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分析单元检测

合集下载

(常考题)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某篮球队5名场上队员的身高(单位:cm )分别是183、187、190、200、195,现用一名身高为210cm 的队员换下场上身高为195cm 的队员,与换人前相比,场上队员身高的( )A .平均数变大,方差变小B .平均数变小,方差变大C .平均数变大,方差变大D .平均数变小,方差变小 2.已知一组数据:6,2,4,x ,5,它们的平均数是4,则x 的值为( ) A .4B .3C .2D .13.下表是某地援鄂医疗人员的年龄分布A .众数、中位数B .众数、方差C .平均数、方差D .平均数、中位数4.在某次演讲比赛中,五位评委给选手圆圆打分,得到互不相等的五个得分.若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x ;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分为y ;同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z ,则( ) A .y z x >>B .x z y >>C .y x z >>D .z y x >>5.“按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我区教师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挺身而出,协助社区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防控等工作.现将50名教师参加社区工作时间t (单位:天)的情况统计如下:①平均数一定在40~50之间; ②平均数可能在40~50之间; ③中位数一定是45; ④众数一定是50. 其中正确的推断是( ) A .①④B .②③C .③④D .②③④6.某校调查了20名男生某一周参加篮球运动的次数,调查结果如表所示,那么这20名男生该周参加篮球运动次数的平均数与中位数分别是( )A .4次,4次B .3.5次,4次C .4次,3.5次D .3次,3.5次7.已知一组数据x 1,x 2,x 3,把每个数据都减去2,得到一组新数据x 1-2,x 2-2,x 3-2,对比这两组数据的统计量不变的是( ) A .平均数B .方差C .中位数D .众数8.某校八年级有11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预赛成绩各不相同,要取前5名参加决赛.小兰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1名同学成绩的() A .中位数B .众数C .平均数D .不能确定9.小亮家1月至10月的用电量统计如图所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 .30和 20B .30和25C .30和22.5D .30和17.510.小明在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时,列出的公式如下:2222221(7)(8)(8)(8)(9)s x x x x x n⎡⎤=⨯-+-+-+-+-⎣⎦,根据公式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数据个数是5 B .数据平均数是8 C .数据众数是8 D .数据方差是011.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11人到校外采集标本,其中3人每人采集4件,4人每人采集3件,4人每人采集5件,则这个兴趣小组平均每人采集标本( ) A .3件 B .4件 C .5件 D .6件 12.五个正整数2、4、5、m 、n 的平均数是3,且m ≠n ,则这五个数的中位数是( )A .5B .4C .3.5D .3二、填空题13.数据﹣3、﹣2、1、3.6、x 、5的中位数是1,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 14.已知x 1,x 2…x 10的平均数是a ;x 11 ,x 12,…x 30的平均数是b ,则x 1,x 2…x 30的平均数是____.15.一组数据2,3-,0,3,6,4的方差是_________.16.某中学规定学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按课外活动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2:3:5的比计算学期成绩.小明同学本学期三项成绩依次为90分、80分、90分,则小明同学本学期的体育成绩是_____分.17.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平时某练习中的成绩如下表:甲的成绩乙的成绩环数78910环数78910频数2332频数4664则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该练习中成绩的方差S甲、2S乙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18.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30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某校准备从甲、乙、丙、丁四个科创小组中选出一组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表格反映的是各组平时成绩的平均数x(单位:分),及方差2s,如果要选出一个成绩较好且状态稳定的组去参赛,那么应去的组是________.甲乙丙丁x78872s1 1.20.9 1.819.小天想要计算一组数据92,90,94,86,99,85的方差S02,在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减去90,得到一组新数据2,0,4,﹣4,9,﹣5,记这组新数据的方差为S12,则S12__S02(填“>”,“=”或”<”)20.某校把学生的纸笔测试、实践能力、成长记录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90分以上为优秀.甲、乙、丙三人的各项成绩如表(单位:分),则学期总评成绩优秀的是________.纸笔测试实践能力成长记录甲908395乙889095丙908890三、解答题21.某校为了了解初中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单位为小时),随机调查了该校的部分初中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如图统计图.请根据相关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接受调查的初中学生人数为 人,扇形统计图中的m = ,条形统计图中的n = ;(2)求统计调查的初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的平均数和方差.22.聪聪利用暑假到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他跟在张师傅后学加工某种机器零件,共加工9天,每天加工的机器零件个数如下:1,2,3,4,5,6,7,8,9. (1)求聪聪这9天加工零件数的平均数;(2)聪聪问张师傅加工的零件数,张师傅说;我每天加工的零件数是两位数,并且每天加工零件数的个位上数字都与你相同,这9天加工零件数的平均数比你多30但方差和你一样,听完张师傅的话,聪聪笑着说,张师傅我知道了,根据上面的信息,请你直接写出张师傅每天加工的零件数.23.某校初三对某班最近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得分取整数)进行统计分析,将所有成绩由低到高分成五组,并绘制成如图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横轴的数据为组中值),请结合直方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该班共有__________名同学参加这次测验; (2)这次测验成绩的中位数落在__________分数段内;(3)若该校一共有600名初三学生参加这次测验,成绩80分以上(不含80分)为优秀,估计该校这次数学测验的优秀人数是多少人?24.为了从甲、乙两名选手中选拔一个参加射击比赛,现对他们进行一次测试,两个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甲命中的环数分别是:10、6、10、6、8,乙命中的环数分别是:7、9、7、8、9.经过计算,甲命中的平均数为8x =甲,方差为23.2S =甲.(1)求乙命中的平均数x 乙和方差2S 乙;(2)现从甲、乙两名队员中选出一人去参加射击比赛,你认为应该选哪名队员去?为什么?25.某中学全校学生参加了“交通法规”知识竞赛,为了解全校学生竞赛成绩的情况,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分成四组:A :6070x ≤<;B :7080x ≤<;C :8090x ≤<;D :90100x ≤≤(1)请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2)在扇形统计图中,计算出D :90100x ≤≤这一组对应的圆心角是_______度;(3)所抽取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在哪个组内,并说明理由;(4)若该学校有1500名学生,估计这次竞赛成绩在A :6070x ≤<组的学生有多少人?26.某学校开展了“远离新冠珍爱生命”的防“新冠”安全知识竞赛.现从该校七、八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百分制)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成绩得分用x 表示,共分成四组:.8085,A x < .8590,.9095,.95100B x C x D x <<).下面给出了部分信息:七年级1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是:80,86,99,96,90,99,100,82,89,99;抽取的八年级1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没有低于80分的,且在C 组中的数据是:94,94,90.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直接写出图表中,,a b c 的值;(2)计算d 的值,并判断七、八年级中哪个年级学生的竞赛成绩更稳定?请说明理由; (3)该学校七、八年级共2160人参加了此次竞赛活动,估计参加此次竞赛活动获得成绩优秀(95x ≥)的学生人数是多少?【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分别计算出原数据和新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即可得. 【详解】解:原数据的平均数为15×(183+187+190+200+195)=191(cm ), 方差为15×[(183-191)2+(187-191)2+(190-191)2+(200-191)2+(195-191)2]=35.6(cm 2),新数据的平均数为15×(183+187+190+200+210)=194(cm ), 方差为15×[(183-194)2+(187-194)2+(190-194)2+(200-194)2+(210-194)2]=95.6(cm 2),∴平均数变大,方差变大, 故选:C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差和平均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 2.B解析:B 【分析】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列方程解答即可. 【详解】 解:由题意得:642545x +++=+,解得:x=3.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3.A解析:A 【分析】由频数分布表可知后两组的频数和为18,即可得知总人数,结合前两组的频数知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及中位数,进而可得答案. 【详解】解:由表可知,年龄为31岁与年龄为32岁的频数和为m +18−m =18, 则总人数为:15+20+18=53,故该组数据的众数为30岁,中位数为:30岁,即对于不同的m ,关于年龄的统计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众数和中位数, 故选:A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频数分布表及统计量的选择,由表中数据得出数据的总数是根本,熟练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4.B解析:B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判断x 、y 、z 的大小关系,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解:由题意可得,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x ,此时x 的值最大;若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分为y ,则此时的y 一定小于同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z , 故x z y >>,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算术平均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算术平均数的含义.5.B解析:B 【分析】先按平均数公式列出代数式,50t ≥取最小值40.8x =,当73t >天时平均数大于50天,按中位数定义将数据排序,第25与26的平均数在45天,众数定义是t 即可判断. 【详解】1542563574513201040205050l lx ⨯+⨯+⨯+⨯++==,4220+5l x +=, 50t ≥, 4220+20+20.8=40.85tx +=≥, 4220+505tx +=>, 73t >,当73t >天时平均数大于50天,中位数:按表知数据已经排序,第25与26的平均数在45天, 众数:t(50t ≥),②平均数可能在40~50之间正确,③中位数一定是45正确.①平均数一定在40~50之间不正确,④众数一定是50不正确. 其中正确的推断是②,③ 故选择:B . 【点睛】本题考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会根据具体内容确定平均数,中位数,以及众数是解题关键.6.A解析:A 【分析】加权平均数:若n 个数x 1,x 2,x 3,…,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3,…,w n ,则(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n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依此列式计算即可求出参加篮球运动次数的平均数, 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数据是中位数,当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详解】解:(2×2+3×2+4×10+5×6)÷20 =(4+6+40+30)÷20 =80÷20 =4(次).由于这组数据共有20个,所以中位数为第10和11个数据的平均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4+4)÷2=4(次)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求法.本题易出现的错误是求2,3,4,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对平均数的理解不正确,掌握相关定义是解题的关键.7.B解析:B 【分析】根据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公式、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即可得. 【详解】由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得:中位数和众数均会变化 原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233x x x x ++= 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231232222233x x x x x x x -+-+-++=-=-则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发生变化原来一组数据的方差为22221231()()()3S x x x x x x ⎡⎤=-+-+-⎣⎦新的一组数据的方差为2221231(22)(22)(22)3x x x x x x ⎡⎤--++--++--+⎣⎦2221231()()()3x x x x x x ⎡⎤=-+-+-⎣⎦ 2=S则这两组数据的方差不变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公式、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熟记掌握数据整理中的相关概念和公式是解题关键.8.A解析:A 【分析】11人成绩的中位数是第6名的成绩.参赛选手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能进入前5名,只需要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全部成绩的中位数,比较即可. 【详解】解:由于总共有11个人,且他们的分数互不相同,第6名的成绩是中位数,要判断是否进入前5名,故应知道自己的成绩和中位数.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了统计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各有局限性,因此要对统计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9.C解析:C 【分析】将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从小到大重新排列后,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可得. 【详解】将这10个数据从小到大重新排列为:10、15、15、20、20、25、25、30、30、30, 所以该组数据的众数为30、中位数为20252+=22.5, 故选C . 【点睛】此题考查了众数与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得不好,不把数据按要求重新排列,就会出错.10.D解析:D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方差公式可以判断各个选项中的结论是否正确,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解:∵2222221(7)(8)(8)(8)(9)s x x x x x n⎡⎤=⨯-+-+-+-+-⎣⎦, ∴数据个数是5,故选项A 正确,数据平均数是:788895++++=8,故选项B 正确,数据众数是8,故选项C正确,数据方差是:s2=15[(7−8)2+(8−8)2+(8−8)2+(8−8)2+(9−8)2]=25,故选项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样本容量、算术平均数、众数,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样本容量、算术平均数、众数.11.B解析:B【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列出算式,再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3人每人采集4件,4人每人采集3件,4人每人采集5件,∴则这个兴趣小组平均每人采集标本是(4×3+3×4+5×4)÷11=4(件).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用到的知识点是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关键是找出权重,根据公式列出算式.12.D解析:D【分析】根据五个正整数2、4、m、n的平均数是3,且m≠n,可以得到m、n的值,从而可以得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详解】∵五个正整数2、4、5、m、n的平均数是3,且m≠n,∴(2+4+5+m+n)÷5=3,∴m+n=4,∴m=1,n=3或m=3,n=1,∴这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排列是1,2,3,4,5,∴这五个数的中位数是3,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平均数和中位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平均数、中位数的含义,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二、填空题13.1【分析】先根据中位数的定义求出x的值再根据众数的定义即可求解【详解】解:∵数据﹣3﹣2136x5的中位数是1∴x =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为统计题考查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中位数解析:1【分析】先根据中位数的定义求出x 的值,再根据众数的定义即可求解.【详解】解:∵数据﹣3、﹣2、1、3.6、x 、5的中位数是1,∴x =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为统计题,考查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得不好,不把数据按要求重新排列,就会出错.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14.【分析】利用平均数的定义利用数据x1x2…x10的平均数为ax11x12…x30的平均数为b 可求出x1+x2+…+x10=10ax11+x12+…+x30=20b 进而即可求出答案【详解】因为数据x1 解析:23a b + 【分析】利用平均数的定义,利用数据x 1,x 2,…,x 10的平均数为a ,x 11,x 12,…,x 30的平均数为b ,可求出x 1+x 2+…+x 10=10a ,x 11+x 12+…+x 30=20b ,进而即可求出答案.【详解】因为数据x 1,x 2,…,x 10的平均数为a ,则有x 1+x 2+…+x 10=10a ,因为x 11,x 12,…,x 30的平均数为b ,则有x 11+x 12+…+x 30=20b ,∴x 1,x 2,…,x 30的平均数=10+2300a b =23a b +. 故答案为:23a b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样本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15.【分析】先求得数据的平均数然后代入方差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数据的平均数=(2-3+3+6+4)=2方差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定义牢记方差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253【分析】先求得数据的平均数,然后代入方差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数据的平均数=16(2-3+3+6+4)=2, 方差2222222125(22)(32)(02)(32)(62)(42)63s ⎡⎤=-+--+-+-+-+-=⎣⎦. 故答案为253. 【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定义,牢记方差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87【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故答案为:87【点睛】本题考查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的前提解析:87【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即可.【详解】 解:90280390587235x ⨯+⨯+⨯==++, 故答案为:87.【点睛】 本题考查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的前提.17.【分析】根据方差的定义列式计算即可【详解】解:∵甲的平均成绩=×(7×2+8×3+9×3+10×2)=85乙的平均成绩为×(7×4+8×6+9×6+10×4)=85∴s 甲2=(7-85)2×2+(8解析:22S S =甲乙【分析】根据方差的定义列式计算即可.【详解】解:∵甲的平均成绩=110×(7×2+8×3+9×3+10×2)=8.5, 乙的平均成绩为120×(7×4+8×6+9×6+10×4)=8.5,∴s甲2=110[(7-8.5)2×2+(8-8.5)2×3+(9-8.5)2×3+(10-8.5)2×2]=1.05s乙2=120[(7-8.5)2×4+(8-8.5)2×6+(9-8.5)2×6+(10-8.5)2×4]=1.05,∴s甲2=s乙2,故答案为:s甲2=s乙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差,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方差的定义.18.