无事 则相庆,以为又活一 日。
—《稗史汇编》
锦衣卫印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侍卫亲军),明成
祖时期设立东厂(宦官)。
①目的: 监视官民。 ②职责: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③地位: 东厂与锦衣卫被合称为“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在地方(政治):
(1行)省取长消官行:中书省,
设立““凡钱三粮司、”兵,将原 来行甲中、屯书种省、的漕权力 一属分 ,运无之为从、 不”军领三而国(,使重掌互行事管不省, )统的 权力《元分史散·;百官志》 (2)分封诸子为王,
丞 在相中胡央惟:庸,开 国 (老1)臣政,治位高:权 重 废。除因丞是相百制官度之 首 人 朱 和升, 之 元六中一 上 璋部书人,发职省之又生权,下常“,提万与口 角 六”部,直朱接元向璋皇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有答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有答案)

2020年最新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一、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题目要求的。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掌握】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2.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一王朝。

明朝建立于()【运用】A.13世纪60年代B.13世纪80年代C.14世纪60年代D.14世纪80年代3.明朝采取的以下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的是()【拓展】A.废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理解】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5.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最大的不同是()【运用】A.考试目的不同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D.考试管理不同6.我国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理解】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识记】A.北京和南京B.洛阳和长安C.开封和临安D.北京和洛阳8.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识记】①葡萄②占城稻③甘薯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1)材料一中的“帝”指谁?材料反映该朝代官制有哪些变化?有什么作用?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一、选择题1.“40岁的朱元璋终于收割胜利果实了.他‘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新皇帝满身盛装,威严地接受了百官朝贺.”这是电视剧《朱元璋》中的一句台词.他“即皇帝位”的时间是()A. 1366年B. 1367年C. 1368年D. 1369年【答案】C2.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位于他称帝的城市.如果你想实地去参观,应该去的城市是()A. 北京B. 南京C. 开封D. 洛阳【答案】B3.下列机构中,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统治后期的是()A. 三司B. 六部C. 厂卫特务机构D. 丞相【答案】D4.明朝的建立者是()A. 刘邦B. 唐太宗C. 朱元璋D. 努尔哈赤【答案】C5.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词语中,在明朝时才可能出现的是()A. 武状元B. 进士科C. 殿试D. 八股文【答案】D6.明朝掌管地方军政的机构是( )A. 兵部B. 五军都督府C. 按察使司D. 都指挥使司【答案】D7.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B. 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C.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D.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答案】B8.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A. 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B. 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C. 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D. 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答案】C9.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A. 唐诗B. 策问C. 《老子》D. “四书”“五经”【答案】D10.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A. 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B. 题目选自“四书”“五经”C. 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D. 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答案】C11.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局部),该图长2182.6厘米,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当时与北京拥有同等经济地位的城市是()A. 苏州B. 南京C. 松江D. 景德镇【答案】B12.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A. 汉朝B. 唐朝C. 明朝D. 隋朝【答案】C二、非选择题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清)顾炎武《日知录》(1)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为明太祖,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2)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答案】(1)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锦衣卫.(2)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习题(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习题(有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一、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题目要求的。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掌握】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2.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一王朝。

明朝建立于()【运用】A.13世纪60年代B.13世纪80年代C.14世纪60年代D.14世纪80年代3.明朝采取的以下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的是()【拓展】A.废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理解】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5.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最大的不同是()【运用】A.考试目的不同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D.考试管理不同6.我国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理解】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识记】A.北京和南京B.洛阳和长安C.开封和临安D.北京和洛阳8.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识记】①葡萄②占城稻③甘薯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1)材料一中的“帝”指谁?材料反映该朝代官制有哪些变化?有什么作用?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2、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A. 减轻财政压力B. 清除贪官污吏C. 强化思想控制D. 加强君主集权3、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财政的是()A.按察司B.都司 C.布政司D.民政司4、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B. 强调以家世背景作为选官的标准C.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D. 明朝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5、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6、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之朱棣》引起了观众对朱棣的关注。

下列与朱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 设东厂B. 废丞相设三司C. 建立锦衣卫D. 设六部7、“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作者批评的是()A. 秦朝的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明朝的八股取士D. 清朝的“文字狱”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9、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位于他称帝的城市。

如果你想实地去参观,应该去的城市是()A. 北京B. 南京C. 开封D. 洛阳10、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

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 )①玉米②甘薯③水稻④花生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给“宰相制度的废除、锦衣卫的设立、八股取士”选择一个主题,下列选项合适的是()A. 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B. 文化专制的加强C. 思想控制的强化D. 近代化因素的萌发12、《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1.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个地方官员,有事到都城参见明太祖,应去()A.南京B.北平C.西安D.洛阳2.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因为他()A.废除了丞相制度B.废除了行中书省C.废除了“三司”D.废除了锦衣卫3.明太祖设立的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是()A.市舶司B.锦衣卫C.东厂D.三司4.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状元卷。

这份状元卷的内容以哪本书为标准()A.《齐民要术》B.《孙子兵法》C.《资治通鉴》D.《四书集注》5.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6.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①玉米②甘薯③占城稻④马铃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①废行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这反映了明朝时()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B.京官很悲观C.京官度日如年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基础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稳定社会秩序10.“读书人,最不济。

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D.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11.下列关于明朝社会经济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等作物B.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C.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D.棉纺织业从北方推向南方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2024学年初中7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2023-2024学年初中7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堂作业一、选择题1.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A.提高效率B.强化皇权C.控制军权D.制约地方2.《白话本国史》中写道:“(明)太祖初定天下……所定制度,亦颇详备……然而专制的气焰太盛,私天下之心又太重。

”下列能够说明太祖“专制的气焰太盛”的是()A.创立科举制B.完善三省六部制C.设立宣政院D.废除丞相制度3.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这表明明朝()A.开创科举制度B.推行重文轻武C.提倡尊孔崇儒D.大兴文字狱4.明朝有位叫钱宰的官员,因为每天都要早起上朝,在家写了一首打油诗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朱元璋第二天就对他说,我并没有“嫌”你,改成“忧”字更合适。

朱元璋这么快就知道这首诗的内容是通过()A.丞相B.六部C.监察机构D.大都督府5.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A.唐诗B.小说C.“四书”“五经”D.《论语》6.朱元璋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事三权,其中掌管军事权的是()A.都指挥司B.布政司C.按察司D.巡检司7.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城上的成就。

”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8.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

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宋代以后一段时间的书法仿佛丧失了活力,书法的风格“中规中矩”,不再如宋代书风那般充满趣味。

而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

这些变化()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体现古代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C.深受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D.使古代的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9.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①处应填()A.①B.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①依据门第推荐C.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①废除丞相D.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①八股取士10.明中叶以后,人口增加,科举竞争日趋激烈,人地矛盾也趋于尖锐,大批生员和破产农民纷纷弃儒就贾或弃农从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

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

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

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

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

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
重大改组。

“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

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

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图。

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2)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变化?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个部门?“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一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这一做法有何作用?
(4)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这则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随后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 )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D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A )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D )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2015•汕尾市)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

“重大改组”体现在( D )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D )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
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B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D )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C )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

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

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图。

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变化?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个部门?“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说明什么问题?
中央撤销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已集中到皇帝手里。

(3)材料一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这一做法有何作用?
一切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加强了君主集权。

(4)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这则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锦衣卫。

皇权空前加强(或实行特务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