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器实验报告数据处理部分

合集下载

矿山机械实验报告(6学时)

矿山机械实验报告(6学时)
19
1
1
2
序号
部件结构
1
3
功能
2
3
4
液压系统
5
电控系统
6
喷雾降尘系统
2
2)写出 YT27 型气腿式凿岩机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名称。
YT27 型气腿式凿岩机气
1.

2.

3.

4.

5.

6.

3)标出气动凿岩机转钎机构各部分名称。
1.
; 2.

3.
; 4.

5.
; 6.

7.

3
4)MQT-100/2.4S 型气腿式锚杆
四、 实验步骤
1、实验数据处理计算公式
(1)流量 Q 实验计算公式 Q 900d12 2gh (d1 d2 )4 1
式中, Q ——体积流量,m3/h; ——文丘里流量系数,取值 0.98; d1 ——文丘里孔口的直径,本实验取 0.02m; d2 ——文丘里喉管的直径,本实验取 0.01m; h ——U 型压差计的高度差读数,m。
扬程 H(m) 有 效 功 率 Ne
( 效W率)η(%)
13
(b)离心泵工作特性曲线绘制
14
2、离心泵串联实验
(a)离心泵串联实验数据记录
序号
压左
1
2
3
4
5
6
7
8
9
10
差 (mm)
计右
高 (mm)
差 差 h m (mm) m 真空表 1(MPa)
压力表 1(MPa)
功率表 1(W)
真空表 2(MPa)
二、 实验内容

矿石实验报告结果分析(3篇)

矿石实验报告结果分析(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测定矿石的密度,通过测量矿石的质量和体积,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得出矿石的密度,从而了解矿石的物理特性。

二、实验器材1. 一小块矿石2. 天平和砝码3. 盛满水的溢水杯4. 细线三、实验原理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m/V,其中ρ为密度,m 为质量,V为体积。

本实验通过测量矿石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得出矿石的密度。

四、实验步骤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 用天平称出待测矿石的质量m。

3. 用天平称出盛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m1。

4. 把矿石用细线系好,轻轻地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待溢出的水静止后,用天平称出盛满水的溢水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m2。

5. 根据步骤3和步骤4的数据,计算矿石排开水的质量m排=m1-m2。

6. 利用水的密度(ρ水=1g/cm³)和排开水的质量,计算矿石的体积V石=m排/ρ水。

7. 根据步骤2和步骤6的数据,计算矿石的密度ρ石=m/V石。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矿石质量m:50.2g盛满水的溢水杯总质量m1:100g盛满水的溢水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m2:85g2. 计算结果矿石排开水的质量m排=m1-m2=100g-85g=15g矿石体积V石=m排/ρ水=15g/1g/cm³=15cm³矿石密度ρ石=m/V石=50.2g/15cm³=3.36g/cm³3. 结果分析(1)实验结果:本次实验测得矿石的密度为3.36g/cm³,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说明实验方法可行。

(2)误差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a. 天平的精度:实验中使用的是普通天平,精度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b. 溢水杯中水的体积:实验过程中,水的体积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从而影响排开水的质量。

c. 矿石体积的测量:实验中采用排水法测量矿石体积,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3)改进措施:a. 提高天平的精度:使用更高精度的天平,以减小测量误差。

矿山机械--实验报告

矿山机械--实验报告

《矿山机械》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成绩:日期:实验一掘进工作面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一、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气动凿岩机、气动锚杆钻机,以及掘进机等的总体结构、相关参数和特点;弄清相关设备各部分的结构、组成,以及功能原理等内容。

二、实验内容1. 了解气动凿岩机、气动锚杆钻机、掘进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各部分的协同工作关系。

2. 观察气动凿岩机、气动锚杆钻机、掘进机的具体结构和组成。

3. 观察气动凿岩机、气动锚杆钻机、掘进机等的操作及动作,深入理解各装备的工作原理。

三、实验设备YT27型气腿式凿岩机(实物样机,参数见附表1)、MQT-100/2.4S型气腿式锚杆锚索钻机(实物样机,参数见附表2)、悬臂式纵轴掘进机(仿真物理样机)等。

