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股权结构的转变
中国平安保险并购深发展分析

程: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并购战略分析
一.背景 介绍 四.并购 原因分 析 二.环境 分析
六.并购 后整合 与发展
平安收 购深发 展历程 回顾 平安深 发展交 易结构 图
五.并购 事件发 生后的 影响
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
三.并购 类型分 析
平安收购深发展历程回顾
平安深发展交易结构示意图
一.背景介绍
四.并购原因分析
4.1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
4.2
企业并购的深层动因
4.2.1
内在因素分析
4.2.2
外在因素分析
四.并购原因分析
4.1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
平安的长期战略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控股公 司,而达成目标的方式就是并购。事实上平安从2008年下半年 起就通过二级市场购买了5.33%的深发展股份,成为其第二大 股东,一旦成功收购,不仅获得了深发展在全国中心城市的200 多家分支机构网点,在银行产品上也基本完成全国性布局。做 保险出身的平安,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做大银行业务的任何一次 机会。早在2005年广东发展银行重组时,平安就抛出226亿元 的资金竞购广东发展银行85%股权,后来以花旗为代表的财团 胜出,平安又将目光投向同处于深圳的深圳商业银行。2007年 6月,深圳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原平安旗下子公司平安银行,并更 名为深圳平安银行。今年1月,深圳平安银行获准更名为“平安 银行”,由此迈出了由城商行到跨区域银行,再到全国性商业银 行的重要一步。
五.并购事件发生后的影响
5.2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和金融业的稳定的影响
①“平深恋”是中国资本市场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②“平深恋”是中国银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③“平深恋”凸显了综合金融的未来趋势
最新保险公司股权转让

最新保险公司股权转让前言近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多宗保险公司股权转让交易,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近期保险公司股权转让的情况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保险公司股权转让情况中国平安产险中国人民银行对外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中国平安产险已完成对平安海外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平安海外”)的收购。
此次收购完成后,中国平安产险持有平安海外100%股权,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据悉,平安海外主要从事保险业务,其在新加坡和印尼均设有分支机构。
而本次收购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国平安在东南亚地区的布局,提高其在该地区保险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广发银行保险2021年7月30日,中国平安对外宣布,已与广发银行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以现金方式从广发银行手中购买广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5%的股权。
此次交易,双方签署的协议总价值约为49.7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相关文件显示,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中国平安将持有广发人寿5%的股份,成为其第四大股东。
此外,广发银行也将持有中国平安产险的2.76%股权。
此次股权转让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国平安在保险业务上的竞争力,提高其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和影响力。
中信保诚人寿2021年8月12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向招商银行提交股份转让报告书,拟以16.72亿元现金购买中信保诚人寿股份有限公司19.99%的股份。
招商银行表示,此次交易完成后,中国信达资产将成为中信保诚人寿的第三大股东。
而对于招商银行作为被转让方,该行表示,本次交易符合其资产优化和业务聚焦的大方向,并有利于其提升专业化金融服务能力。
股权转让对投资者的影响保险公司股权转让交易,对于股东而言,会对公司的股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影响可能是暂时的,更多的是要关注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和业绩表现。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股权转让会影响到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团队等方面,需要投资者综合考量和分析。
解构平安式股权结构

解构平安式股权结构作者:来源:《董事会》2009年第12期在中国,股权结构过度集中是造成一系列公司治理弊端的主要根源之一。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市场规范,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正逐步朝着分散化和多元化的格局演变。
引领这一潮流的上市公司中,中国平安是特色最为鲜明的一家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
股权结构集中的典型如日德公司和股权结构分散的英美公司,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既没有形成一个一致性的结论,也没有研究出量化最优股权结构的标准。
尽管如此,世界大多数企业的治理实践经验表明,过分集中和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是不利于决策和提高公司价值的。
当股权过分集中时,大股东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大股东容易利用其优势地位操纵上市公司,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当股权结构过度分散时,会出现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的代理问题,给管理者造成了偷懒和利益侵占的机会。
在中国,股权结构过度集中是造成一系列公司治理弊端的主要根源之一。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市场规范,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正逐步朝着分散化和多元化的格局演变。
引领这一潮流的上市公司中,中国平安是特色最为鲜明的一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平安拥有骄人的治理业绩和强劲的成长性,与其充满智慧和艺术的股权结构不无关系。
从中国平安今日的成功来倒推其股权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无异于将这个公司的管理者“神化”。
用马明哲的话来说,平安形成如今的治理结构,是不断思索和艰难探索的结果,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预料到现在的局面。
确切来说,推动股份分散、合理化的根本力量是一种市场化的理念。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这种理念让平安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了从地方性的保险公司到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的巨大跨越,形成了一个控制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对平衡的决策机构和治理团队。
分散股权国退民进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诞生在一个裂变的时代。
在传统计划经济里成长起来的厂长经理们习惯于接受来自上级政府的指令,而那些实行了负责制的企业则走了另一个极端——一个人说了算,头脑中没有约束和激励的意识。
中国平安:国际标准的董事会