丙【分析】根据方差和平均数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乙组丙组的平均数比甲组丁组大∴乙组丙组优先∵丙组的方差比乙组的小∴丙组的成绩比较稳定∴丙组的成绩较好且状态稳定应选的组是丙组故答案为丙【点睛解析:丙【分析】根据方差和平均数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乙组、丙组的平均数比甲组、丁组大,∴乙组、丙组优先∵丙组的方差比乙组的小,∴丙组的成绩比较稳定,∴丙组的成绩较好且状态稳定,应选的组是丙组,故答案为丙.【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和平均数的意义,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19.=【分析】根据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非零常数那么这组数据的波动情况不变即方差不变即可得出答案【详解】∵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常数后它的平均数都加上(或都减去解析:=【分析】根据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非零常数,那么这组数据的波动情况不变,即方差不变,即可得出答案.【详解】∵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常数后,它的平均数都加上(或都减去)这一个常数,两数进行相减,方差不变,∴则S12=S02.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意义:一般地设n个数据,x1,x2,…x n的平均数为x,则方差S2=1n[(x1-x)2+(x2-x)2+…+(x n-x)2],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关键是掌握一组数据都加上同一个非零常数,方差不变.20.甲乙【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分别计算三人的加权平均数然后与90比较大小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得:甲的总评成绩是:90×50+83×20+95×30=901乙的总评成绩是:88×50+9解析:甲、乙【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分别计算三人的加权平均数,然后与90比较大小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得:甲的总评成绩是:90×50%+83×20%+95×30%=90.1,乙的总评成绩是:88×50%+90×20%+95×30%=90.5,丙的总评成绩是:90×50%+88×20%+90×30%=89.6,则学期总评成绩优秀的有甲、乙二人;故答案为:甲、乙.【点睛】本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根据加权成绩等于各项成绩乘以不同的权重的和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1)40,25,15;(2)平均数:7,方差:1.15【分析】(1)根据5h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可以求得本次接受调查的初中学生人数,然后即可计算出m和n的值;(2)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到平均数,计算出方差.【详解】解:(1)本次接受调查的初中学生有:4÷10%=40(人),m%=10÷40×100%=25%,即m=25,n=40×37.5%=15,故答案为:40,25,15;(2)由条形统计图可得,x=140×(5×4+6×8+7×15+8×10+9×3)=7,s2=140[(5﹣7)2×4+(6﹣7)2×8+(7﹣7)2×15+(8﹣7)2×10+(9﹣7)2×3]=1.15.【点睛】本题考查了扇形统计图及条形统计图的信息关联、平均数和方差,熟练掌握概念和求法是解题的关键.22.(1)5件;(2)31,32,33,34,35,36,37,38,39【分析】(1)利用平均数的定义即可求解;(2)根据“平均数比你多30但方差一样”可得张师傅每天加工的零件数都比聪聪多30,即可求解.【详解】解:(1)这9天加工零件数的平均数为:12345678959++++++++=(件); (2)∵每天加工零件数的个位上数字都与聪聪的相同,这9天加工零件数的平均数比聪聪多30,且方差一样,∴张师傅每天加工的零件数为:31,32,33,34,35,36,37,38,39.【点睛】本题考查平均数和方差,掌握平均数和方差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3.(1)40;(2)70.5~80.5;(3)285人【分析】(1)把各分段的人数加起来就是总数;(2)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得出中位数就是第20个和第21个的平均数,从而得出答案; (3)先算出40人中80分以上的人的优秀率,再乘以总人数即可.【详解】解:(1)根据题意得:该班参加这次测验的学生共有:2+9+10+14+5=40(名);故答案为:40;(2)因为共有40个数,所以中位数是第20和21个数的平均数,所以这次测验成绩的中位数落在落70.5~80.5分数段内;故答案为:70.5~80.5;(3)根据题意得:该校这次数学测验的优秀人数是600×14540+=285(人). 【点睛】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题的关键是能读懂统计图,从图中获得必要的信息,用到的知识点是中位数、频数、频率.24.(1)8x =乙;20.8S =乙;(2)乙,见解析 【分析】(1)利用平均数以及方差的定义得出即可;(2)利用方差的意义,分析得出答案即可.【详解】解:(1)()7978958x =++++÷=乙(个),()()()()()222222178987888980.85S ⎡⎤=-+-+-+-+-=⎣⎦乙; (2)应选乙去,理由:∵x x =甲乙 ∵2 3.2S =甲,20.8S =乙,∴22S S >甲乙,∴乙的波动小,成绩更稳定∴应选乙去参加射击比赛.【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以及方差,正确记忆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25.(1)见解析;(2)108 ;(3)C 组;见解析;(4)150人【分析】(1)根据B 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可以求得本次调查的人数,再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可得到C 组的人数,即可补全条形统计图;(2)用360°乘以D 组对应的百分比可得其对应圆心角度数;(3)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到所抽取学生成绩的中位数落在哪个组内;(4)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这次竞赛成绩在A :60≤x <70组的学生有多少人.【详解】解:(1)∵被调查的总人数为12÷20%=60(人),∴C 组人数为60-(6+12+18)=24(人),补全图形如下:(2)D 组对应圆心角度数为:360°1810860⨯=︒, 故答案为:108; (3)中位数是第30、31个数据的平均数,而第30、31个数据均落在C 组, 所以中位数落在C 组;(4)1500615060⨯=(人), 答:这次竞赛成绩在A :60≤x <70组的学生有150人.【点睛】本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中位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6.无。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单元目标检测试卷(含答案)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单元目标检测试卷(含答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减去4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A.40 B.42C.38 D.22.一城市准备选购一千株高度大约为2 m的某种风景树来进行街道绿化,有四个苗圃生产基地投标(单株树的价格都一样).采购小组从四个苗圃中都任意抽查了20株树苗的高度,得到的数据如下:A.甲苗圃的树苗B.乙苗圃的树苗C.丙苗圃的树苗D.丁苗圃的树苗3.衡量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的特征数是().A.平均数B.方差C.众数D.中位数4.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该射手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A.8,9 B.8,8C.8.5,8 D.8.5,95.对于数据3,3,2,3,6,3,10,3,6,3,2.有下列说法:①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其中正确的说法有().A.1个B.2个C.3个D.4个6.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输入汉字的个数经统计计算后结果如下表:(1)甲、乙两班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相同;(2)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输入汉字≥150个为优秀) (3)甲班成绩的波动情况比乙班成绩的波动小.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1)(2)(3) B .(1)(2) C .(1)(3)D .(2)(3)7.某学校把学生的纸笔测试、实践能力、成长纪录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90分以上为优秀.甲、乙、丙三人的各项成绩如下表(单位:分),则学期总评成绩优秀的是( ).A .甲C .甲、乙D .甲、丙8.人数相同的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同一次数学单元测试中,班级平均分和方差如下:x甲=x 乙=80,s 2甲=240,s 2乙=180,则成绩较为稳定的班级是( ).A .甲班B .乙班C .两班成绩一样稳定D .无法确定9.期中考试后,学习小组长算出全组5位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M ,如果把M 当成另一个同学的分数,与原来的5个分数一起,算出这6个分数的平均值为N ,那么M ∶N 为( ). A .56B .1C .65D .2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可能是同一个数B .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可能不唯一确定C .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D .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有多个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1.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3,5,7,8,8,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__.12.有一组数据如下:2,3,a,5,6,它们的平均数是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_. 13.某公司欲招聘工人,对候选人进行三项测试:语言、创新、综合知识,并按测试得分1∶4∶3的比例确定测试总分.已知某候选人三项得分分别为88,72,50,则这位候选人的招聘得分为__________.14.如果样本方差s 2=14[(x 1-2)2+(x 2-2)2+(x 3-2)2+(x 4-2)2],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样本容量为________.15.已知x 1,x 2,x 3的平均数x =10,方差s 2=3,则2x 1,2x 2,2x 3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方差为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16.(10分)图①,②分别是根据某地近两年6月上旬日平均气温情况绘制的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图表回答:去年6月上旬 今年6月上旬① ②(1)该地这两年6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2)该地这两年6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的极差分别是多少?由此可以判断哪一年6月上旬气温比较稳定?分析:折线图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能比较容易地看出变动范围,求出极差,运用时还要注意观察,通过纵横坐标的交点寻找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根据信息和题目要求作出正确分析.观察图可知去年6月上旬的日平均气温(单位:℃)分别是:24,30,29,24,23,26,27,26,30,26.由图可知今年6月上旬的日平均气温(单位 ℃)分别是:24,26,25,26,24,26,27,26,27,26.然后求这两年的平均气温及极差.17.(10分)某乡镇企业生产部有技术工人15人,生产部为了合理制定产品的每月生产定额,统计了15人某月的加工零件个数如下:(1)(2)假如生产部负责人把每位工人的月加工零件数定为260(件),你认为这个定额是否合理,为什么?18.(15分)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台阶,下图是其中的甲、乙两段台阶的示意图.请你用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的知识(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回答下列问题:(1)两段台阶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哪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3)为方便游客行走,需要重新整修上山的小路.对于这两段台阶路,在台阶数不变的情况下,请提出合理的整修建议.(图中的数字表示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单位: cm).并且数据15,16,16,14,14,15的方差223s =甲,数据11,15,18,17,10,19的方差2353s =乙)参考答案1答案:B 点拨:由题意知原来数据的平均数比新数据的平均数大40,所以为42.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B5答案:A 点拨:这组数据的众数为3,中位数为3,平均数为4. 6答案:B 点拨:甲班的方差比乙班的方差大,说明甲班的波动大. 7答案:C 点拨:甲得分为90×50%+83×20%+95×30%=90.1. 乙得分为98×50%+90×20%+95×30%=95.5. 丙得分为80×50%+88×20%+90×30%=84.6. 8答案:B 点拨:乙班的方差小.9答案:B 点拨:因为6个分数的平均数为(M +5M )÷6=M ,所以M ∶N =1. 10答案: B 点拨:中位数是唯一确定的. 11答案:7 812答案:2 点拨:由题意知(2+3+a +5+6)÷5=4,得a =4.故s 2=22222(24)(34)(44)(54)(64)5-+-+-+-+-=2.13答案:65.75分 点拨:88×18+72×48+50×38=65.75(分). 14答案:2 415答案:20 12 点拨:平均数变为原来的2倍,方差变为原来的22=4倍. 16解:(1)去年和今年6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分别是26.5 ℃,25.7 ℃.(2)去年和今年6月上旬平均气温的极差分别是:7 ℃,3 ℃,今年6月上旬气温比较稳定.17解:(1)平均数:260(件) 中位数:240(件) 众数:240(件)(2)不合理,因为表中数据显示,每月能完成260件的人数一共是4人,还有11人不能达到此定额,尽管260是平均数,但不利于调动多数员工的积极性.因为240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多数人能达到的定额,故定额为240较为合理.18解:(1)相同点:两段台阶路台阶高度的平均数相同. 不同点:两段台阶路台阶高度的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均不相同. (2)甲段路走起来更舒服一些,因为它的台阶高度的方差小.(3)由于每个台阶高度均为15 cm(原平均数)时,可使得方差为0,因此应把每个台阶的高度统一修为15 cm 高.。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单元检测附答案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单元检测附答案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单元检测附答案一、选择题1.某中学为了了解同学们平均每月阅读课外书籍的情况,在某年级随机抽查了20名同学,结果如下表所示:这些同学平均每月阅读课外书籍本数的中位数和众数为( )A.5,5 B.6,6 C.5,6 D.6,5【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分别进行解答即可.【详解】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中间的两个数都是6,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5出现了6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是5.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中位数和众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2.对于一组统计数据:1,1,4,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中位数是1 B.众数是1C.平均数是1.5 D.方差是1.6【答案】C【解析】【分析】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再根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及方差的定义依次计算可得答案.【详解】解:将数据重新排列为:1、1、1、3、4,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A选项正确;众数是1,B选项正确;平均数为111345++++=2,C选项错误;方差为15×[(1﹣2)2×3+(3﹣2)2+(4﹣2)2]=1.6,D选项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及方差,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及方差的定义与计算公式.3.2022年将在北京﹣﹣张家口举办冬季奥运会,很多学校为此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下表记录了某校4名同学短道速滑成绩的平均数x和方差S2,根据表中数据,要选一名成绩好又发挥稳定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应选择()A.队员1 B.队员2 C.队员3 D.队员4【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先比较出4名同学短道速滑成绩的稳定性,再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因为队员1和2的方差最小,所以这俩人的成绩较稳定,但队员2平均数最小,所以成绩好,即队员2成绩好又发挥稳定.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意义.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4.甲、乙两名同学分别进行6次射击训练,训练成绩(单位:环)如下表对他们的训练成绩作如下分析,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他们训练成绩的平均数相同B.他们训练成绩的中位数不同C.他们训练成绩的众数不同D.他们训练成绩的方差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方差的定义、以及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分别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详解】∵甲6次射击的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6、7、8、8、9、10,∴甲成绩的平均数为67889106+++++=8,中位数为882+=8、众数为8,方差为16×[(6﹣8)2+(7﹣8)2+2×(8﹣8)2+(9﹣8)2+(10﹣8)2]=53,∵乙6次射击的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7、7、8、8、8、9,∴乙成绩的平均数为7788896+++++=476,中位数为882+=8、众数为8,方差为16×[2×(7﹣476)2+3×(8﹣476)2+(9﹣476)2]=1736,则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不相同、中位数和众数均相同,而方差不相同,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方差以及众数的定义等知识,熟练掌握相关定义以及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5.某小组长统计组内6人一天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分別为3,3,4,6,5,0.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A.3 B.3.5 C.4 D.5【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众数的定义,找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详解】在3,3,4,6,5,0这组数据中,数字3出现了2次,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故众数为3.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6.在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中,九年级一班举行了一次“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第一小组6名同学的成绩(单位:分)分别是:87,91,93,87,97,96,下列关于这组数据说正确的是()A.中位数是90 B.平均数是90 C.众数是87 D.极差是9【答案】C【解析】根据中位数、平均数、众数、极差的概念求解. 【详解】解:这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87,87,91,93,96,97, 则中位数是(91+93)÷2=92, 平均数是(87+87+91+93+96+97)÷6=9156, 众数是87, 极差是97﹣87=10.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平均数、众数、极差的知识,掌握各知识点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一组数据1,5,7,x 的众数与中位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A .6 B .5C .4.5D .3.5【答案】C 【解析】若众数为1,则数据为1、1、5、7,此时中位数为3,不符合题意; 若众数为5,则数据为1、5、5、7,中位数为5,符合题意, 此时平均数为15574+++= 4.5; 若众数为7,则数据为1、5、7、7,中位数为6,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样本数据3,a ,4,b ,8的平均数是5,众数是3,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2 B .3C .4D .8【答案】C 【解析】 【分析】先根据平均数为5得出a b 10+=,由众数是3知a 、b 中一个数据为3、另一个数据为7,再根据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可得. 