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林下食用菌的栽培
5.香菇林地高效栽培技术

香菇林地高效栽培技术一、栽培场地栽培场选择在树龄6年以上饿速生杨树林下,林地面积越大越好。
地势较高,排水方便,近水源,卫生条件良好的环境。
周围5km内禁止有化工厂、农药厂、养殖场等企业,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二、菇棚建造沿林木纵行搭建菇棚。
可以采用发菌、出菇“一场制”,最好能实行“两场制”。
树木行间距在5m以上时,每两个树行搭建一座菇棚。
棚长40~50m,宽8-10米以上。
用水泥立柱及竹竿搭建而成,顶高2.5m~3.0m。
用水泥立柱及竹竿搭建而成,顶高2.5m~3.0m。
棚顶覆盖薄膜,膜上覆盖遮阳网。
距棚顶0.8m处再悬挂一层遮阳网避光降温。
三、喷雾设施采用喷雾装置可以发挥降温、增湿的作用。
可以采用地上喷雾或空间喷雾两种设施。
地上喷雾采用直径5cm、上有许多微孔的喷雾带,价格较低,喷雾宽度3m左右。
空间喷雾采用直径2cm的水管,上面安装旋转喷头,喷雾较前者均匀,价格较高。
四、栽培技术(一)培养料的选择1.杂木屑主要采用栓皮栎、麻栎、苹果、鹅耳枥等硬杂木树种。
要求木屑颗粒粗细5㎜左右,新鲜、干燥,色泽正常,无霉烂、无结块、无异味、没有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2.麦麸、白糖、石膏无霉、无虫,不结块。
越新鲜越好。
(二)栽培袋采用一端封口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要求封口平整,不允许有“漏封”,封口线到底边距离5-10mm。
规格为15cm×50~55cm×0.004~0.005cm。
要求袋子厚薄均匀,无微孔、无气泡等瑕疵,抗拉强度高。
生产原料中不含回收塑料。
(三)菌种新乡市林地香菇生产的当家品种,根据出菇方式不同选择不同的品种。
反季节立式栽培适宜品种为灵仙1号和931-9,覆土栽培为南山1号和香菇18,越夏栽培适宜品种为808。
反季节栽培品种适宜于12月~翌年3月制棒,5月~9月出菇。
越夏栽培品种适宜于2-3月制棒,6-8月越夏,9-12月出菇。
(四)生产工艺流程配料→拌料→装袋→扎口→灭菌→冷却→接种→培养→脱袋→起架或覆土→转色→注水→惊蕈→通风控湿→采收→后期管理(重复出菇和采收管理)。
林地栽培食用菌技术模式

林地栽培食用菌技术模式林地食用菌栽培就是把已经发好菌丝的菌棒(料)放在林间空地,进行仿野生生产。
也叫林菌生态间作。
林地生产食用菌可以获得很高的经济收入,一亩林地一般可以获得效益5000-8000元.高的可以达到20000元以上。
效益高于其他农作物。
由于效益高,技术容易掌握,京郊栽培面积迅速增加,通州,房山,顺义都超过1000亩。
林菌生态反季节间作高产具有许多好处。
一是能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林菌共生互补,自然和谐。
林地可为食用菌提供凉阴和氧气,食用菌栽培管理同时为树木提供水分,出菇后菌糖还田又是优质肥料。
二是大大简化了食用菌栽培措施,降低了生产成本。
林地栽培食用菌只需建小拱棚或盖地膜即可。
三是林地小气候使可栽培食用菌品种增多。
利用棚室高温季节只能种植草菇、灵芝等少数品种,由于林地阴凉、温度较低,高温季节除可种植耐高温品种外,还可种植香菇、双孢菇、平菇、鸡腿菇、木耳等多个品种。
四是栽培模式多。
林地栽培模式可采用地床、覆土、半覆土、浅沟、卧栽或立栽等。
五是可进行周年栽培。
冬季林地内日光照射使菇棚温度上升,夜间盖草帘保温,也可进行生产。
林地食用菌栽培的模式1.林间覆土畦栽食用菌。
所谓畦栽是指选取林间空地挖成一定长和宽的畦坑,然后再进行播种栽培的方法。
适合畦栽的食用菌有平菇,鸡腿菇、姬松茸等。
2.林间地表地栽食用菌。
所谓地栽食用菌,即是将菌袋放在林间地表面上让其生长子实体的方法。
适合地栽的食用菌有香菇、黑木耳、黄背木耳等。
3.林间立体栽培食用菌。
立体栽培主要是采取利用林地空间,挂袋出菇出耳的栽培方法。
适合立体栽培的食用菌有黑木耳、黄背木耳、猴头等。
林地食用菌栽培茬口安排选择管理看护方便,地势平坦,水源充足,3年生以上的人工林地进行栽培生产。
林地栽培食用菌应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中、高温型高产菌株。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安排生产程序,既要满足出菇时对温度的要求,也要考虑菌丝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尽可能在利用自然温度条件下完成全生产过程。
