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与药物性皮炎
药物过敏反应名解

药物过敏反应名解章节一:引言药物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对特定药物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不良症状和体征的现象。
药物过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是药物使用过程中重要的安全问题。
了解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不同种类的反应类型,对于预防和处理药物过敏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主要介绍药物过敏反应的定义、发生机制,并详细解析常见的四种药物过敏反应。
章节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当人体接触到药物后,机体免疫系统将药物识别为外来抗原,引发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主要分为两类:即细胞介导型和体液介导型。
细胞介导型过敏反应主要通过T细胞介导,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体液介导型过敏反应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 (IgE) 介导,导致组织和器官的变化。
章节三:常见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及名称解释1. 皮疹和荨麻疹:皮疹和荨麻疹是最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
皮疹是指药物过敏引起的皮肤的局部或全身性变化,可能表现为红斑、痒疹、水疱等。
荨麻疹是指局部或全身性疹子,常伴有瘙痒感,形如蚊虫叮咬的红肿,持续时间较短。
2. 瘙痒和药物相关性皮炎:瘙痒是一种主观的不适感,常伴随着刺痛和刺痒,常见于药物过敏反应中。
药物相关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可能表现为红斑、糠疹、水肿等。
3. 重症皮疹和黏膜损伤:重症皮疹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全身性的皮疹、水疱、溃疡等。
黏膜损伤是指药物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可能表现为口腔溃疡、咽喉痛等。
4. 荨麻疹和淋巴结肿大:荨麻疹是由于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上的红肿、水疱等;淋巴结肿大是指药物过敏反应引起的淋巴结的肿大和疼痛。
章节四: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对于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预防药物过敏反应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过敏的相关信息,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药物。
处理药物过敏反应时,应根据不同的反应类型进行个体化的处理策略,如停用过敏药物、使用抗过敏药物,必要时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风疹、湿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炎症联合用药及临床症状、药物分析、治疗原则

风疹、湿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褥疮、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炎症联合用药及临床症状、药物分析、治疗原则及卖点风疹1、抗病毒口服液+炉甘石洗剂2、板蓝根颗粒+炉甘石洗剂荨麻疹1、扑尔敏+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2、苯海拉明+地塞米松+赛庚啶+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3、西替利嗪+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4、氯雷他定+扑尔敏+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湿疹1、扑尔敏+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2、赛庚啶+维生素C+3%硼酸+40%氧化锌油3、息斯敏+维生素C+0.2%黄连素溶液4、泼尼松+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扑尔敏+1%利凡诺溶液5、扑尔敏+维生素C+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皮炎平)头癣1、2.5%--5.O%碘酊+5%~10%硫磺软膏2、灰黄霉素+2.5%~5