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上册期中知识点

高二地理上册期中知识点

高二地理上册期中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

高中地理上册主要涵盖了地球与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与气候、水资源与水循环、土地利用与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高二地理上册的期中考试内容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及其运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非常重要。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它同时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二、大气环境与气候地球的大气层环绕着地表,它是地球的外壳之一。

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它们对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气层中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能够保持适宜的温度,但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状况,它受到纬度、高度、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三、水资源与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对维持生命和支持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由液体、气体和固体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融化、蒸发等。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一些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四、土地利用与农业资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它不仅可以提供农田用地,还可以用于城市建设、工业用地等。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它是一种利用土地和水资源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的生产方式。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是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通过学习高二地理上册的知识点,我们对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球的运动、大气环境、水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期中考试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和运用,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地理期中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期中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期中复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关注地球上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地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理解社会和环境问题,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是高二地理期中复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

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壳较厚,海洋壳较薄。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大约占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三。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和地震、火山活动的重要理论。

地球的外壳被分割成若干个巨大的移动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壳下面的岩石流层上移动。

板块之间的边界可以是消失边界、扩张边界或者相互碰撞。

三、地球的地貌地球的地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

常见的地貌有高山、平原、丘陵、河流和湖泊等。

高山是地球表面的地质隆起,通常海拔较高。

高山的形成主要有隆起、抬升和折叠等地质运动形成。

平原是相对平坦的地表,通常海拔较低。

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海岸平原和冰川平原等。

丘陵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表。

丘陵通常由冰川、风和水的侵蚀作用造成。

河流是由雨水或融雪水形成的,它们经过侵蚀和冲刷作用,沟谷的下方通常会有河谷。

湖泊是地球表面的水域,通常由河流冲积、断层活动或冰川作用形成。

四、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湿度和降水等方面。

气象是短期的天气状况,通常用于描述某一天或几天的天气情况。

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流、地形和海拔高度等。

纬度越高的地方气候越寒冷,纬度越低的地方气候越炎热。

海流可以影响气候,例如北大西洋暖流使得欧洲气候较为温暖。

地形和海拔高度对气候也有显著影响,如山地气候通常比较凉爽。

五、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生活的人的总数。

人口数量和结构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和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中地理会考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

高中地理会考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

地球圈层结构 分层 地壳 褶皱第二部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结构: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岩石圈的结构 地壳上层: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地壳下层: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 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知识点5: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变质岩(大理岩、片麻岩、板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识点6:地表形态变化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背斜:常形成山岭,但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较发育,易遭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常形成谷地和盆地,但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遭侵蚀而成为山岭断层: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上升一侧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庐山、华山等,下降一侧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河谷,有时有泉、湖泊。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流水作用: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地貌 风力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冰川作用:冰川U 谷,刃脊、冰斗、角峰知识点7:大气受热过程 岩浆 岩浆岩 冷凝重熔 沉积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重熔 变质岩 变质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熔 重 用 变 质 作形成与分布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成因 季风环流 保温作用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损失案例: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增强大气逆辐射)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知识点

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知识点

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知识点地理是我们了解和探索地球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在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下面将对其中一些进行介绍。

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研究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包括地球结构、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动力,以及地形地貌、气候与水文等方面的内容。

1.1 地球结构地球由核心、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

核心是地球的最内部,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地幔处于核心和地壳之间,主要由半固态岩石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1.2 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动力地球内部的动力主要来自地幔对外部的传热作用。

地幔中的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会形成对流运动,这种对流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和地震的发生。

地球外部的动力主要包括风力、水力和冰力等。

风力可以侵蚀和改变地表的特征,水力表现为流水侵蚀和河流冲刷,冰力则主要体现在冰川的侵蚀和磨蚀。

1.3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情况,地貌则是地球表面形成的地理景观。

地形地貌的形成受到地壳运动、风、水、冰等因素的影响。

地形地貌主要分为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喀斯特地貌等。

高山通常由地壳运动形成,其特点是峰峦叠嶂、陡峭峰势。

平原是地表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由水沉积和风沉积形成。

丘陵是位于高山和平原之间的起伏地区。

盆地是较大的凹陷地形,多由地壳运动形成。

喀斯特地貌则是由溶蚀和溶洞形成的地形,如喀斯特山、溶洞等。

1.4 气候与水文气候指的是一个地区长期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

气候受到纬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水文是研究水资源和水文过程的科学。

水资源主要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而水文过程则包括降水、蒸发、蓄水、径流等。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和迁移的循环过程。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研究的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工业、交通和农业等方面的内容。

2.1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住的人的总数。

期中高二地理知识点

期中高二地理知识点

期中高二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

1. 地球与地球系统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地球内部、大气层、水圈和生物圈四个部分构成。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大气层是由气体组成的空气层,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储存和循环系统,而生物圈则包括地球上的各种生物。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

