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社交方式。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习惯等因素的不同,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会对交流的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如何正确地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成为了跨文化交际者需要熟悉和掌握的重要技能。
一、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最直观、最普遍的差异之一,常常因为语言语法的不同导致交流效果不佳。
2. 习惯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的习惯差异包括饮食习惯、礼仪习惯、礼节习惯等,常常容易给彼此带来不便和尴尬。
3. 信仰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的信仰差异包括宗教信仰、精神信仰等,可能会导致在文化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出现误解和冲突。
4. 价值观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法律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如果不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可能会导致交流中出现障碍。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误解和冲突。
由于对方文化的不了解,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2. 沟通效果不佳。
由于文化差异导致语言和意图的误解,暂时性的交流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3. 没有文化共鸣。
由于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双方没有文化共鸣,不懂对方的文化,难以建立友谊。
4. 破坏商业合作。
不同文化之间的商业合作如果不了解对方文化,可能会导致商业交流中的文化冲突和误解,从而破坏了商业合作。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对策略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正确地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应对策略:1. 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帮助交流双方更好地了解对方,避免不必要的交流误解。
2. 听取对方的意见。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注重倾听对方的意见,避免一味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对方文化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关键。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女角色的分工、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短期导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权力距离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较小的权力距离,比如欧美国家,而中国等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较大的权力距离。
这意味着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尊重长幼有序和权威。
其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差异维度。
西方文化普遍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
相反,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社区意识。
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体现出来。
比如,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空间,而东方人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团体的稳定。
男女角色的分工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很普遍,男女在就业、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享有相对的平等。
而在东方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分工往往更加传统和明确,男性主导社会和家庭的决策,女性则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不确定性规避是另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更加接受不确定性,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风险。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并倾向于避免不确定和风险。
最后,长期短期导向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维度。
长期导向的文化更加注重未来、节制和远见,而短期导向的文化则更注重当下和即时满足。
中国文化倾向于长期导向,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延续;而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短期导向,追求即时的成功和满足。
这些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的差异只是一部分,且并不是所有文化都与这些差异完全吻合,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交流、沟通以及相互理解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流行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首先是“文化”,它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有的语言、艺术、信仰、习俗、传统等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集合。
其次是“交际”,它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
而“跨文化交际”则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交换和文化理解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特点包括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世界上存在众多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交际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和误解,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复杂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交流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意识等方面。
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内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学科。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阅读《跨文化交际学》我对其中的定义与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情感、观点等的交换过程。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摘要: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要想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就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探讨如何高效开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即针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运用一种通用语言交往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加强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跨文化交际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采取有效方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因此,有必要做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研究分析。
1、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价值观,即对行为、事物或可能选择具体实施具体评价标准的观念,涵盖个人对事件的情感倾向与行为态度。
比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脑海中深深印刻着血缘关系、长幼有序、亲情伦理、家庭观念等,父母和孩子是一家人,通常子女成家立业或父母年老后,需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也是子女的责任。
但在西方国家却不这样,通常西方国家子女成年后会独立居住,成年子女也会管家中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存在赡养父母这一观念,基本上看不到几代同堂的情况[1]。
再如,超市购物时,国内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逛超市的情况,给孩子买东西也很常见,还能看到父母和成年子女抢着付钱的情况。
而在西方国家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经济独立,一般都是自己付账,小孩子买东西则需要给父母做家务赚钱并进行支付。
由此可见,中西方家庭价值观念差异极大,双方态度不同,实际交流时涉及这点时需要注意,考虑对方的价值观念,避免盲目交流。
2、语言文化差异这里选择英语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英语翻译时需要高度关注中英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词汇、语法的含义,并将其正确表述出来,还要表达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符合,这样双方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理解其中含义。
