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第2课时教案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 5泥土的歌(二) 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 5泥土的歌(二) 教案

泥土的歌(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和韵味。

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台湾,现在我们搭乘前往台湾宜兰的火车,去欣赏宜兰小调独特的风格与韵味,为了更好地感受宜兰小调的魅力,现在我们来学几句客家话吧!教师播放歌曲《丢丢铜仔》作为音乐背景。

老师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设计意图:老师扮演“导游”,学生扮演乘坐火车在台湾观光的“游客”,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客家方言,为后面歌曲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歌学唱《丢丢铜仔》1、听赏《丢丢铜仔》。

2、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曲中的衬词。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创作由来,朗读歌曲中独具地方色彩的衬词,让学生体会民歌的地域性,为进一步体会台湾小调的韵味作铺垫。

4、老师请学生对比欣赏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并学唱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

5、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学生随乐演唱第一部分,找出并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注意提醒学生演唱的声音要轻巧而富有情趣。

)6、学唱歌曲第二部分,唱会二声部轮唱,为了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在一起,老师可先设计“一辆火车向前行驶”的场景,引导学生双手握拳作抓火车方向盘状,3模仿开火车的律动如X X X X……然后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起来进行练习。

(注意提醒学生声音要求短促清晰而富有弹性。

)7、歌曲的完整表现。

(1)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设计一个火车由“远——近——远”行驶的场景,模仿火车由远及近、穿过隧道、渐行渐远的声音效果,并反复练习。

(2)老师引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地表现,老师使用打击乐器加入学生合唱中,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唱合作的愉快。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泥土的歌》的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及背景知识。

2.能够正确地演唱《泥土的歌》。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准备
1.打印歌词和乐谱。

2.准备音响设备。

3.制作PPT,展示歌曲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 音乐练习
1.调整音乐设备,为学生播放歌曲《泥土的歌》。

2.教师带领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发音和节奏。

2. 歌曲背景介绍
1.展示PPT,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如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

2.与学生共同探讨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3. 个人表达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负责人,表达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2.让每组负责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4. 活动扩展
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泥土的歌》的理解和情感,可以是舞蹈、朗诵、绘画等。

2.让学生自己编曲,再演唱一次《泥土的歌》。

四、教学要点
1.歌曲的歌词、节奏一定要清晰明了。

2.要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

3.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歌曲。

五、教学反思
《泥土的歌》这首歌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时代的背景,感受土地和农民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通过跟唱、探讨、表达的形式,能够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更好地传达给学生,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

湘教版音乐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 课件 (2)

湘教版音乐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 课件 (2)

思考交流:什么是小调?小 调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 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是人们 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 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描写生 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
小调的音乐特点 : 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 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 构较为严谨。 歌曲内容大多以咏唱历史 传说故事、描写自然风光、抒 发离别情绪、爱情婚姻等为主。
泥土的歌
学习目标
一、能参与欣赏本课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分辨南北小调的差异,并能掌握小调特点 来演唱小调。
二、能对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描述, 并能分辨民歌的三种体裁。
三、能有感情的背唱云南民歌《绣荷包》。
民歌:
指民间歌曲。是人民群众在 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 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 慧的结晶 .
小调
山歌 号子
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比春江水》 山歌 《沂蒙山小调》 小调
分 辨
谢谢
民歌的特点: 短小、生动、 纯朴。 民歌的体裁: 劳动号子 、山歌 、 小调。
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 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 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的,和人民 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思考:两首绣荷包的音 乐旋律有什么特点?
思考:两首绣荷包的音乐 旋律有什么特点?
云南的《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唱词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的《绣荷包》,旋律明媚缠绵, 唱词段式结构规整。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民歌(二)教案2 湘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民歌(二)教案2 湘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民歌(二)教案2 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民歌(二)教案2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民歌(二)教案2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民歌(二)1教学目标聆听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藏族与蒙古族酒歌、民歌的音乐特点与风格.ﻫ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

