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武术操三字经视频大全】三字经武术操视频观看.doc
千字文武术操文字讲解

千字文武术操文字讲解千字文是中国历史传统的经典文化之一,也是一篇为训练儿童识字能力而作的古代教材。
而将千字文融入武术操中,可使练功者通过默诵文中的文字,提高自己的身体素养和武术基本功,而且也能加深对千字文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千字文武术操的文字讲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千字文武术操的26个动作,这些动作包含了武术的基本动作和技术:1、造势式:双手成合叉形,一手握拳,头向左侧。
2、起势式:站立动作,双脚并拢,身体挺直,手握成拳,放在腰两侧。
3、开合式:双手向外展开,身体同时向两侧展开,大幅度地呼吸。
4、进式:右脚向前迈步,两脚之间距离不可太大或太小,身体微微低头。
5、退式:左脚向后踏步,身体同时向后倒退,手臂前伸。
6、左右摆臂式:手臂分别向左、向右划圆,呼吸要充分。
7、抬手式:双手向上伸直,同时站在脚趾上,身体尽量向上伸展。
8、落地式:身体向下弯曲,两手放在地上,同时双膝着地,呼吸要放松。
9、跨鸭式:双脚向两侧踏开,同时一只手伸向正前方,另一只手抱住膝盖。
10、跳射式:双脚弹起,同时向上跳起,左脚向前伸出,右脚则向后。
11、顺水推舟式:一个侧向的姿势,收缩手臂,抬起右脚膝盖,向前伸展左腿。
12、电光石火式:弓步式,右脚向前迈步,左腿呈弯曲状态,手臂收起。
13、金鸡独立式:一条腿支撑身体,另一只腿向后仰起,两手向前伸展。
14、搬运式:一个侧向的姿势,身体向左侧倾斜,两手向上抬起,右脚向后迈步。
15、翻身起势式:跳起式,同时向上踢脚,双手向右支撑身体,手臂伸直。
16、虎掏心式:弓步式,同时双手向前,手心朝下,右腿呈90度弯曲状态。
17、走马式:站姿,缓慢擦地走,手臂随步伸展,大幅度的呼吸。
18、飞燕式:右脚向前翘起,同时身体向前倾斜,双手向后划圆。
19、地心游龙式:右腿跨步向前,同时向下弯曲膝盖,左手向前伸展。
20、风卷秋叶式:一个侧向的姿势,身体向左侧倾斜,伸出两手向前。
21、插花式:身体向右侧转,双手张开,身体往左下弯,头往右转。
三字经 武术操 毛健 t

苟不教(开左步推掌 )
性乃迁
(翻掌上举)
出左脚,
与肩同宽 双掌平推, 力达掌指。 眼看前方。
收左脚,同时 双掌经体侧 翻掌至头顶, 指尖相对, 眼看指尖, 力达掌指。
出右脚,双掌从头上推至侧平
教之道(开步侧推掌) 举,立掌,眼看前方。
贵 以 专
收 右脚 并步 抱拳
昔孟母(开步劈拳)
择邻处
(双掌前托)
收左脚,双手变 掌,经体侧上托
于胸前,与肩同 宽,掌心向上。
开左脚,双手经头上体侧
抡拳下砸成侧平举,立拳。
子不学(勾手右盼)
断机杼
(收右脚 并步抱拳)
开右脚,双掌变勾 用力摆至体后,头 向右甩。
窦 燕 山
弓 步 亮 掌
出左脚成左弓步,左手于头上亮掌,右手按掌于腹前,
眼看右前方。
有义方(并步侧掌)
教五子(开步推掌)
收左脚成并步,双 掌侧掌于腰间,指 尖向下,掌心向前,
眼看前方。
开右步双掌立掌向两侧推出
名俱扬(高虚步亮掌)
右脚虚步
点地,右
手侧立掌
左手于头 上亮掌。
武韵曙光
系列武术操
《三字经》
沛县曙光小学 毛健
人之初(开左步冲拳)
性本善(抱拳左顾)
出左脚,
收左脚, 双手抱拳 于腰间, 头左甩, 眼看左前 方。
与肩同宽
双拳平冲,
旋转冲出,
力达拳面。
性相近
(开右步冲拳)
习相远(抱拳右顾冲, 旋转冲出, 力达拳面。
双手抱拳 于腰间, 头右甩, 眼看右前 方。
武术三字经

