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分布与人口迁移

合集下载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2)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2)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

但考察今天‎中国的姓氏‎分布,就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

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海外。

不过姓氏刚‎形成时,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分布范围不‎可能很广。

不同的宗族‎采用同一姓‎氏的可能性‎虽然也存在‎,但毕竟有限‎。

所以每个氏‎或姓都有自‎己的起源地‎,该姓氏的人‎口扩展到其‎他地方主要‎是迁移的结‎果。

另一方面,汉族及其祖‎先华夏诸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有可能‎,都会记载本‎家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

现在的家(族)谱中几乎都‎有本族的世‎系表(图),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

相比之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加上附会的‎成分,“始祖”和从他开始‎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而从“始迁祖”开始的世系‎和迁移路线‎、年代却大多‎确切可考。

可见一姓一‎氏人口的范‎围无不与迁‎移有关,今天的姓氏‎分布是历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同,下面举最重‎要的几种:一、分封产生的‎迁移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以后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着分布‎到各地。

例如,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就将姬姓‎带到各地。

又如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今山东中部‎),姜姓也从今‎陕西扩大到‎山东。

不少姓的起‎源都是某国‎,原来都是地‎名,分封为国后‎成为国名,以后又被封‎君其及后裔‎采用为姓。

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研究

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研究

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姓氏不仅是人们的家族标志,也反映了一个地域的人口结构和历史文化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并借助数据和研究成果来展开分析。

一、姓氏与人口迁移的历史联系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繁衍生息的传统。

中国的人口迁移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现象。

在古代,随着战争、灾害和政治动乱的发生,很多人被迫迁徙到其他地区,这也导致了姓氏的流动与分布。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姓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也出现了差异。

比如,北方地区因为干旱和沙漠的原因,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带有“金”、“银”等表示财富和实用性的姓氏;而南方地区因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人们更喜欢使用带有“水”、“江”等表示富饶和温润的姓氏。

二、姓氏的地域分布演变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古代,贵族、皇室和地方官员通常姓氏好写,与皇室有关系;而普通百姓则多数姓氏受地域、职业或族群的影响。

比如,北方农耕区普遍姓氏是以田字辈为主,而南方则以林字辈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姓氏的地域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随着近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到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导致部分姓氏在这些地区的分布比例增加。

同时,近代以来的人口统计、计划生育政策等也对姓氏的地域分布产生了影响。

三、人口迁移对姓氏地域分布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姓氏地域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导致了姓氏在某地区的数量增减。

例如,一些姓氏在迁入地区逐渐增多,而在原籍地的数量减少。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口迁移对姓氏地域分布的调整。

其次,人口迁移还造成了姓氏的混合和交流。

通过迁徙,不同姓氏之间在遭遇和交流中逐渐融合,导致一些姓氏在某地区扩张,而另一些则逐渐衰落。

这种混合和交流对姓氏的地域分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人口迁移还通过婚姻和亲缘关系扩大了姓氏的地域范围。

姓氏的地域分布与迁移

姓氏的地域分布与迁移

姓氏的地域分布与迁移姓氏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姓氏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人口的迁移和演变过程。

在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迁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通过分析姓氏的地理分布、历史背景和人口迁移等方面,探讨姓氏的地域分布与迁移的相关性。

一、姓氏的地理分布每个地区的姓氏分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不同地区的姓氏分布受到历史、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常见的姓氏有李、王、张等;而在南方地区,常见的姓氏有陈、黄、林等。

这种地域分布的不同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

二、姓氏的历史背景姓氏的形成和发展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古代,人们常常以所在地、族群或家族的名称作为姓氏。

例如,在中国古代,一些姓氏来自于国家的名称,如赵姓、秦姓等;一些姓氏来自于祖先的名称,如孙姓、李姓等。

随着历史的演变,姓氏的数量逐渐增多,形成了现在日益多样化的姓氏体系。

三、姓氏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姓氏分布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上,因战争、灾难、经济因素等原因,人们常常迁徙到其他地区。

这种人口迁移导致了姓氏的跨地区传播和融合。

例如,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迁徙,使得姓氏在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交流和交错。

这种人口迁移对姓氏的分布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姓氏的文化传承姓氏也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家族血脉的意义。

