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发现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物理《划时代发现》教案

高二物理《划时代发现》教案

高二物理《划时代发现》教案教案: 划时代发现学科: 物理年级: 高二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领域的几个划时代发现及其重要性。

2. 掌握这些发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3. 分析这些发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教学重点:1. 几个划时代发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解读这些发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教学难点:1. 分析这些发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2. 将这些发现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划时代发现的相关资料和视频。

教学过程:步骤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等引入物理领域的几个划时代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发现的重要性。

步骤2: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划时代发现进行讨论。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于这个发现的了解,并讨论这个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步骤3: 知识传授(15分钟)通过PPT演示,详细介绍每个划时代发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重点解读这些发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意义,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步骤4: 案例分析(1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划时代发现的案例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个发现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步骤5: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由小组代表汇报给全班。

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各个划时代发现的共同特点和意义。

步骤6: 拓展延伸(5分钟)对于那些对物理领域划时代发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观看相关的视频,深入了解这些发现的背后故事。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了解物理领域的几个划时代发现,掌握这些发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并分析这些发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这些发现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发现背后的故事。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由于本节电磁感应现象既是本节的重点⼜是难点,所以我就回绕这个重、难点进⾏突破。

⼆、探究过程第⼀阶段:研究磁场产⽣电流的条件(⼀)、提出问题师:前⾯我们共同学习了电流的磁场,知道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磁”。

那么,你是否想过存在不存在相反的现象呢?即“磁能⽣电”呢?(⼆)、猜想与假设⽣:“磁可能⽣电”。

因为电流的周围总是存在着磁场,说明电流和磁场彼此是不可分割的。

师:那么,我们如何来实践“磁⽣电”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实验设计1、要求学⽣设计所需的实验器材(灵敏电流计、开关、⽅框线圈、马蹄形磁铁、导线)。

2、师⽣论证可⾏性⽅案。

如把条形磁铁改成马蹄形磁铁;把单根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改成利⽤⽅框线圈的⼀条边作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把电流表改成灵敏电流计等。

3、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1)闭合开关,让⼀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不动;让⼀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前后移动;让⼀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2)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

(四)、实验探究1、学⽣根据实验步骤进⾏合作探索研究。

(两个同学⼀组并从实验桌抽屉下拿出器材)。

并要求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教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实验组适度指导,并允许⾃学课本。

3、思考讨论。

教师利⽤多媒体课件出⽰下列问题:(1)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满⾜什么条件时,导体中才会有电流产⽣?(2)通过⼩组合作探究,归纳出磁场产⽣电流的条件?(五)、分析与论证1、组织学⽣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讨论。

2、让学⽣上讲台操作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同学间补充说明或加以点评。

3、师⽣归纳实验结论。

(多媒体投影规律)(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划时代的发现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划时代的发现

選修3-2第四章電磁感應第1節《劃時代的發現》一、教材分析《劃時代的發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節,本節是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思考、研究時的迷失與最後成功,本節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難得素材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奧斯特實驗、電磁感應現象,(2)瞭解電生磁和磁生電的發現過程,(3)知道電磁感應和感應電流的定義。

2.過程與方法(1)通過閱讀使學生掌握自然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繫和相互轉化的;(2)通過學習瞭解科學家們在探究過程中的失敗和貢獻,從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領悟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觀察實驗、分析論證、歸納總結等要素在研究物理問題時的重要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學習閱讀培養學生正確的探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2)領會科學家對自然現象、自然規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學家不怕失敗、勇敢面對挫折的堅強意志激勵自己。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探索電磁感應現象的歷史背景;難點:體會人類探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四、學情分析我們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準有差距。

本節課學生認識到探索電磁感應現象的歷史背景是關鍵。

五、教學方法1.講授法:講授科學家的艱辛2. 實驗法:學生自己體會奧斯特實驗3.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4.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六、課前準備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劃時代的發現”,初步瞭解物理學史。

