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删减版

合集下载

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多种组成部分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它们包括水体、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等。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

水体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是河流、湖泊、沼泽或海洋。

水体为湿地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和养分。

在湿地中,水体的存在维持了湿地的湿润环境,也为湿地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湿地植物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两大类。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如荷花和莲藕,它们的根系可以帮助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湿地植物生长在湿地的边缘,如芦苇和香蒲,它们的根系可以吸收和存储水分,起到调节湿度的作用。

土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湿地土壤具有高度的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

这种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

有机质含量丰富,为湿地提供了养分。

湿地土壤还具有保持水分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隐形的力量。

它们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

它们还可以与植物共生,提供养分和保护植物免受病害侵害。

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包括鱼类、鸟类、昆虫等。

湿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吸引了许多动物聚集于此。

鸟类可以在湿地中筑巢繁殖,鱼类可以在湿地中寻找食物和繁殖。

昆虫在湿地中起到重要的食物链中的角色,同时也是植物的传粉者。

湿地生态系统由水体、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等多种组成部分构成。

它们相互作用,维持着湿地的生态平衡。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也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湿地是自然界的一种生态系统类型,其地理分布广泛,包括沼泽、泥炭地、沿海湿地、内陆河口湿地、河流湿地等多种类型。

湿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非生物和环境因素结合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具有独特性和综合性。

本文将从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由三个层面组成:生物层、土层和水层。

生物层即湿地植被和动物群落,土层主要有沉积物和土壤,水层则是湿地水文环境。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以下方面:1.湿地植被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保持湿地功能、维护生态平衡和维持区域环境稳定的作用。

湿地植被种类繁多,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沼泽、沿海湿地、低丘沼泽等。

湿地植被具有高度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其中部分植物根系发达、土壤粘性大,能有效地固定土壤、结实地面,防止湿地土壤侵蚀。

2.地下水位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环境十分重要,其地下水位的高低与植被、动物的生长繁殖和区域生态稳定有关。

一般来说,低水位更适合生长缓慢、高度耐旱的湿地植被。

3.土壤湿地土壤具有不同于其他环境的独特性质,如土质肥沃、气味异味和水分接近饱和。

湿地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相对较高,具有较好的保水保墒特性,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均衡的水分和养分。

二、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多种多样,其主要功能包括:1.水资源调节功能湿地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调节能力非常强,在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防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湿地能够储存和释放大量的水,并且能够通过调节水位稳定流域的水循环。

2.生态保护功能湿地生态系统能够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繁殖的场所,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特殊的土壤和水环境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群落和栖息地,作为生命的孕育之所。

3.气候调节功能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也非常强,湿地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藏之一,通过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起到了重要的缓解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的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湿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湿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湿地生态系统是由湿地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以下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
1. 非生物要素:
- 水:水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它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环境。

- 土壤:湿地的土壤通常富含有机质,具有较高的水分保持能力。

- 气候:湿地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等,对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

2. 生物要素:
- 生产者:湿地中的生产者主要包括水生植物、湿地植物和藻类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 消费者: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如湿地鸟类、两栖动物、水生昆虫和哺乳动物等。

它们依赖生产者或其他生物获取能量和营养。

- 分解者:湿地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

它们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

-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共生和寄生等关系。

3. 生态过程:
- 物质循环:湿地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 能量流动:能量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最终被分解者分解。

- 生态演替:湿地生态系统经历着一系列的生态演替过程,从湿地的形成、发展到稳定阶段,再到可能的退化或恢复。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非生物要素和生物要素,以及生态过程。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物部分组成–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生产者• 消费者(异养生物)• 分解者(异养生物)一、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1 湿地植被类型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盐生植物–耐盐植物–红树林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

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水生植物狭义的水生植物: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

但各地区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比如河流上游多湍流,水中溶氧量高,河床多以石砾垫底,水流清澈,以固着性藻类为主,如刚毛藻、丝藻和硅藻。

下游水流平缓,水温较高而含氧量低,河床多为泥质或沙质底,植物多为浮游性的绿藻、蓝藻和部分硅藻为主,在浅水区常有高等植物成片分布。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生长在水深-的浅水区,根或地下茎生长在泥底中,茎叶则挺身出水面的植物,如莲花、香蒲等。

