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类阅读: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
黑龙江省安达市2019届高考语文考试调研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省安达市2019届高考语文考试调研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
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
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
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
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
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含解析

课时作业 28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沾一身夜色李登建小时候,记得一个扛着一条长凳的磨刀人常来村里转悠。
他是一个佝偻着腰的瘦瘦的老头儿;他也不够机警,动作笨拙、迟缓。
把凳子放在街心大槐树下,哼着《红灯记》的唱词:“为访亲人我四下瞧。
红灯高挂迎头照,我吆喝一声‘磨剪子来戗菜刀’!”这后一句是真喊的。
然后解下和凳子腿绑在一起的磨石。
不一会儿,收工早的女人回村了,有人拿来用钝了的菜刀。
他撸撸衣袖,两只手掌“沙沙”地搓一搓,摘下挂在另一条凳子腿上的瓶子,从瓶盖的眼儿里往磨石上淋一点水。
磨石一头顶住凳子面上的铁钉,另一头被左脚蹬紧的绳子勒住,手扶着刀把,放平两臂用力推,“嚯嚯——”看这架势,你才知道这个老头儿的臂力还是蛮大的,只八九下,磨石上就出了“油”,用水冲掉黑油,再磨。
这样重复几次,他便眯起眼“瞄”刀刃,用大拇指试一试,又放回磨石。
最后,他从头上削下一绺头发,这把刀就完成了。
两年前的一个下午,小区大门一侧坐着一位老者,从他锈色的衣襟、夹烟的锈色的手指,我就知道他是个磨刀人。
像是去我们村转悠的那一个,又好像不是。
我在城市定居已经30多年,30多年没遇到他们了,忍不住上前搭讪。
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老者很快就把话题引到刀上,夸耀他与刀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把刀吃透了。
说话间,有顾客来,拎的正是一把不锈钢刀。
磨刀人捻灭烟头,运运劲儿,不再说话,全力来对付这把刀——先是猛摇砂轮斜着打刀口,火花、铁末四溅;又用戗子戗,铁屑纷纷脱落。
这道工序下来,额头就冒出了汗珠子,他抽下搭在凳子上的锈色的毛巾一抹,转入了“正题”:在磨石上磨。
最后以发试刀——这个环节好像是磨刀人的徽记。
“明天我再来。
”磨刀人起身——没站稳,险些摔倒——扑打着身上的粉尘说。
实在太晚了,城里人饭后“遛弯”都回来了,虽说路灯永远陪伴着,可不巧家里有件急事要办。
不得不把还没磨的刀“寄存”在门卫室,长长地叹口气——心存不甘,他哪会儿丢过到了嘴边的食?可是第二天就听说他被汽车撞死了。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提升练:“怀旧”主题专练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提升练:“怀旧”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屋·父亲李翰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
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
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破破烂烂。
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
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早期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
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了两间平房。
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
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
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
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绕树追逐它毛绒绒的短尾。
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
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爿爿掉下来,青莹润泽。
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
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
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
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凉。
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
他一边写,一边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到尾高声吟诵一遍。
父亲很喜欢和房老师往来。
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
房老师90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
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
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暗黑。
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着彼此的诗作。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散文阅读

散文(文学类文本)二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高三语文试卷】江西省玉山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玉山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
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
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
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
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
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
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
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
“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
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运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明显“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间或出现须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间或。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靠症”,就是这样栩栩如生。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定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定。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渐忘,却肯定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予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协作之中。
这是汉字区分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缘由之一。
倘如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开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日的人们虽然间或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羡,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渐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2019年高考文学类胡容尔《旧戏台》阅读练习题参考.doc

2019年高考文学类胡容尔《旧戏台》阅读练习题参考文学类阅读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是必考题型,很多高考生为之头疼,接下来教育为大家带来了2019年高考文学类胡容尔《旧戏台》阅读练习题参考,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做题积累答题经验。
旧戏台胡容尔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的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露天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
胡容尔《旧戏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
(18分)旧戏台胡容尔①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②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年,我十岁,随外婆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③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④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⑤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⑥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⑦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
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⑧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
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
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
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
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
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
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
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
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
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
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
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
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
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
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
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
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
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
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
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
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
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行文,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
B.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展现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C.文章运用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D.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1,
【答案】
1. A
2.①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远离戏台,让戏台荒废了。
②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3.①实际的戏台。
文中写了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
②生活的戏台。
文中写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
③人生的戏台。
文中写了外婆的戏台,实则是写了外婆的一生,是一种人生戏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间举步皆戏台。
【解析】
1.A项,按“时间顺序行文”有误,文章第一段是现在所见的情形,第二段说“少年时”,文章开篇是立足现在的,少年时看戏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且全文时间是来回跳跃的。
故选A。
2.本句中“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关键词是“辜负”,考生需要到文本找出“辜负”的表现,如前文所说“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诱惑,远离了戏台,荒废了戏台;如下文所说“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根据这些内容理解该句的含义即可。
3.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几类‘戏台’”,且明确指出“文章题为‘旧戏台’”,这是考查散文标题的内涵。
此类题目一般按照由实到虚的顺序理解,先到文中圈出写“戏台”的句子,明确其表面的意思,如“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这说的是实际的戏台,是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如“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
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这里所说的“戏台”是指生活中的戏台,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如“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
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
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
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
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人间举步皆戏台。
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
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
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这里所说的“戏台”是指人生的戏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间举步皆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