一些姓氏在特定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崇敬。

例如,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姓氏的血统被认为是家族的延续,家族成员对姓氏的保护和传承都非常重视。

这种文化传承对于姓氏的地域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姓氏的地域分布与迁移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问题。

通过对姓氏地理分布、历史背景、人口迁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姓氏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姓氏的地域分布与迁移,可以为人口学、民族学等学科提供有益的参考,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身文化和根源的认知。

中国二十一大姓氏迁徙史,资料珍贵

中国二十一大姓氏迁徙史,资料珍贵

中国二十一大姓氏迁徙史,资料珍贵一、李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约9530万人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二、王姓,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41%,约8890万人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

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至临沂。

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

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

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

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一带定居。

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

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

王姓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

但考察今天中国的姓氏分布,就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

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海外。

不过姓氏刚形成时,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分布范围不可能很广。

不同的宗族采用同一姓氏的可能性虽然也存在,但毕竟有限。

所以每个氏或姓都有自己的起源地,该姓氏的人口扩展到其他地方主要是迁移的结果。

另一方面,汉族及其祖先华夏诸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有可能,都会记载本家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

现在的家(族)谱中几乎都有本族的世系表(图),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

相比之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加上附会的成分,“始祖”和从他开始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而从“始迁祖”开始的世系和迁移路线、年代却大多确切可考。

可见一姓一氏人口的范围无不与迁移有关,今天的姓氏分布是历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同,下面举最重要的几种:一、分封产生的迁移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以后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着分布到各地。

例如,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就将姬姓带到各地。

又如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今山东中部),姜姓也从今陕西扩大到山东。

不少姓的起源都是某国,原来都是地名,分封为国后成为国名,以后又被封君其及后裔采用为姓。

西汉初曾大封同姓王和异姓王,异姓王存在时间很短,而且除个别外都不得善终,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在封地繁衍的后代。

同姓王却长期存在,有的王绵延数代,子孙众多,他们的封地就成为刘姓的聚居地。

如彭城(今江苏徐州)是楚王等王的封地,以后成为刘姓的郡望(主要发祥地),重要性超过了刘邦的故乡沛县(今江苏沛县)和皇族聚居的国都长安(今西安)。

姓氏起源的地理学视角

姓氏起源的地理学视角

姓氏起源的地理学视角姓氏作为人们的个体特征和文化标识,承载着家族历史和地域文化的信息。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姓氏的起源与地理环境、人口迁移、部落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视角探讨姓氏的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姓氏的演变和多样性。

一、地理环境对姓氏起源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姓氏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人类社会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而农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决定了不同地方的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模式。

这种地域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姓氏的分布上。

例如,在山区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艰苦。

因此,这些地区的居民往往会以独特的姓氏作为身份的标识,以区分自己与其他地区的人群。

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较为顺利,因此姓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也相对较大。

地理环境对于姓氏起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姓氏的多样性上,还反映在姓氏的演变和扩散过程中。

二、人口迁移与姓氏的传播人口迁移是姓氏起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进行着迁徙与迁徙,这也导致了姓氏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与变化。

在古代,由于战乱、灾害、资源争夺等原因,人们经常会迁徙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姓氏往往会随着人口的流动而传播和扩散。

一些姓氏在迁徙过程中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变异和演变,形成了新的姓氏。

同时,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口迁移也促进了姓氏的交融和混合,进一步扩大了姓氏的多样性。

三、部落融合与姓氏的多样性部落融合是姓氏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社会中,由于不同部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人们的姓氏也受到了影响。

当不同部落之间发生融合时,姓氏往往会合并或借用对方的姓氏,形成全新的姓氏。

例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各个朝代的建立和统一往往伴随着各个部落的融合和合并。

这些部落的融合往往导致了姓氏的变化和多样性。

姓氏的地域分布与人口迁徙

姓氏的地域分布与人口迁徙

姓氏的地域分布与人口迁徙姓氏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特征之一,它不仅反映了整个人口的族裔背景,还可以揭示出人口的地域分布和迁徙情况。

本文将探讨姓氏的地域分布与人口迁徙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姓氏起源于遥远的历史时期。

最初姓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家族和血缘关系,用以标识一个家族或部落的成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逐渐与地域相结合,形成了特定地区的姓氏的特点。