几种常见的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几种常见的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1.林下黑木耳地摆免设施栽培技术黑木耳非常适合林下栽培,可以采用地摆栽培。
免搭建设施,适当安装喷水装置即可。
林地可以选用板栗林、油松林、杨树林等。
①菌袋码袋南方长棒靠在立架上,短棒采用地摆模式在地上相距10cm打穴码放。
菌袋间距10cm,每平方米可摆20~25袋。
②开口每个16.2×35cm的菌袋刺孔120~180个为宜,孔径大则孔数少,孔径小则孔数多。
孔深在0.5cm之内最好。
③催芽利用草帘子、塑料膜及微喷等设备集中打造耳床出耳条件,促使耳芽快速形成。
将恢复好的菌袋,经过消毒处理、开口后,摆在床上,袋间距2~3cm,每平米45~50袋。
上覆盖塑料膜后盖上草帘子或遮阳网(75%),菌床两头及床边每隔4~5米设通风口。
耳床温度控制在15~24℃,湿度控制在80~90%。
大约经7~10天,原基可形成,15天左右形成耳芽,便可进行分床管理。
④育耳管理使用微喷喷水。
看温度浇水、看天气浇水;干干湿湿、干湿交替,干要干透,湿要湿透。
出耳芽后,可揭去草帘,每天早、晚喷雾状水,最好用微喷。
初期因耳片抗逆性差,要勤喷、轻喷、细喷。
当耳片长至扁平或圆盘状时,应适当加大喷水量,但要注意干湿交替管理。
⑤采收晾晒及时采收:耳片完全展开,边缘开始变薄。
及时干制:搭建晾晒床架,铺设专用晾晒网,顶上附有遮雨布,可提高晾晒效率,保证耳片的洁净度,利于控制耳型。
2.林下栗蘑简易设施栽培技术栗磨鲜嫩的子实体香味浓郁,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干品形同佳丽舞裙,故名“舞茸”。
除了味美,栗磨同时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栗蘑与板栗林、苹果林等间套种,实现仿野生栽培。
除生产外,具有观赏价值,采摘趣味性强。
①栽培过程仿野生栽培栗蘑的适宜出菇期在5月上旬至10月上旬。
清明节前后覆土栽培较好。
栽培环节:挖畦、消毒、包帮、脱袋、摆棒、覆土、浇水、搭建小拱棚、出菇管理。
②出菇管理根据栗蘑生长特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出菇前阶段和出菇阶段。
杨树下栽培草菇林中闲地巧利用食用菌(栽培管理)

杨树下栽培草菇林中闲地巧利用食用菌,栽培管理菇场选择及整地选择近水源、株行距3米4米、3年生以上的杨树速生林作为栽培场地。
在杨树行间做畦,畦宽50厘米、长20米,两畦间距50厘米,中间挖一条浅的排水沟。
畦上用竹片搭拱形棚架,两侧用竹竿固定,棚高50厘米左右。
棚上覆盖塑料薄膜,四周用土压住薄膜,并覆盖草苫遮光。
栽培季节草菇喜欢高温、高湿的气候,当日均气温稳定在23℃~30℃是栽培草菇的适宜季节。
一般在6月上旬至8月中旬栽培。
培养料配方一是干麦秸80%、干粪(牛粪、猪粪均可)17%、生石灰3%,pH值8,含水量60%~65%。
麦秸选用未经雨淋、未发热变质的新鲜麦秸。
二是20厘米左右长的玉米秸97%、生石灰3%,pH值8,含水量65%。
原料处理把干麦秸或玉米秸用2%~3%的石灰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沥去多余水分,加入各种辅料(干粪先预湿),然后堆积发酵。
当培养料的中心温度升高到60℃时保持24小时,然后翻堆,翻堆后待培养料的中心温度上升到60℃时再保持24小时,发酵可终止。
铺料与播种把发酵好的培养料堆在畦床上,适当压实,四周撒上一圈菌种,接着上面再铺一层培养料,再撒入菌种,共3层培养料、2层菌种,菌种用量为培养料干重的5%~10%。
第二层菌种应撒满整个料面,上面再铺一薄层培养料,这层培养料的厚度以盖住菌种为宜。
在播种后,立即用塑料薄膜盖住培养料堆。
播种后4天,当菌丝将要发满培养料面时,在培养料面覆盖一层细土,覆土厚度为1.5~2厘米,覆土后用石灰水打湿土面,盖好地膜。
发菌管理播种后3天,培养料温度逐渐升高到35℃,此时培养料表面的温度一般在32℃~35℃,正适合草菇菌丝生长。
当培养料温度超过40℃时,应掀开薄膜,通风散热,降低温度。
林下栽培草菇时,播种前将畦床灌水湿透,使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70%~75%,如湿度不足,可以往畦沟内灌水,使畦床潮湿来增加空间湿度。
每天中午打开菇棚通风15~20分钟。
出菇管理播种后,在适宜条件下经过6~8天的发菌管理,当有白色菜子粒大小的菇蕾时,即进入出菇管理。
速生杨林地平菇熟料栽培技术

湿 度和 温差 。注 意不 要 向菇 蕾上 直接 喷水 。当菇蕾 分化 出 菌盖 和 菌柄 时 ,喷水 要呈 雾状 ,同时注 意少 喷 、细 喷和 勤 喷 。采 收 1 、2潮 菇 后 ,菌 袋 内水 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度在 2 7℃左 右 ,如果 气温低 于 2 C,可用 薄膜 覆 0。 盖提 高温 度 。接种 后 4~8 ,菌丝 已定植 发育 ,温 d