中国平安:国际标准的董事会作者:严学锋来源:《董事会》2016年第10期公司治理和董事会运作是经营的基础。
中国平安,这家六次获得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最佳董事会”的企业,其董事会按照国际标准严格运作,同时颇具中国特色。
营业收入3766.57亿元,同比增长11.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07.76亿元,同比增长17.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6%——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上半年的这份成绩单,在中国经济“新常态”期间明显区别于同行。
在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看来,公司治理和董事会运作是经营的基础。
公司治理是企业价值的基石,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据悉,中国平安的董事会按照国际标准严格运作,亦颇具中国本土特色,迄今共获得六次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最佳董事会”。
股权合理分散、国际化股权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董事会的构成、实际运作。
中国平安1988年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招商局蛇口工业园区分别持股51%、49%。
早先,股东比较集中,与很多公司一样,中国平安也面临“一股独大”带来的种种问题,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管理层比较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高效地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
公司一直把“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作为自身的经营理念,认识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体制、机制和人才,体制决定机制,机制留下人才,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由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决定的。
从两家国企股东起步,中国平安的股东多次变动后,公司逐步形成了分散、国际化的股权结构。
外资股东一直扮演重要角色。
1994年,中国平安引入摩根士丹利、高盛投资13.7%的股权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中国金融业首家引入外资的企业。
2002年,金融巨头汇丰控股耗资6亿美元,获10%股权,后逐步增持到15.57%。
2012年,汇丰转让股权给泰国卜蜂集团,后者持股中国平安15.57%,成第一大股东。
众多员工成股东,与公司结成深度利益共同体。
1992年,中国平安引入平安职工合股基金,出资两千多万元,持股达10%,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较早大力推行员工持股的企业。
上市公司股权置换案例

上市公司股权置换案例股权置换是指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原股东以其持有的股权,与公司就股权的比例进行调整,达到股东之间利益平衡的一种行为。
在实际操作中,股权置换常常是通过发行新股或者以其他资产置换的方式进行的。
以下是10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股权置换案例。
1. 2015年,中国石化集团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行了股权置换。
中国石化集团以其持有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A股股权,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股权比例进行调整,实现了双方股权结构的优化。
2. 2016年,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进行了股权置换。
中国联通以其持有的中国电信的部分B股股权,与中国电信就股权比例进行调整,达到了双方股权结构的平衡。
3. 2017年,阿里巴巴集团与蚂蚁金服集团进行了股权置换。
阿里巴巴集团以其持有的蚂蚁金服集团的部分股权,与蚂蚁金服集团就股权比例进行调整,实现了双方股权结构的调整。
4. 2018年,万科集团与保利地产集团进行了股权置换。
万科集团以其持有的保利地产集团的部分股权,与保利地产集团就股权比例进行调整,实现了双方股权结构的优化。
5. 2019年,腾讯控股与美团点评进行了股权置换。
腾讯控股以其持有的美团点评的部分股权,与美团点评就股权比例进行调整,实现了双方股权结构的平衡。
6. 2020年,中国平安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进行了股权置换。
中国平安以其持有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的部分股权,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就股权比例进行调整,实现了双方股权结构的调整。
7. 2021年,招商银行与兴业银行进行了股权置换。
招商银行以其持有的兴业银行的部分股权,与兴业银行就股权比例进行调整,实现了双方股权结构的优化。
8. 2022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进行了股权置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以其持有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部分股权,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就股权比例进行调整,实现了双方股权结构的平衡。
9. 2023年,京东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了股权置换。
平安人寿84亿接盘成大股东 平安系轮岗上海家化

与此同时,在人力资源体系优化方面也有很大突破:6月18日,上海家化长期激励计划正式通过最终审批,此次激励计划包括2015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和2015年员工持股计划两部分,旨在与全体家化人“共享未来”。
谢文坚重塑家化
白驹过隙,平安接手家化至今已近四年,职业经理人谢文坚带队的家化经过优化梳理之后,业绩表现稳健前进。
上海家化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亿元,同比增长%;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亿元,同比增长%,折合每股收益为元。这在宝洁业绩下滑、欧莱雅增长跌至个位数之下,殊为不易。
记者发现: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1%,尽管如此,3月末家化账面的货币资金仍有30亿之巨,银行借款为零,流动性颇佳。
2014年6月,上海家化制定了五年发展战略,确立公司未来将聚焦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和家居护理用品三大领域,重点打造和提升四大核心能力,战略方向趋于清晰。
在口腔护理领域已有建树:2015年6月25日,上海家化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漳州片仔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拟共同出资或通过其各自的下属子公司在福建省漳州市共同出资设立上海家化片仔癀(漳州)口腔护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亿元人民币。
可以参考平安对云南白药的参股,平安人寿通过自有资金持股白药%,另外通过一个保险产品和个人分红产品各持股%和%。记者向家化方面提问,平安调整家化股权是出于自身的业务整合需求,抑或信托产品到期的资金需求?该人士不置可否。
记者在平安信托网站上查询,发现盛景系列从2009年至2010年共有九期产品,期限为84个月,合计资金规模约亿,信托期限五年,信托期满后,受托人可根据市场情况延长信托期限两年。
平安易主正大 汇丰净赚26亿美元

