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对联的撰写技巧》

《对联的撰写技巧》
一、对仗技巧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对仗是指上下联的字数、音韵等方面要相对应,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1.字数对仗:上下联的字数应尽量一致,一般为4个字、6个字或8个字。
字数相差过大会破坏对联的整体美感。
2.音韵对仗:上下联的音韵要相对应,可以是平仄相对应、声调相对应、韵部相对应等。
二、平仄技巧
平仄是指音节的长短和声调的升降。
对联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应,以保持韵律的和谐统一
1.平平仄仄:上联为平平仄仄,下联应为仄仄平平;或上联为仄仄平平,下联应为平平仄仄。
平仄相间,节奏感较好。
2.平平平仄:上下联都为平平平仄,或上下联都为仄仄仄平。
平仄一致,旋律感较强。
三、意境技巧
对联的意境是其最核心的部分,要通过意境的把握来展示人文情感和艺术抒发。
1.情景交融:上下联的意境要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感受。
2.修辞手法:可运用夸张、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对联的艺术感染力。
四、文采技巧
对联要注重文采,运用一些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对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效果。
1.双关:巧妙运用词语的双关含义,增强对联的幽默和趣味。
2.典故引用:借用典故、诗词名句等知名文化元素,使对联富有典雅和深意。
3.绕口令:对联可以运用一些绕口令的手法,使其更具有口语化的韵律感。
对联的创作技巧

对联的创作技巧对联,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华民族的习俗与节庆之中。
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连接感情、传递祝福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
对联的创作既有一定的规则和技巧,也需要创作者的灵感与才华。
本文将探讨对联的创作技巧,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并尝试创作对联。
一、对联的基本要素1. 对仗:对仗是对联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对仗是指上下联之间在音、韵、色、义、形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呼应和关联。
良好的对仗可以增强对联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使对联更加优美、动听。
2. 内容:对联的内容要切题、贴切,能够准确表达出创作者的意图。
对联可以表达祝福、寓意、心情等各种主题,但要注意主题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不可过于分散或含混。
3. 格式:对联的格式包括字数与字形上的限制。
通常情况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且每一联的字数不宜过多,以保证整体的平衡和美感。
此外,对联还需要注意字体的规范与工整,避免出现错别字或字形不协调的情况。
二、1. 反义对仗:反义对仗是对联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对称排列相反意义的词语或词句,既能使对联的内容更丰富多样,又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对比效果。
例如,“春寒料峭,夏日酷热”即通过对仗的方式表达出春夏季节的反差与转变。
2. 联想对仗:联想对仗是指通过联想、比喻等方式使得上下联之间产生一定的关联和呼应。
这种对仗方式常用于表达抽象、寓意深远的内容,增加对联的艺术性和含义的延伸。
例如,“山川如画,水天一色”即通过联想表达出山水之美和天地之间的宏伟景色。
3. 夸张对仗:夸张对仗是对联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夸张、渲染等手法表现出夸张的效果,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夸张对仗常用于幽默、搞笑的对联创作中,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例如,“富贵如云,笑傲苍穹”即通过夸张的方式表达出富贵与自信的气质。
4. 转折对仗:转折对仗是对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对上下联内容的转折、反转,产生一种情感或意义上的冲突与变化,从而增加对联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对联创作技巧总结大全

对联创作技巧总结大全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精炼、简练的方式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对联创作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技巧。
下面将总结一些对联创作的技巧,希望能够对对联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写对联要注意意境的统一对联的上下联应该在意义、情感或主题上相互呼应,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意境。
在创作对联时,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或者以形象、色彩、声音等多种艺术元素为基础,使上下联的意境相呼应,从而达到对联的美感。
二、注意平仄的搭配对联的平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平仄是指古诗中字的声调,平声用平舌,二声、三声、去声用仄舌。
在对联中,除了要求平仄搭配,还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平仄要一致。
平仄搭配得当可以让对联更加韵味十足,节奏感更强。
三、运用对比的手法对联的魅力在于通过对比凸显主题,并迸发出火花。
在创作对联时,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在细节、意境、象征等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展现出对联的深意。
四、尽量少用副词对联的语言应该力求简洁,避免冗长。
尽量少用副词,而是通过精炼的词汇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
这样可以使对联更富含力量,更具有冲击力。
五、字数、字体的搭配要恰当对联的字数、字体的搭配要根据情感、含义和美感进行选择。
一般情况下,上联可以稍长一些,下联要短而精炼。
字体方面,可以根据对联的内容选择正楷、行书或草书等,以体现出对联的个性和风格。
六、切忌平铺直叙对联的创作不应过于平铺直叙,而应该具有一定的意蕴和深度。
可以通过警句、谚语、典故等方式,让对联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七、增加趣味性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一种乐趣。
在创作对联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通过幽默、双关等手法让对联更有趣味,给人以欢乐和轻松的感觉。
八、勤于观摩、积累对联创作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可以多观摩名家对联,学习他们的创作技巧和思路,同时积累素材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对联水平。
总之,对联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创作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修养。
对联构思十二法(下)