浮叶植物水生浮叶植物是指生长在浅水区,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形状多为扁平状,叶上表面有气孔,根或地下茎固着在泥土里,根部所需的氧气经由叶片的气孔由外界来供应,叶柄会随着水的深度而伸长的植物。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
青海扎凌湖湿地

扎陵湖湿地位于青海省 中南部,由扎陵湖及其 植被组成。湿地中植被 丰富,动物种类繁多, 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 核心部分。
青海扎凌湖湿地

湖区沼泽和环湖半岛以及水域是鸥类、雁鸭类 和黑颈鹤等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湖泊水体中有 花斑裸鲤、骨唇黄河鱼等鱼类,其中相当一部 分种类为青藏高原特有或中亚特产,具有重要 的科研价值。 在该区域的高寒环境下主要发育着以藏嵩草和 青藏苔草为主的高寒沼泽化草甸,加上其他高 寒草甸,构成了“中华水塔”主要的保水屏障 和蓄水库。

2、水源地

湿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沟的水流外,湖泊、水库、
池塘的蓄水,都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据 估算,我国仅湖泊淡水贮量即达225亿立方米,占淡 水总贮量的8%。

某些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 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
作用。
3、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
禽蛋、莲藕等多种食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矿产品
等。

许多湿地自然环境独特,风光秀丽,也不乏人文景观,
是人们旅游、度假、疗养的理想佳地,发展旅游业
大有可为。
四、重要湿地

·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 云南拉市海湿地 · 青海鄂凌湖湿地 · 青海扎凌湖湿地 · 西藏麦地卡湿地


· 西藏玛旁雍错湿地
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 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 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 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 要作用。

第二章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章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田螺科Viviparidae
盘螺科Valvatidae
觿(xi)螺科Hydrobiidae
黑螺科Melaniidae
椎实螺科Lymnaeidae
扁卷螺科Planor岸、池塘岸边、及湖泊周围的滩地等,这样的环境是一些两栖性的螺类栖息的场所,如钉螺及拟沼螺等;
单细胞有机体显示出生化适应,它也是更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细胞水平的适应特征。维管束植物同时显现结构上和生理上的适应。动物具有最大范围的适应性,不仅仅通过生理和结构方式,还包括行为反应。而在群落整体水平上,通过共生、互惠使相应生物类群能够更好地适应湿地环境。
一、细胞水平的适应
(一)对缺氧的适应
当氧气开始成为限制因子,多数细胞、细菌等利用内部有机化合物作为电子受体。糖代谢的糖解或发酵途径产生厌氧产物丙酮酸,随之还原为乙醇、乳酸或其它还原有机化合物。
-双壳类是滤食性的,食物为浮游藻类、细菌、腐屑和小型浮游动物。当环境恶化或遇敌害时,整个身体便缩进壳内,紧闭双壳。
昆虫纲
蜉蝣目
蜻蜓目
直翅目
半翅目
鞘翅目
鳞翅目
双翅目
弹尾目
两栖纲
爬行纲:龟鳖目、蜥蜴目、蛇目
哺乳纲
-食虫目
-食肉目
-兔形目
-啮齿目
-偶蹄目
-常见的有麋鹿、长须鲸、白鳍豚、斑海豹、河马、刺猬、水獭等。
一种海榄雌属的红树植物会产生数以千计的气生根,高20-30 cm,直径1cm ,海绵状并且布满皮孔。
它们从主根系伸到淤泥外,在低潮时暴露。淹没的主根系中氧的浓度有随潮周期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在低潮时升高,在被淹没时降低,反映了气生根周期性出露的特点。
③增压气流
即增压气体从表面流动到根周。
空气进入地上叶子的内部充气空间,在由温度梯度和水蒸发压力产生的轻压的推动下下行。

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净化水质:湿地有助于过滤和降解 污染物,改善水质
提供生态旅游资源:湿地具有独特 的自然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和旅 游的场所
Part Two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 能
水文调节功能
湿地可以缓解洪水泛滥,减 轻水旱灾害
湿地可以调节地表水和地下 水的水量和水质
湿地可以维持水循环,影响 气候变化
功能
农业灌溉:湿 地提供充足的 水源,是农业 灌溉的重要来