.0%碘酊+10%水杨酸软膏3、泼尼松+酮康唑+2.5%--5.O%碘酊+10%水杨酸软膏+红霉素手(足)癣1、3%硼酸溶液+2%酮康唑乳膏2、头孢氨苄胶囊+皮康霜3、特比萘芬霜+伊曲康唑体癣、股癣1、硝酸咪康唑乳膏+特比萘芬片+护肝片+黄苦洗液+消毒棉签2、百廯夏塔热片+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复方黄藤洗液+葡萄糖酸锌3、百廯夏塔热片+酮康唑乳膏+湿痒洗液+β-胡萝卜素接触性皮炎1、扑尔敏+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2、赛庚啶+维生素C+3%硼酸+10%葡萄糖酸钙3、息斯敏+维生素C+氧氟沙星+40%氧化锌油+O.2%黄连素溶液4、地塞米松+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扑尔敏+40%氧化锌油5、赛庚啶+维生素C+0.05%倍他米松膏6、银翘解毒片+青黛散脂溢性皮炎1、红霉素+维生素B6+维生素岛+赛庚啶+硝酸益康唑乳膏2、扑尔敏+维生素C+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3、防风通圣丸+2%酮康唑洗液十2%酮康唑乳膏药物性皮炎(药疹)1、扑尔敏+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2、赛庚啶+维生素C+0.2%黄连素溶液3、泼尼松+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扑尔敏+炉甘石洗剂特应性皮炎1、糠酸莫米松乳膏+盐酸左西替利嗪+尿素VE霜2、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氯雷他定片+湿毒清片+VE3、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氯雷他定口腔崩解片+罗红霉素胶囊+甘草酸二胺夏季皮炎1、扑尔敏+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绿豆汤神经性皮炎1、扑尔敏+维生素B1+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皮炎平)2、赛庚啶+胎盘组织液+曲米新乳膏(皮康霜)3、扑尔敏+维生素B1+皮炎平霜+5%葡萄糖溶液+普鲁卡因+维生素C4、当归片+炉甘石洗剂虫咬性皮炎(痒疹)1、扑尔敏+胎盘组织液+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2、赛庚啶+胎盘组织液+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10%葡萄糖酸钙+普鲁卡因+5%葡萄糖溶液3、扑尔敏+胎盘组织液+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安定毛囊炎1、2%莫匹罗星软膏+青霉素2、三黄片+炉甘石洗剂痔疮1、麻仁丸+复方消痔栓2、新清宁片+马应龙痔疮栓+五倍子散3、复方芦荟胶囊+肛泰栓+京万红痔疮膏4、麻仁润肠软胶囊+九华痔疮栓+槐角丸痤疮1、四环素+硫酸锌+3%--8%硫磺洗剂2、红霉素+硫酸锌十2%汞溴红溶液3、异维A酸胶囊+2%汞溴红溶液4、己烯雌酚+硫酸锌+2%汞溴红溶液+红霉素5、黄体酮+硫酸锌+2%汞溴红溶液+红霉素6、益母草膏+颠倒散洗剂疥疮1、头孢拉定+复方新霉素软膏2、牛黄解毒片+炉甘石洗剂4、洁霉素+10%鱼石脂软膏+丙种球蛋白褥疮1、生大黄+滑石+红霉素2、七厘散+利福平3、跌打万花油+甲硝唑+糜蛋白酶4、龙血竭胶囊+糜蛋白酶+硫糖铝脓疱疮1、1/5000高锰酸钾液+百多邦(2%莫匹罗星)2、青霉素+扑尔敏+百多邦(2%莫匹罗星)急性咽炎1、头孢克洛+复方硼砂漱口液+西瓜霜含片2、头孢氨苄甲氧苄啶+金刚烷胺+1:5000呋喃西林漱口液3、头孢克洛+黄氏响声丸+复方硼砂漱口液4、头孢克洛+银黄含化片+清咽润喉丸慢性咽炎1、银黄含片+头孢氨苄甲氧苄啶+清咽润喉丸2、西瓜霜润喉片+六神丸3、西地碘含片+黄芪响声丸4、咽炎片+利咽解毒颗粒急性扁桃体炎1、头孢克洛+复方硼砂漱口液2、头孢氨苄甲氧苄啶+1:5000呋喃西林漱口液3、头孢克洛+1:5000呋喃西林漱口液+银黄含化片4、阿莫西林+西瓜霜润喉片+清喉咽颗粒急性喉炎1、头孢克洛+强的松+复方硼砂漱口液2、头孢氨苄甲氧苄啶+1:5000呋喃西林漱口液+金嗓开音丸3、氧氟沙星+西瓜霜喷雾剂+金果饮咽喉片4、克拉霉素+西瓜霜喷雾剂+金果饮咽喉片慢性喉炎1、西瓜霜喷雾剂+金果饮咽喉片+复方硼砂漱口液2、银黄含化片+1:5000呋喃西林漱口液+清咽润喉丸3、黄芪响声丸+复方硼砂漱口液+西地碘含片急性鼻炎1、感冒清+盐酸萘甲唑林滴鼻液+复方对乙酰氨基酚2、速效感冒胶囊+盐酸萘甲唑林滴鼻液+头孢拉啶3、清热解毒口服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呋麻滴鼻液慢性鼻炎1、鼻炎康+0.5%~1%麻黄素2、通窍鼻炎片+沐舒坦+0.5%~1%麻黄素+o.25%~0.5%普鲁卡因过敏性鼻炎1、扑尔敏+麻黄碱地塞米松滴鼻液2、赛庚啶+富马酸酮替芬滴鼻液3、色苷酸钠滴鼻液+西替利嗪+呋麻滴鼻液4、胆香鼻炎片+呋麻滴鼻液+酮替芬急性化脓性鼻窦炎1、希刻劳+呋麻滴鼻液+酮替芬2、希刻劳+替硝唑+呋麻滴鼻液沙眼1、0.1%利福平滴眼液+O.5%四环素眼膏2、0.25%氯霉素滴眼液+15%磺胺醋酰钠滴眼液3、红霉素+0.3%氟哌酸滴眼液+O.5%四环素眼膏4、罗红霉素+0.3%氧氟沙星滴眼液+0.5%红霉素眼膏睑腺炎1、头孢拉啶+氯霉素滴眼液+红霉素眼膏2、罗红霉素+氧氟沙星滴眼液+四环素眼膏急性细菌性结膜炎1、氯霉素滴眼液+四环素眼膏+妥布霉素滴眼液2、氟哌酸滴眼液+红霉素眼膏+1磺胺醋酰钠滴眼液细菌性角膜炎1、0.3%氟哌酸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O.5%四环素眼膏+贝复舒滴眼液+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2、头孢拉定+托百士滴眼液+0.3%氧氟沙星眼膏+1%阿托品滴眼液+O.