姓氏的地域分布首先与人口的迁徙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人口迁徙主要是由于战争、灾难或经济原因。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征服导致了不同姓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和管理,设立了以地域姓氏为基础的户籍制度,使得一些姓氏在特定地区集中。

此外,姓氏的地域分布还受到族裔背景的影响。

一些姓氏源于特定的族群或种族,其分布往往与该族群或种族的历史迁徙路径有关。

例如,在美国,一些姓氏如“Smith”、“Johnson”等源自英国,这是因为英国人在历史上大量移民到美洲大陆。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徙也对姓氏的地域分布产生了影响。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人们的迁徙范围变得更广泛。

现代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也促使人们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

这种迁徙导致了姓氏在城市地区的集中,甚至使一些姓氏在某些地区几乎绝迹。

除了人口迁徙,姓氏的地域分布还受到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家族和血缘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会更加注重姓氏的传承和保留。

例如,在中国,许多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会世代相传。

这也导致了一些姓氏在特定地区长期存在的特点。

总之,姓氏的地域分布与人口迁徙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口的迁徙、族裔背景、文化和历史因素都会对姓氏的分布产生影响。

姓氏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和人口特征之一,通过研究姓氏的地域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的迁徙和地域特点,深入探索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族群演变

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族群演变

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族群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国,人们的姓氏与其地域分布、族群演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姓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家族,还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家族制度的一个缩影。

本文将探讨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族群演变的相关性。

首先,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中国境内不同地区的姓氏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与中国历史上的移民、迁徙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华北地区的姓氏以常见的“张”、“李”、“王”等为主,而长江流域地区的姓氏则以“陈”、“吴”、“杨”等为主。

这种姓氏的地域分布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人口迁徙、文化交流和社会演变的历史变迁。

其次,姓氏的地域分布还与中国的族群演变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是主要民族,同时还有少数民族。

在中国境内,汉族的姓氏数量较多,而少数民族的姓氏相对较少。

这与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有关。

在历史上,随着汉族的扩张,一些少数民族也逐渐融入汉族,改姓汉姓,从而导致了姓氏的地域分布差异。

另外,中国的少数民族也保留了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往往与他们的特定文化、地域和历史背景有关。

此外,姓氏的地域分布也受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例如,漢朝时期的分封制度和宋代的科举制度对姓氏的传承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姓氏在某个时期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从而导致这些姓氏在特定地区的集中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一些姓氏也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形成了跨地域的姓氏分布。

总的来说,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族群演变密切相关。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移民、迁徙和地域文化交流,也体现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历程。

姓氏的地域分布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家族制度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中国人文化认同和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中国姓氏的地域分布与族群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分布与人口迁移
陈家伟《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9日15 版)
在研究人口迁移方面,中国姓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由于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一般不会改姓,这使得中国姓氏的传递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中国地域广阔,行政区划层级丰富,具有很好的空间分辨率,特别适合将姓氏分布与地理信息相结合,研究人口迁移的相关问题。

以姓氏分布为基础,利用不同空间尺度的系统分析,配合运用指标分析、聚类分析、因素分析等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探讨与人口迁移相关的许多问题,如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事件、地理隔离对群体结构的影响、人口迁移率的计算等,为研究人口迁移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姓氏分布与大规模人口迁移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增加迁入地的姓氏多样性,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姓氏分布呈现较高的相似性,因此,通过考察不同地区姓氏分布的特点,能够判断哪些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从而为史料中记载的人口迁移事件提供佐证。

我们利用全国12.8亿人的姓氏数据,根据同姓率和姓氏距离两个指标,对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进行了分析。

同姓率的概念最早由达尔文提出,用来估算近亲结婚的比例,其意指是在一个地区随机选取两个人,而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显然,一个地区的姓氏数量越多,每个姓氏的人数越平均,同姓率就越小,说明该地区有较好的姓氏多样性,很有可能是人口的迁入地。

对比我国的各个地区,可以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低的同姓率和很好的姓氏多样性,这与北宋南宋时期大量移民从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的史实是一致的。

相反,在某些比较隔绝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遗传漂移占主导作用,导致姓氏比较单一,例如甘肃省广河县的20多万人口中有17万人姓马,同姓率很高。