分小組6台奧斯特實驗裝置。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分小組合作學習,分6個學習小組。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学设计:《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设计:《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设计:《划时代的发现》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教科书上把“划时代的发现”单独作为1节课来处理,主要是因为奥斯特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体现自然的和谐统一;法拉第的发现解开了人类社会迈进电气化时代的序幕,这段科学史也是科学思维中传统与创新交锋和突破的生动事例,它是同时还展示了创新思维的重要和时代局限性对创新的羁绊.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研究的过程.电磁感应现象在变化或运动中产生,为第二节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打伏笔.探究有方向,我认为这节编入教材及时重要.2.教学对象分析如果单纯的教师叙述整个发现史,则课堂意思那个会单调沉闷,学生也很难设身处地感受这些发现的伟大性,由于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在选修3-1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了,学生对比较熟悉,可采用再现实验体现电流磁效应的重大意义。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通过教师问题引导, 学生自主发挥创造力思维和学习创造力方法,去分析讨论设计探究磁生电方案(这是学生最困难学习阶段).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知识和认识背景,“经历”法拉第探索的主要过程,防止学生机械重复经历又不能设计与第二节实验一样, 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活动做实验器材相结合的形式,得出电磁感应现象是在运动变化中产生.体验法拉第研究创新的思路与方法,充分感悟法拉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达到运用创造力方法解决在今后生活和工作中迷惑.3.教学环境分析本节主要分三部分内容展开:1.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2.法拉第心系“磁生电” 3.科学足迹.学生转化角色,设计磁生电探究实验,分析讨论得出最佳方案. 需要教学资源(一捆绝缘铜线学生电源条形磁铁手摇发电机绕有线圈的导体导线小磁针).学生必须在物理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结合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磁之间存在联系(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学生领悟到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变化﹑运动中才能出现的效应(3)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知道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过程与方法(1)探究磁生电的效应,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联系(2)通过实验失败寻找启迪,再实验最终达到成功的方法从中体会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科学创新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2)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的成功,体会成功奥秘在于他们掌握了创造的规律和自我训练创造力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1)重点:学生动手探究怎样才能发生磁生电效应,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引导学生按照探究思路自主制作器材,独立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三、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图(二)教学环节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播放视频新课教学师:我们已进入电气化时代,我们对点的认识要从1800年利大利科学家付打发现伏打电池,但伏打电池成本高,电流微弱。

划时代的发现--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8)

 划时代的发现--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8)

第一节划时代的发现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

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

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

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1划时代的发现-人教版选修3-2教案

1划时代的发现-人教版选修3-2教案

划时代的发现-人教版选修3-2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划时代发现的含义和背景;
2.能够掌握达尔文的进化论;
3.能够分析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划时代发现的含义和背景;
2.掌握达尔文的进化论。

三、教学难点
分析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1. 划时代的发现
1.引入:通过一段故事或新闻报道等方式引出划时代发现的概念;
2.讲解划时代发现的含义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重大发现和变革;
3.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等现代发展相比较,讨论当时的发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 达尔文的进化论
1.讲解达尔文的背景和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3.结合课程范围内的部分动植物案例,让学生探讨进化的原理和过程。

3. 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重要价值进行简单讲解;
2.分析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
3.结合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案例,让学生掌握具体保护方法。

4.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回顾,梳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
1.反馈式评价:结合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形成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3.总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

划时代的发现教案

划时代的发现教案

划时代的发现教案【教学目标】(1)关注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

(2)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特征;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感悟科学与技术、社会的重要关系,树立人文精神。

(3)了解信念和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辩证认识传统观念对科学发展的利与弊。

(4)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具】1、教师演示用:学生电源、灵敏电流计、磁铁、小磁针、开关、导线若干。

2、学生分组用:磁铁、线圈、导线、开关、灵敏电流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激趣:课件展示三峡等发电站图片;2、激思:为什么戴维说:我最伟大的发现是我发现了一个人:法拉第?法拉第又发现了什么?3、联系实际:课件展示20xx年民工过年扛发电机回家照片,让学生感受“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进行新课(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1、学生阅读教材与老师结合课件简介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2、学生讲述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的故事;3、演示实验:电流磁效应。

步骤一:先让通电导线沿东西放置,让学生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现象:小磁针不偏。

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讨论原因。

步骤二:再让通电导线沿南北放置,让学生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两个实验对比,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课件展示:奥斯特的发现实现了电和磁的第一次握手,法拉第赞扬道:“它突然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使其充满光明。

”同学们,从奥斯特的成功秘诀中,你有什么发现?4、介绍安培,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奥斯特研究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体会科学家对以往知识的熟知和对新鲜事物及其发展前景的敏感,正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

划时代的发现教案

划时代的发现教案

划时代的发现教案【篇一:4.1《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4.1《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蒋显翠昭通市盐津县第三中学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材分析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使整个科学界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这一发现揭示了长期以来认为性质不同的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联系,法拉第赞扬道:“它突然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使其充满光明。

” 法拉第坚信:磁与电之间也应该有类似的“感应”。

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十年艰苦的探索。

在这十年中,他失败了,再探索,再失败,再探索....终于于1831年取得了成功!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使人们对电和磁内在联系的认识更加完善,宣告了电磁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的诞生,为电磁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这节课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好素材。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2.学习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 教学难点:感悟科学发展的历程,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授奥斯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2.问题探究法:教师组织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六、教学过程(一)请你回忆1.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你做过的哪些实验说明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是有联系的?2.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你认为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奥斯特梦圆“电生磁”(课件演示电流的磁效应)学生活动:在以下问题的引导下,请你阅读教材中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1: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①19世纪20年代之前,电和磁的研究始终独立地发展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