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3、环丙沙星+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1%阿托品滴眼液+托百士滴眼液+0.3%氧氟沙星眼膏真菌性角膜炎1、酮康唑+咪康唑+1%酮康唑滴眼液+2%咪康唑眼膏+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2、氟康唑+0.2%氟康唑滴眼液+1%克霉唑眼膏+贝复舒滴眼液外耳道疖1、琥乙红霉素+10%鱼石脂甘油2、阿莫西林+10%鱼石脂甘油3、牛黄解毒丸+黄柏25克+马齿苋50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1、头孢拉定+呋麻滴鼻液+硼酸冰片滴耳液2、克林霉素胶囊+洛美沙星滴耳液+1%麻黄素3、头孢拉定+1%麻黄素+3%双氧水+氧氟沙星滴耳液丹毒1、青霉素+50%硫酸镁溶液2、红霉素+50%硫酸镁溶液3、六神丸+玉露散类丹毒1、青霉素+10%--20%鱼石脂软膏2、红霉素+3%硼酸溶液3、六神丸+玉露散牙周炎1、阿莫西林+硼砂漱口液+口炎清颗粒2、头孢克洛+替硝唑+复方硼砂漱口液3、替硝唑+1:5000呋喃西林漱口液+齿痛冰硼散口腔单纯性疱疹1、新霉素或杆菌肽或硼酸软膏+o.1%乳酸依沙吖啶(利月诺)液+阿昔洛韦2、硼酸软膏+o.5%~1%达克罗宁含漱液+阿昔洛韦+板蓝根片或冲剂口腔念珠菌病1、制霉菌素+2%~4%碳酸氢钠溶液2、克霉唑片+转移因子胶囊+5%克霉唑软膏3、氟康唑+2%--4%碳酸氢钠溶液+转移因子4、2%~4%碳酸氢钠溶液+转移因子+甘油复发性口腔溃疡1、锡类散+甲硝唑片2、鱼肝油乳+养阴生肌散+利多卡因外敷3、维生素C片+胆矾外敷细菌性阴道炎临床症状:白带增多,呈灰白色,稀薄,泡沫状,外阴瘙痒并有灼痛感,阴部有鱼腥样臭味。
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带状疱疹

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疱疹、带状疱疹湿疹: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各种内外因素引起,与变态反应有关,特点是多因性、多形性、对称泛发性、慢性复发性、瘙痒性、渗出为主。
湿疹的治疗方法:急性期:渗液或渗出不多者可用氧化锌油,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作湿敷,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和油剂交替作用。
亚急性期: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慢性期: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糖质激素作皮损内注射。
接触性皮炎:接触外源性物质后皮肤黏膜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反应。
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急、瘙痒、烧灼、疼痛感。
典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并可有丘疹、水肿、水疱大疱以及继发感染。
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变现为境界不清的轻度红斑、丘疹。
长期接触可变现为皮损轻度增生和苔藓样变。
治疗:接触性皮炎的病因与接触物有密切关系,首要治疗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因,避免再次接触该种物质,治疗已出现的症状。
1.药物治疗:全身治疗内服抗组胺类药物,糜烂和渗液严重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接触性皮炎如果合并局部感染,给于抗生素。
2.局部治疗急性阶段用洗剂、霜剂或油膏,如炉甘石洗剂;亚急性或慢性阶段以霜剂及油膏外用为主,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
2.其他治疗:积极寻找过敏物质,避免进行接触,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
避免搔抓,不宜用热水烫洗,避免强烈日光或热风刺激。
预后情况:病程有自限性,一般去除病因后,处理得当,1~2周可痊愈。
反复接触或处理不当,可以转为亚急性或慢性皮炎,呈红褐色苔藓样变或湿疹样改变。