四、实验步骤1. 认真阅读教材第一篇的相关内容,对凿岩机、掘进机,以及掘进相关锚、喷、支护等工艺及装备作大体了解。

2. 听取实验教师对掘进工作面主要设备的具体介绍。

3. 仔细观察综掘工作面主要设备的各种动作演示过程和各部分的结构形状、相互位置,如掘进机的截割头、悬臂、回转台、装运机构、行走机构、以及各液压缸的动过及位置,气腿式凿岩机的凿岩机机体(冲击配气及转钎机构)、注油器及气腿机的及结构、操作及动作,气腿式气动锚杆锚索钻机的气腿、齿轮式气动马达及操纵机构的结构及动作原理等。

4. 实验记录:1)标出纵轴式掘进机各部分名称,并写出其功用。

序号 部件结构 功能1 截割机构破碎煤岩;截割不同部位的煤岩,掘出所需形状和尺寸的断面.2 装载机构 将截割破碎下来的煤岩集中装载、转运到机器后面的转载机或其他运输设备中,运出工作面.3 行走机构 驱动悬臂式掘进机前进、后退和转弯并能在揭进作业时使机器向前推进.4 液压系统 用以提供压力油,控制悬臂上、下、左、右移动,驱动装运机构中间输送机、集料装置及行走机构的驱动轮,并进行液压保护.5 电控系统 向机器提供动力,驱动掘进机上的所有电动机,同时也对照明、故障显示、瓦斯报警等进行控制,并可实现电气保护.6喷雾降尘系统 降低掘进机在作业中产生的粉尘.1232)写出YT27型气腿式凿岩机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名称。

采矿学实验报告

采矿学实验报告
三、实验步骤
1. 用游标卡尺测量各个钢圆盘和岩样的直径与长度(为了便于区分,将钢圆盘从小到大编号为 1、2、3、4),并记录在数据表中。
2. 将 2 号钢圆盘装入岩心杯,并把岩心杯放入夹持器中,顺时针转动 T 形转柄,使之密封。打开样品阀及放空阀,确保岩心室气体为大气压。
3. 关样品阀及放空阀,开气源阀和供气阀。调节调压阀,将标准室气体压力调至某一值。待压力稳定后,关闭供气阀,并记录标准室气体压力。
式中: —体积应变值;
—轴向应变值;
—横向应变值。
3、弹性模量的计算
在轴向应力—应变曲线上,作原点O与抗压强度为50%点的连线,其斜率即为初始弹性模量:
式中:σ50-极限强度σc的50%的应力值(MPa);
-对应于σ50的轴向应变值。
4、泊松比(μ)的计算:
式中: ——应力为抗压强度的50%时的横向应变;
(3)贴片用的胶液,对于烘干试样,可采用一般胶合剂;对天然含水及饱水试样,需采用防潮胶液,并作防潮处理。
(4)待粘和胶液干固后,用等长金属隔离线与电阻片的引线焊接牢固。此时,电阻片的组织增加值不得超过0.5欧姆。
(5)将导线固定,并在其端作号码标记以便识别。
3、安点接线
将准备好的时间防止在压力机的压板中间,取另一电阻补偿时间置于试样附近,按半桥联线方式将仪A、B接线柱之间接测量片,B、C之间接温度补偿片。
二、实验仪器设备
1、制样设备:钻岩机、切石机、磨片机等;
2、测量平台;
3、压力机;
4、静态电阻应变仪;
5、惠斯顿电桥、万用表、兆欧表;
6、电阻片及贴片设备;
7、电线及焊接设备。
三、实验步骤
1、试样制备
(1)采用圆柱体作为标准试样,直径为5cm,高10cm。

填石路基试验段总结报告

填石路基试验段总结报告

填石路基试验段总结报告1.前言2.试验设计3.试验过程4.试验结果5.结论前言填石路基是公路建设中常用的路基形式之一,具有经济、环保等优势。

本试验旨在探究填石路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为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试验设计本试验选取了一段长达100米的路段,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填石路基试验。

其中一组采用传统的填石路基方法,另一组采用加固处理的填石路基方法。

试验时间为3个月。

试验过程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对两组路基进行了多次观测和测量,包括路面平整度、路基稳定性、水分含量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多次交通负荷试验,以模拟实际道路使用情况。

试验结果经过3个月的试验,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加固处理的填石路基相比传统填石路基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平整度,同时在水分含量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

在交通负荷试验中,加固处理的填石路基明显比传统填石路基更能承受压力。

结论本试验表明,加固处理的填石路基方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可以为公路建设提供一种更加经济、环保、稳定的选择。

