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道教与中国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代十国统治者也尊崇道士,维系并发展了道 教。 • 宋代实行儒、道、佛并用政策,继续崇道。北 宋末年,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从天师道而创神 霄派。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 “神霄雷法”,风行一时。宋徽宗自称神霄玉 清王下凡,热衷于制定道教节日,为神仙人物 加封赐号。 • 这一阶段,茅山宗一直在各派中占主流地位。 楼观道也有较大发展,其教义和方术受茅山宗 的影响。
• 张鲁(张陵之孙)在巴、韩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扩大了 道教的势力。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五斗米道徒几万 户被曹操安臵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更名为天师道。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嵩山道士寇谦 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齐梁间 茅山道士陶弘景等为代表。
(一)上清派和灵宝派在晋代出现

道教以“道”名教,是一种信仰“道”的宗教,或 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 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道”无 处不在,无时不在,是宇宙间最原初、最根本的存 在,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最终依据。天地万物 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无极”,“一”就 是“太极”,“二”就是“阴和阳”,“ 三”就是 “天、地、人”,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 后回归自然。
第七讲 道教与中国文化
基本内容
• • • • • • •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 道教宫观与道教名山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1.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理论广 泛容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和学术思想, 是古代宗教、民间巫术、神仙方术、阴阳五行 及道家思想等汇聚、融合的产物,带着鲜明的 中国特色。
灵宝派
• 灵宝派创建于东晋末年,受上清派影响甚深。以传 《洞玄灵宝经》而得名,其创始人为葛洪之族孙葛 巢甫,所奉主要经典是《五篇真文》、《原始无量 度人上品妙经》。两部经典最为突出的是将儒家封 建伦理思想和修道密切相结合,要君、臣、民各安 其位,不准犯上作乱和参加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 又因其强调济世度人,修持方法也更简单易行。所 以很适合中上层人士的口味,获得了迅速发展。
(三)隋唐到北宋的兴隆
• 隋文帝杨坚在夺取政权时利用道教大造舆论,登基后对道士加以 重用,支持道观的修建。但隋朝的道、佛并用政策中,仍以崇佛 为主。 •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继承了隋朝道、佛并用的政策,转向了以崇道 为主,以后唐代各皇帝均加以奉行,特别是唐玄宗和唐武宗。唐 玄宗尽量神化“玄元皇帝”----老子,在全国建起了老子庙,亲 自导演老子降临的神化,掀起崇拜狂潮;将道士视为李唐皇室的 本家,并规定道士犯法,州县官吏不能擅自处罚;规定《道德经》 为诸经之首;积极开展对道经的收集和整理,编纂了历史上第一 部《道藏》。唐武帝李炎继位后又掀起了崇道的高潮。他崇道反 佛,在导师赵归真等人的煽动下,酿成了灭佛事件,毁佛经像, 安臵老子像,勒令部分僧尼还俗。崇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 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 派,正一道(天师道)主要流行在 江南和台湾省。
二、道教的教义
• 道教产生于中国本土,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 化紧密相连,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 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
深远影响。
天官唐尧 相传尧时敬 天爱民,上应天 相,以风调雨顺 被后人尊为天官。
地官虞舜 舜时民风 高尚,地不生 灾,故被尊为 地官。
水官大禹 大禹继承父志, 因势利导,治理 了空前的洪水灾 害,所以被尊为 水官。
神仙:魁星
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组成 斗形的前四颗星。道教称其 主文运(“魁”有“首”之意), 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 书人崇拜。
Fra Baidu bibliotek 茅山宗
• 南朝的陶弘景(456—536年),因隐居茅山而自号华阳隐居, 他长期居住茅山,传授上清经法, 他开创了融合道佛的先 例,采取佛道双修的态度,更进一步吸收儒、佛思想,充 实道教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 主张三教合流,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经过南北朝 时期的改造,遂使上层化的官方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 得以健全和充实,成为与儒、佛鼎足而立的独特文化体系。 从陶弘景开始,茅山实际上代表了上清派,于是人们将这 以后的上清派称为茅山宗。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2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原始道教阶段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原始道教阶段
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 二者大约出现于同时,但领导者不同,纲 领不同,结局也不同。
• 太平道
创建者是河北钜鹿人张角,读过《太平经》。张角依据《太 平经》为主要经典,创立太平道,奉侍“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 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张角有两个弟弟, 张宝和 张梁,称为大医。张角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传教义,准备太平教 起义。经过十余年的活动,信徒总数达到数十万之多,传播范围 很广,声势十分浩大。太平教的组织单位为“方”。大方有信徒 一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渠帅”统领。 灵帝时期,朝政更加腐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公元184年, 张角以太平道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太平道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自称'黄天',其部率有三十六方,皆着黄巾,同日反叛"。 (《后汉书· 灵帝记》)后太平道遭到残酷镇压,逐渐势衰消亡。
上清派
• 形成于东晋,以专门传习《上清经》得名,原天师 道女祭酒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尊 神。陶弘景时,茅山成为上清派活动的中心,因此 这以后的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 • 上清派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以达到长寿,认为人以 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不丧,则老而可 壮。 • 其中已经没有了反映农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思想, 因而为封建统治阶级赞赏和接受。
• 曹操吸取东汉王朝的教训,对道教采取了镇压和利用、限制加 改造的两手政策,从此道教开始发生分化。一方面民间道教不 断发动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另一方面,道教逐渐与统治阶级 思想相结合,成为了贵族道教。 • 一些高层士族加入道教,将他们的思想带至其中,引起了道教 的思想和组织的变化。其中尤其以葛洪的著述,为道教构造了 以金丹之道为中心的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将道教的神仙方术 与儒家的纲常相结合,强调要长生成仙除了靠内修外养外,还 必须积善立功,以遵守封建统治秩序为根本。代表这一思想的 主要是上清派和灵宝派。
全真道
• 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69)。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 又称王重阳,陕西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 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金世 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东出潼关,
赴山东半岛,立教“全真”。
• 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 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士必修的经典。
(2)四御: 辅佐三清、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 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 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 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
四时气候。
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执掌人间寿天祸福。 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安排大地山河的女神。
(3)三官
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因道教将三官的诞辰日编在三元日,即上元正月 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故三官大 帝又称“三元大帝”。由于三官职能与民众利害 密切相关,故而知名度很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广州的三元宫。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1.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理论体系源于先秦老庄之学和秦汉 黄老之学,其神仙谱系的构成大量吸收了古代 民间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内容,而长生不老 的信仰则与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思想有直接的 渊源,同时道教的宗教形式如符咒、斋醮、符 箓 等也显然取自古代到汉末的民间巫术。此外,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和养生术也构成道教的重要 来源。
南北天师道
• 南北朝时期,嵩山道士寇谦之(365—448年)在魏太武帝 和宰相崔浩的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 道教”,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 以服食闭练”,“佐国扶命”,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 天师道。
• 在南朝刘宋,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406—477年) “祖述 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指葛玄、葛 洪)”,将道教各个支脉汇归一流;又依据封建宗法制度 和思想,广制斋戒仪范,改造传统道教,称为南天师道。
正一道
• 元代建立,为争取汉人支持,对道教表示尊奉。龙虎山天 师道势力超过茅山宗。元成宗大德8年授第38代天师张与 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茅山上清、阁皂山灵 宝、龙虎天师),此后,南方各符箓道派逐步归于正一 (正一道,道士可结婚,可以有妻室)。 • 朱元璋亲取江南之际,积极争取正一道的支持。朱元璋当 上皇帝后,礼遇正一道高道。全真道隐仙张三丰受到明皇 帝的钦慕,明成祖又崇奉真武玄天上帝,也为武当全真派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南宋至明代初中时期道教分化和融