因此,具体翻译时需要正视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提高翻译质量。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应对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应对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当我们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语言和文化差异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理解和应对这些差异是确保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
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最直接和显著的问题之一。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和语法结构都可能不同,这导致了语言之间的隔阂和沟通困难。
例如,在西方国家,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而在东方国家,保持谦虚和避免直接表达可能更受欢迎。
因此,语言差异要求我们学会适应,并灵活运用不同的交流方式。
除了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价值观、信仰、礼节等方面。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习惯,这可能导致误解和摩擦。
例如,在某些东方国家,长辈被视为尊敬的对象,而在某些西方国家,平等和个人独立更受重视。
因此,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避免贬低或冒犯他人的文化信仰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
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习并适应对方使用的语言和交流风格。
这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尤其是在与对方长期交往的情况下。
其次,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差异。
这意味着要主动学习并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并避免对其进行判断和偏见。
此外,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尽可能地采用非语言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和目光等。
尽管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信号可能有所不同,但有时候它们可以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例如,在与母语不同的人交流时,姿势和面部表情可以帮助传达情感和意图。
此外,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和反馈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应对方法。
当我们遇到语言或文化困惑时,我们应该直接向对方请教,并尽量避免误解或冲突的发生。
跨文化交际意义与作用

跨文化交际意义与作用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还能够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与作用。
跨文化交际有助于增进文化理解和尊重。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习俗、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
通过跨文化交际,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
这种理解有助于消除对陌生文化的偏见和误解,增进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尊重。
例如,通过与外国友人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节日习俗和饮食文化,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尊重他们的文化。
跨文化交际有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通过与他们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种拓宽视野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并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在与外国同事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工作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跨文化交际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
通过跨文化交际,人们可以建立起跨国界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例如,在国际会议中,各国代表可以通过跨文化交际来交流意见和分享经验,从而达成共识并推动国际事务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还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流,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
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这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自己在职业和个人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有助于增进文化理解和尊重,拓宽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以及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心得(精品5篇)

跨文化交际心得(精品5篇)跨文化交际心得篇1跨文化交际心得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1.促进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了解、学习和欣赏对方文化。
通过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
2.增进友谊与合作:跨文化交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通过交流,可以消除误解和偏见,建立互信和合作机制。
3.提升个人素养:跨文化交际可以提升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
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沟通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运用1.了解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文化差异是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
2.尊重对方文化:尊重对方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在交流中,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冲突。
3.调整交际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根据对方文化背景调整交际策略。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可能会被视为冒犯,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诚实和直接。
4.练习口语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口语表达是关键。
要积极练习口语表达,提高口语能力,以便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总之,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要积极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心得篇2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活动,需要参与者具备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巧。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重要。
*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过程和收获,并反思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不足。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通过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跨文化交际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问题,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分析,了解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文化差异比较是提高语用准确率的保证;差异性文化的发展确保了跨文化交际与时俱进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地位;作用当时代的发展使世界变成地球村,跨文化交际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在文化学或语言学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研讨。
笔者注意到,虽然在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与语言媒介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均能以联系的观点承认彼此的密切关系,但对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却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