急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病因(复杂多因;■接触史)、分布(任何部;■接触部位)、皮损特点(多形性对称性、无大疱坏死、炎症较轻;■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皮损境界(不清楚;■清楚)、自觉表现(瘙痒、一般不痛;■瘙痒、烧灼或疼痛)、病程(较长、易复发;■较短、自愈、不接触不复发)、斑贴试验(阴性;■阳性)药疹: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
皮炎 湿疹 荨麻疹 药疹PPT

治疗
一 急性荨麻疹
1 抗组胺药 首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 2 维生素C 钙剂 控制感染
二 慢性荨麻疹
寻找病因 抗组胺药 可2~3种联用或交替使用 对单独使用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者 可合并 用H2受体拮抗剂 如 甲氰咪呱或雷尼替丁
临床表现
七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最严重
磺胺类 解热止痛剂 抗生素 巴比妥类 起病急骤 1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弥漫性暗红斑 2 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 稍一搓即成糜烂面 3 口腔 眼 呼吸道 胃肠道黏膜 糜烂 溃疡 4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高热 呕吐 腹泻 昏迷 5 感染 肝肾衰竭 电解质紊乱 引起死亡
1 皮疹特点
起病急 瘙痒 风团 消失快 可发生任何部位
2 消化道损害
3 呼吸道损害
4 过敏性休克
5感
染
皮 疹一般24小时内消失 恶心呕吐 腹痛 腹泻 喉头水肿 呼吸困难 窒息 心悸 烦躁 血压下降 高热 寒战 脉速 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二 慢性荨麻疹 病程超过6周 每周至少发作两次
全身症状较轻 风团时多 时少 反复发生 常达数月或数年
临床表现
特殊类型荨麻疹
1 胆碱能性荨麻疹 多见于青年 运动 受热 紧张 饮料→乙酰胆碱 释放增加→肥大细胞→风团(点状) 分布 躯 干上部及上肢 互不融合 半小时至1小时内消退
临床表现
• 特殊类型荨麻疹
• 2接触性荨麻疹 • 3水源性荨麻疹 • 4运动性荨麻疹 运动开始5~30分钟后出现风团
诊断
图例
图例
临床表现
物理性荨麻疹
1 皮肤划痕症 称人工荨麻疹 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 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
皮肤科常见疾病荨麻疹健康宣教

生活方式调整:指导患者 调整饮食、作息等生活习
惯,以减轻病情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 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心理疏导:关注患者的 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
持和疏导
定期随访:定期对患者进 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促进计划评价
评价指标
健康知识知晓率:了解荨麻疹病因、 01 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健康行为形成率:采取预防措施, 02 如避免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
04
情绪波动:焦虑、 抑郁、紧张
健康教育策略
健康教育内容
1 介绍荨麻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2 强调预防措施,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3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 4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5 宣传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健康教育方法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空气中 的污染物、过敏原 等可能诱发荨麻疹
食物过敏原:如海 鲜、坚果等,可能
诱发荨麻疹
气候变化:温度、 湿度等变化可能导
致荨麻疹发作
接触性过敏原:如 尘螨、宠物皮屑等,
可能引起荨麻疹
生活习惯
01
饮食不当:辛辣、 油腻、刺激性食物
02
作息不规律:熬夜、 睡眠不足
03
缺乏运动:久坐、 缺乏锻炼
焦虑、抑郁等
临床表现
皮肤出现红色 或白色风团, 大小不一,形
状各异
风团可迅速出 现,也可迅速 消失,反复发
作
伴有瘙痒、灼 热、刺痛等不
适感
可出现全身症 状,如发热、 乏力、头痛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发病 情况、过敏史、家族史等
什么是过敏性皮肤病