南宋与金、元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道教内部出 现分化。南宋主要有正一派、上清派、灵宝派。金朝有太一道、
真大道、全真道等。元代时,真大道并入全真道;太一道、上
清派、灵宝派等并入正一道。 太一道 • 太一道的创始人为萧抱珍,河南汲县人。以符箓济人治病。卫 州的太一广福万寿宫内有“法水井”,人称“太一泉”,据称 饮之可治病,太一道师承较严,受箓的道士均须将姓改为萧。
(二)南北朝时期南北天师道和茅山

南北朝时期,为了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道教也
要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寇谦之、陆修静、 陶弘景等人就是此时道教改革的重要代表。 由于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对道教的改革和充 实,道教逐渐成熟起来,使道教成为了为封建统治服务
的官方宗教。所以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与提倡。
三圣宫正面整块墙面上,镌刻着其书法极其飘逸的四个草书大 字——“道法自燃”,其周围的小字的内容正是老子的《道德 经》
• 丹鼎派的全真道注重内修、炼养而达到 长生的目的;符箓派的正一道则注重符 箓咒语、吃斋打醮。
三、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 尊神 • 神仙 • 护法神将
(一)尊神:是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 主要有三清、四御、三官、日月星宿、 四方神等。
五斗米道 • 创立者张陵,又称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地点在 四川鹤鸣山。它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道 术主要是召神劾鬼、符箓禁咒等,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又称 米道、鬼道、天师道、正一道等。184年7月,汉中地区张陵率五 斗米道响应张角起义。 • 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 统领信道教众。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骨干后升为“祭 酒” 。祭酒讲解《老子》的记录名为《老子想尔注》。书中主张 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 要求教徒遵守“忠孝诚信、行善积德"的道诫,"积善成功,积精 成神,神成仙寿"。
(1)三清
• 玉清元始天尊,住清微天之玉清宫 • 上清灵宝天尊,住禹余天之上清宫 • 太清道德天尊,住大赤天之太清宫
居中者是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的意思为本源,开 始。“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天尊是对几位 最高神的尊称。左边的是上清灵宝天尊,民间造型 手持 “阴阳镜”,也称太上道君。右边的太清道德 天尊,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老子,太上老君。
魁 星
神仙:魁星
旧时魁星阁、魁 星楼亦遍布各地。魁 星典型塑像为一赤发 蓝面鬼,一足立:于 鳌头之上,一手捧斗, 一手执笔(“魁”字由 “鬼”、“斗”组 成)。“魁星点斗, 独占鳌头”被视为读 书人应试获中之征。
三官殿
天官造福
地官赦罪
水官解厄
关于三官
通常的说法是,三官即尧(天官)、舜(地 官)、禹(水官),也就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 三位部落首领。传说三官本是元始天尊的三个儿 子,天尊将始阳九气、清虚七气、晨浩五气吸入 口中,经九九之期,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 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从口中突 出三个婴儿,这就是尧、舜、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