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汇编

合集下载

201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201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参考答案】
八、四川卷 (1)“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 子 规 [元]曹伯启 惆怅之情。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七、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 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一联写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生意”即生 【答案】(1)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和列 机之义。二联写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 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 【答案】(2)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 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三联写 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 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 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 悦而闲适之情;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 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末联写家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 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 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请简要分析.(4分) 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 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 “生意”(生机)。 可见人的活动。正是如此,全是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令人神往。 情怀。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_诗词鉴赏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_诗词鉴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 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 效果上回答。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 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情景)“涌”字运用 比拟的修辞手法,(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 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 分析其巧妙之处。 • 分析句意型 • 公式: 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 样的感情。 • 模式:某句诗用了 的手法(1分),写了(归纳时要善于 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的内容(1分),使什么变得怎么样,具有 的优点(1分)。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1分)。 • 思路: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了这种手法, •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 (表达方式)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内容) 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 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 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分析句意型 • 公式: 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 出 诗人怎样的感情。 • 模式:某句诗用了 的手法(或从 角度)(1分), 写了(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的内容(1分),使 什么变得怎么样,具有 的优点(1分)。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1分)(或起了 作用)。 • 思路: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了这种手法, •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运用了 方法(从 角度),描绘了 (内容),起到 了 作用。 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手法)描写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 (内容),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内容)使 落叶人格化。(手法)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 变化,别具情致。(作用)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汇编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汇编

6、【2012江西卷 14】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夗情, 曾为系弻舟。碧野朱桥弼日亊,人丌见,水空流。 韶华丌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 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丌尽,许夗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忝象的内涵,幵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忞。(4
8、【2012湖南卷 10】 度破讷沙①(其事)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戓初弻。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䴙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二____________诗 (2分) 〖答案〗边塞 (2)请从忝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戓罢弻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 漠辽进、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 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 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 含蕴丰富的忝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 造出雄健、壮美的忝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 阅读下面这首宊词,宋成8~9题。 思进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忝晚,千里忛行客。飞亍过尽,弻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丌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 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忞情?“红叶黄花秋忝晚” 一句对表达这种忞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不“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 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 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 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 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 理解不把握。 答案参考: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丌因无人欣赏 而减其香,丌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 “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2007-201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7-201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7-201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第二章核心知识与能力体系构建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以下列出鉴赏诗歌的五步程式,规范考生的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力求做到鉴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第一节第一步,先读全诗分类别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

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二、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伤春伤别诗(闺怨诗)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

(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2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8:古诗文赏析题

2012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8:古诗文赏析题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2012年高考真题语文汇编古诗欣赏题一、基本知识(1)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明确诗歌鉴赏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便能够迅速地找到试题切入角度。

(3)鉴赏诗歌的语言——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了解一些评价语言特色的术语。

(4)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不同诗歌内容,把握不同情感。

二、基本方法(1)理解诗歌涉及诗歌的形象鉴赏及情感的把握两个考点。

因为感受、理解、分析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把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是情感赏析的基础。

读懂诗歌的几个技巧:从标题切入对诗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充分利用作者、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抓住情感语言,尤其要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歌的感情。

(2)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3)常见解题思路1.根据题材,把握内容,熟悉各类题材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根据物象、景物等加以判断。

2.抓住诗眼,领会观点。

3.阅读诗词内容,寻找意象,欣赏画面,分析画面的特点以及对诗歌的中心作用。

4.关注题目,理解内容,诗歌的题目具有很强的暗示和指导性,根据题目去理解诗歌。

5.阅读注解,理解情感,诗歌的注解往往会说明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处境,有利于解读诗歌的情感。

三、考点归纳与基本题型(1)把握作品内容,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诗歌中的形象。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2012年语文高考真题 诗歌鉴赏题(标准整理版 含答案)

2012年语文高考真题 诗歌鉴赏题(标准整理版  含答案)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1、(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2、(辽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3、(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和“客船”。

(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5、(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北京渣油泵黄。

2012高考语文十七套试题分类汇编整理:诗歌鉴赏专题 校对经典版

2012高考语文十七套试题分类汇编整理:诗歌鉴赏专题 校对经典版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 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 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 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 用?(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 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 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 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七、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 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 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 方?请简要分析.(4分)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 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 分)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 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 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 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 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 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 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二、辽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 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 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 两者的异同。(4分)
• 1.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 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 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 2.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 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 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 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 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5、【2012天津卷 14】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 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 分)
【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 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 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 廉的形象。 (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 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 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 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 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 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 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 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 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 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 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体上思考。 • 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 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6、【2012江西卷 14】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 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 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
• (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 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 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 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 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2012全国课标卷】
9、【2012湖北卷 14】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
4、【2012重庆卷 12】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 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 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 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 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 怀! •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 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 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 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 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 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 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 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7、【2012江苏卷 9】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 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 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 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 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 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 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1、【2012全国大纲卷 1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 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 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 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 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 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 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参考: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 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11、【2012福建卷 6】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 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 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 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3、【2012安徽卷】
•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 二字的妙处。(4分)
• (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 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 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 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
“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8、【2012湖南卷 10】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䴙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 (2分) 〖答案〗边塞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 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 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 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 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 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 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 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 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 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 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 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 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 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 上和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 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 尽的思念情怀。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 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 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 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