度 要控 制 在 2 5℃左 右 ; 1 菌 丝 生长 旺 盛 ,温 0d后
11 地 块选 择 。选 择 4~5年生 郁 闭度 07—08的 . . .
风 ,加 大空 气流量 ,降低室 内温度 。
1 . 架 设 供 水 系统 。每 1 2 0~1 m 1眼 10m 3h 打 2 深 机 井 ,建 井 房 ,安 装 泵 和 过 滤 装 置 。架 设 主 管 道 、分流 阀 门、分 管道 、细 管道 和控 制 阀 门等 管 道 系 统 ,拱棚 内每隔 1 安装 1 .m 2 套微 喷系统 。 1 搭 建立 式 中犁拱棚 。规格 为高 21,宽 35 . 3 I T . m, 长 5 左右 。南 北走 向 ,两 端 开 进 出 门 口。材 料 0m 用 竹竿 、竹 片 、薄 膜 、铅丝 等 ,拱棚 每 隔 8 加 一 m 道 压 膜线 ,项 部架 一 根铅 丝 ,用 以架 设 微 喷 系统 。 拱 棚两侧 1 以下张挂 防虫 网 。 m
速 生杨 林地 平菇 熟料 栽培 技术 探索 ,取 得 了 良好 的
经 济 效益 、社会 效益 和 生态效 益 ,现将 该 技术 介绍
如下 。
1 基 础 设 施
231 温 度 管 理 。接 种 后前 3 . . d菌丝 处 于恢 复 和 萌
发 阶段 ,菌 温 比室 温低 1℃ ~2℃ ,要保 持室 内温
杨树林下大球盖菇撒播栽培技术

绿色产业NIVEK MOIV4*OLI/t I'O K K S T R V杨树林下大球盖薛撒播栽培技术李树文1潘国强2李继东2郭海涛2郭立忠21.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省应用真菌重点实验室2.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黄榆沟治沙造林场欠豫盖银 IS tro p h a ria ru g o s o a n n u la ta ),孩品名为赤松茸,别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 大球盖菇、裴氏球盖菇、裴氏假黑伞,属于担子菌 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
大球盖菇子实 体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 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新 菇种,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
林 下栽培大球盖菇具有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和土地资源 的优势以及为林户创利增收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 保护环境、充分利用林荫优势的生态效益,实现生 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形成“以林促菌、以菌养林” 的良性循环模式。
该技术为北方地区尤其是寒冷地 带杨树林下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的规模化、规范化及 其种植效益的精准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菌种大球盖菇菌种保存于山东省青岛农业大学农业 应用真菌实验室;栽培种生产于山东省济宁市常生 源菌业有限公司。
栽培地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黄榆沟林场。
4月26日开始种植,5月13日种植结束。
林 地占用面积103亩,实际种植面积40亩。
三、栽培技术1. 林地选择和整理(1) 林地选择选择郁闭度为0.3〜0.4的杨树林,通风良好, 排灌便利,靠近水源或可以打井,土壤腐殖质丰厚。
(2) 林地整理林地四周开排水沟,沟深10〜15厘米,宽 20〜40厘米;清理林地内枯枝便于人工操作;地面 撒生石灰,每平方米50〜100克,用于消除病菌和 虫害。
2. 原料堆场及拌料场地准备原料应于前一年秋收后筹划订购和收集。
原料 堆场以砂石地面或者绿植地面为宜。
原料堆放时以3 层最好,最高不高于5层,原料(含水量13%)总量 300吨,北方地区初春干燥少雨,可放在户外,但要 远离火种,设置隔离带。
林下羊肚菌种植技术方案

林下羊肚菌种植技术方案1、选择栽培羊肚菌的林地1.1林地选择在选择人工杨树林与天然杨树林过程中,需要保证其生长年度在3年以上,具有背风向阳的地理位置。