平安易主正大汇丰净赚26亿美元2012年12月06日00:58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杨井鑫邓莉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杨井鑫邓莉苹发自北京、深圳尘埃终于落定,中国平安的最大单一股东,变成了正大集团。
昨日(12月5日),汇丰控股发布公告称,其间接全资附属机构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已经同意悉数出售所持中国平安15.57%股权,接盘方为正大集团,总收购价为727.36亿港元。
同日,中国平安也发布公告称,已接到汇丰通知,尊重其选择,并非常欢迎正大集团成为长期战略投资者。
一位接近正大集团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此次交易后,正大集团对中国平安的持股或仅在投资层面,并不会参与经营。
受此消息影响,昨日收盘时,中国平安和汇丰控股的股价双双上涨。
税后利润约26亿美元汇丰控股发布公告称,此次交易的中国平安15.57%股权总收购价为727.36亿港元,相当于每股59港元,买方为正大集团旗下4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出售后的税后利润约为26亿美元。
汇丰控股的公告还显示,此次交易的平安保险股份中,近2.57亿股(即20.8%)将于12月7日划归正大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另外79.2%将在交易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后完成转让。
正大集团将现金和贷款融资支付相关费用。
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表示,这是股东的决定,相信汇丰这些年已获得比较好的收益,过去十年汇丰也对平安的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给了很多帮助,平安也非常感谢汇丰。
中国平安也称,汇丰与平安在诸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了亚洲最大、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综合金融后援平台。
“这次改变对我们没有太大影响,不论是寿险业务还是财险业务,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李源祥说,新股东对中国市场非常看好,这是一个长远投资,他们也很有实力,比较认同平安,支持平安综合金融战略,对管理团队也比较有信心。
一位接近正大集团人士也告诉记者,此次交易完成后,正大集团对中国平安的持股仅在投资层面,不会参与到中国平安的经营中。
承债式股权转让 经典案例