《武术·新三字经》全文:
我习武强体魄幸福快乐体为本我崇文增智慧学而优则德为上
春日暖,秋水长,和风吹,百花香。
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
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
倡和谐,民所望,兴道德,国运昌。
我学子,重师礼,感师恩,为人梯。
勤奋者,功必成,开创者,业必兴。
德为上,智为高,体为本,风华茂。
精气神,是三宝,克敌弓,不可少。
精神力,紫气豪,民族魂,华光照。
我中华,开新纪,倡文明,兴正义。
好传统,莫荒弃,百福临,千祥集。
五千年,文化力,传至今,了不起。
人之春,在少年,光阴迫,惜时间。
生有涯,知无限,苦攻读,莫偷安。
成于勤,毁于惰,荒于嬉,败于奢。
省吾身,思己过,言必行,行必果。
校本教材《三字经》教学设计 (1)

《校本教材——三字经、弟子规自编武术操》毛健教材分析本课是本人自编的校本教材,是系列武术操《武韵曙光》的基本部分。
主要是练习武术的基本手型步法。
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受到学生普遍喜爱。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的文件,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全面推广武术健身操。
武术健身操与广播体操相比,其动作形态多样,练习方法突破个人单练形式,在实现健身的同时具备自卫技能、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启蒙教育向正规教育转型的开始,应当把姿态教育和培养武术兴趣放在目标的首位,为学习组合拳和套路奠定基础,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培养学生对武术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1、小学生运动参与能力、性格爱好个性差异较大。
因此,一些带有模仿性、表演性的练习,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没武术功底的小学初学阶段,通过“做操”这种简单易学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手型步法十分有效。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武术操《三字经》动作名称和顺序,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让学生初步领悟到中华武术有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尝试练习,使学生领会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做到路线清楚,掌形、拳形、身形、步形、正确到位。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习能力。
发展协调性、力量等素质,培养学生对武术的爱好和崇尚武德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手型、歩型及路线的变化;练习时注重动作连贯、协调,一气呵成。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和信心(3分钟)1、体育委员集合,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2、结合我校系列武术操《武韵曙光》的训练和演出,导入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信心和激情。
A、沛县自古崇文尚武,是全国武术之乡;B、我校是省武术基地;C、你们即将参加《武韵曙光》的演出。
弟子规武术操

弟子规武术操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为什么要学习《三字经》

(二书写《三字经》
1.认真临摹,每天一页,班主任进行落实,学期结束纳入班主 任考评。 2.认真看旁边的生字注音,读准每一个字,仔细理解旁边的注 释。 3.学期结束将举行书写《三字经》大赛,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4.练好字,一箭三雕:促进背诵,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提高修 养,学好《三字经》,走遍天下都不怕;写一手漂亮的字,人 人认可羡慕,考试也可以得高分。 5.教师应积极参与书写《三字经》工作,认真写完并及时上交 办公室的在教师评比中加1分,另奖励20元。
(三)跳《三字经》操.flv
1.音乐老师负责教学生跳《三字经》操,运动会时将进行 比赛。 2.全体教师必须参与6个课时的习练工作,由胡主席组织牵 头并签到,学会以后每人造30元补助。 3.跳操即可锻炼身体,又可潜移默化的记忆《三字经》。
(四)唱《三字经》
1.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午自习进行学唱普通版。1.mp4 2.学校利用大课间进行齐唱。 3.跨班选课之《国学班》进行专业合唱训练。2.mp4
最后强调如何才能学好!
(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 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 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怎样学习《三字经》
(一)诵读《三字经》
1.利用午自习放诵读视频,增强理解!诵读.mp4 2.政教处合理安排诵读任务,进行抽查,抽查情况纳入班 级评比。 3.利用大课间进行集体背诵展示。 4.学期结束举行诵读《三字经》比赛,对能全文背诵的学 生进行奖励。 5.教师应积极主动加入到背诵工作,学校对能全文背诵的 老师将进行50元的奖励!
钱文忠先生甚至提出《三字经》适合全中国人来读。他认为 《三字经》里面讲爱、对长辈的尊敬、兄弟之间的友爱、勤 奋学习等有普世的价值,永恒的价值。
三字经武术操