本文认为,包括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在内的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主要是以交际者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而不是共通性的解读而实现的,这是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人们主要是从个性而非共性认识事物的原因。
了解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文化差异比较是提高语用准确率的保证;差异性文化的发展确保了跨文化交际与时俱进。
对于文化差异的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了解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我们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从习俗文化、概念文化、思维文化等方面入手,对于这些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解读,是我们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首先,我们可以从习俗文化这一显性差异文化入手了解文化背景。
习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对于这种习惯化的文化,本族人已习以为常。
但外族人在同本族人的交际中却往往不知就里而违反这些习惯,使本族人就无法接受。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的,如果他们都把自己民族文化对世界的看法视作全人类的共识,是天经地义而又自然合理的,其合理性是任何思想方法正确、有智慧会逻辑思维的人都会承认的,那么,他们就会因为对习俗文化的差异缺乏认识而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遭遇文化交际的难题。
这就是由于对习俗文化差异性的无知造成的误解。
而消解的办法,终究在于彼此对他民族习俗文化的了解。
其次,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概念文化。
和习俗文化一样,概念文化同样提供了具有差异性的民族文化背景。
“你什么时候请吃糖啊?”这是中国人问及婚事时常说的话,但这句话外国人往往听不懂。
“糖”在这里已不是那种有甜味的特定的食品,而成了办婚事的代名词,概念的内涵已与原词大相径庭。
如果外国人不了解“吃糖”这个汉文化概念,中外跨文化交际就会在这样一个小问题上卡壳。
再次,了解文化背景还应考虑思维文化因素。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布局上反映出来。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的语言思维格局是言语交际不可缺少的。
微观的思维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具体的语法逻辑格式和言谈格式中。
就语法格式来说,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往往显示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
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惯于句首冠以话题,然后再对这个话题加以陈述。
这个话题往往是交谈中上文所讨论的,或是说话人想要讨论的。
例如:“婚姻的事我做主。
”“饭吃完了。
”“走路要走人行道。
”但在英语中,句子格局的安排则更倾向于“主语+动词+宾语”的样式。
因为英语句子以动词为核心,动词具有各种形态变化,句子格局的安排必然是以叙述为主要方式。
就逻辑格局形式来说,汉语的全称否定判断形式在英美人理解中都是部分否定。
如果我国的涉外婚姻组成的家庭中有什么影响夫妻和谐的因素的外,那么,其中应包括对彼此民族思维文化差异的不了解这一点。
既使是从这一点,我们也能体会到对思维文化差异这一文化背景的了解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
二、文化差异比较是提高语用准确率的保证跨文化语用(Cross-culture pragmatics)的研究内容,就是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场合中的运用。
人们在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过程中不能完全达到或是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的差错,被称为跨文化语用失误。
虽然语用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交际者对文化差异了解不够而造成的说话的方式的错误、表达习惯的偏差或者不合时宜的表达是造成这类失误的主要原因。
注重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就能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语用的准确率。
汉语中“中学毕业生”,英语应怎么说呢?英国人说a high school graduate。
这跟汉语差不多,可是英国人的名称为a school leaver。
而对美国人说Tom is a school leaver,他便认为是dropout即辍学学生。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差异,好好的中国“中学毕业生”就会在美国“辍学”了。
汉、英代词并不总是两两相当的。
“我校”可译为my school,也可译为our school 。
“我军”只能译为our army,不能译为my army。
这些都是文化差异为跨文化语用设置的障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常说,“这人气得脸色铁青”,而英语却说,His face was white with anger。
汉语“青眼”、“青睐”表示喜爱或重视。
英语green-eyed却表示妒忌。
汉语眼红表示“妒忌”,英语red-eyed却表示失眠(如red-eye flight,指路程很远,睡不好觉的飞行)。
“柑、橘、橙”在我们看来是三类,英语却统称为orange。
“龙”(dragon)在中华民族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尊神,是中国封建帝王的权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这个字常被人们组成表达欢乐祝贺场合的词(如“龙腾虎跃”、“望子成龙”、“龙马精神”、“龙王”)。
西方人恰好相反。
英语国家的人把小鸡(chicken)比作“胆小鬼”,常说You chicken,而中国人把老鼠当作“胆小鬼”,因而有“胆小如鼠”之说。
英语中用老鼠(mouse)来形容某个人很穷,因而说出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类话来。
在中国给上大学的儿子钱花,是父亲义不容辞的责任。
即使是结婚成家后仍然依赖父母的都不在少数,何况是供孩子念大学?可是对于崇高独立精神的西方人来说,孩子一到成年,父母就不再有赡养的义务,文中的父亲说出那样的话,正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教师有必要向学生阐述这种差异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全文。
走在美国大街上,有时我们会看到红色或黑色的小轿车上有这样的话:“I am yellow.”有些中国人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因为在汉语中黄色除了表示黄颜色以外,再就象征腐败堕落,特指色情。
在英语中则不同,yellow 除了表示黄颜色和以煽动读者感情的方式报道新闻的报纸以外,通常还用作俗语,表示儒弱的、卑怯的。
另外,随着国际上运用黄色作为出租车的颜色,yellow 这个词又带上出租车的涵义。
所以,这里的I am yellow.有两个涵义::①这是出租车;②“我是一个胆小的人,请不要吓唬我”——一则交通安全广告。
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谁能领会得到呢!三、差异性文化的发展,确保了跨文化交际与时俱进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思维在进步,作为反映现实的语言自然也要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
语言中最为敏感的部分是它的词汇。
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新义,许多旧词不断被淘汰。
英语词汇就在这样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语言习得者不但要掌握差异性文化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掌握差异性文化的现状并且跟上差异性文化发展变化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那些体现文化差异的新词的来源和发展脉络,准确把握新词新义,确保了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与时俱进。
词义的变化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规律,就不难从发展脉络上把握新词新义。
旧词表达新义是词义变化的基本形式。
汉语的paper tiger (纸老虎),the great leap forward (大跃进),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百花齐放)个专名)和运用派生、拼缀、类比和对比等构词法出现新词新义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科技进步和政治经济变化,使新词不断涌现。
英语里中不断出现的科技新词和政治新词说明了这一点。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都需要词来表达,科学的各门学科都为英语增加了大量的新词语,生存学(ecology)就是一个例子。
设法解决air pollution (空气污染)、noise pollution(噪音污染)、thermal pollution(热污染)、甚至还有visual pollution (视觉污染)、cultural pollution(文化污染)、spiritual pollution(精神污染)、graffitti pollution(涂写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如此重要,不深入了解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差异性文化进而准确地领悟他民族语言,我们就很难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更罔论在跨文化交际上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1]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2]申小龙.外语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3]胡春洞、王才仁主编,张国扬、朱亚夫著.外语教学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汪榕培.英语词汇的更新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大连外国语学院,1997(3)[5]王建平.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J].外语与外语教学,东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