这些运动导致了季节变化,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交替,以及赤道附近气候相对稳定,两极气候相对寒冷。

3. 大气环流系统与气候带大气环流系统是指全球范围的气候现象,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这些气候现象导致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冰川气候等。

4.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生命的基础。

水资源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储存,并通过水循环进行循环。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径流等过程,影响着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5.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地理学习还包括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和台风等。

了解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减少灾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6.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化对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了挑战。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以保证后代子孙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7.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人口数量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城市和发展经济。

总结:以上是期中高二地理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高二地理复习资料

高二地理复习资料

高二地理复习资料必修一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主要知识点1、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河外星系(星系)其他恒星其他行星月球地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3、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注:根据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4、太阳系中九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公转的轨道都是接近正圆的椭圆)5、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是①、稳定太阳光照;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③、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温度(使地球表面的温度维持在15℃上下);④、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⑤、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导致原始海洋的出现(注:其中①②是外部原因,③④⑤是内部原因)6、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炽热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的温度为6000K 。

7、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8、影响一个地区太阳辐射强弱的重要因素是:①、太阳高度;②、日照时间;③、天气状况9、太阳辐射能在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10、太阳活动包括:①、位于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上的黑子(其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为11年);②、位于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上的耀斑(其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标志);③、位于太阳大气层的日冕层上的太阳风(注: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的顺序)1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②、磁暴;③、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④、极光(出现该现象的地区一定在极地,并且处于极夜状态)(注:①与黑子有关;②③与耀斑有关;④与太阳风有关)12、比较自转与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除南北极点外都为15°/h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赤道上空→自西向东极地上空→北逆南顺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注:地球自转的360°的周期是恒星日;南北两极点既无线速度,又无角速度)1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自身不发光、不透明);②、地方时不同(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太阳落到最低的时间为子夜0时或24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③、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并且纬度越高偏转的角度越大,赤道地区几乎不发生偏转)14、黄赤交角是地球的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之间交角;目前为23°26′1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夹角)的变化;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四季和五带(热带是一年中存在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一年中存在极昼极夜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既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地方)16、各节气的特点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间(前后)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移动方向向北向南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0°向南北两侧递减由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由0°向南北两侧递减由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范围23°26′N及其以北地区23°26′S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范围南半球北半球昼夜长短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全球昼夜平分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出现极昼范围66°34′N及其以北地区66°34′S及其以南地区(注:掌握教材P20二分二至的光照示意图)17、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四季的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其中的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18、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按气候划分的四季: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20、地震波是由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较快)和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21、地球的内部圈层可根据地震波变化不同划分为: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理高二期中考试知识点

地理高二期中考试知识点

地理高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关注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的构造、地质变化、自然资源、人口迁移等等。

在地理高二期中考试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人类居住的区域,地幔是地壳下的岩石层,地核则是地球的中心,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可以移动。

板块运动造成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 地球的地质变化:地球的地质变化包括造山运动、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移动等。

这些地质变化对地球上的地貌和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自然资源1.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能源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 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铁矿石、铜矿石、铝矿石等)和非金属矿产(石灰石、石膏、盐矿等)。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 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淡水和海水。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工业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1.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对地域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产生着重要影响。

2.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3. 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结:地理高二期中考试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自然资源以及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了解地球的运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复习,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三地理复习必修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三地理复习必修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三地理复习必修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己整理的高三地理复习必修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1.岩石可分为三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固化)沉积岩(岩石是由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而成)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三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再到新岩浆的出现,构成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过程):(1)内力——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造成表面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凹凸不平的表面趋于平整。

它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和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成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来说,地壳在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两个板块的边界是地壳的活动区域,火山和地震多分布在板块的边界。

生长边界为——,板块在此拉伸开裂,经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山脉和海沟往往是在——消光边界板块碰撞时形成的。

4.大气加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减弱、地面变暖、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变暖、大气辐射(长波)、大气反向辐射(保温)(1)大气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吸收效应: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它吸收非常少的可见光。

反射:颗粒较大的云和尘埃。

云的反射是最显著的。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阻止一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反向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将部分热量返回地面。

云层越厚,大气背辐射越强。

5.世界表面附近有7个压力区(高低压交替分布)和6个风区。

(1)低纬环流:(1)赤道低压带:由于热力作用的形成,气流汇聚上升,容易形成云,造成降雨,形成雨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4
图1-6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图1-7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如图
1-7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

空气
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

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

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
图1-8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
季风向的变化。

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如图1-11和下表所示。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表
形成原因风向西北季风寒冷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季风高温多雨东北季风温和干燥图1-11
夏季
冬季
图1-9
图1-10
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

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
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
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
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

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

春季,长江以南和东
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
图1-12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图1-13
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
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

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
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
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
图1-15
图1-14
(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