对联构思十二法(下)手法七:开门见山这种手法也叫压顶之法,或者叫单刀直入,就是起句即表明观点,然后在后面进行论证或者陈述。
这种手法在各种题材的对联构思中都可以运用。
要注意的问题是,因为起句便是论点,所以要求后面的铺叙或者论证需要紧扣起句,而对结句要求也更高,必须能托得住起句,不然就有虎头蛇尾之感了。
举几个例子:二十四桥(琴瑟静好)湖山是埋愁旧地,当白苹秋老,红药春生,小调重翻商女怨;风景犹买醉昔年,又月影浮空,箫声浸夜,扁舟能放故人来?此联写二十四桥,起句就为全联奠定了基调,此处是“埋愁旧地”。
那么后面紧接着跟的景物描写,都是为此基调服务,到结句则用“商女怨”之重翻,来为第一句下很好的注脚。
下联也是这个思路。
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一散人)骨以人而立,人以骨而撑,物权即是人权,三载艰辛惊万众;家为国之基,国为家之本,命运岂非国运?满城风雨涌孤楼。
此联写一件事情,起首两句则把观点标明出来,后面继续补充,而第四句则回到事情本身,用事实说话,表达作者的“震惊”。
下联依然是,起二句为观点,第三句承接一问,而第四句不作回答,用景物的“苍茫”来引起读者的深思。
岳麓书院(易行舟)道统为两宋正宗,孔孟以来,渐向斯门兴大雅;人才达中华绝顶,蔡毛之后,都从此麓仰高峰。
此联的上下联起句也都是作者的论点,而后面两句都是对论点的阐述和解释。
而“斯门”和“此麓”都回扣到题目所写的“岳麓书院”。
手法八:层进转折与手法七的开门见山不同,此种手法起句不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娓娓道来”,逐渐推入,最后亮出作者的观点。
那么层进跟转折,就是后面“推入”的两种形式。
层进就是层层铺叙、论证,联意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结论。
转折则是,前面说一观点,后面不递进,而话锋一转,通过这种前后的比较,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举几个例子:琵琶亭(金锐)亭外待何年,烟水无情,尚与风来听太息;天涯拨此曲,琵琶有泪,是如人去不重逢。
此联是写景联,三分句,是“娓娓道来”的方法。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三)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三)(二)、用字技巧1、拆字法:所谓拆字联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
例: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2、合字法: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鐘3、复字法:即上下联分别有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出现。
例: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4、叠字法: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5、同字异音法: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6、同音字法:利用字、词同音(韵)的特点来创作对联,使之产生趣味。
例: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7、谐音法:利用一个或几个音韵相同而词意不同的字、词组成对联。
例: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8、漏字法:又叫藏头法。
在创作对联时,将第一个字或最后一个字隐藏起来,间接的表达意思。
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
9、同傍法:指联中的字采用相同偏旁部首。
王老者一身土气;朱先生半截牛形。
“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
“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10、拟声法:对联的词语通过模拟声音取得某种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叫拟声法,又叫摹状法或摹声法。
例:马过木桥,啼擂鼓,咚咚咚;鸡啄铜盆,嘴敲锣,哐哐哐。
11、析数法宝塔尖尖,十层四方六面===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12、应首法:是句子首字和尾字用同一个字,首尾呼应。
例: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月湖漾明月,印心石屋心相印===汉水流江汉,传音瑶琴音永传。
13、数字领法:数字联中有一类以一个数词开头,领着若干名词的短联。
例: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一门三学士===四代五尚书。
14、交叉法:在上下联中,有些字是交叉(错位)相同的。
对联写作技巧