【详解】解:Q 数据3,a ,4,b ,8的平均数是5,3a 4b 825∴++++=,即a b 10+=, 又众数是3,a ∴、b 中一个数据为3、另一个数据为7,则数据从小到大为3、3、4、7、8,∴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4,【点睛】此题考查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9.某射击运动员在训练中射击了10次,成绩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众数是8 B.中位数是8 C.平均数是8.2 D.方差是1.2【答案】D【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图形数出各环数出现的次数,在进行计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详解】根据图表可得10环的2次,9环的2次,8环的3次,7环的2次,6环的1次.所以可得众数是8,中位数是8,平均数是102+92+83+72+61=8.210⨯⨯⨯⨯⨯方差是222222(108.2)2(98.2)3(88.2)2(78.2)(68.2)1.5610⨯-+⨯-+⨯-+⨯-+-=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统计的基本知识,关键在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特别是方差的公式.10.已知一组数据a,b,c的平均数为5,方差为4,那么数据a﹣2,b﹣2,c﹣2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A.3,2 B.3,4 C.5,2 D.5,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平均数为(a−2 + b−2 + c−2 )=(3×5-6)=3;原来的方差:;新的方差:,故选B.考点:平均数;方差.11.某鞋店一天卖出运动鞋12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则这12双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码(cm)23.52424.52525.5销售量(双)12252A.25,25 B.24.5,25 C.25,24.5 D.24.5,24.5【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可得.解:由表可知25出现次数最多,故众数为25;12个数据的中位数为第6、7个数据的平均数,故中位数为25252=25,故选:A.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要调查人们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宜采用普查方式B.一组数据:3,4,4,6,8,5的众数和中位数都是3C.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00%,随机事件的概率是50%D.若甲组数据的方差S甲2=0.128,乙组数据的方差是S乙2=0.036,则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稳定【答案】D【解析】A、由于涉及范围太广,故不宜采取普查方式,故A选项错误;B、数据3,4,4,6,8,5的众数是4,中位数是4.5,故B选项错误;C、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00%,随机事件的概率是50%,故C选项错误;D、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故D选项正确.故选D.13.立定跳远是体育中考选考项目之一,体育课上老师记录了某同学的一组立定跳远成绩如表:成绩(m) 2.3 2.4 2.5 2.4 2.4则下列关于这组数据的说法,正确的是()A.众数是2.3 B.平均数是2.4C.中位数是2.5 D.方差是0.01【答案】B【解析】【分析】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2.4,众数是2.4,选项A不符合题意;∵(2.3+2.4+2.5+2.4+2.4)÷5=12÷5=2.4∴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4,∴选项B符合题意.14.在趣味运动会“定点投篮”项目中,我校七年级八个班的投篮成绩(单位:个)分别为:24,20,19,20,22,23,20,22.则这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22个、20个B.22个、21个C.20个、21个D.20个、22个【答案】C【解析】【分析】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详解】在这一组数据中20出现了3次,次数最多,故众数是20;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9,20,20,20,22,22,23,24,处于这组数据中间位置的数20和22,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1.故选C.【点睛】本题为统计题,考查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得不好,不把数据按要求重新排列,就会出错.15.为了迎接2022年的冬奥会,中小学都积极开展冰上运动,小乙和小丁进行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他们的五次成绩(单位:秒)如表所示:设两人的五次成绩的平均数依次为x 乙,x 丁,成绩的方差一次为2S 乙,2S 丁,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22,x x S S =<乙丁乙丁B .22,x x S S =>乙丁乙丁 C .22,x x S S >>乙丁乙丁D .22,x x S S <<乙丁乙丁【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求出甲和乙的平均数,再根据方差的意义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x 乙45635552605++++==55,则215S =⨯乙 [(45﹣55)2+(63﹣55)2+(55﹣55)2+(52﹣55)2+(60﹣55)2]=39.6, x 丁51535856575++++==55,则215S =⨯丁 [(51﹣55)2+(53﹣55)2+(58﹣55)2+(56﹣55)2+(57﹣55)2]=6.8, 所以x 乙x =丁,22S S >乙丁,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定义与意义:一般地设n 个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则方差S 2=1n[(x 1-x )2+(x 2-x )2+…+(x n -x )2],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16.在“童心向党,阳光下成长”合唱比赛中,30个参赛队的决赛成绩如下表:参赛队个数 9 8 6 4 3则这30个参赛队决赛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A .9.7,9.5 B .9.7,9.9C .9.6,9.5D .9.6,9.6【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可得. 【详解】解:由表知,众数为9.5分,中位数为=9.6(分),故选:C . 【点睛】考查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17.某班统计一次数学测验成绩的平均分与方差,计算完毕以后才发现有位同学的分数还未登记,只好重新算一次.已知原平均分和原方差分别为x ,2s ,新平均分和新方差分别为1x ,21s ,若此同学的得分恰好为x ,则( ) A .1x x <,221s s = B .1x x =,221s s > C .1x x =,221s s < D .1x x =,221s s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平均数和方差的公式计算比较即可. 【详解】设这个班有n 个同学,数据分别是a 1,a 2,…a i …,a n , 第i 个同学没登录, 第一次计算时总分是(n−1)x , 方差是s 2=11n -[(a 1−x)2+…(a i−1−x)2+(a i+1−x)2+…+(a n −x)2] 第二次计算时, x =()1n x x n-+=x ,方差s 12=1n [(a 1−x)2+…(a i−1−x)2+(a i −x)2+(a i+1−x)2+…+(a n −x)2]=1n n-s 2, 故221s s >,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其计算方法.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张家界新闻”是必然事件B.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65%”,意味着明天一定下雨C.两组数据平均数相同,则方差大的更稳定D.数据5,6,7,7,8的中位数与众数均为7【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必然事件的意义、概率的意义、方差的意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逐一进行判断即可.【详解】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张家界新闻”是随机事件,故A选项错误;B.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65%”,意味着明天可能下雨,故B选项错误;C.两组数据平均数相同,则方差大的更不稳定,故C选项错误;D,数据5,6,7,7,8的中位数与众数均为7,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概率、方差、众数和中位数等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概念、意义以及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一定有5次正面向上C.如果有一组数据为5,3,6,4,2,那么它的中位数是6D.“用长分别为5cm、12cm、6cm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这一事件是不可能事件【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矩形的判定定理,数据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不可能事件的定义依次判断即可.【详解】A.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故该项错误;B. 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不一定有5次正面向上,故该项错误;C. 一组数据为5,3,6,4,2,它的中位数是4,故该项错误;D. “用长分别为5cm、12cm、6cm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 这一事件是不可能事件,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矩形的判定定理,数据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不可能事件的定义,综合掌握各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20.为了解九(1)班学生的体温情况,对这个班所有学生测量了一次体温(单位:℃),小明将测量结果绘制成如下统计表和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体温(℃)36.136.236.336.436.536.6人数(人)48810x2A.这些体温的众数是8 B.这些体温的中位数是36.35C.这个班有40名学生D.x=8【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解:由扇形统计图可知:体温为36.1℃所占的百分数为36360×100%=10%,则九(1)班学生总数为410%=40,故C正确;则x=40﹣(4+8+8+10+2)=8,故D正确;由表可知这些体温的众数是36.4℃,故A错误;由表可知这些体温的中位数是36.336.42=36.35(℃),故B正确.故选A.考点:①扇形统计图;②众数;③中位数.。

襄阳市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卷(答案解析)

襄阳市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若一组数据2,3,4,5,x 的方差与另一组数据5,6,7,8,9的方差相等,则x 的值为( ). A .1 B .6 C .1或6D .5或62.下表记录了甲、乙、丙、丁四名射击运动员最近几次选拔赛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表中数据,要从中选择一名成绩好且发挥稳定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应选择( ) A .甲B .乙C .丙D .丁3.如果将所给定的数据组中的每个数都减去一个非零常数,那么该数组的 ( ) A .平均数改变,方差不变 B .平均数改变,方差改变C .平均数不变,方差改变D .平均数不变,方差不变4.某校有21名同学们参加某比赛,预赛成绩各不同,要取前11名参加决赛,小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只需要再知道这21名同学成绩的( ) A .最高分B .中位数C .极差D .平均数5.某次数学趣味竞赛共有10道题目,每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全班40名同学的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A .75,70 B .70,70 C .80,80 D .75,80 6.一组数据,6、4、a 、3、2的平均数是5,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 A .8B .5C .6D .37.一组数据,,,,,,a b c d e f g 的平均数是m ,极差是k ,方差是n ,则23,23,23,23,23,23------a b d e f g 的平均数、极差、和方差分别是( )A .222、、m k nB .23232m k n --、、C .232-、、4m k nD .2323--、、4m k n8.方差计算公式()()()()()2222221476787117675s ⎡⎤=-+-+-+-+-⎣⎦中,数字5和7分别表示( )A.数据个数、平均数B.方差、偏差C.众数、中位数D.数据个数、中位数9.如图是根据我市某天七个整点时的气温绘制成的统计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4B.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1C.这组数据的标准差是4D.这组是数据的极差是910.若a、b、c这三个数的平均数为2,方差为S2,则a+2,b+2,c+2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A.2,S2B.4,S2C.2,S2+2 D.4,S2+411.某校九年级模拟考试中,1班的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96,108,102,110,108,82.下列关于这组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众数是108 B.中位数是105C.平均数是101 D.方差是9312.为了解某校计算机考试情况,抽取了50名学生的计算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所示,则50名学生计算机考试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分别为()考试分数(分)2016128人数241853A.20,16 B.l6,20 C.20,l2 D.16,l2二、填空题13.某中学篮球队12名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年龄(单位:1415161718岁)人数14322则这个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_____岁、_____岁.14.一组数据4、5、a、6、8的平均数5x=,则方差2s=________.15.若一组数据1,2,a,3,5的平均数是3,则这组数据的标准差是______.16.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那么另一组数据3x1﹣2,3x2﹣2,3x3﹣2,3x4﹣2,3x5﹣2的平均数是_____.17.某组数据的方差计算公式为S2=18[(x1﹣2)2+(x2﹣2)2+…+(x8﹣2)2],则该组数据的样本容量是_____,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18.一组数据5,8,x,10,4的平均数是2x,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19.某校对开展贫困地区学生捐书活动,某班40名学生捐助数量(本)绘制了折线统计图,在这40名学生捐助数量中,中位数是_____,众数是_____.20.现有甲、乙两个合唱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均为170cm,方差分别是2S甲,2S乙,且22S S甲乙,则两个队的队员的身高较整齐的是______.三、解答题21.在推进杭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某校为了考察该校初中生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测试,并随机抽取了若干名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整理,绘制了如图所示不完整的频数直方图(每组含前一个边界值,不含后一个边界值)和扇形统计图.(1)求样本容量,并补充完整频数直方图.(2)在抽取的这些学生中,玲玲的测试成绩为85分,你认为85分一定是这些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若成绩在80分以上(包括80分)为优秀,请估计全校1400名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人数.22.为了了解七年级学生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校团委随机调查了本校七年级部分学生每人一周的零花钱数额,并绘制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个统计图(部分未完成),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校团委随机调查了多少学生?请你补全条形统计图;(2)表示“50元”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3)某地发生自燃灾害后,七年级800名学生每人自发地捐出一周零花钱的一半,以支援灾区恢复生产,请估算七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23.为了解某校九年级学生的理化实验操作情况,随机抽查了40名同学实验操作的得分.根据获取的样本数据,制作了如下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请根据相关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扇形①的圆心角的大小是度;(2)这40个样本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3)若该校九年级共有320名学生,估计该校理化实验操作得满分的学生人数.24.在“慈善一日捐”活动中,为了解某校学生的捐款情况,抽样调查了该校部分学生的捐款数(单位:元),并绘制成下面的统计图.(1)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_,这组数据的众数为________元;(2)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3)该校共有600学生参与捐款,请你估计该校学生的捐款总数.25.某初中要调查学校学生(总数 1000 人)双休日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一部分学生,调查得到的数据分别制成频数直方图(如图 1)和扇形统计图(如图 2).(1)请补全上述统计图(直接填在图中);(2)试确定这个样本的中位数和众数;(3)请估计该学校 1000 名学生双休日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 4 小时的人数.26.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受到同学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全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随机调查了部分学生在一周内借阅图书的次数,并制成如图不完整的统计图表.学生借阅图书的次数统计表:借阅图书的次0次1次2次3次4次及以上数人数713a103请你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a=,b=;(2)该调查统计数据的中位数是,众数是;(3)若该校共有2000名学生,根据调查结果,估计该校学生在一周内借阅图书4次及以上的人数.【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根据数据x 1,x 2,…x n 与数据x 1+a ,x 2+a ,…x n +a 的方差相同这个结论即可解决问题. 解:∵一组数据2,2,4,5,x 的方差与另一组数据5,6,7,8,9的方差相等, ∴这组数据可能是2,3,4,5,6或1,2,3,4,5, ∴x=1或6,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方差、平均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领域结论:数据x 1,x 2,…x n 与数据x 1+a ,x 2+a ,…x n +a 的方差相同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D解析:D 【解析】【分析】首先比较平均数,平均数相同时选择方差较小的运动员参加. 【详解】∵==x x x x >乙丁甲丙, ∴从乙和丁中选择一人参加比赛,∵22S S >乙丁,∴选择丁参赛,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正确理解方差与平均数的意义是解题关键.3.A解析: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即可判断. 由题意得该数组的平均数改变,方差不变,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平均数,方差点评:数学公式的计算与应用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一个基本能力,此类问题往往考查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4.B解析:B 【解析】共有21名学生参加预赛,取前11名,小颖知道了自己的成绩,我们把所有同学的成绩按大小顺序排列,第11名的成绩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所以小颖知道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决赛.故选B.5.A解析:A【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解答即可.【详解】共40个数据中第20和第21个数分别是70、8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75,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70,所以众数是70,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正确掌握定义是解题的关键.6.A解析:A【分析】先由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出a的值,再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详解】∵数据6、4、a、3、2平均数为5,∴(6+4+2+3+a)÷5=5,解得:a=10,∴这组数据的方差是1[(6-5)2+(4-5)2+(10-5)2+(2-5)2+(3-5)2]=8.5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平均数,方差,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7.C解析:C【分析】根据平均数、极差和方差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答案.