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联有三个规律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必须运用平仄, 就必须掌控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年<对联和楹联优劣的深入探讨>一文中, 曾谈及对联的平仄来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稀释了词曲的长短句耍等格律. 律诗沦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到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采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时态变化)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及: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六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及: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十一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及: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短一点的对联, 虽并无紧固的格式, 但必须就是平仄交叠, 互相协同, 要不然就无法算是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控娴熟的人来说, 就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苛.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就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观赏与文学创作对联,必须介绍其基本的格律建议。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本人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正对)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反对)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
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
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常用无情对)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常用无情对)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简说对联平仄规则2

简说对联平仄规则黄光辉对联平仄声可分为正格、变格和无格三种。
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
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
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
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
不过,俺个人倾向于接受之。
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
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为了不至于误导,这里将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加以介绍:1、尾字平仄规则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字,必须一仄一平。
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及启功先生为北师大撰题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是为数不多的。
2、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
(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月;松。
(剑;琴)(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毓秀、绿叶、上海、好友;钟灵、红花、宁波、嘉朋。
(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例如:龙胆草;马兰花。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例如:独生子;特种兵。
(4)四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故事新编(鲁迅小说集)。
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的基本规则(作者:沁芳)对联的基本规则两条联律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对联规律,即联律。
我们以每边一句联为例,来说明怎样用联律来写对联。
例:一天明月五柳清风第一条联律:平仄协调*****句脚“仄起平收”这是对联的最基本要求,即上联句脚必押仄韵,下联句脚必押平韵,如例,“月”是仄韵,“风”是平韵。
*****句中“平仄相对”句中平仄相对,即上下联的平仄相反,如上联“天”是平声,下联相对的“柳”是仄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律诗规律在此仍起作用。
第二条联律:对仗工稳对仗指对联的词句要相互对偶,即词类、词性、声调要相对。
词类相对,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词性相对,指天文、地理、时令、人物、动物、植物、方向、方位、颜色、形状、数量、动作等都要相对。
声调即平仄相协。
只要按照这两条基本规律,就是合格的对联。
但是对联的复杂规律远非止此。
学对联一定要懂得马蹄韵,马蹄韵是对联的独有规律。
马蹄韵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
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林庆拴《槛联述录川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
对联的这种规则,就叫马蹄韵。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未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的基本图式,有平起(首字为平声字)和仄起(首字为厌声字)两种。
平起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式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中,亦用于联句句脚,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
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相当突出的一点。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那么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是什么?希望是下面的内容可以帮到大家~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
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
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
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1.字数相等对联可短可长。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
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
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
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
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对联大全和对联的标准韵律。

对联的标准韵律一言句:墨(仄)泉(平)二言句:戌狗(平仄)亥猪(仄平)绿叶(仄仄)红花(平平)三言句: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龙胆草(平仄仄)马兰花(仄平平)四言句:四方来宝(仄平平仄)八路进财(平仄仄平)鸣蝉叫夏(平平仄仄)过雁飞秋(仄仄平平)五言句: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似撵狼(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一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六言句律诗格之一燕舞九洲春韵(仄仄平平平仄)蝉鸣四海夏音(平平仄仄仄平)马蹄韵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李白杰作耀人寰(仄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青山绿水写江山(平平仄仄仄平平)八言钓诗钩饮下联千首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钓诗钩 是酒的别称)顾渚紫品来赋万篇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顾渚紫 是茶叶名称)八言以上多为复句,在复句中介绍。
(二)复句句脚平仄规则举例二句联:水月星光,青荷伞上蛙声脆。
(平仄)烟花景色,赤杏林中鸟影忙。
(仄平)朝霞万里,诗联浪漫说图画。
(仄仄)雄文千章,翰墨殷实话古今。
(平平)三句联:理论先行,实践紧跟,步步为营摸韵律(平平仄)学习长进,教学互助,天天向上守规则(仄仄平)五瓣开梅,六型出雪,梅雪各型分五六(平仄仄)七夕织女,八卦赶牛,女牛无渡梦七八(仄平平)四句联:品四味,苦辣酸甜,踏四方,东西南北。
(仄平平仄)忆三番,情愁爱恨,想三遍,书画琴棋。
(平仄仄平)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画为真画(平平仄仄)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人是圣人(仄仄平平)五句以上略。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对联基本格的六要素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
(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一、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下联必须字数相等,不论上下联各有多少个字。
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不举例了)二、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对对联的要求

对对联的要求
答:对联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上下衔接、音韵相配、词性相对。
1、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
对联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多种形式,但是不变的规律就是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等。
例如:上联:万道祥光腾吉宇,下联:九重春色映华堂。
可以看到对联在字数上是相等的。
2、上联与下联要上下衔接。
对联的上下联,是相互衔接的,内容相似,但是又不能重复。
例如:上联: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流水无弦万古琴。
3、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如: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
(仄仄平平)
这是一个四句联,上联音为平平仄仄,下联音为仄仄平平。
一般来说上下联音韵是刚好相反的。
4、上联词性与下联词性、位置相对应。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同时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
例如:上联:四方来宝,下联:八路进财,可以看到四方对八路,方位词对方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对联有三个规律:
第一是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起码每联4个字,7个字的居多,12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比较少。
第二是平仄相协,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读起来和谐,不会拗口。
但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词性相对。
总的来说,是虚词对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实词对实词。
虚词的字数很少,实词的字数最多。
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
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贴对联也有规定,但较为简单。
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
怎样区别上下联呢?这里有个秘诀。
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一定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一定是下联。
横批多属吉祥或有鼓舞意义的话,贴在门上方。
不用横批的也可以。
作对联,还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