能够认真的参与课堂中的各种音乐活动,积极发表个人见解。

2重点难点认知藏族、蒙古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师:在课前。

同学们已经自主的搜集了关于藏族和蒙古族音乐和风俗人情,老师了解了同学们所搜集的资料,看得出大家都非常用心。

我也跟课代表同学进行了交流,接下来,就有请课代表同学组织小组进行展示。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藏族藏族视频课代表:同学们,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同时,请小组讨论,思考导学案问题导学的第一个问题。

课代表:请大家整理手中的资料,说一说这是什么民族,和关于这个民族的一些相关文化。

(播放视频)课代表:请各位同学抢答!生1:刚刚这段视频是描写藏族的,藏族人大多生活在西藏地区,我所了解在西藏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布达拉宫、纳木错、珠穆朗玛峰、大昭寺、小昭寺、等等,我觉得最喜欢的就是纳木错湖,觉得它非常的美丽,很向往.课代表:谢谢!还有吗?生2:藏族的饮食主要由糌粑、酥油、干肉、藏面各类面点等为主,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但不同地方的服饰在颜色、面料上也有所差异。

七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课件

七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课件

谈感受
云南的《绣荷包》
音调委婉细腻,唱词段式结 构则相对自由。 山西的《绣荷包》 旋律明媚缠绵,唱词段式结构, 为“五五七”式。
江苏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
这是一首南宋以 来流行于江苏一 带的民歌。这首 歌以问话的形式, 揭露南宋统治阶 级在外族入侵时, 对外实行不抵抗 主义,对内残酷 压迫人民,过着 骄奢淫逸的生活, 是老百姓饱受离 乱之苦。
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之就是在计算机和人的共同作用下按照一定的方法组织和存储信息并通过人机对话从计算机存储的大量数据中自动输出用户所需的那部分信息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
新 城 中 学 孟 祥 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 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 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 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 本特征。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 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想探 感讨 情歌 曲 所 表 达 的 思
王大娘钉缸
王大娘钉缸 是在河南邓 县、息县商 城、固始一 代,流行着 一种民间歌 舞形式—— 地花鼓。这 种花鼓多由 一旦一丑合 作表演,其 演唱内容多 为北方各地 流传的生活 小调。
小调
小调是民歌的 一种体裁,是 流行于城镇、 里巷的民间歌 曲,在艺术上 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 多方正均衡, 节奏规整,曲 调细腻婉柔。
福建民歌《采茶灯》
又名《采茶扑蝶》 福建盛产茶叶, 茶山几乎遍及西、 南、北、中,采 茶灯就是在采茶 劳动中所唱的 “茶歌”的基础 上形成的民间歌 舞形式。演唱茶 歌,配以表现采 茶劳动、扑捉蝴 蝶的舞蹈,久而 久之,动作渐趋 多样,队形变换 丰富,并被用于 喜庆场合,成为 年节喜庆活动中 不可缺少的内容。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泥土的歌(二)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2课时,每周1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是以《泥土的歌》为主题的民族系列单元,在七年级上册《泥土的歌》(一)中,已经安排了汉族民歌“山歌”和“劳动号子”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泥土的歌》(二)重点介绍了汉族民歌中“小调”这一题材形式。

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本单元由二个专题组成:专题一:学唱歌曲《丢丢铜仔》;专题二:感受各地区民歌的特点。

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体会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风格。

难点:小组合作表现歌曲《丢丢铜仔》,并能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活动和即兴创造活动当中。

通过二个专题的划分及单元主题的问题设计,在听赏和演唱活动中有机的融入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开展各项活动,掌握本单元的内容,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单元主要学习方式是欣赏、演唱、小组合作。