什么是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也称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是皮肤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复杂的病。
常见是因为数量多,可见任何年龄,复杂是说致病原因多,且有很多不知道的因素。
变态反应一般分为四型,其中立即型(或速发型)与迟发型是过敏性皮肤病的原因。
荨麻疹和药疹的部分是立即型引起的,湿疹和接触过敏性皮炎是迟发型引起的.化妆品引发的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
本病常见诱因甚多,不同致病因素所致的过敏反应命名不同,现介绍二类常见的过敏性皮炎。
化妆品皮炎由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炎症,称化妆品皮炎。
化妆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有人经常使用某种化妆品,一旦停用或再次使用便会发生过敏反应;也有人在首次使用后面部即出现过敏反应;还有的是在使用后经过日光照晒而发生反应。
多数患者在使用化妆品后数小时即发生过敏现象,这在医学上称立即型(或速发型)过敏反应;经过数天才发生过敏反应的则称为迟发型反应。
一般以立即型反应较多。
化妆品的主要成分为油脂和水分组成,具有保护、清洁皮肤的作用。
为了避免放置发霉并使其稳定,还需加表面活性剂、防腐剂,以及色素和香料。
针对不同需求者的心理特点,再配成不同剂型,如避光剂、增白剂、除臭剂、染甲剂、清洁剂、润肤剂及抗衰老剂等,还有适宜于皮肤病患者所使用的雀斑霜、座疮霜、营养霜、增白霜等名目繁多的化妆品。
化妆品皮炎轻者仅有局部皮肤瘙痒,少许零散的.小红丘疹,红斑及轻度肿胀,重者局部皮肤水肿,有弥漫性红斑,大小不等的水疤,甚至渗液糜烂。
化妆品皮炎的防治防治:在使用化妆品前,先取少许涂在前臂内侧皮肤上,用洁净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一般要经过24小时观察有无反应,短者几小时即有反应,长者则需1周,如有瘙痒、红斑、水肿,即表示对此种化妆品过敏。
一旦发生化妆品皮炎,应立即停止使用,勿用热水烫洗、热敷。
口服抗组织胺类药物,如扑尔敏、酮替芬、赛庚啶等。
还可内服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片。
重者在医师指导下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药疹(Drug Eruption)

3 引起药物
多由青霉素、头 孢菌素、痢特灵及血 清制品
(三)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tiform
Drug Eruption)
1、皮疹特点
为散在或密集、针头 至米粒大、对称分布的 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融 合成片或弥漫性,类似 麻疹或猩红热;
较少情况下也可由别嘌呤、米诺环素、 钙通道抑制剂及雷尼替丁等引起。
• 临床特征为发热、皮损、淋巴结肿大、 血液学异常及器官受累。
• 早期皮损可表现为面部、躯干上部及 上肢的麻疹样皮损,可演变为剥脱性 皮炎样皮损,因毛囊水肿明显而导致 皮损浸润变硬。面部水肿具特征性, 真皮浅层水肿可导致水疱形成,也可 出现无菌性脓疱及紫癜。
(一)固定型药疹 (Fixed Drug Eruption)
1 皮疹特点
为圆形水肿 性紫 红色斑疹,边 界清
楚,单个或数个常
为一个;
固定型药疹
2 部位
口唇、外生殖器等 皮肤粘膜交界处,手 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
3 自觉症状
瘙痒
固定型药疹
4 皮疹消退后遗留 色素沉着,不易 消退;
5 再用相同 药物 则在原部位发生 同样皮疹;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治疗(Treatment)
1 治疗原则 停、排、抗、支、 防
(1)停用一切可疑致病药物; (2)加速体内药物排泄; (3)抗过敏; (4)加强支持疗法; (5)防止继发感染和治疗并发症。
2 轻型药疹
(1) 5%葡萄糖
500m1
维生素C
2、部位:
全身泛发,对称分布;
2 自觉症状 瘙痒、皮肤灼热、或发热全身症状;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皮肤粘膜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粘膜急性炎症反应。
以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除固定性药疹外,皮损呈多形性、全身性、对称性、广泛性,多由面颈部迅速向躯干四肢发展的趋势为特征。
中医称之“中药毒。
”本病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已日趋增多,目前已占皮肤科初诊病例的3%,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我国古代对服药过量或因服用毒药所引起的中毒反应早有记载,对其临床症状、病案、解救方法等记述尤详。
晋《肘后备急方》“治卒服药过剂烦闷方”及“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论述了中诸药毒的解救方药。