【详解】∵数据a、b、c、d、e、f、g的平均数是m,∴2a−3、2b−3、2c−3、2d−3、2e−3、2f−3、2g−3的平均数是2m−3;∵数据a、b、c、d、e、f、g的极数是k,∴2a−3、2b−3、2c−3、2d−3、2e−3、2f−3、2g−3的平均数是2k;∵数据a、b、c、d、e、f、g的方差是n,∴数据2a−3、2b−3、2c−3、2d−3、2e−3、2f−3、2g−3的方差是224n n;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方差、极差、算术平均数,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方差、极差、算术平均数变化规律即可.8.A解析:A 【分析】根据方差的计算公式可直接得出结果. 【详解】()()()()()2222221476787117675s ⎡⎤=-+-+-+-+-⎣⎦∴5是数据的个数,7是平均数,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定义.熟记方差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9.D解析:D 【解析】 【分析】根据中位数,众数、极差、标准差的定义即可判断. 【详解】解:七个整点时数据为:22,22,23,26,28,30,31 所以中位数为26,众数为22,平均数为:22+22+23+26+28+3032167+= ;极差是31-22=9,标准差是:故D 正确,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中位数,众数、极差、标准差的定义,解题关键在于看懂图中数据10.B解析:B 【分析】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每个数都加了2,所以波动不会变,方差不变,平均数增加2. 【详解】由题意知,原来的平均数为2,每个数据都加上2,则平均数变为4;原来的方差221=(2)(2)(2)3S a b c ⎡⎤---⎣⎦22++ 现在的方差:222222111=(24)(24)(24)=(2)(2)(2)33S a b c a b c S ⎡⎤⎡⎤+-+-+-=---=⎣⎦⎣⎦22++++ 方差不变.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和平均数,当数据都加上一个数(或减去一个数)时,方差不变,即数据的波动情况不变.11.D解析:D 【分析】把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82,96,102,108,108,110,求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把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82,96,102,108,108,110, ∴众数是108,中位数为1021081052+=,平均数为82961021081081101016+++++=,方差为()()()()()()222222182101961011021011081011081011101016⎡⎤-+-+-+-+-+-⎣⎦ 94.393≈≠;故选D . 【点睛】考核知识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理解定义,记住公式是关键.12.A解析:A 【解析】 【分析】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详解】解:在这一组数据中20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20;将这组数据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16,16,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6. 故选:A . 【点睛】本题为统计题,考查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二、填空题13.1615【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详解】解:从小到大排列此数据数据15出现了四次最多为众数16和16处在第5位和第六位它两个数的平均数为16为中位数故答案为:1615【点睛】本题属于基础题解析:16 15【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详解】解:从小到大排列此数据,数据15出现了四次最多为众数,16和16处在第5位和第六位,它两个数的平均数为16为中位数.故答案为:16,15.【点睛】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了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能力.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14.4【分析】首先根据其平均数为5求得a的值然后再根据方差的计算方法计算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得(4+5+a+6+8)=5×5解得a=2则这组数据为45268的平均数为5所以这组数据的方差为s2=(4解析:4【分析】首先根据其平均数为5求得a的值,然后再根据方差的计算方法计算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得(4+5+a+6+8)=5×5,解得a=2,则这组数据为4,5,2,6,8的平均数为5,所以这组数据的方差为s2= 15[(4-5)2+(5-5)2+(2-5)2+(6-5)2+(8-5)2]=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定义、意义、计算公式,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15.【分析】根据题意可得×(1+3+2+5+a)=3解这个方程就可以求出a的值;根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出样本标准差【详解】根据题意由平均数的定义得×(1+3+2+5+a)=3解得a=4所以方差为:S解析:2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15×(1+3+2+5+a)=3,解这个方程就可以求出a 的值;根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出样本标准差.【详解】 根据题意 由平均数的定义得15×(1+3+2+5+a)=3, 解得,a=4.所以方差为:S 2=()()()()()2222213-1+3-3+3-2+3-5+3-4=5⎡⎤⨯⎣⎦2, 故标准差为:2故答案为:2.【点睛】此题考查平均数的概念,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计算公式.16.4【解析】【分析】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求出所有数据的和然后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先求数据x1x2x3x4x5的和然后再用平均数的定义求新数据的平均数【详解】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有15(x解析:4【解析】【分析】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求出所有数据的和,然后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先求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和,然后再用平均数的定义求新数据的平均数.【详解】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是2,有(x 1+x 2+x 3+x 4+x 5)=2,那么另一组数据3x 1-2,3x 2-2,3x 3-2,3x 4-2,3x 5-2的平均数是(3x 1-2+3x 2-2+3x 3-2+3x 4-2+3x 5-2)=4.故答案是:4.【点睛】考查的是样本平均数的求法及运用,解题关键是记熟公式:. 17.82【分析】样本方差S2=(x1-)2+(x2-)2+…+(xn-)2其中n 是这个样本的容量是样本的平均数利用此公式直接求解【详解】由于S2=(x1-2)2+(x2-2)2+…+(x8-2)2所以该解析:8 2【分析】样本方差S 2=1n[(x 1-x )2+(x 2-x )2+…+(x n -x )2],其中n 是这个样本的容量,x 是样本的平均数.利用此公式直接求解.【详解】 由于S 2=18[(x 1-2)2+(x 2-2)2+…+(x 8-2)2], 所以该组数据的样本容量是8,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故答案为8,2.【点睛】此题考查方差的有关计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记住公式: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18.68【分析】本题可用求平均数的公式解出x 的值在运用方差的公式解出方差【详解】解:依题意得:5+8+x +10+4=2x×5所以x =32x =6方差s2==68【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均数方差的计算方法熟解析:6.8【分析】本题可用求平均数的公式解出x 的值,在运用方差的公式解出方差.【详解】解:依题意得:5+8+x +10+4=2x×5,所以x =3,2x =6,方差s 2=15()()()()()222225-6+8-6+3-6+10-6+4-6⎡⎤⎣⎦=6.8, 【点睛】 本题考查了算术平均数、方差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该知识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9.2323【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即可【详解】解:由折线统计图可知阅读20本的有4人21本的有8人23本的有20人24本的有8人共40人∴其中位数是第2021个数据的平均数即=23众解析:23 23【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即可.【详解】解:由折线统计图可知,阅读20本的有4人,21本的有8人,23本的有20人,24本的有8人,共40人,∴其中位数是第20、21个数据的平均数,即23232+=23,众数为23, 故答案为23、23.【点睛】本题考查了折线统计图及中位数、众数的知识,关键是掌握寻找中位数的方法,一定不要忘记将所有数据从小到大依此排列再计算.20.甲【解析】【分析】根据方差小的身高稳定判断即可【详解】现有甲乙两个合唱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均为170cm 方差分别是且则两个队的队员的身高较整齐的是甲故答案为:甲【点睛】此题考查了方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 解析:甲【解析】【分析】根据方差小的身高稳定判断即可.【详解】现有甲、乙两个合唱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均为170cm ,方差分别是2S 甲,2S 乙,且22S S <甲乙,则两个队的队员的身高较整齐的是甲,故答案为:甲【点睛】此题考查了方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三、解答题21.(1)50;见解析;(2)不一定;见解析;(3)728【分析】(1)由总人数为100可得m 的值,从而补全图形;(2)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判断即可得;(3)样本中成绩在80分以上(包括80分)占调查人数的161050+,因此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列出算式1610140050+⨯,求解可得结果. 【详解】解:(1)样本容量是:10÷20%=50.70≤a <80的频数是50−4−8−16−10=12(人),补全图形如下:(2)不一定是这些学生成绩的中位数.理由:将50名学生知识测试成绩从小到大排列,第25、26名的成绩都在分数段80≤a≤90中,他们的平均数不一定是85分,因为25、26的成绩的平均数才是整组数据的中位数.(3)全校1400名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人数为:1610140072850+⨯=(人).【点睛】本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统计量的选择,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2.(1)40;补图见详解;(2)36°;(3)13200元.【分析】(1)用捐款40元的人数除以所占百分比即可求出调查的学生数,用调查的学生数乘以15%求出捐款20元的学生数,不去统计图即可;(2)用捐款50元的学生人数除以调查总人次再乘以360°即可求解;(3)计算出本次调查的平均数,再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即可求解.【详解】解:(1)10÷25%=40(人),40×15%=6(人),∴校团委随机调查了40名学生,补全条形统计图如图:(2)表示“50元”的扇形的圆心角为4360=3640⨯︒︒; (3)206302040105041800=13200402⨯+⨯+⨯+⨯⨯⨯(元), 答:七年级学生捐款约为13200元.【点睛】本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加权平均数等知识,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关联量求出各组数据是解题关键.23.(1)36;(2)9; 8;(3)估计该校理化实验操作得满分的学生人数是56人.【分析】(1)用360°乘以①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即可得解;(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分别解答; (3)用九年级总人数乘以满分的人数所占的份数计算即可得解.【详解】(1)360°×(1-15%-27.5%-30%-17.5%)=360°×10%=36°;故答案为:36;(2)∵9出现了12次,次数最多,∴众数是9;∵将40个数字按从小到大排列,中间的两个数都是8,∴中位数是8882+=, 故答案为:9,8; (3)32017.5%56⨯=(人),估计该校理化实验操作得满分的学生人数是56人.【点睛】本题考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用样本估计总体.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24.(1)30,10;(2)平均数为12元;(3)学生的捐款总数为7200元.【分析】(1)由题意得出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6118530+++=,由众数的定义即可得出结果;(2)由加权平均数公式即可得出结果;(3)由总人数乘以平均数即可得出答案.【详解】(1)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6118530+++=,这组数据的众数为10元;故答案为30,10;(2)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6511108155201230⨯+⨯+⨯+⨯=(元);(3)估计该校学生的捐款总数为600127200⨯=(元).【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本题也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以及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25.(1)画图见解析;(2)中位数是3小时,众数是4小时;(3)400人.【分析】(1)根据阅读5小时以上频数为6,所占百分比为12%,求出数据的总数,再用数据总数减去其余各组频数得到阅读3小时以上频数,然后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别求得阅读0小时和4小时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补全扇形图;(2)利用各组频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中位数和众数;(3)用1000乘以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不小于4小时的学生所占百分比即可.【详解】解:(1)总人数:6÷12%= 50 (人),阅读3小时以上人数:50-4-6-8-14-6= 12 (人),阅读3小时以上人数的百分比为12÷50= 24% ,阅读0小时以上人数的百分比为4÷50= 8% .图如下:(2)中位数是3小时,众数是4小时;(3) 1000⨯(28% + 12%)= 1000⨯40%= 400(人)答:该学校1000名学生双休日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4小时的人数为400人.【点睛】此题考查数据的收集,主要有中位数,众数,扇形图和直方图的画法及表达的意义. 26.(1)17,20a b ==;(2)中位数是2次,众数是2次;(3)120人【分析】(1)根据借阅1次的人数及百分比求出样本总人数,减去其他的人数即可得到a ,用借阅3次的人数除以总人数乘以100%即可得到3次的百分比,由此得到b ;(2)根据中位数及众数的定义解答;(3)根据样本中4次及以上的百分比乘以2000解答.【详解】(1)调查的总人数是1326%50÷=(人),∴a=50-7-13-10-3=17,10%100%20%50b =⨯=, 故答案为:17,20; (2)50个数据中中间两个数据都是2次,故中位数是2次,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2次,故众数是2次,故答案为:2次,2次;(3)3100%200050⨯⨯=120(人), ∴该校学生在一周内借阅图书4次及以上的人数是120人.【点睛】此题考查统计数据的计算,正确掌握样本总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的定义,众数的定义,利用样本的百分比求总体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常考题)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包含答案解析)(1)

(常考题)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包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小明随机抽查了九年级(2)班9位同学一周写数学作业的时间,分别为6,4,6,5,6,7,6,6,8(单位:h ).则估计本班大多数同学一周写数学作业的时间约为( ) A .4hB .5hC .6hD .7h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环,方差分别是S 甲2=0.61,S 乙2=0.52,S 丙2=0.53,S 丁2=0.42,则射击成绩比较稳定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3.在某次演讲比赛中,五位评委给选手圆圆打分,得到互不相等的五个得分.若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x ;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分为y ;同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z ,则( ) A .y z x >>B .x z y >>C .y x z >>D .z y x >>4.抽样调查了某年级30名女生所穿鞋子的尺码,数据如下(单位:码)A .34,35B .34.5,35C .35,35D .35,375.某班七个兴趣小组人数分别为 4,4,5,5,x ,6,7.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5?,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4,4 B .4,5 C .5,4D .5,56.在一次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5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这些运动员跳高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A .1.70,1.65B .1.70,1.70C .1.65,1.70D .3,47.为了调查某校同学的体质健康状况,随机抽查了若干名同学的每天锻炼时间如表:则关于这些同学的每天锻炼时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众数是60B .平均数是21C .抽查了10个同学D .中位数是508.小亮家1月至10月的用电量统计如图所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30和 20 B.30和25 C.30和22.5 D.30和17.59.某校男子篮球队10名队员进行定点投篮练习,每人投篮10次,他们投中的次数统计如表:投中次数35678人数13222则这些队员投中次数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为()A.5,6,6 B.2,6,6 C.5,5,6 D.5,6,510.某青年排球队12名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这12名队员的平均年龄是()年龄1819202122人数14322A.18岁B.19岁C.20岁D.21岁11.在只有15人参加的演讲比赛中,参赛选手的成绩各不相同,若选手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前8名,只需要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全部成绩的(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以上都不对12.某校5个环保小队参加植树活动,平均每组植树10棵,已知第一、二、三、五组分别植树9棵、12棵、9棵、8棵,则第四小组植树()A.7棵B.9棵C.10棵D.12棵二、填空题13.某校八年级(1)班共有人数分别为4、5、5、5、5、4六个学习小组,某次数学测试,六个学习小组的平均成绩依次是70分、72分、70分、75分、70分、72分、那么以此计算此班这次数学测试的全班平均成绩的计算式子是__________________.cm名女生的平均身14.某学校八年级3班有50名同学,30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0,20高160cm,则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___cm.15.马拉松赛选手分甲、乙两组运动员进行了艰苦的训练,他们在相同条件下各10次比赛,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为0.25,0.21,则成绩较为稳定的是_________(选填“甲”或“乙)16.若一组数据6,x,2,3,4的平均数是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______.17.我市某中学举行“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甲、乙两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组成甲班代表队和乙班代表队参加学校决赛,两个队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决赛成绩(满分100)如图所示:根据图示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表: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方差甲班a85c70乙班85b100160号选手的预赛成绩是分,乙班号选手的预赛成绩是分,班的预赛成绩更平衡,更稳定;(2)求出表格中a=,b=,c=;(3)学校决定在甲、乙两班中选取预赛成绩较好的5人参加该活动的区级比赛,这5人预赛成绩的平均分数为.18.甲、乙两地9月份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如下表(单位:C︒)甲地气温2224282523乙地气温2425252424则甲、乙两地这5天日平均气温的方差大小关系为:s甲_____________s乙.(填“>”“<”或“=”)19.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方差是1,则数据3x1-2,3x2-2,3x3-2,3x4-2,3x5-2的方差是______.20.某班6名同学参加体能测试的成绩(单位:分)分别为:75,95,75,75,80,80,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三、解答题21.某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承担家务劳动.政教处想了解七年级学生周末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在七年级随机抽取了18名男生和18名女生,对他们周末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进行调查,并收集到以下数据(单位:分钟)男生:28,30,32,46,68,39,80,70,66,57,70,95,100,58,69,88,99,105女生:36,48,78,99,56,62,35,109,29,88,88,69,73,55,90,98,69,72整理数据,得到如下统计表:时间x 0x 30 3060x < 6090x < 90x <男生 2 a b 4 女生1593分析数据:根据以上数据,得到以下各种统计量.