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能够用欢快而又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丢丢铜仔》,懂得怎样处理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并能够与小组合作展示表现歌曲。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各地域民间小调的聆听,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2.通过学唱《丢丢铜仔》培养学生热爱歌唱的感情3.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表现,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初步感受《丢丢铜仔》的风格与特点2.通过欣赏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了解小调的基本特征知识与技能:1.了解民歌的特点及各民族民歌风格2.在聆听基础上,进行歌曲的编创表演3.用明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对应课标1.学习民歌的特点,了解各民族民歌风格2.用明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丢丢铜仔》3.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表现,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民歌具有哪些特点?2.歌曲中衬词的作用?3.什么是同头换尾的旋律创编手法?专题划分专题一:学唱歌曲《丢丢铜仔》(1课时)专题二:感受各民族民歌的特点(1课时)其中,专题二中的活动“创作与实践”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学唱歌曲《丢丢铜仔》所需课时课内共用1课时,每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丢丢铜仔》培养学生热爱歌唱的感情,体验与同学合作的乐趣。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教案3 湘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教案3 湘教版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2学情分析本届学生基本进入青春期阶段,对爱情充满好奇与无尽的想象,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爱音乐,不爱上音乐课的偏差现象(主要表现在爱唱流行歌曲中的爱情歌曲部分),在歌曲演唱过程中经常进行转调;另外,学生对民族音乐部分越来越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我们本民族音乐佤族歌曲,器乐曲不熟悉,更不用说是其他民族的音乐)经过分析后主要在于平日里的心里引导。

3重点难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4教学过程(一) 各地小调赏析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谈话导出课程内容——绣荷包2、教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刺绣荷包时吟唱的歌曲,民歌小调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之情。

3、对比欣赏(云南、山西)两地的民歌《绣荷包》4、引导学生回答两首歌曲的旋律、歌词分别有什么不同之处?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二、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

播放采茶的风光图片请学生回答:片中人物在做什么?采茶3、介绍采茶歌舞老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引出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是一种民歌小调的重要题材。

4、对比欣赏《采茶灯》,《采茶调》(1)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2 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5、老师引导学生探讨:《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旋律、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6、问答:与《绣荷包》相比,采茶歌舞更具什么特点?舞蹈性更强三、学唱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2)引导学生总结出歌曲旋律及歌词的特点。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难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在专题一和专题二中,不管是歌曲的演唱、还是欣赏与旋律的创作,都要本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将趣味性与实效性的多媒体课件有效的融入到音乐学习的实践中去。
本单元学习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学习采用模唱、欣赏、听辨等活动式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等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活动1、听赏《采茶灯》《采茶调》,结合各地采茶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引出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活动2、引导讨论这两首作品在旋律、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特点和区别。
活动3、学习采茶舞的律动,体验民间采茶习俗,为课堂增添气氛。
活动4、听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探讨两首作品的不同音乐特点。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并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2、欣赏本课中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岁月哼唱,并能富有感情的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尝试用竖笛吹奏《采茶灯》。
活动5、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的传情达意的功能。
活动6、听赏《月儿弯弯照九州》,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心情,了解歌曲的来历。
活动7、听赏《王大娘钉缸》,引导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并随乐跟唱。
活动8、讨论小调的音乐特点,听辨三首小调、山歌、劳动号子,复习巩固民歌的有关知识。
活动9、创作实践“同头换尾”,分组编创2-4小结旋律,小组互相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过程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采茶舞的律动。Hale Waihona Puke (4)学生随乐表演采茶舞。
4、欣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
(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3)老师简介歌曲的来历。
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4)随乐学唱歌曲1-3遍。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欣赏《王大娘钉缸》
(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
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
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
课 题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
课型
欣赏
课时
第2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4、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
(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2、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学法指导
听赏、讲解、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过程
当堂训练
欣赏五首乐曲:《采茶灯》《采茶调》《绣荷包》(山西、云南)《月儿弯弯照九州》《王大娘钉缸》
教学过程
(一)各地小调赏析
1、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老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银川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2、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
(1)听赏器乐作品《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歌曲《采茶灯》,讨论器乐作品《采茶灯》与歌曲《采茶灯》的关系,并随乐哼唱歌曲。
(3)老师用琴弹奏主题音乐。
3、欣赏《采茶调》
(1)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
(2)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这首《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悬梁刺股、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