隋《诸病源候论》一书已认识到药物中毒或致敏对人体是有害的,重者可导致死亡;又认为由肠胃进入,且毒物从大便外泄,毒气未入血脉者易治.此外,在“石火丹候”及“风毒肿候”中的记述,均相当于药物性皮炎的固定性药疹型和红皮症型。
唐《备急千金要方.解五石毒》云:“桔梗发则头痛目赤,身体壮热,……若散发身体卒生疮,宜服麦门冬汤方。
”已提出中药毒可引起高热、皮疹等症状,且介绍了解救方剂。
在明代以前我国医家对中药毒所引起皮肤发疹虽已有记述,但多偏重于对药毒解救方剂的介绍。
宋以后对中药毒所散发的细疹,分型论述颇详.明《证治准绳。
疡医.丹毒发疽》云:“背上细疮者如浸淫工一2天,如汤火伤,烦躁多渴,¨….因服丹石刚剂所致,红润者生,紫黯者死。
”这里所指皮疹如汤火伤与大疱性表皮松解性坏死性药疹相类似,而且指出是因服丹石剂所引起,如皮疹紫黯系出血性皮疹,病情危笃,可导致死亡。
《证治准绳.疡医。
面游风毒》又云:“初觉瘙痒,如虫蛇行,搔损成瘢,痛楚难禁,宜服黄连消毒饮。
”“此积热在内,……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
”此处论述似光敏性皮炎型药疹。
明《寿世保元.中毒》云:“人为百药所中伤,其脉洪大者生,微细者死.”又曰:“洪大而迟者生,微细无数者死,大凡百药所中,用甘草绿豆水煎服之能解百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1.固定性药疹 为直径1~4cm的圆形或椭 1.固定性药疹 为直径1 4cm的圆形或椭 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一个或数个, 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一个或数个,边缘 清楚,炎症重者其上可发生水疱或大疱, 清楚,炎症重者其上可发生水疱或大疱, 停药1 周后皮疹逐渐消退, 停药1~2周后皮疹逐渐消退,留下色素沉 着的斑片, 着的斑片,如再用该药皮疹可在原处复发 或在他处出现新的皮疹。损害多见于皮肤 或在他处出现新的皮疹。 黏膜交界处。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黏膜交界处。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多由磺 胺类、解热止痛剂或巴比妥类引起。 胺类、解热止痛剂或巴比妥类引起。
常见的致敏药物: 常见的致敏药物: ①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 ②磺胺类; 磺胺类; ③安眠镇静药; 安眠镇静药; ④抗生素类,以青霉素及头孢类多见; 抗生素类,以青霉素及头孢类多见; ⑤抗毒素及血清制品; 抗毒素及血清制品; ⑥中药。 中药。
发病机制 1.变态反应 1.变态反应 ①I型变态反应: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 型变态反应: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 ②Ⅱ型变态反应:如药物等引起的血小板减 型变态反应: 小性紫癜; 小性紫癜; ③Ⅲ型变态反应:如药物引起的变应性血管炎 型变态反应: 等; ④Ⅳ型变态反应:如药物引起的湿疹样药疹。 型变态反应:如药物引起的湿疹样药疹。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①药疹只发生于少数有特异性体质的用药者。 药疹只发生于少数有特异性体质的用药者。 ②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一般要经过4~20 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一般要经过4 平均7 已过敏者若重复用药, 天,平均7~9天;已过敏者若重复用药,在数分 钟至24小时内出现皮疹。 钟至24小时内出现皮疹。 小时内出现皮疹 ③同种类型的药疹也可由多种药物引起。 同种类型的药疹也可由多种药物引起。 ④药疹患者可产生交叉过敏和/或多价过敏。 药疹患者可产生交叉过敏和/或多价过敏。 ⑤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有效。 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有效。 ⑥病程有一定的自限性。 病程有一定的自限性。 ⑦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无一定的相关性。 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无一定的相关性。
2.毒性作用 2.毒性作用
①过量反应:如长期使用碘、溴、等药物或剂 量过 过量反应:如长期使用碘、 大,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作用。 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作用。 ②累积毒性:如砷剂在体内蓄积可使皮肤色素沉积 累积毒性: 或角化过度,甚至可发生皮肤癌。 或角化过度,甚至可发生皮肤癌。