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方差 男生 66.7 c 70617.3女生 69.770.569和88 547.2a =,b =________,c =_________; (2)根据以上信息,政教处老师认为:从时长来看,七年级女生周末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比男生好.你是否同意老师的判断?请结合两种统计量分析并说明理由.22.某地教育局为了解该地八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随机抽查了某县部分八年级学生第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天数,并用得到的数据绘制了两幅统计图,下面给出了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a =_______,并写出该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为______,请补全条形统计图. (2)在这次抽样调查中,众数为________,中位数为_________.(3)如果该县共有八年级学生2500人,请你估计“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的学生人数大约有多少人?23.小强帮助母亲预算家庭一年煤气开支,他连续7个月估计了每个月的煤气使用数据,并记录如表:日期 6月1日 7月1日 8月1日 9月1日 10月1日 11月1日 12月1日 使用量(方)9.5110.129.479.6310.1210.1211.03(2)若煤气每方3元,估计小强家一年的煤气费为多少元.24.某校七年级举行一分钟投篮比赛,要求每班选出10名学生参赛,在规定时间每人进球数不低于8个为优秀,冠、亚军在甲、乙两班中产生.图1、图2分别是甲、乙两个班的10名学生比赛的数据统计图(单位:个)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将下面的《1分钟投篮测试成绩统计表》补充完整;平均数中位数方差优秀率甲班 6.5 3.4530%乙班6 4.6525.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生每天参加户外活动的平均时间不少于1小时.为了解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情况,对部分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时间进行抽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补全条形统计图;(2)学生参加户外活动时间的众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3)本次调查中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平均时间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26.某学校开展了“远离新冠珍爱生命”的防“新冠”安全知识竞赛.现从该校七、八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百分制)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成绩得分用x表示,共分成四组:A.80≤x<85,B.85≤x<90,C.90≤x<95,D.95≤x≤100).下面给出了部分信息:七年级1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是:80,86,99,96,90,99,100,82,89,99;抽取的八年级1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没有低于80分的,且在C组中的数据是:94,94,90.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直接写出上述图表中a,b,c的值;(2)计算d的值,并判断七、八年级中哪个年级学生的竞赛成绩更稳定?请说明理由;(3)该中学七、八年级共2160人参加了此次竞赛活动,估计参加此次竞赛活动获得成绩优秀(x≥95)的学生人数是多少?【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分析】求平均数即可.【详解】解:这9位同学一周写数学作业的时间平均数为64656766869++++++++=(小时);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的计算,解题关键是理解样本可以估计总体,会熟练的运用平均数公式计算.2.D解析:D【分析】直接利用方差的意义求解即可.【详解】解:∵S甲2=0.61,S乙2=0.52,S丙2=0.53,S丁2=0.42,∴S丁2<S乙2<S丙2<S甲2,∴射击成绩比较稳定的是丁,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方差是描述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方差越小,波动越小是解题关键.3.B解析:B【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判断x、y、z的大小关系,从而可以解答本题.【详解】解:由题意可得,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x,此时x的值最大;若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分为y,则此时的y一定小于同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z,>>,故x z y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算术平均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算术平均数的含义.4.A解析:A【分析】根据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分别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共有30双女生所穿的鞋子的尺码,∴中位数是第15、16个数的平均数,这组数据的第15、16个数都是34,∴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4;35出现了12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5;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得不好,不把数据按要求重新排列,就会出错;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5.B解析:B【分析】根据众数、算术平均数、中位数的概念,结合题意进行求解.【详解】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4455677x++++++=5,解得:x=4,这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4,4,4,5,5,6,7,则众数为:4,中位数为:5.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算术平均数、中位数的知识: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6.A解析:A【分析】根据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及中位数的定义,结合所给数据即可得出答案.【详解】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1.50,1.60,1.60,1.65,1.65,1.65,1.65.1.70,1.70,1.70,1.75,1.75,1.75,1.80,1.80,众数为:1.65;中位数为:1.7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及中位数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众数及中位数的定义,在求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将数据重新排列.7.B解析:B【分析】根据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定义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详解】解:A、60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是60,故A选项说法正确;B、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0×2+40×3+60×4+90×1)÷10=49,故B选项说法错误;C、调查的户数是2+3+4+1=10,故C选项说法正确;D、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是(40+60)÷2=50,则中位数是50,故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了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8.C解析:C【分析】将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从小到大重新排列后,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可得.【详解】将这10个数据从小到大重新排列为:10、15、15、20、20、25、25、30、30、30,所以该组数据的众数为30、中位数为20252+=22.5,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众数与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得不好,不把数据按要求重新排列,就会出错.9.A解析:A【分析】根据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解方法逐一进行求解即可.【详解】在这一组数据中5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5;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是(66)26+÷=,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平均数是:(353627282)106+⨯+⨯+⨯+⨯÷=,所以答案为:5、6、6,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熟练掌握相关定义以及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①给定n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如果n为奇数,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如果n为偶数,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任何一组数据,都一定存在中位数的,但中位数不一定是这组数据里的数.②给定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10.C解析:C【分析】加权平均数:若n个数x1,x2,x3,…,x n的权分别是w1,w2,w3,…,w n,则(x1w1+x2w2+…+x n w n)÷(w1+w2+…+w n)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依此解答即可求解.【详解】(18+4×19+3×20+2×21+2×22)÷12=(18+76+60+42+44)÷12=240÷12=20(岁).故这12名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0岁.故选:C.【点睛】考查了加权平均数,正确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11.B解析:B【分析】此题是中位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知道自己的成绩以及全部成绩的中位数就可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前8名.【详解】15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各不相同,第8名的成绩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所以选手知道自己的成绩和中位数就可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前8名.故选B.【点睛】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12.D解析:D【分析】根据平均数乘以5得到总数,减去其他四组的数量即可得到答案.【详解】5109129812⨯----=(棵)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利用平均数求总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正确计算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由题意知此班这次数学测试的全班平均成绩的计算式子是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关键是熟练把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解析:704725705755705724455554⨯+⨯+⨯+⨯+⨯+⨯+++++【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详解】 解:由题意知,此班这次数学测试的全班平均成绩的计算式子是704725705755705724455554⨯+⨯+⨯+⨯+⨯+⨯+++++, 故答案为:704725705755705724455554⨯+⨯+⨯+⨯+⨯+⨯+++++. 【点睛】本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关键是熟练把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 14.【分析】只要运用求平均数公式:即可求得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详解】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故答案为:166【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样本平均数的求法熟记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析:166【分析】 只要运用求平均数公式:12n x n x x x ++⋯+=即可求得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详解】 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301702016016650x cm ⨯+⨯==. 故答案为:166.【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样本平均数的求法.熟记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乙【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判断即可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详解】∵甲乙的方差分别为025021∴成绩比较稳定的是乙故 解析:乙【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判断即可.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详解】∵甲乙的方差分别为0.25,0.21∴成绩比较稳定的是乙故答案为:乙【点睛】运用了方差的意义.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16.2【分析】先由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出x 的值再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数据6x234的平均数是4∴(6+x+2+3+4)÷5=4解得:x=5∴这组数据的方差是(6-4)2+(5-4)2+(2-解析:2【分析】先由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出x 的值,再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数据6,x ,2,3,4的平均数是4,∴(6+x+2+3+4)÷5=4,解得:x=5,∴这组数据的方差是15[(6-4)2+(5-4)2+(2-4)2+(3-4)2+(4-4))2]=2; 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定义与意义:一般地设n 个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和方差,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也考查了平均数. 17.(1)80;100;甲;(2)858085;(3)94分;【分析】(1)根据树状图和表格分析即可;(2)根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3)先判断出好的5人的成绩在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析:(1)80;100;甲;(2)85,80,85;(3)94分;【分析】(1)根据树状图和表格分析即可;(2)根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3)先判断出好的5人的成绩,在进行计算即可;【详解】(1)根据树状图可知甲班2号选手的成绩为80分,乙班3号选手的成绩为100分; ∵甲班方差小于乙班方差,∴甲班成绩更稳定;故答案是:80;100;甲;(2)甲的平均分为()75808585100585÷++++=分,乙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70,75,80,100,100,∴乙的中位数是80;由数据可知甲的众数是85分;∴85a ,80b =,85c =;(3)这5人的分数为:100,100,100,85,85,∴()1003852594⨯+⨯÷=分;故答案是94分;【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据分析的考查,结合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8.【分析】先求出甲乙地的平均气温再根据方差公式求出甲和乙的方差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甲地的平均气温:;乙地的平均气温:;∵甲地的方差是:;乙地的方差是:;∴S 甲2>S 乙2;故答案为:>【 解析:>【分析】先求出甲、乙地的平均气温,再根据方差公式求出甲和乙的方差,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详解】 解:甲地的平均气温:1(2224282523)24.45C ︒++++=; 乙地的平均气温:1(2425252424)24.45C ︒++++=;∵甲地的方差是:222221(2224.4)(2424.4)(2824.4)(2524.4)(2324.4) 4.245⎡⎤-+-+-+-+-=⎣⎦; 乙地的方差是:222221(2424.4)(2524.4)(2524.4)(2424.4)(2424.4)0.245⎡⎤-+-+-+-+-=⎣⎦; ∴S 甲2>S 乙2;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定义:一般地设n 个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则方差2222121()()()n S x x x x x x n⎡⎤=-+-+⋯+-⎣⎦,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 19.9【分析】先求出数据的平均数再根据平均数公式与方差公式即可求解【详解】解:∵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x1+x2+x3+x4+x5=2×5=10∴∵数据x1x2x3x4x5的方差是1∴(解析:9【分析】先求出数据的平均数,再根据平均数公式与方差公式即可求解.【详解】解:∵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是2,∴x 1+x 2+x 3+x 4+x 5=2×5=10, ∴12345323232323231010455x x x x x -+-+-+-+-⨯-==, ∵数据x 1,x 2,x 3,x 4,x 5的方差是1, ∴15[(x 1-2)2+(x 2-2)2+(x 3-2)2+(x 4-2)2+(x 5-2)2]=1,∴15[(3x1-2-4)2+(3x2-2-4)2+(3x3-2-4)2+(3x4-2-4)2+(3x5-2-4)2]=15[9(x1-2)2+9(x2-2)2+9(x3-2)2+9(x4-2)2+9(x5-2)2]=9×1=9,故答案为:9.【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方差的定义,熟练运用公式是本题的关键.20.75分【分析】利用众数的定义求解找出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可【详解】解:数据75出现了三次次数最多故75分为众数故答案为:75分【点睛】考查了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它反映了解析:75分【分析】利用众数的定义求解.找出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可.【详解】解:数据75出现了三次,次数最多,故75分为众数.故答案为:75分.【点睛】考查了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是唯一的.三、解答题21.(1)5,7,68.5;(2)同意老师的判断,理由见解析.【分析】(1)利用唱票的方法得到a、b的值,然后把18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利用中位数的定义确定c的值;(2)可以通过比较平均数和方差的大小判断女生周末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比男生好.【详解】解:(1)男生在30<x≤60范围内的时间有:32,39,46,57,58,所以a=5;男生在60<x≤90范围内的时间有:66,68,69,70,70,80,88,所以b=7;按从小到大排列为28,30,32,39,46,57,58,66,68,69,70,70,80,88,95,99,100,105,最中间的两个数为68,69,所以c=68692+=68.5;故答案为:5,7,68.5;(2)同意老师的判断.理由如下:比较统计量可知,女生的平均数较大,女生的中位数较大,女生的方差较小.以上分析说明,女生周末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更多,且数据的稳定性更好.所以从时长来看,七年级女生周末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比男生好.【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22.(1)10%,36°;(2)5;6;(3)1000人【分析】(1)根据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的和等于1列式计算即可求出a,再用360°乘以所占的百分比求出所对圆心角的度数,然后用被抽查的学生人数乘以8天所占百分比求出8天的人数,补全条形统计图即可;(2)用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解答;(3)用总人数乘以“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的百分比,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1)a=1-(40%+20%+25%+5%)=1-90%=10%,所对的圆心角度数=360°×10%=36°,被抽查的学生人数:240÷40%=600人,8天的人数:600×10%=60人,补全统计图如图所示:故答案为:10%,36°;(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5天的人数最多,所以,众数是5天,600人中,按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天数从少到多排列,第300人和301人都是6天,所以,中位数是6天;故答案为:5;6;(3)2500×(25%+10%+5%)=2500×40%=1000(人).故“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的学生人数大约有1000人.