1.工程概况本工程是一项填筑工程,目的是为了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

工程地点位于市区,总面积为平方米,填筑高度为3米。

2.工期安排本工程计划工期为3个月,具体工作安排如下:第一个月,进行填料准备和机械配置;第二个月,进行填筑施工和碾压参数的测试;第三个月,进行试验成果分析和结论的确定。

3.施工依据本工程的施工依据为《土壤力学与基础工程》和《填筑工程技术规范》,并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4.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测试填筑土的压实系数和碾压参数,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5.资源配置5.1 人员配置本工程需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动力人员,共计20人。

5.2 机械配置本工程需要配置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共计5台。

5.3 试验仪器本工程需要使用压实度计、碾压试验仪等试验仪器,共计3台。

6.施工方法6.1 填料准备首先需要对填筑土进行筛分和加水处理,以达到所需的填筑密度。

物探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物探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物探数据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生姓名00000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李勇实验地点5417实验成绩二〇一七年九月二〇一七年十月物探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实验一1.1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将课本上给出的地质体情况,和计算参量的代数公式用c 语言通过程序表现出来。

在得知已知参量,例如形状大小、空间位置的情况下将其带入编写好的程序,从而得出地下板状体的物性值数据,并将所得数据其通过成图数据成图后在用反演原理与提前已知的异常体情况对比,判断所得结果的正误,并分析最终的实验结果。

1.2实验原理下图1-1为实验原理示意图。

图1-1 二维板模型利用如下公式进行c语言程序的实现:1.3实验参数中点横坐标x0(m):1000 中点深度坐标z0(m):1000 板高度(m):400 板长度(m):200 磁化强度:2000 二维板角度:45、90 磁化角度:90 测点k:100}1.4 实验结果图示图1-2 磁异常X分量图1-3 磁异常Z分量图1-4 重力异常1.5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结果图可知,通过观察x方向的磁分量可以看出:图中存在着明显的两个相互对称的正负异常,可知在地质体的上部积累了一定的负磁荷,而在地质体的下部积累了同样大小的正磁荷,实验中磁化角度取90度,二维板倾角取不同的角度。

通过观察z方向上的磁异常可知:地质体呈现出中部正异常的对称图形,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通过观察重力异常的图像可知:得出的结果基本与已知相符,所以通过重力异常、磁场x方向异常、磁场z方向异常数据曲线,就可对所求数据做相应的分析。

实验二2.1 实验目的通过给定的已知相关物性参数,建立截面为多边形的水平柱体模型,带入所编写好的c 语言程序中得到对应的正演结果。

主要考查了c 语言程序进编程,和对所得结果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

2.2 实验原理图2-1为实验原理图图2-1 多边形截面水平柱体截面形状根据下列公式进行编程得到实验数据,作图分析。

物探实验报告

物探实验报告

此次实习是工程物理勘探实习,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很好的完成了这次试验。

此次实习内容是电法勘探实验,主要有折射波法、电阻率成像、对称四极剖面等。

本次实习地点在本校校门西侧树林,通过实习我们大致了解该地区的地下地质情况。

1.电法勘探实验(对称四极剖面)1.1实验目的: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原理;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了解对称四级装置在高阻体和低阻体上的视电阻率异常特征。

1.2实验原理:电剖面法是用以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变化的一类方法。

一般采用固定的电极距并使电极装置沿剖面移动,在各个测点观测电位差和电流强度,计算视电阻率值,这样便可得到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

电剖面法的装置形式一般有:二极装置、三极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装置、偶极装置、中间梯度装置等。

电剖面法常用剖面图和平面剖面图对所测断面进行定性解释。

a m o n b如上图为对称四极装置:am=nb,取mn的中点o为测量记录点,装置视电阻率为: ?sab?kab?umni其中,装置系数kab为:kab??am?anmn如果am=mn=nb,则装置称为wenner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布极特点:对称四极剖面法的供电电极距,主要是根据工作地区基岩顶板的平均埋藏深度或疏松覆盖层的平均厚度来确定。

为了在同一条剖面上研究两种不同深度上的电性特征,通常采用两种供电电极距(a1b1和a2b2 )。

a2a1mnb1b2(所谓“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的电极距与覆盖层的平均厚度(h)关系如下:a1b1?(2~4)ha2b2?(6~10)h而测量电极距mn应满足mn?13ab本次实验仅使用对称四极装置,不涉及复合对称四极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通常用于了解基岩起伏,不同岩性接触面和古河道等。