3.光感作用 3.光感作用 (1)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族、酚噻嗪类、 (1)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族、酚噻嗪类、冬 某些药物如磺胺类 眠灵、口服避孕药、灰黄霉素等进入机体后,经日 眠灵、口服避孕药、灰黄霉素等进入机体后, 光或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抗原性物质引起光变态反 应性药疹。 应性药疹。 (2)另一类为光毒性反应,接触光感物体后, (2)另一类为光毒性反应,接触光感物体后,吸收 另一类为光毒性反应 中、长波紫外线较多,达到一定能量时对细胞的损 长波紫外线较多, 伤。
0.5ml,迅速吸氧,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 0.5ml,迅速吸氧,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 50mg,并以氢化可的松200~300mg、维生素C 50mg,并以氢化可的松200~300mg、维生素C 2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喉头水肿 2g加入 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 葡萄糖溶液中静滴。 时,可考虑气管插管,必要时可气管切开。 可考虑气管插管,必要时可气管切开。
⑤排除与皮损相似的其它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 排除与皮损相似的其它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 鉴别诊断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应与麻疹或猩红热相 鉴别,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应与金萄菌性皮肤 鉴别, 烫伤样综合征相鉴别, 烫伤样综合征相鉴别,生殖器部位的固定型药疹 应与生殖器疱疹、硬下疳等鉴别。 应与生殖器疱疹、硬下疳等鉴别。
临床表现
(一)急性荨麻疹 常突然发病,皮肤瘙痒后出现大小不等、 常突然发病,皮肤瘙痒后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 一、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散在分布,亦可融合 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散在分布, 成片,时起时消,消不留痕迹;新风团陆续出现, 成片,时起时消,消不留痕迹;新风团陆续出现, 此起彼落。消化道受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 此起彼落。消化道受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喉头及支气管受累,出现胸闷、气急、呼 腹泻。喉头及支气管受累,出现胸闷、气急、 吸困难甚至窒息。 吸困难甚至窒息。
第二节 丘疹性荨麻疹
1 .病因 多与节肢动物,如蚤、 多与节肢动物,如蚤、螨、蚊、臭虫等叮咬
有关。少数由鱼、 有关。少数由鱼、虾、鸡蛋等食物过敏或胃肠消化障 碍所引起。 碍所引起。 2 .临床表现 好发儿童,夏秋季多见。 好发儿童,夏秋季多见。皮疹为纺锤形
鲜红色风团样损害,中央可有丘疱疹、水疱或大疱。 鲜红色风团样损害,中央可有丘疱疹、水疱或大疱。 自觉瘙痒,好发于腰、臀部和四肢。 自觉瘙痒,好发于腰、臀部为主。一 2.慢性荨麻疹 一般以抗组胺药物为主。 种抗组胺药物无效时,可2种联合或多种抗 种抗组胺药物无效时, 组胺药交替使用 3.特殊类型荨麻疹 物理性荨麻疹可选用羟 3.特殊类型荨麻疹 嗪、去氯羟嗪等;寒冷性荨麻疹可选用赛 去氯羟嗪等; 庚啶;胆碱能性荨麻疹可选654-2等。 庚啶;胆碱能性荨麻疹可选654-
重 症 多 形 红 斑 型 药 疹
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为药疹中最严
重的一型,红斑表面迅速出现松弛性大疱, 重的一型,红斑表面迅速出现松弛性大疱, 形成大面积的表皮坏死松解, 形成大面积的表皮坏死松解,表皮剥脱后 出现鲜红色糜烂面,类似浅Ⅱ度烫伤,尼 出现鲜红色糜烂面,类似浅Ⅱ度烫伤, 氏征阳性。病人有发热等严重的全身症状。 氏征阳性。病人有发热等严重的全身症状。 口、鼻、眼、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糜烂或 溃疡等。 溃疡等。
4.寒冷性荨麻疹。 4.寒冷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 5.日光性荨麻疹。 5.日光性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 6.胆碱能性荨麻疹。 6.胆碱能性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
皮肤划痕症
血管性水肿(眼睑、唇肿胀)
血管性水肿(眼睑、球结膜水肿)
血管性水肿:舌头水肿
血管性水肿:阴囊水肿
治疗
1.急性荨麻疹 可选用第一或第二抗组胺药物,维生 1.急性荨麻疹 可选用第一或第二抗组胺药物, 素C及钙剂。对感染引起者,应使用抗生素。 及钙剂。对感染引起者,应使用抗生素。 2.伴有休克、喉头水肿 2.伴有休克 伴有休克、 应立即注射0.1%肾上腺素 应立即注射0.1%肾上腺素
(urticaria)