【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除此之外,本题也考查了中位数、众数的定义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23.(1)这7个月每月煤气使用量的众数为10.12方,中位数为10.12方,平均数为10方;(2)估计小强家一年的煤气费为360元.【分析】(1)将数据重新排列,再根据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定义求解即可;(2)用每方的费用乘以12个月,再乘以平均每月的使用量,据此可得答案.【详解】解:(1)将这7个数据重新排列为:9.47,9.51,9.63,10.12,10.12,10.12,11.03, 则这7个月每月煤气使用量的众数为10.12方,中位数为10.12方,平均数为9.479.519.6310.1210.1210.1211.037++++++=10(方); (2)估计小强家一年的煤气费为3×12×10=360(元).【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用样本的数据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据特征,利用样本中的数据对整体进行估算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24.(1)见解析;(2)甲班,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分别求得甲班的中位数和乙班的平均数、优秀率;(2)先说明把冠军奖发给哪个班,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说明理由即可,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说的只要合理即可.【详解】解:(1)由图可得,甲班的中位数是(6+7)÷2=6.5,乙班的平均数是:(3+4+5+6+6+6+7+9+9+10)÷10=6.5,优秀率是:310×100%=30%, 填表如下: 平均数 中位数 方差 优秀率甲班 6.56.5 3.45 30% 乙班6.5 6 4.65 30% 理由:由表格可知,甲乙两班的平均数一样,优秀率一样,从方差看,甲班方差小,波动小,学生发挥稳定,故选甲班为冠军.【点睛】本题考查条形统计图、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方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5.(1)答案见解析;(2)众数是1小时,中位数为1小时;(3)符合要求,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锻炼时间为1小时的人数及其百分比求得总人数,再乘以0.5小时的百分比可得其人数,即可补全图形;(2)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解答可得;(3)求出本次调查中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平均时间即可判断.【详解】(1)被调查的学生总数为32÷40%=80(人),∴0.5小时的人数为80×20%=16(人),补全图形如下:(2)户外活动时间的众数是1小时,达到32人,中位数为第40、41个数据的平均数,即1112+=(小时); (3)本次调查中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平均时间是0.516132 1.520212 1.17580⨯+⨯+⨯+⨯=(小时), ∴符合要求.【点睛】 本题考查频数分布直方图、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以及从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扇形统计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加以运用. 26.(1)a =40,b =94,c =99;(2)52,八年级的成绩较稳定,见解析;(3)估计参加此次竞赛活动获得成绩优秀的学生有972人【分析】(1)根据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可求出“D 组”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出a 的值,根据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可求出b 、c 的值;(2)先求出七年级的方差,再根据方差进行分析得出答案;(3)求出样本中的优秀率,进而得到总体的优秀率,再求出总体中的优秀人数.【详解】解:(1)∵八年级成绩在“C 组”的有3人,占3÷10=30%,∴“D 组”所占的百分比为1﹣10%﹣20%﹣30%=40%,∴a =40,∵八年级10名同学成绩从小到大排列后,处在中间位置的两个数都是94,∴中位数是94,即b =94,∵七年级10名学生成绩出现次数最多的是99,∴众数是99,即c =99 ,∴a =40,b =94,c =99;(2)()()()2222180-9286-92399-9210S ⎡⎤=⨯+++⨯⎣⎦七 =52 ,即:d=52, ∵50.4<52,∴八年级的成绩较稳定;(3)抽取的10名八年级学生中,成绩优秀的有 10×40%=4(人),抽取的10名七年级学生中,成绩优秀的有5人,∴抽取的20名学生中,成绩优秀的共有9人∴2160×920=972(人) 答:估计参加此次竞赛活动获得成绩优秀的学生有972人.【点睛】本题考查扇形统计图、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方差以及样本估计总体,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宜兴市新芳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有答案解析)

宜兴市新芳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有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八年级某班五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如下:5,7,6,x,7.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则x的值为()A.7 B.6 C.5 D.42.某校篮球队10名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则篮球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年龄13141516人数2341A.15,15 B.14,15 C.14,14.5 D.15,14.53.一组数据:3,2,5,3,7,5,x,它们的众数为5,则x ()A.2 B.3 C.5 D.74.一组数据,6、4、a、3、2的平均数是5,这组数据的方差为()A.8 B.5 C.6 D.35.如表记录了甲、乙、丙、丁四名跳远运动员选拔赛成绩的平均数与方差:甲乙丙丁平均数x(厘375350375350米)方差2s12.513.5 2.4 5.4要从中选择一名成绩好又发挥稳定的运动员参加决赛,最合适的是()A.甲B.乙C.丙D.丁6.某小组7名学生的中考体育分数如下:37,40,39,37,40,38,40,该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分别为()A.40,37B.40,39C.39,40D.40,387.下表记录了甲、乙、丙、丁四名同学最近几次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数与方差:要选择一名成绩好且发挥稳定的同学参加数学比赛,应该选择( )A.甲B.乙C.丙D.丁8.某公司全体职工的月工资如下:月工资18000120008000600040002500200015001200(元)人数1(总经理)2(副总经理)34102022126的普通员工最关注的数据是()A.中位数和众数B.平均数和众数C.平均数和中位数D.平均数和极差9.一次数学测试,某小组5名同学的成绩统计如下(有两个数据被遮盖):组员甲乙丙丁戊平均成绩众数得分8177808280A.80,80B.81,80C.80,2D.81,210.为了解某校计算机考试情况,抽取了50名学生的计算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所示,则50名学生计算机考试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分别为()考试分数(分)2016128人数241853A.20,16 B.l6,20 C.20,l2 D.16,l211.甲、乙、丙、丁四位选手各进行了10次射击,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如下表:选手甲乙丙丁平均数(环)9.09.09.09.0方差0.25 1.00 2.50 3.00则成绩发挥最不稳定的是( )A.甲B.乙C.丙D.丁12.下面的统计图表示某体校射击队甲、乙两名队员射击比赛的成绩,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甲队员成绩的平均数比乙队员的大B.乙队员成绩的平均数比甲队员的大C.甲队员成绩的中位数比乙队员的大D.甲队员成绩的方差比乙队员的大二、填空题1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单车应运而生.为了解某单位使用共享单车的情况,该单位有200名员工,某研究小组随机采访10位员工,得到这10位员工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次数分别为:17,12,15,20,17,0,7,26,17,9.(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众数是(2)试用平均数估计该单位员工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总次数.14.小明用S2=110[(x1﹣3)2+(x2﹣3)2+…+(x10﹣3)2]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那么x1+x2+x3+…+x10=______.15.数据﹣2、﹣1、0、1、2的方差是_____.16.已知点(x1,y1),(x2,y2),(x3,y3)都在函数y=-2x+7的图象上,若数据x1,x2,x3的方差为5,则另一组数据y1,y2,y3的方差为_________.17.已知一组数据为:5,3,3,6,3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18.若5个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序,其中中位数是4,如果这组数据的唯一众数是5,当这5个正整数的和为最大值时,这组数据的方差为______.19.一组数据:3、5、8、x、6,若这组数据的极差为6,则x的值为__________. 20.如图,在边长为4的等边ABC中,D,E分别为AB,BC的中点,EF AC于点F,G为EF的中点,连接DG,则DG的长为__________.三、解答题21.甲、乙两名同学本学期的五次数学测试成绩如下(单位:分):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甲8683908086乙7882848992中位数平均数方差甲▲85▲乙848524.822.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活动,某市政府决定对市直机关500户家庭的用水情况作一次调查,调查小组随机抽查了其中100户家庭一年的月平均用水量(单位:吨).并将调查结果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1)这10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众数是和中位数是;(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该市直机关500户家庭中月平均用水量不超过12吨的约有多少户?23.某政府部门进行公务员招聘考试,其中三人中录取一人,他们的成绩如下:人测试成绩题目甲乙丙文化课知识748769面试587470平时表现874365(1)按照平均成绩甲、乙、丙谁应被录取?(2)若按照文化课知识、面试、平时表现的成绩已4:3:1的比例录取,甲、乙、丙谁应被录取?24.某初中要调查学校学生(总数 1000 人)双休日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一部分学生,调查得到的数据分别制成频数直方图(如图 1)和扇形统计图(如图 2).(1)请补全上述统计图(直接填在图中); (2) 试确定这个样本的中位数和众数;(3)请估计该学校 1000 名学生双休日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 4 小时的人数.25.某校为了分析九年级学生艺术考试的成绩,随机抽查了两个班级的各5名学生的成绩,它们分别是:九(1)班:96,92,94,97,96 九(2)班:90,98,97,98,92 通过数据分析,列表如下:(1)__________;__________a b ==(2)计算两个班级所抽取的学生艺术成绩的方差,判断哪个班学生艺术成绩比较稳定. 26.为响应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我区某校举办了一次“秀美巴中,绿色家园”主题演讲比赛,满分10分,得分均为整数,成绩大于等于6分为合格,大于等于9分为优秀,这次演讲比赛中甲、乙两组学生(各10名学生)成绩分布的条形统计图如下图:(1)补充完成下列的成绩统计分析表: 组别 平均分中位数众数方差合格率优秀率甲 6.7 6 3.41 90% 20% 乙7.1 7.51.6980%10%可知,小王是________组的学生;(填“甲”或“乙”)(3)结合两个小组的成绩分析,你觉得哪个组的成绩更好一些?说说你的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分析】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列出算式,再进行计算即可得出x的值.【详解】解:∵5,7,6,x,7的平均数是6,∴15(5+7+6+x+7)=6,解得:x=5;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均数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算术平均数求出数据总和.2.D解析:D【分析】众数就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而中位数就是大小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根据定义即可求解.【详解】在这10名队员的年龄数据里,15岁出现了4次,次数最多,因而众数是15;10名队员的年龄数据里,第5和第6个数据分别为14,15,其平均数141514.52+=,因而中位数是14.5.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3.C解析:C【分析】根据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直接写出x的值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一组数据:3,2,5,3,7,5,x,它们的众数为5,∴5出现的次数最多,x ,故5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众数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众数的基本概念是解题的关键,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4.A解析:A【分析】先由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出a的值,再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详解】∵数据6、4、a、3、2平均数为5,∴(6+4+2+3+a)÷5=5,解得:a=10,∴这组数据的方差是1[(6-5)2+(4-5)2+(10-5)2+(2-5)2+(3-5)2]=8.5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平均数,方差,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5.C解析:C【分析】先比较平均数,平均数相同时选择方差更小的参加.【详解】因为乙和丁的平均数最小,所以应该从甲和丙中选择一人参加比赛,又因为丙的方差小于甲的方差,所以丙的成绩更具有稳定性,所以应该选择丙参赛.故选:C.【点睛】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解题关键是利用了: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6.B解析:B【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求解可得.将数据重新排列为37,37,38,39,40,40,40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为40,中位数为39,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7.C解析:C【解析】【分析】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选出方差最小,而且平均数较大的同学参加数学比赛.【详解】∵3.6<7.4<8.1,∴甲和丙的最近几次数学考试成绩的方差最小,发挥稳定,∵95>92,∴丙同学最近几次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数高,∴要选择一名成绩好且发挥稳定的同学参加数学比赛,应该选择丙.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方差的含义和求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8.A解析:A【分析】根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及极差的意义分别判断后即可得到正确的选项.【详解】∵数据的极差为16800,较大,∴平均数不能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普通员工最关注的数据是中位数及众数,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统计量的选择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有关统计量的意义,难度不大.9.A【分析】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求出丙的得分,再根据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详解】根据题意得:⨯-+++=(分),805(81778082)80则丙的得分是80分;众数是80,故选A.【点睛】考查了众数及平均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平均数求得丙的得分,难度不大.10.A解析:A【解析】【分析】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详解】解:在这一组数据中20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20;将这组数据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16,16,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6.故选:A.【点睛】本题为统计题,考查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11.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方差的定义,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反之波动越大.【详解】由表可知:丁的方差最大,这四个人中,发挥最不稳定的是丁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意义,熟知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反之波动越大是解题关键.12.D【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详解】甲队员10次射击的成绩分别为6,7,7,7,8,8,9,9,9,10,则中位数882=8,甲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6+3×7+2×8+3×9+10)÷10=8(环),乙队员10次射击的成绩分别为6,7,7,8,8,8,8,9,9,10,则中位数是8,乙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6+2×7+4×8+2×9+10)÷9=8(环),甲队员成绩的方差=110×[(6-8)2+3×(7-8)2+2×(8-8)3+3×(9-8)2+(10-8)2]=1.4;乙队员成绩的方差=110×[(6-8)2+2×(7-8)2+4×(8-8)3+2×(9-8)2+(10-8)2]=1.2,综上可知甲、乙的中位数相同,平均数相同,甲的方差大于乙的方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的定义和公式,熟练掌握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1)1617;(2)这10位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平均次数是14次【分析】(1)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重新排列计算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即为众数;(2)根据平均数的概念将所有数解析:(1)16,17;(2)这10位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平均次数是14次【分析】(1)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重新排列,计算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即为众数;(2)根据平均数的概念,将所有数的和除以10即可;【详解】解:(1)按照大小顺序重新排列后,第5、第6个数分别是15和17,所以中位数是(15+17)÷2=16,17出现3次最多,所以众数是17,故答案是16,17;(2)110×(0+7+9+12+15+17×3+20+26)=14,答:这10位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平均次数是14次;【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抓住概念进行解题,难度不大,但是中位数一定要先将所给数据按照大小顺序重新排列后再求,以免出错.14.30【分析】根据计算方差的公式能够确定数据的个数和平均数从而求得所有数据的和【详解】解:∵S2=(x1﹣3)2+(x2﹣3)2+…+(x10﹣3)2∴平均数为3共10个数据∴x1+x2+x3+…+x解析:30【分析】根据计算方差的公式能够确定数据的个数和平均数,从而求得所有数据的和.【详解】解:∵S 2=110[(x 1﹣3)2+(x 2﹣3)2+…+(x 10﹣3)2], ∴平均数为3,共10个数据,∴x 1+x 2+x 3+…+x 10=10×3=30.故答案为30.【点睛】 本题考查了方差的知识,牢记方差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15.2【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可以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然后根据方差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得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由题意可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x==0∴这组数据的方差是:故答案为2【点睛】此题考查方差解题关键 解析:2【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可以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然后根据方差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得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由题意可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x=()210125-+-+++ =0, ∴这组数据的方差是:()()()()()222222201000102025s --+--+-+-+-== ,故答案为2.【点睛】 此题考查方差,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运算法则16.20【解析】【分析】把x1x2x3分别代入y=-2x+7得出y1y2y3设这组数据x1x2x3的平均数为由方差S2=5则另一组新数据-2x1+7-2x2+7-2x3+7的平均数为-2+7方差为S′2解析:20.