对联写作技巧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练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是一些对联写作的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 字数对称:对联的上下两句字数要对称,通常是4个字或8个字。
字数对称可以使对联在视觉上更加平衡,给人一种美感。
2. 韵律和谐:对联的两句话需要在韵律上和谐统一,可以采用同韵或押韵的方式。
在选择字词时要注意音节、读音和韵脚是否相同或相似。
3. 内容矛盾:对联的上下两句内容可以呈现出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但矛盾的内容不要过于突兀,要尽量保持内在的逻辑关系。
4. 意境贴合:对联的内容应与所表达的意境相贴合,要通过巧妙的用词和表达方式来展现诗意或哲理。
对联的内容可以表现出情感、寓意、咏史或议论等多种主题。
5. 情景交融:对联可以通过景物描绘、人物刻画或事件叙述来表达对事物的观察、评论或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情景交融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有趣。
6. 用典巧妙:对联中的用典可以使对联更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可以借用古人的诗句、成语或典故,也可以创作新的典故。
但用典要恰当,不要过于生硬或牵强。
7. 反衬对比:对联中的上下句可以通过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来增强表现力,使对联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反衬对比可以在内容、形象、情感等方面体现出来。
8. 修辞手法运用:对联的写作还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倒装等,以增强表达效果,使对联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以上是对联写作的一些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写作时要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同时注重内在的深意和文化内涵,才能创作出优美、传神的对联作品。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短的表达形式带来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被广泛应用于节庆、寿辰、喜庆等场合,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联的写作不仅需要注意字数对称和韵律和谐,还需要注重内容的矛盾对比、情景交融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首先,字数对称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联的方法

对联的方法
对联是一种古老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通常由两句对偶的诗句构成,形式上要求平起平收,意义上要求对仗相映,通常用于庆祝节日、表达美好祝愿或赞美对象等。
以下是一些写对联的方法:
1. 对仗:对联的两句诗句要在意义上相对应,形式上要求对仗相映。
比如上联写“春风吹绿江南岸”,下联可以写“夏日荷开水中间”,这样就形成了对仗的效果。
2. 褒贬相映:对联可以通过褒贬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上联褒扬,下联贬损,或者反之。
这种方式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有趣。
3. 对景抒情:对联可以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感情来构成。
比如上联写“柳岸花明”,下联可以写“鸟语蝶舞”,这样可以展现出美好的景象和情感。
4. 用典:对联中可以使用典故、成语或古诗词来增加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但要注意使用恰当,不要生搬硬套,以免突兀。
写对联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灵感,可以多读经典对联,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灵感可能就在不经意间闪现。
在写作时,可以多尝试,多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对联写作水平。
对联的作法_对联大全

对联的作法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如:忆苦思甜莫忘旧社会苦难,溯源追本牢记党恩情。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如:溪旁电机唱万盏明灯亮山村,山颠银锄舞千亩新苗绿荒坡。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如:党象太阳普照革命千秋业,总任务似灯塔辉映江山万代红。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如:马列主义旗帜红光四射普照大地,民族解放运动波涛汹涌威震四方。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如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这样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读音为“朝夕”之“朝”,其余读为“朝拜”之“朝”,下联中一、三、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着“生长”之“长”。
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1)【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比拟法】: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故意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当成乙物。
如: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3)【夸张法】: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4)【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5)【对比法】:…… 如: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6)【反对法】: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联)7)【正对法】: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即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如: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上下互补,突出摩天岭的高峻水以长流方及远,山因积石始成高。
——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
8)【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而且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9)【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即上下句之间具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如长沙岳麓山联: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
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
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
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10)【借对法】: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
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
例如: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
又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
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
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
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1)【双关法】: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例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再如: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12)【用数法】: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
如: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3)【用典法】: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
例如: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
“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
“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
《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
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
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
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除以上介绍的13种技法,还有同异法、增语法、分总法、置换法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对联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在下曾指出散文诗并非现代才有,并非信口开河。
)【对联之格律】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那一联。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
(注:我们联栏的高手三星先生曾使用过这种技巧,但由于对“犯复”的避讳,我们新手多数不了解其中的奥妙。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
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注:还有连绵词对连绵词(包括词性),专用名对专用名(人名对人名、物名对物名、地名对地名、官名对官名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
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
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
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二是分咏格诗钟。
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之习俗】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
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
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
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
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