三字经武术操
三字经武术操,练武之人必备。
字字教导身法,逐字练习方可臻
于高妙境界。
【开】开手成拳,搭手立掌,开合动作要刚劲有力。
【关】关节灵活,形态平衡,收放有度力量均匀。
【合】合手合身,
身心相应,动作流畅融合自然。
【聚】聚气凝神,意守丹田,提高内
功提升实战能力。
【散】散发四肢,气流自如,练习过程中体会到内
外的自然协调。
【打】打出拳脚,以攻代守,刚猛激烈,体现实战技法。
【劈】劈手顶踢,翻滚快攻,灵活多变,增强反应能力。
【撩】
撩手冲拳,挑腿猛踢,注重技巧,提高攻击精准度。
【架】架子要大,步法宽稳,多变疾速,提高应变能力。
【防】防守为主,防止任何进攻,发现漏洞,突出实战价值。
【藏】藏招于意,意在先行,出招意外,强化应变能力。
【避】避开攻势,闪躲侧身,多角度躲避,提供
攻击机会。
【化】变身为龙,化敌为友,运用武术技能,增进人与人
之间的交流。
核心素养下武术操教学的意义与实施途径

核心素养下武术操教学的意义与实施途径一、武术操教学的意义1.增强身体素质武术操是一种循序渐进,动静结合,又注重各个部位的协调和平衡的综合体育运动方式,能够很好地促进肌肉的发展和力量的提高,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柔韧性,有利于全面提升身体素质。
2.培养身体协调能力武术操是一种需要高度协调性的运动形式,不仅要求身体各器官、各肌肉群之间进行良好的协调,同时也需要眼、手、腰、腿之间协调配合,从而使得身体协调、柔韧、灵敏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中重要的协同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提高耐力和专注力武术操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和耐心练习的运动方式,对人的意志品质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可以让人在枯燥乏味的练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的习惯和精神,从而提高人的耐力和专注力,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能力。
4.加强身心的协调武术操是一种上下左右前后动作的有机结合,能够使身体运动与呼吸、思维相统一,在养生运动中具有较大的价值。
通过武术操的不断练习,可以使身体与大脑达到高度协调,增强身心的协调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中的情感自控和快乐体验。
1.科学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武术操的教学内容需要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动作开始逐步演化到高难度的运动,同时注意动作的合理组合和变化,以达到锻炼身体各部位协调性和全面素质的目的。
2.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在武术操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有目的性组织课程,采用交互教学、个性教学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武术操教学中,可以运用视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式学习体验,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核心素养中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武术操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配合完成动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并注重对学生的合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从而提升核心素养中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持词大全】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三字经》作为我国旧时的一部优秀启蒙教育读本,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教育价值。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拼音三(sān)字(zì)经(jīng)
英文three-character scripture
《三字经》书影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
《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读必背的书籍。
2008年4月25日我国新修订了《三字经》,增加修改49处,修改内容仅占原文10%,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力争在全国中小学推广。
2009年春节到同年5月,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
至今《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
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也层出不穷。
《三字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不等。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我国优秀的蒙学读物,并称为"三、百、千"。
《三字经》内容介绍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
我们采用的则是民国年间的增补本。
关于《三字经》作者
原典作者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
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
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
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
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
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明代著名诗人、王应麟的同乡黄润玉在《先贤赞》中称颂王应麟“春秋绝笔,瑞应在麟。
宋诈讫录,瑞应在人,尼父泣麟,先生自泣。
出匪其时,呼嗟何及。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汉艺文志考证》中说“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十卷,所采掇亦甚博雅。
”
章学诚指出“今之博雅君子,疲惫精力于经传子史,而终身无得于学者,正坐宗仰王氏,而误执求知之功力,以为学即在是耳。
”
增改作者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
后易名为炳麟。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
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不同版本的《三字经》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
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此后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
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
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
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解放后,又对《三字经》进行修订。
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观内容的修订。
如
关于元代历史的“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改为“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
关于清代历史的“清顺治,据神京。
至十传,宣统逊。
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改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
《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其内容涵盖量非常丰富、全面。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有两本书是一定要读的,那就是《三字经》跟《弟子规》。
《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人伦的次第与纲常,深入学习,深信每个人都会燃起对华夏先祖的崇敬与承担弘扬文化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