【解析】【分析】把x 1、x 2、x 3分别代入y=-2x+7,得出y 1、y 2、y 3,设这组数据x 1,x 2,x 3的平均数为x ,由方差S 2=5,则另一组新数据-2x 1+7,-2x 2+7,-2x 3+7的平均数为-2x +7,方差为S′2,代入公式S 2=()()()222121n x x x x x x n ⎡⎤-+-+⋯+-⎣⎦计算即可. 【详解】 设这组数据x 1,x 2,x 3的平均数为x ,则另一组新数据-2x 1+7,-2x 2+7,-2x 3+7的平均数为-2x +7,∵S 2=13[(x 1-x )2+(x 2-x )2+(x 3-x )2]=5, ∴方差为S′2=13 [(-2x 1+7+2x -7)2+(-2x 2+7+2x -7)2+(-2x 3+7+2x -7)2] =13[4(x 1-x )2+4(x 2-x )2+4(x 3-x )2] =4S 2=4×5=20,故答案为:20.【点睛】本题说明了当数据都加上一个数(或减去一个数)时,平均数也加或减这个数,方差不变,即数据的波动情况不变;当数据都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数)时,平均数也乘以或除以这个数,方差变为这个数的平方倍.17.【解析】【分析】先求出平均数再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故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查了方差:一般地设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则方差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 解析:1.6【解析】【分析】先求出平均数,再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336354++++÷=, 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22221S [(54)3(34)64) 1.65⎤=-+⨯-+-=⎦; 故答案为1.6.【点睛】此题考查了方差:一般地设n 个数据,1x ,2x ,n x ⋯的平均数为x ,则方差(222212n 1S [(x x)(x x)x x)n ⎤=-+-+⋯+-⎦,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18.136【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先求出后三位数由和为最大值求出前两个数然后求方差即可【详解】解:因为五个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后其中中位数是4这组数据的唯一众数是5所以这5个数据分别是xy4解析:1.36【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先求出后三位数,由和为最大值求出前两个数,然后求方差即可.【详解】解:因为五个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后,其中中位数是4,这组数据的唯一众数是5.所以这5个数据分别是x,y,4,5,5,且x y 4<<,当这5个整数的和最大时,整数x,y 取最大值,此时x 2y 3==,, 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192345555x =++++=, 22222211919191919S 23455555555⎡⎤⎛⎫⎛⎫⎛⎫⎛⎫⎛⎫=-+-+-+-+-⎢⎥ ⎪ ⎪ ⎪ ⎪ ⎪⎝⎭⎝⎭⎝⎭⎝⎭⎝⎭⎢⎥⎣⎦=1.36 【点睛】此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牢记方差公式是解题关键. 19.2或9【解析】【分析】根据极差的定义先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x 最大时或最小时分别进行求解即可【详解】∵数据358x6的极差是6∴当x 最大时:x ﹣3=6解得:x=9;当x 最小时8﹣x=6解得:x=2∴x解析:2或 9【解析】【分析】根据极差的定义先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x 最大时或最小时分别进行求解即可.【详解】∵数据3、5、8、x 、6的极差是6,∴当x 最大时:x ﹣3=6,解得:x =9;当x 最小时,8﹣x =6,解得:x =2,∴x 的值为2或9.故答案为:2或9.【点睛】本题考查了极差,掌握极差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求极差的方法是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20.【解析】分析:连接DE 根据题意可得ΔDEG 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解DG 的长详解:连接DE ∵DE 分别是ABBC 的中点∴DE ∥ACDE=AC ∵Δ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BC=4∴∠DEB=60°【解析】分析:连接DE ,根据题意可得ΔDEG 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解DG 的长. 详解:连接DE ,∵D 、E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DE ∥AC ,DE=12AC ∵Δ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BC=4∴∠DEB=60°,DE=2∵EF ⊥AC ,∠C=60°,EC=2∴∠FEC=30°,3∴∠DEG=180°-60°-30°=90°∵G 是EF 的中点,∴EG=32. 在RtΔDEG 中,22223192()2DE EG +=+= 19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记住和熟练运用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1)86,11.2;(2)见解析【分析】(1)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和方差的公式进行解答即可求解;(2)从中位数和方差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求解.【详解】(1)把甲同学5次测试成绩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下,80,83,86,86,90, 则中位数即为86, 甲同学成绩的方差:()()()()()22222186858385+9085+8085+86855⎡⎤⨯-+----⎣⎦()()22222112+5+5+15⎡⎤=⨯+--⎣⎦ ()114+25+25+15=⨯+ 1565=⨯ 11.2=(2)数据的集中趋势:①从中位数看,甲的中位数略大于乙的中位数,说明甲的数学成绩略好于乙;数据的离散程度:②从方差看,甲的方差小于乙的方差,且两人的平均成绩相同,说明甲的成绩比乙更稳定;数据的变化趋势:③从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看,乙的成绩在逐渐上升,说明乙的成绩进步较大.【点睛】本题考查中位数的定义、方差的计算公式及意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方差的方法公式.22.(1)11.6吨,11吨,11吨;(2)约有350户.【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即可得;(2)先求出月平均用水量不超过12吨的户数占比,再乘以500即可得.【详解】(1)这10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1020114012101320141011.6100⨯+⨯+⨯+⨯+⨯=(吨),因为11吨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11吨,由中位数的定义得:将这100个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后,第50个和第51个数据的平均数即为中位数, 则中位数是1111112+=(吨), 故答案为:11.6吨,11吨,11吨; (2)月平均用水量不超过12吨的户数占比为204010100%70%100++⨯=, 则70%500350⨯=(户),答:500户家庭中月平均用水量不超过12吨的约有350户.【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用样本估计总体,熟练掌握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23.(1)甲的平均数=73,乙的平均数=68 丙的平均数=68∴甲被录取;(2)甲的成绩=69.625,乙的成绩=76.625,丙的成绩=68.875,∴乙被录取.【分析】(1)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出三人的平均分,然后作出判断即可;(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出三人的平均分,然后作出判断即可.【详解】解:(1)甲:11(745887)21973 33⨯++=⨯=,乙:11(877443)20468 33⨯++=⨯=,丙:11(697065)20468 33⨯++=⨯=,∵73分最高,∴应该录取甲;(2)甲:11(744583871)55769.625 88⨯⨯+⨯+⨯=⨯=,乙:11(874743431)61376.625 88⨯⨯+⨯+⨯=⨯=,丙:11(694703651)55168.875 88⨯⨯+⨯+⨯=⨯=,∵76.625分最高,∴应该录取乙.【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求法与算术平均数的求法,是基础题,需熟练掌握.24.(1)画图见解析;(2)中位数是3小时,众数是4小时;(3)400人.【分析】(1)根据阅读5小时以上频数为6,所占百分比为12%,求出数据的总数,再用数据总数减去其余各组频数得到阅读3小时以上频数,然后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别求得阅读0小时和4小时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补全扇形图;(2)利用各组频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中位数和众数;(3)用1000乘以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不小于4小时的学生所占百分比即可.【详解】解:(1)总人数:6÷12%= 50 (人),阅读3小时以上人数:50-4-6-8-14-6= 12 (人),阅读3小时以上人数的百分比为12÷50= 24% ,阅读0小时以上人数的百分比为4÷50= 8% .图如下:(2)中位数是3小时,众数是4小时;(3) 1000⨯(28% + 12%)= 1000⨯40%= 400(人)答:该学校1000名学生双休日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4小时的人数为400人.【点睛】此题考查数据的收集,主要有中位数,众数,扇形图和直方图的画法及表达的意义.25.(1)96;98;(2)九(1)班的学生的艺术成绩比较稳定.【分析】(1)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可得;(2)根据方差公式计算,再依据方差越小成绩越稳定可得答案.【详解】(1)九(1)班成绩重新排列为92,94,96,96,97,则中位数a=96,九(2)班成绩的众数为b=98;故答案为:96,98;(2)S2(1)班=15×[(96-95)2+(92-95)2+(94-95)2+(97-95)2+(96-95)2]=3.2,S2(2)班=15×[(90-95)2+(98-95)2+(97-95)2+(98-95)2+(92-95)2]=11.2,∵S2(1)班<S2(2)班,∴九(1)班学生的艺术成绩比较稳定.【点睛】此题考查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意义,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26.(1)6;8;(2)甲;(3)乙组的成绩更好一些.【分析】(1)先根据条形统计图得出甲、乙两组各学生的成绩,再根据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即可求得;(2)根据中位数即可判断,小明的成绩大于中位数;(3)可以从平均分、中位数、众数、方差四个方面综合分析.【详解】解:(1)∵甲组的成绩为:3,6,6,6,6,6,7,8,9,10.∴甲组中位数为6,∵乙组的成绩为:5,5,6,7,7,8,8,8,8,9.∴乙组众数为8,故答案为:6;8.(2)∵小明的成绩为7分属中游略偏上,甲组的中位数是6,乙组的中位数为7.5,∴小明在甲组.故答案为:甲.(3)因为乙组成绩的平均分、中位数、众数均比甲高,而乙组成绩的方差又比甲组小,所以乙组的成绩比甲组更稳定,因此综合分析乙组的成绩更好一些.【点睛】本题考查平均分、中位数、众数、方差等概念,正确掌握这些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天津耀华嘉诚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天津耀华嘉诚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某校九年级(1)班部分学生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如图所示.设他们上学路上所花时间的平均数为a ,中位数为b ,众数为c ,则有( )A .b a c >>B .c a b >>C .a b c >>D .b c a >> 2.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是( )A .极差B .方差C .众数D .平均数3.小亮同学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在班级中是否属于中等水平,则需了解全班同学体重的( ) A .平均数B .中位数C .众数D .极差4.在我县“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有7名同学参加了比赛,他们最终决赛的成绩各不相同.其中一名学生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前3名,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分数,还得知道这7名学生成绩的( ) A .众数B .方差C .平均数D .中位数5.下面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所有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如果a b >,则ac bc >;(3)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4)多边形内角和等于360︒; (5)一组数据1,2,3,4,5的众数是0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6.2017年世界未来委员会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授予我国“未来政策奖”,以表彰我国在防治土地荒漠化方面的突出成就.如图是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则荒漠化土地面积是五次统计数据的中位数的年份是( )A .1999年B .2004年C .2009年D .2014年7.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A.8.5,9 B.8.5,8 C.8,8 D.8,9=,S2乙8.某次知识竞赛中,两组学生成绩如下表,通过计算可知两组的方差为S2甲172=,下列说法:256①两组的平均数相同;②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成绩稳定;③甲组成绩的众数>乙组成绩的众数;④两组成绩的中位数均是80,但成绩≥80的人数甲比乙组多,从中位数来看,甲组成绩总体比乙组好;⑤成绩高于或等于90分的人数乙组比甲组多,高分段乙组成绩比甲组好.其中正确的有()个A.2 B.3 C.4 D.59.数据5,2,3,0,5的众数是( )A.0 B.3 C.6 D.510.有一组数据:1,1,1,1,m.若这组数据的方差是0,则m为()A.4-B.1-C.0 D.111.某小组7名学生的中考体育分数如下:37,40,39,37,40,38,40,该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分别为()A.40,37B.40,39C.39,40D.40,3812.为了解某小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随机对居住在该小区的40名居民一周的体育锻炼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锻炼时间(时)34567人数(人)6131452这40名居民一周体育锻炼时间的众数和中位数是( )A.14,5 B.14,6 C.5,5 D.5,6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参考答案二、填空题13.在学校演讲比赛中,10名选手的成绩统计图如图所示,则这10名选手成绩的平均分是____分.14.已知一组样本数据1x ,2x ,3x ,⋅⋅⋅,n x 的平均数为2,方差为3,则数据12+5x ,22+5x ,325x +,⋅⋅⋅,2+5n x 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方差为__________.15.图中显示的是某商场日用品柜台10名售货员4月份完成销售额(单位:千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计算出该柜台的人均销售额为___________千元.16.已知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是2,那么另一组数据3x 1﹣2,3x 2﹣2,3x 3﹣2,3x 4﹣2,3x 5﹣2的平均数是_____.17.某中学人数相等的甲、乙两班学生参加了同一次数学测验,两班平均分和方差分别为⎺x 甲=82分,⎺x 乙=82分,S 2甲=245,S 2乙=190.那么成绩较为整齐的是__________班 18.某班45名同学的数学平均分是80分,其中女生有20名,她们的数学平均分为82分,那么这个班男同学的数学平均分为______分.19.一组数据:3、5、8、x 、6,若这组数据的极差为6,则x 的值为__________. 20.为调查某班学生每天使用零花钱的情况,张华随机调查了30名同学,结果如下表: 每天使用零花钱(单位:元) 1 2 3 4 5 人 数25896则这30名同学每天使用的零花钱的中位数是_____元.三、解答题21.嘉淇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射击训练,一共射击 7 次,经过统计,制成如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1)这组成绩的众数是 ;中位数是 ; (2)求这组成绩的方差;22.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活动,某市政府决定对市直机关500户家庭的用水情况作一次调查,调查小组随机抽查了其中100户家庭一年的月平均用水量(单位:吨).并将调查结果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1)这10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众数是和中位数是;(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该市直机关500户家庭中月平均用水量不超过12吨的约有多少户?23.嘉淇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射击训练,一共射击7次,经过统计,制成如图12所示的折线统计图.(1)这组成绩的众数是;(2)求这组成绩的方差;(3)若嘉淇再射击一次(成绩为整数环),得到这8次射击成绩的中位数恰好就是原来7次成绩的中位数,求第8次的射击成绩的最大环数.24.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每人销售件数1650510250210150120人数113532(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假设销售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1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25.学校为了让同学们走向操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启动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张明和李亮在体育运动中报名参加了百米训练小组.在近几次百米训练中,教练对他们两人的测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张明13.30.004李亮13.30.02(1)张明第2次的成绩为:秒;(2)张明成绩的平均数为:;李亮成绩的中位数为:;(3)现在从张明和李亮中选择一名成绩优秀的去参加比赛,若你是他们的教练,应该选择谁?请说明理由.26.山青养鸡场有2500只鸡准备对外出售.从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鸡,统计了它们的质量(单位:kg),并绘制出如下的统计图1和图2.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图1中m的值为;(2)统计的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中位数是;(3)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估计这2500只鸡的总质量约为多少kg.【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分析】先根据图形得出相关数据,再分别求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由此即可得.【详解】由图可知,统计的学生人数为43310++=(人),他们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分别为20,20,20,20,30,30,30,40,40,40,则平均数202020203030304040402910a+++++++++==,中位数3030302b+==,因为20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众数20c=,因此有b a c>>,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熟练掌握相关定义和计算公式是解题关键.2.A解析:A【分析】根据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能反映数据的波动范围大小解答.【详解】解: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是极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极差、方差、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能反映数据的波动范围是解题的关键.3.B解析:B【分析】根据中位数的定义进行解答即可.∵小亮同学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在班级中是否属于中等水平,∴需了解全班同学体重数据的中间的数据,即中位数,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统计的有关知识,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数据;对统计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是解题关键.4.D解析:D【分析】由于其中一名学生想要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3名,共有7名选手参加,故应根据中位数的意义分析.【详解】由于总共有7个人,且他们的成绩各不相同,第3的成绩是中位数,要判断是否进入前3名,故应知道中位数的多少.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统计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意义.