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

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

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1821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文章,评述奥斯特发现以来电磁学实验的理论发展概况。

戴维把这一工作交给了法拉第。

法拉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开始转向电磁学的研究。

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磁能否产生电呢?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磁能转化成电”。

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起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线中产生电流,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失败了。

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取得成功。

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

1831年11月24日的论文中,他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他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

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类比,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曾提出过“电张力”的概念。

后来在考虑了电磁感应的各种情况后,认为可以把感应电流的产生归因于导体“切割磁力线”。

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直到1851年才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经过大量实验后,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作为19世纪伟大实验物理学家的法拉第。

他并不满足于现象的发现,还力求探索现象后面隐藏着的本质;他既十分重视实验研究,又格外重视理论思维的作用。

1832年3月12日他写给皇家学会一封信,信封上写有“现在应当收藏在皇家学会档案馆里的一些新观点”。

那时的法拉第已经孕育着电磁波的存在以及光是一种电磁振动的杰出思想,尽管还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为解释电磁感应现象,他提出“电致紧张态”与“磁力线”等新概念,同时对当时盛行的超距作用说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一个物体可以穿过真空超距地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不要任何一种东西的中间参与,就把作用和力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这种说法对我来说,尤其荒谬。

凡是在哲学方面有思考能力的人,决不会陷人这种谬论之中”。

他开始向长期盘踞在物理学阵地的超距说宣战。

与此同时,他还向另一种形而上学观点──流体说进行挑战。

1833年,他总结了前人与自己的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当时所知摩擦电、伏打电、电磁感应电、温差电和动物电等五种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

他力图解释电流的本质,导致他研究电流通过酸、碱、盐溶液,结果在1833~1834年发现电解定律,开创了电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

他所创造的大量术语沿用至今。

电解定律除本身的意义外,也是电的分立性的重要论据。

1837年他发现电介质对静电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以近距“邻接”作用为基础的静电感应理论。

不久以后,他又发现了抗磁性。

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形成了“电和磁作用通过中间介质、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思想。

”于是,介质成了“场”的场所,场这个概念正是来源于法拉第。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引入场的概念,是法拉第的最富有独创性的思想,是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

牛顿及其他学者的空间,被视作物体与电荷的容器;而法拉第的空间,是现象的容器,它参与了现象。

所以说法拉第是电磁场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深邃的物理思想,强烈地吸引了年轻的麦克斯韦。

麦克斯韦认为,法拉第的电磁场理论比当时流行的超距作用电动力学更为合理,他正是抱着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法拉第理论的决心闯入电磁学领域的。

法拉第坚信:“物质的力借以表现出的各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这一思想指导着法拉第探寻光与电磁之间的联系。

1822年,他曾使光沿电流方向通过电解波,试图发现偏振面的变化,没有成功。

这种思想是如此强烈,执着的追求使他终于在1845年发现强磁场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

他的晚年,尽管健康状况恶化,仍从事广泛的研究。

他曾分析研究电缆中电报信号迟滞的原因,研制照明灯与航标灯。

他的成就来源于勤奋,他的主要著作《日记》由16041则汇编而成;《电学实验研究》有3362节之多。

他生活简朴,不尚华贵,以致有人到皇家学院实验室作实验时错把他当作守门的老头。

1857年,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决议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会长。

对这一荣誉职务他再三拒绝。

他说:“我是一个普通人。

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

”同样的理由,他谢绝了皇家学院的院长职务。

当英王室准备授予他爵士称号时,他多次婉言谢绝说:“法拉第出身平民,不想变成贵族”。

他的好友J.Tyndall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在他的眼中看去,宫廷的华丽,和布来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较起来,算得什么;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较起来,又算得什么?其所以说雷雨和落日,是因为这些现象在他的心里,都可以挑起一种狂喜。

在他这种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荣华快乐,当然没有价值了”。

“一方面可以得到十五万镑的财产,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报酬的学问,要在这两者之间去选择一种。

他却选定了第二种,遂穷困以终。

”这就是这位铁匠的儿子、订书匠学徒的郑重选择。

1867年8月25日逝世,墓碑上照他的遗愿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后世的人们,选择了法拉作为电容的国际单位,以纪念这位物理学大师。

(三)科拉顿的“失败”1820年,奥斯特的磁效应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科学家想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

可以说,想实现“磁生电”是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愿望,例如,安培、科拉顿等人都曾为之努力过,但是都失败了。

在这个问题上,最遗憾的莫过于科拉顿。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

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

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

科拉顿失败了。

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

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

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

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成功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

有人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

因为科拉顿没能转变思想,没有从“稳态”的猜想转变到“暂态”的考虑上来,所以他想不到请个助手帮一下忙、或者把电流计拿到同一间房里来。

事实也正是如此,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他决定不再固守“稳态”的猜想,终于在1831年8月,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

科拉顿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