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道教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广泛吸收并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相连。

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发展、社会民俗演进起到了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关系影响一、道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发展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准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的宗教。

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传统文化。

因此,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将古代原始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1.道教来源于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思想(一)自然崇拜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家。

①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奇异现象,从而认为有一种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伤害,又希望得到它的恩赐。

久而久之,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这些也就成为了其普遍崇拜的对象,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

上古时代,黄帝时期就开始祭祀天帝,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等,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逐渐深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面貌。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上古时期,中国人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敬畏形成了最初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与后来的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与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崇拜有着共同的根源。

因此,道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延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道教与其他宗教信仰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佛教的传入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强调人的修行与解脱,与道教的修炼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佛教的传入使得道教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和修行方法,进一步丰富了道教的内容。

同时,道教也对佛教进行了吸收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佛教。

这种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促进了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道教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

道教强调人的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这与中国古代人民对长生不老的向往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许多传说和神话,都与长生不老有关。

而道教提供了一种实现长生不老的方法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道教的信仰和修炼方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发展还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道教强调“道”和“德”的修炼,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自然的追求。

道教在这两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修炼方法和思想体系,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

“莫之是,莫之非”,就是没法定 论是非。“不遣是非”就是根本 不谈论是非。 •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
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 辩。” • 议:评议是非 • 论:评论,研究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庄子 的逍遥思想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 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 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 其实它飞翔是靠翅膀挥动引起空气振动 而来的,不是真的逍遥。只有精神可以 四处翱翔,能够真正逍遥。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儵(tiao2)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 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 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 上也。‛
(二)怎样理解“道德”?
• 《道德经》中的“道德”跟我们现代人 理解的“道德”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异,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 现代人的道德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或伦理。在老子看来只是“仁义”“孝 慈”。
• 先秦的时候老子讲“道德”恰恰是为了 否定这些东西。 • 老子的“道德”强调的恰恰是事物本然 的状态,因为“仁义”“孝慈”是我们 人为提倡的,人为地根据社会关系建立 起来的。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 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暿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 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
间的巫术 2、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 3、阴阳五行化的谶纬之学 4、黄老思想
三、道教的理想世界
1、安乐的现实世界 2、“仙境”世界 仙境”
四、道教的神仙系谱:三清、玉皇与 道教的神仙系谱:三清、 众仙
最高神“三清” 1、最高神“三清” 玉清: 玉清:元始天尊 太清: 太清:灵宝天尊 上清: 上清:道德天尊 2、玉皇大帝 3、众神
道教与中国 文化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演变
(一)汉代道教初兴
1、道教兴起的社会背景 2、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 太平道:张角, 太平经》 A、太平道:张角,《太平经》 五斗米道(天师道):张陵(张道陵) ):张陵 B、五斗米道(天师道):张陵(张道陵) 道德经》 《道德经》
(二)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发展
1、道教的分化:民间与官方化 、道教的分化: 上层化的表现: 上层化的表现: A、一部分道士依附于上层 B、道教传播于世胄高门
五、道教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
重长、 1、重长、乐生与长生 贵术——长生的技术 2、贵术 长生的技术 A、外丹 B、内丹
(三)隋唐:道教的兴盛 隋唐:
1、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 道教理论的发展: 2、道教理论的发展:融合儒释 唐末道教的破坏; 八仙” 3、唐末道教的破坏; “八仙”出世
(四)宋元:道教的融合 宋元:
1、全真派 2、正一派
(五)明清道教:由盛而衰 明清道教:
1、明代中叶以前道教 的极盛 2、明中叶以后道教的 衰落
2、道教规模大成 、
葛洪: 抱朴子》 A、葛洪:《抱朴子》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 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 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 寇谦之: B、寇谦之:对民间道教加以改造 陆修静: 三洞经书目录》 C、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道教的组织 形式、行为规范、 形式、行为规范、神的谱系及理论典籍都开 始齐整划一