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各有局限性,因此要对统计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5.B解析:B【分析】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及众数的定义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解:(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所有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故原命题错误,不符合题意;(2)如果a>b,则当c<0时,ac>bc,故原命题错误,不符合题意;(3)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正确,符合题意;(4)多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故原命题错误,不符合题意;(5)数据1,2,3,4,5没有众数,故错误,不符合题意,正确的个数为1个,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及众数的定义,属于基础知识,比较简单.6.C解析:C把数据的年份从小到大排列,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即可得答案,【详解】把数据的年份从小到大排列为:2014年、1994年、2009年、2004年、1999年,∵中间的年份是2009年,∴五次统计数据的中位数的年份是2009年,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数序排列,在中间的一个数字(或两个数字的平均值)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7.C解析:C【分析】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详解】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是8,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8环;22是偶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中间两个数是8和8,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8(环).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众数和中位数.注意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是解题关键.8.C解析:C【分析】根据中位数、众数、方差、平均数的概念来解答.【详解】解:①平均数:甲组:(50×2+60×5+70×10+80×13+90×14+100×6)÷50=80,乙组:(50×4+60×4+70×16+80×2+90×12+100×12)÷50=80,②S甲2=172<S乙2=256,故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成绩稳定;③甲组成绩的众数90>乙组成绩的众数70;④成绩≥80的人数甲组33人比乙组26人多;从中位数来看,甲组成绩80=乙组成绩80,故错误.⑤成绩高于或等于90分的人数乙组24人比甲组20人多,高分段乙组成绩比甲组好.故①②③⑤正确.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各定义性质.9.D解析:D根据众数的概念直接求解,判定正确选项.【详解】数据5出现了2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5.故选:D.【点睛】考查了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10.D解析:D【分析】方差: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依题意可得,平均数:45mx∴224441555m mm解得m=1,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熟练运用方差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1.B解析:B【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求解可得.【详解】将数据重新排列为37,37,38,39,40,40,40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为40,中位数为39,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2.C解析:C【解析】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者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本组数据中,把数据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即为中位数.【详解】由统计表可知:体育锻炼时间最多的是5小时,故众数是5小时;统计表中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最中间两个人的锻炼时间都是5小时,故中位数是5小时.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的能力.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二、填空题13.885【分析】首先求出10名选手的总成绩再求出平均分即可【详解】解:根据统计图可知这10名选手成绩的平均分为=885(分)故答案为88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知识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解析:88.5【分析】首先求出10名选手的总成绩,再求出平均分即可.【详解】解:根据统计图可知,这10名选手成绩的平均分为28018559029510⨯+⨯+⨯+⨯=88.5(分),故答案为88.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知识,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4.912【分析】利用平均数求法和方差的方法分别列式求得平均数和方差得出答案即可【详解】∵x1x2…xn的平均数为2∴x1+x2+…+xn=2n∴=2×2+5=9∵原平均数为2新数据的平均数变为9则原来解析:9 12【分析】利用平均数求法和方差的方法分别列式求得平均数和方差得出答案即可.【详解】∵x1、x2、…x n的平均数为2,∴x1+x2+…+x n=2n,∴12252525n x x x n++++⋯++ =2×2+5=9, ∵原平均数为2,新数据的平均数变为9,则原来的方差S 12=1n [(x 1-2)2+(x 2-2)2+…+(x n -2)2]=3, 现在的方差S 22=1n [(2x 1+5-9)2+(2x 2+5-9)2+…+(2x n +5-9)2] =1n[4(x 1-2)2+4(x 2-2)2+…+4(x n -2)2]=4×3=12. 故答案为:9,12.【点睛】此题考查平均数与方差的意义,掌握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5.67【分析】首先根据题意求出销售额为5千元的人数由此进一步求出该柜台的人均销售额即可【详解】由题意得:销售额为5千元的人数为:(人)∴该柜台的人均销售额为:(千元)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 解析:6.7【分析】首先根据题意求出销售额为5千元的人数,由此进一步求出该柜台的人均销售额即可.【详解】由题意得:销售额为5千元的人数为:1012214----=(人),∴该柜台的人均销售额为:()1324452812010 6.7⨯+⨯+⨯+⨯+⨯÷=(千元), 故答案为:6.7.【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的计算,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16.4【解析】【分析】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求出所有数据的和然后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先求数据x1x2x3x4x5的和然后再用平均数的定义求新数据的平均数【详解】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有15(x解析:4【解析】【分析】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求出所有数据的和,然后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先求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和,然后再用平均数的定义求新数据的平均数.【详解】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是2,有(x 1+x 2+x 3+x 4+x 5)=2,那么另一组数据3x 1-2,3x 2-2,3x 3-2,3x 4-2,3x 5-2的平均数是(3x 1-2+3x 2-2+3x 3-2+3x 4-2+3x 5-2)=4.故答案是:4.【点睛】考查的是样本平均数的求法及运用,解题关键是记熟公式:.17.乙【解析】【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根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故可由两班的方差得到结论【详解】∵S2甲>S2乙∴成绩较为稳定的是乙故答案为乙【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的意义:反映了一组解析:乙【解析】【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根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故可由两班的方差得到结论.【详解】∵S2甲>S2乙∴成绩较为稳定的是乙.故答案为乙.【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的意义: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18.784【解析】【分析】设男生的平均分为x分根据男生总分和女生总分的和是全体学生的总分结合全班45名同学平均分是80分其中女生有20名她们的数学平均分为82分我们可以构造出一个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析:78.4【解析】【分析】设男生的平均分为x分,根据男生总分和女生总分的和是全体学生的总分,结合全班45名同学,平均分是80分,其中女生有20名,她们的数学平均分为82分,我们可以构造出一个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x的值.【详解】设男生的平均分为x分,x+⨯=⨯,则2582204580x=.解得78.4即这个班男同学的数学平均分为78.4分.故答案为78.4.【点睛】本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其中根据男生总分和女生总分的和是全体学生的总分,结合已知条件,构造关于x的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9.2或9【解析】【分析】根据极差的定义先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x最大时或最小时分别进行求解即可【详解】∵数据358x6的极差是6∴当x最大时:x﹣3=6解得:x=9;当x最小时8﹣x=6解得:x=2∴x解析:2或 9【解析】【分析】根据极差的定义先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x最大时或最小时分别进行求解即可.【详解】∵数据3、5、8、x、6的极差是6,∴当x最大时:x﹣3=6,解得:x=9;当x最小时,8﹣x=6,解得:x=2,∴x的值为2或9.故答案为:2或9.【点睛】本题考查了极差,掌握极差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求极差的方法是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20.35【解析】分析:利用众数的定义可以确定众数在第三组由于张华随机调查了20名同学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知道中位数是按从小到大排序第15个与第16个数的平均数详解:∵4出现了9次它的次数最多∴众数为4∵张华解析:3.5【解析】分析: 利用众数的定义可以确定众数在第三组,由于张华随机调查了20名同学,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知道中位数是按从小到大排序,第15个与第16个数的平均数.详解: ∵4出现了9次,它的次数最多,∴众数为4.∵张华随机调查了30名同学,∴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知道中位数=(3+4)÷2=3.5,即中位数为3.5.故答案为:3.5.点睛: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了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能力.要明确定义,一些学生往往对这个概念掌握不清楚,计算方法不明确而误选其它选项,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三、解答题21.(1)10,9(2)8 7【分析】(1)根据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按照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结合统计图得到答案;(2)先求出这组数的平均数,再求出这组成绩的方差.【详解】解:(1)由折线统计图可知第1次:10环;第2次:7环;第3次:10环;第4次:10环;第5次:9环;第6次:8环;第7次:9环10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众数为10;这7次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7,8,9,9,10,10,10,故中位数为9.(2)这组成绩的平均数为:()1107101098997++++++=, 这组成绩的方差为:()()()()2222181093992897977⎡⎤-⨯+-⨯+-+-=⎣⎦ 【点睛】本题考查了折线统计图,中位数,众数及方差.掌握中位数,众数及方差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2.(1)11.6吨,11吨,11吨;(2)约有350户.【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即可得;(2)先求出月平均用水量不超过12吨的户数占比,再乘以500即可得.【详解】(1)这10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1020114012101320141011.6100⨯+⨯+⨯+⨯+⨯=(吨),因为11吨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11吨,由中位数的定义得:将这100个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后,第50个和第51个数据的平均数即为中位数, 则中位数是1111112+=(吨), 故答案为:11.6吨,11吨,11吨; (2)月平均用水量不超过12吨的户数占比为204010100%70%100++⨯=, 则70%500350⨯=(户),答:500户家庭中月平均用水量不超过12吨的约有350户.【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用样本估计总体,熟练掌握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23.(1)10;(2)87;(3)9环 【分析】(1)根据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结合统计图得到答案. (2)先求这组成绩的平均数,再求这组成绩的方差;(3)先求原来7次成绩的中位数,再求第8次的射击成绩的最大环数.【详解】解:(1)在这7次射击中,10环出现的次数最多,故这组成绩的众数是10;(2)嘉淇射击成绩的平均数为:()1107101098997++++++=, 方差为:()()()()22221[109791091097-+-+-+- ()()()2228998999]7+-+-+-=. (3)原来7次成绩为7 8 9 9 10 10 10,原来7次成绩的中位数为9,当第8次射击成绩为10时,得到8次成绩的中位数为9.5,当第8次射击成绩小于10时,得到8次成绩的中位数均为9,因此第8次的射击成绩的最大环数为9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折线统计图和众数、中位数、方差等知识.掌握众数、中位数、方差以及平均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4.(1)310, 210, 210;(2)不合理,理由见解析.【分析】(1)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2)根据表中数据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回答.【详解】解:(1)平均数是:1650510250321051503120231015++⨯+⨯+⨯+⨯=(件), 表中的数据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处于中间位置的是210,因而中位数是210(件),210出现了5次最多,所以众数是210;(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不到310件,310件虽是所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却不能很好地反映销售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些,因为210件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定额.【点睛】此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它们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25.(1)13.4;(2)13.3秒,13.3秒;(3)选择张明,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统计图给出的数据可直接得出答案;(2)利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可得出张明成绩的平均数;先将李亮的成绩按照从小到大排列,然后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在平均数、中位数相同的情况下,再根据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根据统计图可知,张明第2次的成绩为13.4秒,故答案为:13.4;(2)张明成绩的平均数为:13.313.413.313.213.35++++=13.3(秒);李亮的成绩是:13.2,13.4,13.1,13.5,13.3,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为:13.1,13.2,13.3,13.4,13.5,则李亮成绩的中位数是:13.3秒;故答案为:13.3秒,13.3秒;(3)选择张明参加比赛,因为张明和李亮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都相同,但张明成绩的方差小于李亮成绩的方差,张明成绩比李亮成绩稳定.【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的意义.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26.(1)28;(2)1.8kg,1.5kg;(3)平均数是1.52kg,总质量约为3800kg.【分析】(1)根据各种质量的百分比之和为1可得m的值;(2)根据众数、中位数、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即可;(3)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再乘以总只数即可得出鸡的总质量.【详解】(1)图①中m的值为100﹣(32+8+10+22)=28,故答案为:28;(2)∵1.8kg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为1.8kg,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则中位数为1.5 1.52+=1.5(kg);故答案为:1.8kg,1.5kg;(3)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51114164++++×(5×1+11×1.2+14×1.5+16×1.8+4×2),=150⨯(5+13.2+21+28.8+8),=1.52(kg),∴2500只鸡的总质量约为:1.52×2500=3800(kg),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52kg,2500只鸡的总质量约为3800kg.【点睛】此题考查统计计算,正确掌握部分百分比的计算方法,众数的定义、中位数的定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常考题)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题(有答案解析)(2)

(常考题)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数据的分析》检测题(有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小明在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时,列出的公式如下222221(7)(8)(8)(8)s x x x x n⎡=-+-+-+-+⎣2(9)x ⎤-⎦,根据公式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数据个数是5B .数据平均数是8C .数据众数是8D .数据方差是152.在学校数学竞赛中,某校10名学生参赛成绩统计如图所示,对于这10名学生的参赛成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众数是90B .中位数是85C .平均数是89D .极差是153.张老师将自己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的通话时长(单位:分钟)的有关数据整理如下:①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通话时长统计表 时间10月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时长(单位:分钟) 520530550610650660②2020年4月与2020年5月,这两个月通话时长的总和为1100分钟根据以上信息,推断张老师这八个月的通话时长的中位数可能的最大值为( ) A .550 B .580C .610D .6304.某校书法兴趣小组20名学生日练字页数如表所示:这些学生日练字页数的众数、平均数分别是( ) 日练字页数 2 3 4 5 6人数26543A .3页,4页B .3页,5页C .4页,4页D .4页,5页5.已知一组数据为7,1,5,x ,8,它们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A .3B .4.6C .5.2D .66.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某一小组的6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单位:分)分别是114,115,100,108,110,120,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100B .108C .112D .1207.某文艺汇演中,10位评委对节目A 的评分为1210a a a 、、、,去掉其中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得到一组新数据128b b b 、、、,这两组数据一定相同的是( ) A .平均数 B .中位数 C .众数 D .方差 8.若一组数据2,2,x ,5,7,7的众数为7,则这组数据的x 为( )A .2B .5C .6D .79.若一组数据1a ,2a ,3a 的平均数为4,方差为3,那么数据12a +,22a +,32a +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 ) A .4, 3B .6, 3C .3, 4D .6 510.下表记录了甲、乙、丙、丁四名立定跳远运动员选拔赛成绩的平均数与方差:甲 乙 丙 丁平均数()V cm 166 165 166 165方差22()s cm3.53.5 15.516.5根据表中数据,要从中选择一名成绩好发挥稳定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应该选择( ) A .甲B .乙C .丙D .丁11.下表记录了甲、乙、丙、丁四位跳远运动员选拔赛成绩的平均数与方差:根据表中信息,请你选择一名成绩好且发挥稳定的选手参赛,最合适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12.甲、乙两名运动员的10次射击成绩(单位:环)如图所示,甲、乙两名运动员射击成绩的平均数依次记为x 甲,x 乙,射击成绩的方差依次记为s 甲2,s 乙2,则下列关系中完全正确的是( )A .x 甲=x 乙,s 甲2>s 乙2B .x 甲=x 乙,s 甲2<s 乙2C .x 甲>x 乙,s 甲2>s 乙2D .x 甲<x 乙,s 甲2<s 乙2二、填空题13.为了响应学校“书香校园”建设,八(1)班的同学们积极捐书,其中第一组的同学捐书册数分别是:5,7,x ,3,4,6.已知他们平均每人捐5本,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14.市运会举行射击比赛,校射击队从甲、乙、丙、丁四人中选拔一人参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