基特点是曲线形态简单、易识别、异常幅度小,受表土不均匀和地形影响小、效率高。

1.3实验仪器:dzd-6多功能直流电测系统。

dzd-6多功能直流电测系统由dzd-6主机、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直流电源、传导导线和导线线架等组成。

制作投石机总结报告范文(3篇)

制作投石机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投石机作为一种古老的攻城武器,其原理和结构在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我校组织了一次以“制作投石机”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投石机,深入了解投石机的原理和结构,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项目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投石机的历史、原理和结构;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项目实施过程1. 项目启动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投石机的历史背景、原理和结构,并讲解了本次项目的目标和要求。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分工。

2. 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创意,开始绘制投石机的草图。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投石机的稳定性、发射距离和准确性等因素。

3. 制作阶段在制作阶段,学生按照设计图纸,使用木板、铁钉等材料制作投石机的基本框架。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使用各种工具,如锯子、锤子、钻子等。

4. 调试阶段在调试阶段,学生根据实际操作,对投石机进行优化调整,使其具备更好的性能。

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杠杆原理、力学知识等,以提高投石机的发射距离和准确性。

5. 比赛阶段在比赛阶段,学生分组进行投石机比赛,以发射距离和准确性作为评判标准。

比赛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四、项目成果1. 学生成功制作出多台性能优良的投石机;2. 学生对投石机的原理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3. 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显著提高;4.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激发。

五、项目反思1. 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在设计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高投石机的性能;3.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受伤害;4. 在比赛阶段,教师应组织公平、公正的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运用doe部分析因设计生成实验表格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数据如下:1.2我们运用响应曲面回归分析:-------------------------------------------------------------------------- 距离(cm)与 A, B, C 。

其中,响应曲面回归:距离(cm)与A, B, C .其中,不能估计B*B ,C*C并且已经删除。

分析是使用已编码单位进行的。

我们得到如下回归方程:距离(cm)的估计回归系数系数标项系数准误T P常量233.67 21.03 11.112 0.000A 109.00 18.21 5.985 0.000B 45.25 18.21 2.485 0.035C 44.25 18.21 2.430 0.038A*A -32.17 27.82 -1.156 0.277S = 51.5109 PRESS = 93039.8R-Sq = 84.55% R-Sq(预测)= 39.79% R-Sq(调整)= 77.68%距离(cm)的方差分析来源自由度Seq SS Adj SS Adj MS F P回归 4 130641 130641 32660.1 12.31 0.001线性 3 127093 127093 42364.3 15.97 0.001A 1 95048 95048 95048.0 35.82 0.000B 1 16380 16380 16380.5 6.17 0.035C 1 15665 15665 15664.5 5.90 0.038平方 1 3548 3548 3547.5 1.34 0.277A*A 1 3548 3548 3547.5 1.34 0.277残差误差9 23880 23880 2653.4失拟 4 22911 22911 5727.7 29.54 0.001纯误差 5 969 969 193.9合计13 154521距离(cm)的异常观测值拟合值标准化观测值标准序距离(cm)拟合值标准误残差残差2 2 89.000 182.000 36.424 -93.000 -2.55 R14 14 490.000 400.000 36.424 90.000 2.47 R R 表示此观测值含有大的标准化残差距离(cm)的估计回归系数,使用未编码单位的数据项系数常量233.667A 109.000B 45.2500C 44.2500A*A -32.1667其中残差图如下:-------------------------------------------------------------------------------------------------------------------------------- 结论:响应曲面分析得到的结果非常不理想! 首先拟合方程的系数只有84.55%,说明这个拟合方程本身就非常不准确;其次,B*B 、C*C的交互影响不知道什么原因估计不了。