中国的道教文化

中国的道教文化

中国的道教文化我们都知道,道教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生活乃道教文化的生动体现。

道教把老子所说的“道”作为最高信仰,认为这个“道”是宇宙万化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这个“道”所化生。

人可以返本还源,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

因此,后世道教奉老子为道祖,尊老子《道德经》为最重要的经典。

道教的最高教理是“道”,道教的一切教义也都是由“道”演绎而来。

道教的饮食文化在全真派丛林宫,道士用餐时,都是素食。

而他们食素,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

《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

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

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

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

因此,应戒杀。

戒荤就是戒杀的延伸。

食素除上述原因外,还以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士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

因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便是一个以素食为主的大国。

素食有素食的好处,综括人类长寿因素,平时多吃素食,也是要点之一。

有关素食长寿的文章比比皆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国人应保守中国饮食法》写的发人深省。

文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步化,虽然有好多地方落在人家后面,可是在饮食一道上,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这里面非但有着烹饪上的高超技巧,并且在饮食习尚上,也足可与欧美医学卫生家发明的学理齐驾并驱。

撇开古来“八珍”不说,就是平时家常所吃的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欧美各国早先并不知其为食品。

接着孙中山先生发挥道:中国人的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的,尤为一般人望尘莫及。

中国常人所饮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饭加蔬菜豆腐。

这些食料,经当今卫生家们证实,确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

为此,中国偏远山村之人,饮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长寿。

结语是:“单就饮食一道而言,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

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迫势,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解救数万黎民百姓(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虽然丘处机开出的这些“秘方”并非 成吉思汗真正所需,也没有完全得到他的 认可,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 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杀戮。康熙帝曾对此赞 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 2、追求长生不老,肉体成仙(乐生、重生、贵生)。 • 道教是四大宗教中惟一乐生、重生、贵生的宗教, 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大地大,有生乃大”, 提出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尊贵的,生是最为快 乐的。所以,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而且道教 认为,只要诚心悟道,可以肉身成仙。为此,道教提出 了一整套修炼的方法,如内养、外养和房中术等,希望 通过修持,得道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3、善恶报应和承负 4、泛神思想

灵官殿实图
纯阳殿
供奉吕洞宾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 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河中 府永乐县人氏。 幼年已有仙道志,慕清虚恬 淡,不好华饰富荣。後赴长安应 举,於一酒肆中遇锺离祖师,被 以黄粱一梦感化,遂归道门,赐 号纯阳子。乃潜心修道,弘扬道 法。後於鄂州黄鹤楼白日飞升。 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亦为传说 中八仙之一。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 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 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 (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 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七、道教供奉的神像
道教的神仙世界,大致上可分“神” 和“仙”两大系列。 (一)神 “三清”、“四御”、“三元”、日 月五星、四方之神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流 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二)仙
仙或神仙指神通广大、长生不死者。道家所 说的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人:八仙、天妃娘娘(妈祖) 、九天玄女等。

第七章 宗教文化2

第七章 宗教文化2

四、道教供奉的对象
尊神 神仙 护法神将
1、尊神 三清: 1)三清:三清是道教对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 的合称。 的合称。 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晋代产生 清微天元始天尊---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晋代产生 上清境禹馀 [yú]天灵宝天尊-----南北朝 天尊----上清境禹馀 [yú]天灵宝天尊-----南北朝 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 大赤天道德 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