选取这样的生长环境,不仅可以及时通风排水,有效确保环境湿度,确保能够满足羊肚菌实际生长环境与需求。
1.2土壤检测土壤过程中,需要将其内部pH值控制在6.5左右,才可以促进羊肚菌健康生长。
另外,在石灰岩与沙质混合土环境下,都可以正常生长。
1.3地面条件在自然林地采集过程中,在阴暗位置存储的,但会降低羊肚菌生长数量,造成其品质较差。
所以,只有保证地面上存储少量叶子,确保空气中氧气的渗透,最终保障羊肚菌的正常生长。
1.4湿度与温度羊肚菌自身成长时间较长,保证环境低气温情况的同时,需要较大的温差,刺激菌丝深入分化。
1.5林地处理在选择合适的林地之后,需要在适当的季节,安排相关清洁人员,将地面的树叶进行适当处理和清扫。
由于我国当前严禁焚烧,禁止通过高温对地面土壤进行杀菌,可利用一些先进的杀菌技术,对土地做科学合理的处理。
2、栽培地面处理工作2.1合理选择种源在对羊肚菌种源采集过程中,需要以野生种源为核心。
每1~5月,经常会在野外杨树林下发现羊肚菌,应选择器体积较大和质量较好的羊肚菌作为种源。
另外,如果在野外发现种源体后,需要将其做好记号,定期观察羊肚菌实际发育状况。
当羊肚菌网窝内出现粉状物体,证明羊肚菌开始成熟,但不能破坏羊肚菌内部软组织,避免其自身出现感染霉烂的现象。
在野外生长的原种大部分为黄色头,这种类型不能够正常培育,需要采取黑色头的原种,保障羊肚菌的正常生长。
2.2一级菌种制作第一,准备好无菌箱和高压锅,将无菌箱进行全面消毒,通过高压锅蒸熟马铃薯与罐头瓶,然后将罐头瓶与马铃薯及时放置无菌接种箱内,避免其在空气中停留,预防空气菌类对其的感染。
第二,等到马铃薯与罐头瓶冷却后,通过消毒的双手,将马铃薯分为两半,放在罐头瓶内。
第三,将菌体吊在罐头瓶的瓶口,然后采取消毒后的小木棍,保证肚菌头与马铃薯的距离,经过长期生长,逐渐制成一级菌种的羊肚菌。
杨树林下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杨树林下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食用菌具有营养价值高、口感佳、保健性能好等优点。
市场潜力巨大。
林下栽培食用菌是选择林下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地段,充分利用其遮荫、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林下经济模式。
林下的环境条件适于多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杨树林栽培食用菌是林业立体开发的一种新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杨树林下食用菌的栽培,并对杨树菇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
标签:食用茵;杨树林下;栽培;杨树菇一、栽培场地的选择及处理选择6年生以上的杨树人工林,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郁闭度0.4~0.6的林分,行距2~4米或4~3米均可。
沿行间作床,床宽1米,长不超过10米,根据地势积水情况,可向下挖0.1~0.2米,作床时要将床底、两侧铲平、压实,每两床之间要留有0.6米的工作道,在栽培床四周挖0.5米×0.5米的排水沟。
二、配方一种是锯末子78%、麦麸子20%、石灰2%、多菌灵0.1%。
另一种是玉米芯粉39%、锯末子39%、麦麸子20%、石膏粉1%、石灰粉1%、多菌灵0.1%。
而杨树菇属低温型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为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5~20℃。
春季栽培一般在2―3月制袋,4―6月出菇;秋季栽培一般在8―9月制袋,9―10月出菇。
其配方如下:配方一:杨树木屑60%、作物秸秆20%、麸皮10%、玉米粉8%、石灰粉2%;配方二:阔叶木屑80%、麸皮10%、玉米粉5%、石灰粉2%、石膏粉2%、蔗糖1%;配方三:棉籽壳80%、木屑18%、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配方四:玉米芯粉40%、棉籽壳40%、木屑15%、饼肥粉3%、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
三、发酵将主料(锯末子、麦麸子)拌匀,将多菌灵、石灰(石膏)拌在水中后再洒在主料堆中搅拌,一定要翻几次堆,使培养料充分均匀混合,加水至含水率为65%。
然后作堆,堆要成长形,堆高1米,堆宽1.5米,堆长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