1.2 我们再次使用广义回归来分析数据。

得出结果如下:广义回归分析: 距离(cm)与 A, B, C* 注 * 无法估计 B*B,它已被删除。

* 注 * 无法估计 C*C,它已被删除。

回归方程距离(cm) = 231.444 + 100.563 A + 38.6875 B + 50.1875 C - 36.8819 A*A +29.1875 A*B + 32.6875 A*C + 4.0625 B*C + 30.0625 A*B*C使用了 21 个案例,19 个案例包含缺失值系数项系数系数标准误 T P常量 231.444 7.7786 29.7540 0.000A 100.563 7.1451 14.0743 0.000B 38.688 7.1451 5.4145 0.000C 50.187 7.1451 7.0240 0.000A*A -36.882 10.5622 -3.4919 0.004A*B 29.187 7.1451 4.0850 0.002A*C 32.688 7.1451 4.5748 0.001B*C 4.062 7.1451 0.5686 0.580A*B*C 30.062 7.1451 4.2074 0.001模型汇总S = 23.3358 R-Sq = 97.21% R-Sq(调整) = 95.35%PRESS = * R-Sq(预测) = *%方差分析来源自由度 Seq SS Adj SS Adj MS F P 回归 8 227713 227713 28464 52.270 0.000000A 1 116349 107870 107870 198.087 0.000000B 1 23711 15965 15965 29.317 0.000156C 1 38708 26867 26867 49.337 0.000014 A*A 1 9558 6640 6640 12.193 0.004448 A*B 1 13024 9087 9087 16.687 0.001513 A*C 1 15820 11397 11397 20.929 0.000638 B*C 1 903 176 176 0.323 0.580132 A*B*C 1 9640 9640 9640 17.702 0.001216 误差 12 6535 6535 545合计 20 234248异常观测值的拟合和诊断拟合值观测值距离(cm)拟合值标准误残差标准化残差8 112 112 23.3358 -0 * X9 296 246 16.5009 50 3.03014 R14 41 41 23.3358 -0 * X 16 128 128 23.3358 0 * X 19 276 276 23.3358 0 * X 29 196 246 16.5009 -50 -3.03014 RR 表示此观测值含有大的标准化残差X 表示受 X 值影响很大的观测值。

距离(cm)残差图结论:广义回归的相关系数已经达到了97%多,拟合度较好,残差图较之之前也理想多了。

然后却有较多异常值,我们分析异常出现的原因是测量时候的操作和测量失误。

操作员在放手的时候,可能对投石器臂施加了一点压力,而这点在试验中很难避免;其次测量员在测量球砸中的距离时可能产生较大偏差,因为球的速度极快,落脚点又较小,很容易产生偏差;最后,也是我们实验中的重大失误,没有很好固定住投石器,导致每次试验中投石器会出现一定的晃动,这对球投出去的距离有非常大的影响。

1.4剔除异常值,进行广义回归广义回归分析: 距离(cm)与 A, B, C回归方程(cm) = 232.207 - 16.2436 A - 18.8547 B + 8.84825 C + 0.25827 A*A +0.501459 A*B - 2.60973 A*C + 0.592714 B*B - 4.36696 B*C -31.1512 C*C + 0.508654 A*B*C系数项系数系数标准误 T P常量 232.207 24.9050 9.32371 0.000A -16.244 7.0580 -2.30144 0.026B -18.855 7.1736 -2.62833 0.012C 8.848 25.3164 0.34951 0.728A*A 0.258 0.3966 0.65118 0.518B*B 0.593 0.3106 1.90820 0.063C*C -31.151 32.1245 -0.96970 0.338A*B 0.501 0.4378 1.14550 0.258A*C -2.610 4.2169 -0.61888 0.539B*C -4.367 6.1007 -0.71581 0.478A*B*C 0.509 0.6475 0.78555 0.437模型汇总S = 65.0323 R-Sq = 72.03% R-Sq(调整) = 65.37%PRESS = 291448 R-Sq(预测) = 54.10%方差分析来源自由度 Seq SS Adj SS Adj MS F P回归 10 457344 457344 45734.4 10.814 0.000000A 1 214288 22400 22400.4 5.297 0.026397B 1 124211 29216 29215.7 6.908 0.011933C 1 18185 517 516.6 0.122 0.728456A*A 1 26318 1793 1793.3 0.424 0.518476B*B 1 41678 15400 15399.5 3.641 0.063216C*C 1 8977 3977 3976.8 0.940 0.337746A*B 1 20552 5549 5549.4 1.312 0.258486A*C 1 525 1620 1619.8 0.383 0.539340B*C 1 1 2167 2167.0 0.512 0.478069A*B*C 1 2610 2610 2609.8 0.617 0.436542误差 42 177626 177626 4229.2失拟 17 176657 176657 10391.6 268.008 0.000000纯误差 25 969 969 38.8合计 52 634970异常观测值的拟合和诊断拟合值观测值距离(cm)拟合值标准误残差标准化残差41 89 205.377 32.7380 -116.377 -2.07109 R 43 128 253.840 38.8174 -125.840 -2.41181 R52 296 164.930 32.7212 131.070 2.33218 R53 490 169.690 24.6535 320.310 5.32270 R R 表示此观测值含有大的标准化残差距离(cm)残差图结论:剔除异常值后,拟合系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