妈 祖
3、护法神将
1、关圣帝君
(1)佛教---伽蓝神关羽 佛教---伽蓝神关羽 --儒家-----武圣子 (2)儒家---武圣子 道教-----关圣帝君 (3)道教---关圣帝君
王灵官
三、道教与旅游
1、道教名山——五岳 、道教名山——五岳
(1)东岳泰山——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五岳之首 岱庙、碧霞元君祠( 泰山娘娘” 岱庙、碧霞元君祠(“泰山娘娘”) (2)西岳华山——五岳中唯一为道观所独占 西岳华山——五岳中唯一为道观所独占 玉泉院(陈抟(tuán)(老祖隐修之处) 老祖隐修之处) 玉泉院(陈抟(tuán)(老祖隐修之处 (3)南岳衡山——佛道儒三教荟萃 南岳衡山——佛道儒三教荟萃 黄庭观(女道士魏存华,《黄庭经》) 黄庭观(女道士魏存华, 黄庭经》 (4)北岳恒山 (5)中岳嵩山
二、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道教阶段 创立时间:东汉末年 创立人:张陵(张道陵)、创“五斗米 道” 。 稍后的河北张角,创“太平道”,也属 早期道教。
人物介绍
张陵(张道陵):张陵 张陵(张道陵): ): 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 教徒尊称“祖天师” 张鲁 :张陵之孙。奉老 子为教主,以《老子五 千文》 为主要经典,亲 自作《老子想尔注》解 释《老子五千文》。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一、道教概说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道家神仙方伎派关于神仙可致的理论为基本信念,以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教旨和最高信仰,以斋醮、祈祷、诵经、礼忏为基本科仪,以服饵、导引、胎息、房中、辟谷等为修持方法,以积善成德、羽化登仙为最高目的的民间宗教。

二、道教源流(一)道教起源诸说1.源于道家说。

2.源于神仙家说。

3.原始宗教巫术演变说4.源于墨家说。

(二)道教的形成与历史发展道教之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孕育、产生与形成时期(先秦——西晋);2、发展与兴旺时期(东晋——五代);3、鼎盛与潜寂期(宋——鸦片战争);4、沉寂与新生期(鸦片战争——新中国)。

三、道教的教义和教理(一)“道”与“德”(二)太上老君(三)太道无形,生育天地(四)生道合一,长生久视(五)天道承负,因果报应四.道教的宗派(一)正一道:(二)全真道:(三)真大道教:(四)太一道:(五)净明道:五、道教与中国文化(一)道教与中国的文学艺术1.神仙说对古代小说和戏剧的渗透2.道教与“游仙诗”(二)道教与中国的世俗文化(三)道教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四)道教与科学1.道教与生命科学2.道教与自然科学禅宗文化与禅道智慧一、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禅宗(一)佛教中国化与禅宗的形成(二)禅宗的历史与分派(三)禅宗、禅道及其现代转化二、生佛不二的心性智慧(一)即心即佛(二)心外无法(三)心体的特点三、般若直观的禅悟智慧(一)禅悟是无相无境,一丝不挂(二)禅悟是超越对待、泯除知解(三)禅悟是当下自证、顿悟菩提四、语势兼用的传释智慧(一)不立不离:传释的两难(二)绕路说禅:语中无语(三)善用语言:般若的妙用五、自由自在的解脱智慧(一)缚脱无二,回归本真(二)身心自然,自由自在(三)个我解脱与众生解脱六、禅道智慧与现代人生(一)禅道的人间性与人生性儒之道有体相用,道之道有体相用,禅之道也有体相用。

禅道之体是禅道历史所展现出的诸多特质,禅道之相是禅道所蕴含的多层面的哲理智慧,禅道之用则是纳禅道于现实人生生活的实践智慧(二)人生智慧与智慧人生禅道理论智慧的向下贯通与现实落实,成为化解人生烦恼与痛苦的利器,会成就一个智慧的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魁 星
神仙:魁星
旧时魁星阁、魁 星楼亦遍布各地。魁 星典型塑像为一赤发 蓝面鬼,一足立:于 鳌头之上,一手捧斗, 一手执笔(“魁”字由 “鬼”、“斗”组 成)。“魁星点斗, 独占鳌头”被视为读 书人应试获中之征。
(2)四御: 辅佐三清、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 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 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 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
四时气候。
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执掌人间寿天祸福。 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安排大地山河的女神。
(3)三官
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因道教将三官的诞辰日编在三元日,即上元正月 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故三官大 帝又称“三元大帝”。由于三官职能与民众利害 密切相关,故而知名度很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广州的三元宫。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 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 派,正一道(天师道)主要流行在 江南和台湾省。
二、道教的教义
• 道教产生于中国本土,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 化紧密相连,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 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
深远影响。
(二)南北朝时期南北天师道和茅山