承债式股权转让经典案例承债式股权转让是一种常见的企业融资方式,指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务来增加资金,然后将股权转让给债权人作为还债的方式。
下面列举了10个经典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承债式股权转让的实际应用。
1. 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集团曾于2012年发行了350亿人民币的可转债,债权人在债券到期后可以选择将其转化为阿里巴巴的股权。
这种承债式股权转让帮助阿里巴巴获得了大量资金,同时也提升了公司的股权结构。
2. 腾讯控股:腾讯控股曾通过发行债务来筹集资金,然后将债务转化为公司股权。
这种承债式股权转让帮助腾讯控股扩大了资金规模,支持了公司的业务发展。
3. 京东集团:京东集团在2016年发行了100亿美元的可转债,债权人可以将债券转化为京东集团的股权。
这种承债式股权转让为京东集团提供了大量资金,促进了公司的成长。
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曾通过发行债务来筹集资金,然后将债务转化为公司股权。
这种承债式股权转让帮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资金的快速增长,加强了公司的实力。
5. 贵州茅台:贵州茅台在2019年发行了100亿元的可转债,债权人可以将债券转化为贵州茅台的股权。
这种承债式股权转让为贵州茅台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了公司的发展。
6. 苹果公司:苹果公司曾通过发行债务来筹集资金,然后将债务转化为公司股权。
这种承债式股权转让帮助苹果公司扩大了资金规模,支持了公司的研发和生产。
7. 中国平安:中国平安在2015年发行了100亿元的可转债,债权人可以将债券转化为中国平安的股权。
这种承债式股权转让为中国平安提供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公司的业务扩张。
8. 耐克公司:耐克公司曾通过发行债务来筹集资金,然后将债务转化为公司股权。
这种承债式股权转让帮助耐克公司实现了资金的快速增长,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9.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在2018年发行了500亿元的可转债,债权人可以将债券转化为中国移动的股权。
这种承债式股权转让为中国移动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了公司的网络建设和技术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平安股权结构的转变
1987年9月,时任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副经理的马明哲授命全面负责筹备平安保险公司,那时他的经验也仅限于在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工作过几年。
1988年3月,由中国工商银行(行情股吧)和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局分别出资51%和49%的平安保险在深圳正式成立。
当年的马明哲年仅32岁,风华正茂,作为招商局的股东代表出任平安保险董事总经理,后被任命为副董事长。
平安创立初期的发展,股东方——工行与招商局对其的支持功不可没。
比如从平安开业的第一天起,工行就在全系统内宣布,在为贷款企业提供保险代理业务时一律只选平安一家。
招商局对平安早期的业务发展帮助虽不如工行,但整个蛇口与招商局有关的保险业务也几乎全部给了平安,主要体现在后勤人事方面,除了调配所需的人才外,招商局凭借当时自己拥有一定深圳市户口额度的便利,为调入平安的人员解决了户口问题。
股权高度集中,加之业务来源需要股东的大力支持,马明哲当时对公司的影响力仍相当有限。
更何况,作为招商局派出的董事,马明哲的人事关系挂靠在招商局,一举一动自然颇为掣肘。
当时为了能顺利开展工作,颇有远见的马明哲开始设计了的对策是“金蝉脱壳”之计。
1989年,平安以成立员工风险基金为名让员工持有部分股权,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由于国家政策变化的缘故,1992年在以该基金注册职工合股基金公司。
顺理成章,马明哲在董事会中的身份有了更合适的名份。
他开始作为职工合股基金派出的董事担任平安董事长,从此摆脱了招商局对他本人的人事任免上的控制。
1999年,工行因国家政策要求退出金融业。
一位前平安高层人士称,工行将全部股权悉数转让给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
2002年前后,中远集团和招商局亦分别出售了其持有的9.9%和14%的股权。
至此,三大发起人全部退出平安保险,而对于中远集团和招商局股权给谁,当事各方闭口不谈。
2002年10月,香港汇丰银行斥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10%,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而此时,平安保险的第三大股东换成了江南实业。
平安方面的解释称,江南实业与新豪时同属员工持股机构,员工持股计划分别持有江南实业和新豪时69.11%和98.15%的股权。
2003年,平安最大股东、持股16.09%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出于符合保险业单一股东持股不超过10%的政策法规及深圳市国企战略重组的需要,在深圳市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8800万股,约合平安总股本的3.6%.当时的买家是深圳市立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从平安上市招股书的披露看,这部分股权已经转让,使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股权在上市前下降至12.49%.同样是出于深圳市国企战略重组的需要,持股6.93%的深圳市财政局也将股权全部转让给了具有国资背景的深圳市深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2003年平安按照计划在全球发售的股份数目为13.88亿股,占公司扩大后股本的22.4%.主要售股股东为深圳市政府背景的两家股东。
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卖出7300万股,持股权由12.49%降至8.77%,居第二大股东;深业投资管理公司将售出4050万股,持股比例由6.93%减少到4.87%。
其他前九大股东中,除了汇丰斥资12亿港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而继续居第一大股东外,其他股东的股权均因上市而相应摊薄。
此时,平安员工持股计划——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分居第三、四大股东,总计
持有14.02%的股权。
但从相对值看,平安员工持股计划占前九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已经上升至23.7%,影响力大大增强。
而此时,马明哲终于真正握住了平安“掌门人”的权柄。
而之所以称平安的员工持股计划为准MBO,或称次MBO,是因为平安的管理层理论上并没有占绝对控股地位,即便是在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内部也没有实现控股地位。
但很明显的一点是,管理层在公司内部对员工拥有很大的管理权与威信,即使他们表面上不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决策,仍在员工持股计划内部拥有很大的发言权。
而这种管理权和威信当然离不开马明哲及其团队的建构和维持,从1988年到2004年,马明哲为这一计划的实现努力了16年,也等待了16年。
2003年2月,在马明哲的指挥下平安集团分业重组落幕,正式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拖四”框架完全显现。
集团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平安信托投资公司。
平安信托投资公司依法参股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使平安形成了以保险为主,容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集团控股经营架构。
2004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平安保险H 股(2318-HK)登陆香港股市,在2004年共融资143亿港元,这显然是该年度亚洲区域里最大的一宗IPO(InitialPublicOffering)个案。
上市的成功也为马明哲带来了丰厚的个人收益。
据平安招股书披露,至2004年4月24日,马明哲本人拥有员工持股计划的约1.10%,相当于公司发行股本的0.16%,为平安公司内部持股额最多的个人。
这是诞生于1992年的一个持股计划,催生了平安内部大大小小2万名上市受益者,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将共同分享总计4.2亿元的投资盛宴,而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其发起者——马明哲。
也正是因为这个持股计划,平安在12年之后的IPO时,马明哲旗下的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合计所持14.02%的股权,成为了平安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东。
深发展股权结构变化
/corp/go.php/vCI_StockHolder/stockid/000001.phtml#199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