而同样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嘉峪关、曲靖等城市,由于历史上曾经作为物质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其同姓率比普通城市还低。

姓氏距离是在地区间同姓率的基础上得到的,反映的是每一个姓氏在不同地区所占人口比例的相似程度,相似性越高,姓氏距离就越小,说明两地之间可能存在人口迁移。

在省级层次上,我们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东北三省和山东虽然隔着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但他们的姓氏距离却最小,这反映了“闯关东”的社会移民现象。

姓氏距离还能考察城市之间的移民现象,比如新疆石河子市,与中原地区很多城市的姓氏距离远小于其与周围地区的姓氏距离,这是因为石河子的大部分人口是来自河南、安徽、陕西、江苏等地的支边建设者。

姓氏空间分布与地理隔离
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某些地理条件的阻隔而形成的隔离,使生物不能由一个地区自由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阻止了基因的交流。

地理隔离增强了遗传漂移的作用,不仅导致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肤色、体质、体貌、血型等生物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促使不同地区形成独特的观念、宗教、方言、习俗等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因素进一步阻碍了人口的迁移和交流,使得不同地区占优势地位的姓氏各有不同,增大了地区间姓氏分布的差异。

通过分析姓氏空间分布的特点,能够探讨出我国地理隔离的状况。

总的来说,姓氏距离一般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存在正相关,而相关性的大小可以反映地理隔离的程度。

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社会流动性强且交通便捷,人口迁移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频繁的人口迁移导致姓氏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姓氏距离和地理距离的相关系数只有0.17。

而大部分的欧洲国家保持着传统的定居生活方式,两者的相关系数基本在0.4以上,德国为0.51,法国达到了0.61。

根据2007年的人口姓氏分布数据,在省级层次上,我国地理距离和姓氏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4,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隔离,反映了我国居民以定居为主的居住习惯。

局部来看,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隔离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这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地区与周围地区姓氏距离和地理距离的关系来考察。

分析表明:北方的大部分城市,与周围城市的姓氏距离都很小,以北京为例,在其周围800公里的范围内,姓氏距离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超过1000公里才有明显增加,这说明北方地区的地理隔离不显著。

而以福建、广东为代表的大部分南方城市则大不相同,姓氏距离随地理距离的增长很快,说明这些地区的地理隔离十分显著。

绘制某个城市与周围城市之间姓氏距离与空间距离的关系曲线,根据曲线的均值、斜率、转折点等可以对城市的聚居程度、隔离程度、迁移半径等给出定量化的描述,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刻画城市的迁移特征。

根据城市之间的姓氏距离,可以进一步探测中国人口的地理隔离边界,并寻找引起地理隔离的自然人文因素,能够为区域边界的划分、民族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治理方案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

姓氏分布变化与人口迁移率的计算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但地区间人口迁移率的计算尤其是长时期内人口迁移率的估算却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和方法的变化以及历史数据的缺乏。

利用相对容易获得的姓氏数据,使用一定的统计方法,不仅可以得到每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人口迁入和迁出的总量,还可以推断出迁入人口来自哪里以及迁出的人口去往何处,这不论在人口学还是社会管理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利用姓氏分布计算人口迁移率基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仅仅需要单个时间点的姓氏分布情况,根据中性理论,得到姓氏数量、人口数量、人口迁移率之间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地区的人口迁入率。

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使用这种方法估算了意大利91个省的人口迁入率,和人口普查结果具有明显相关性。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两个时间点各个地区姓氏分布的变化,用统计学方法得到地区间的人口迁移率。

利用这一研究线路,卡瓦利·斯福扎计算了撒丁岛九个地区之间1871年—1970年间的人口迁移矩阵;还有学者计算了巴黎和周围某些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率,其结果都与实际数据有很好的对应。

我们利用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万分之五的抽样数据,以及2007年全国人口的户籍数据,计算了该时期省际之间的人口迁移率,但结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1982年的数据是由300多个调查点的数据加总而成,而中国人同姓聚居的特点使得每个省十几个调查点的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姓氏比例。

利用我国人口普查的完整数据或者某两个时间点的各地区的户籍数据,就能克服因数据抽样导致的误差,从而比较准确地计算该时期内地区间的人口迁移率,为我国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