南北朝时期,为了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道教也
要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寇谦之、陆修静、 陶弘景等人就是此时道教改革的重要代表。 由于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对道教的改革和充 实,道教逐渐成熟起来,使道教成为了为封建统治服务
的官方宗教。所以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与提倡。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2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原始道教阶段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原始道教阶段
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 二者大约出现于同时,但领导者不同,纲 领不同,结局也不同。
• 太平道
创建者是河北钜鹿人张角,读过《太平经》。张角依据《太 平经》为主要经典,创立太平道,奉侍“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 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张角有两个弟弟, 张宝和 张梁,称为大医。张角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传教义,准备太平教 起义。经过十余年的活动,信徒总数达到数十万之多,传播范围 很广,声势十分浩大。太平教的组织单位为“方”。大方有信徒 一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渠帅”统领。 灵帝时期,朝政更加腐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公元184年, 张角以太平道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太平道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自称'黄天',其部率有三十六方,皆着黄巾,同日反叛"。 (《后汉书· 灵帝记》)后太平道遭到残酷镇压,逐渐势衰消亡。

道教以“道”名教,是一种信仰“道”的宗教,或 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 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道”无 处不在,无时不在,是宇宙间最原初、最根本的存 在,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最终依据。天地万物 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无极”,“一”就 是“太极”,“二”就是“阴和阳”,“ 三”就是 “天、地、人”,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 后回归自然。
正一道
• 元代建立,为争取汉人支持,对道教表示尊奉。龙虎山天 师道势力超过茅山宗。元成宗大德8年授第38代天师张与 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茅山上清、阁皂山灵 宝、龙虎天师),此后,南方各符箓道派逐步归于正一 (正一道,道士可结婚,可以有妻室)。 • 朱元璋亲取江南之际,积极争取正一道的支持。朱元璋当 上皇帝后,礼遇正一道高道。全真道隐仙张三丰受到明皇 帝的钦慕,明成祖又崇奉真武玄天上帝,也为武当全真派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天官唐尧 相传尧时敬 天爱民,上应天 相,以风调雨顺 被后人尊为天官。
地官虞舜 舜时民风 高尚,地不生 灾,故被尊为 地官。
水官大禹 大禹继承父志, 因势利导,治理 了空前的洪水灾 害,所以被尊为 水官。
神仙:魁星
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组成 斗形的前四颗星。道教称其 主文运(“魁”有“首”之意), 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 书人崇拜。
灵宝派
• 灵宝派创建于东晋末年,受上清派影响甚深。以传 《洞玄灵宝经》而得名,其创始人为葛洪之族孙葛 巢甫,所奉主要经典是《五篇真文》、《原始无量 度人上品妙经》。两部经典最为突出的是将儒家封 建伦理思想和修道密切相结合,要君、臣、民各安 其位,不准犯上作乱和参加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 又因其强调济世度人,修持方法也更简单易行。所 以很适合中上层人士的口味,获得了迅速发展。
三圣宫正面整块墙面上,镌刻着其书法极其飘逸的四个草书大 字——“道法自燃”,其周围的小字的内容正是老子的《道德 经》
• 丹鼎派的全真道注重内修、炼养而达到 长生的目的;符箓派的正一道则注重符 箓咒语、吃斋打醮。
三、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 尊神 • 神仙 • 护法神将
(一)尊神:是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 主要有三清、四御、三官、日月星宿、 四方神等。
上清派
• 形成于东晋,以专门传习《上清经》得名,原天师 道女祭酒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尊 神。陶弘景时,茅山成为上清派活动的中心,因此 这以后的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 • 上清派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以达到长寿,认为人以 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不丧,则老而可 壮。 • 其中已经没有了反映农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思想, 因而为封建统治阶级赞赏和接受。
全真道
• 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69)。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 又称王重阳,陕西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 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金世 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东出潼关,