定义 由于皮肤、 由于皮肤、黏膜的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 一种限局性水肿反应。 一种限局性水肿反应。 病因 1.食物及食物添加剂; 食物及食物添加剂; 食物及食物添加剂 2.药物; 药物; 药物 3.吸入物; 吸入物; 吸入物
4.感染; 4.感染; 感染 5.昆虫叮咬; 5.昆虫叮咬 昆虫叮咬; 6.物理及化学因素; 6.物理及化学因素 物理及化学因素; 7.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 7.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 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 8.内脏疾病; 8.内脏疾病; 内脏疾病 9.遗传因素。 9.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
6.剥脱性皮炎 系严重型药疹之一。多因长 6.剥脱性皮炎 系严重型药疹之一。 期用药发生,病情呈进行性加剧, 期用药发生,病情呈进行性加剧,出现颜 面、手足或全身弥漫性红肿,3周左右肿胀 手足或全身弥漫性红肿, 消退,开始出现糠秕状或叶状脱屑, 消退,开始出现糠秕状或叶状脱屑,手足 部呈破手套或破袜套样脱落,头发、 部呈破手套或破袜套样脱落,头发、指甲 亦可脱落,病程可迁延数月。 亦可脱落,病程可迁延数月。在病程中常 有不规则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 有不规则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中毒性 肝炎, 肝炎,严重者可因继发感染或全身衰竭而 死亡。 死亡。
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发病较突然,常由面颈 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发病较突然,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部开始出现针头大红色丘疹,迅速向躯干处蔓延, 部开始出现针头大红色丘疹,迅速向躯干处蔓延, 散在性或密集对称分布,皮疹类似麻疹,严重者可 散在性或密集对称分布,皮疹类似麻疹, 泛发全身,皮疹互相融合形成弥漫性红斑,局部肿 泛发全身,皮疹互相融合形成弥漫性红斑, 胀,类似猩红热的皮疹。可出现发热、头痛、乏力、 类似猩红热的皮疹。可出现发热、头痛、乏力、 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一般症状较轻,无麻疹或 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一般症状较轻, 猩红热的其他特征。多由解热止痛剂、青霉素类、 猩红热的其他特征。多由解热止痛剂、青霉素类、 磺胺类、巴比妥类等药物所引起。此型药疹若不能 磺胺类、巴比妥类等药物所引起。 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重症药疹。 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重症药疹。
3.荨麻疹型药疹 可可出现血清病样反应即:发 3.荨麻疹型药疹 可可出现血清病样反应即: 热、风团、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或蛋白尿。 风团、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或蛋白尿。 4.多形红斑型药疹 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 4.多形红斑型药疹 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境界清楚, 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境界清楚,中心呈紫 红色,虹膜现象阳性,常有水疱。常累及口腔及 红色,虹膜现象阳性,常有水疱。 外生殖器黏膜。皮疹可泛发全身,在红斑、丘疹、 外生殖器黏膜。皮疹可泛发全身,在红斑、丘疹、 水疱的基础上出现大疱、糜烂及渗出,可伴高热、 水疱的基础上出现大疱、糜烂及渗出,可伴高热、 外周血白细胞可升高、肝功能损害及继发感染等, 外周血白细胞可升高、肝功能损害及继发感染等, 称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称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发病机制
1. 变态反应 主要是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 主要是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少数 是Ⅱ型或Ⅲ型反应。 型或Ⅲ型反应。 2. 非变态反应 红斑、风团。 红斑、风团。 某些食物、药物、动物毒素、机械 某些食物、药物、动物毒素、
刺激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引起 刺激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
第十章
荨麻疹与药物性皮炎
(urticaria and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