赴山东半岛,立教“全真”。
• 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 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士必修的经典。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1.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理论体系源于先秦老庄之学和秦汉 黄老之学,其神仙谱系的构成大量吸收了古代 民间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内容,而长生不老 的信仰则与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思想有直接的 渊源,同时道教的宗教形式如符咒、斋醮、符 箓 等也显然取自古代到汉末的民间巫术。此外,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和养生术也构成道教的重要 来源。
• 张鲁(张陵之孙)在巴、韩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扩大了 道教的势力。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五斗米道徒几万 户被曹操安臵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更名为天师道。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嵩山道士寇谦 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齐梁间 茅山道士陶弘景等为代表。
(一)上清派和灵宝派在晋代出现
• 五代十国统治者也尊崇道士,维系并发展了道 教。 • 宋代实行儒、道、佛并用政策,继续崇道。北 宋末年,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从天师道而创神 霄派。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 “神霄雷法”,风行一时。宋徽宗自称神霄玉 清王下凡,热衷于制定道教节日,为神仙人物 加封赐号。 • 这一阶段,茅山宗一直在各派中占主流地位。 楼观道也有较大发展,其教义和方术受茅山宗 的影响。
(1)三清
• 玉清元始天尊,住清微天之玉清宫 • 上清灵宝天尊,住禹余天之上清宫 • 太清道德天尊,住大赤天之太清宫
居中者是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的意思为本源,开 始。“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天尊是对几位 最高神的尊称。左边的是上清灵宝天尊,民间造型 手持 “阴阳镜”,也称太上道君。右边的太清道德 天尊,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老子,太上老君。
• 曹操吸取东汉王朝的教训,对道教采取了镇压和利用、限制加 改造的两手政策,从此道教开始发生分化。一方面民间道教不 断发动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另一方面,道教逐渐与统治阶级 思想相结合,成为了贵族道教。 • 一些高层士族加入道教,将他们的思想带至其中,引起了道教 的思想和组织的变化。其中尤其以葛洪的著述,为道教构造了 以金丹之道为中心的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将道教的神仙方术 与儒家的纲常相结合,强调要长生成仙除了靠内修外养外,还 必须积善立功,以遵守封建统治秩序为根本。代表这一思想的 主要是上清派和灵宝派。
茅山宗
• 南朝的陶弘景(456—536年),因隐居茅山而自号华阳隐居, 他长期居住茅山,传授上清经法, 他开创了融合道佛的先 例,采取佛道双修的态度,更进一步吸收儒、佛思想,充 实道教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 主张三教合流,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经过南北朝 时期的改造,遂使上层化的官方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 得以健全和充实,成为与儒、佛鼎足而立的独特文化体系。 从陶弘景开始,茅山实际上代表了上清派,于是人们将这 以后的上清派称为茅山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南宋至明代初中时期道教分化和融

南宋与金、元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道教内部出 现分化。南宋主要有正一派、上清派、灵宝派。金朝有太一道、
真大道、全真道等。元代时,真大道并入全真道;太一道、上
清派、灵宝派等并入正一道。 太一道 • 太一道的创始人为萧抱珍,河南汲县人。以符箓济人治病。卫 州的太一广福万寿宫内有“法水井”,人称“太一泉”,据称 饮之可治病,太一道师承较严,受箓的道士均须将姓改为萧。
第七讲 道教与中国文化
基本内容
• • • • • • •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 道教宫观与道教名山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1.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理论广 泛容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和学术思想, 是古代宗教、民间巫术、神仙方术、阴阳五行 及道家思想等汇聚、融合的产物,带着鲜明的 中国特色。
南北天师道
• 南北朝时期,嵩山道士寇谦之(365—448年)在魏太武帝 和宰相崔浩的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 道教”,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 以服食闭练”,“佐国扶命”,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 天师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