水产养殖:湿 地是水产养殖 的场所,提供 了丰富的水生
生物资源
旅游观光:湿 地的自然风光 和生态资源吸 引了大量游客 前来观光旅游
湿地的生态价值
调节气候:湿地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温和湿度 净化水质:湿地具有强大的水净化能力,能有效去除污染物 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维持生态平衡 抵御自然灾害:湿地能调节洪水,降低风速,减轻风蚀和水蚀
土壤保持与改良功能
湿地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过滤功能,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和流失。
湿地的植物和泥炭层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有助于调节地表水和地下水 的水位。 湿地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促进土壤的团粒结构和肥力的形成,改善 土壤质量。
湿地的植被和微生物还能够通过分解和转化污染物,净化土壤和地下水。
净化水质功能
科学研究和教育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 天然实验室,为科学 家提供了研究地球生 态系统和生命科学的 良好场所,同时也可 以作为教育和培训的 基地,提高公众对湿 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 保护意识。
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实践案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

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

2.湿地植物对盐土环境的适应
• 除了藻类以外,所有耐盐植物均为被子植物。
大约1/3被子植物的科的植物均有耐盐性。
• 适应于高水平盐性的植物被称为盐土植物。
• 不能适应高盐度的植物叫淡土植物。
1)阻止或控制盐的进入
• 通常,水沿高水势到低水势的方向运动。水势是 指单位体积水的自由能大小。 • 在淡水环境中,土壤的水势要大于植物体内的水 势。在湿润森林中的草本植物,其水势介于-0.6 --1.4MPa之间,而土壤水势大于-0.1 MPa,因此 外部水将进入植物体中。植物根的水势大于枝条 和叶,因此,水可以从根向枝条和叶中传输。
水葫芦
芦苇 睡莲
浮萍
苦草
2. 其他湿地植物 1)乔木(arbor) 湿地乔木物种相对较少,主要包括松属、落叶松属、落 羽松属、水松属、水杉属、云杉属、冷杉属、赤扬属、红
树属、木榄属等植物。
2)灌木(shrub)
湿地灌木物种亦较少,包括桦属、杜鹃属、柳属、箭竹
属、柳叶绣线菊属等
3)小灌木(dwarf shrub) 小灌木种类较多,包括,越桔属、杜香属、桦属、沼 柳属、林奈草属、杜鹃属、毛蒿豆属、杨梅属、忍冬属、 金老梅属、岩高兰属、松毛翠属、甸杜属等。 4)草本(herb) 湿地草本植物种类最多,包括苔草属、芦苇属、荻属、 甜茅属、菰属、毛茛属、小叶章属、藨草属、蓼属、眼子 菜属、龙胆属、唐松草属、凤毛菊属、委陵菜属、葱属、 灯心草属、鸢尾属、羊胡子草属、老鹳草属、虎耳草属、 马先蒿属等。
• 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经济发展所需原材料增加导致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滥捕乱猎、倒卖和走私野生动物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外来物种入侵 旅游、采矿、围垦
• 中国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富集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生物部分组成
–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 生产者
• 消费者(异养生物)
• 分解者(异养生物)
1、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
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湿地植被类型
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盐生植物、耐盐植物、红树林
1.1 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

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1.2 水生植物
狭义的水生植物: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
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
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

但各地区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游植物
1.3 盐生植物
指适盐、耐盐或抗盐特性的盐生植物,其组成的群落即为盐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盐土地区。

有积盐植物和泌盐植物之分
1.4 耐盐植物
湿地植物中,有不少种类能够在不同含盐量的环境中生长,随着长时间的适应,形
成能够抵抗盐侵害的能力,从而在逆境环境中生存下来,成为耐盐湿生植物。

特别是在滨海湿地,有着非常丰富的耐盐湿地植物,如耐盐型芦苇等。

1.5 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也是唯一能形成海岸类型的活的生物群体。

2、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有具飞翔能力的鸟类和昆虫,适应湿生环境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鱼类为代表的水生动物,以及种类繁多的底栖无脊椎动物。

3、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微生物
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它对湿地生态物质转化、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制约着湿地的类型和演替。

微生物对湿地区有机物及有毒物质具有降解净化作用。

湿地微生物主要是指水体中的细菌、真菌、霉菌和放线菌等。

根据细菌对氧气需求将其分为五类:
(1)好氧菌:要有氧气存在才能生长,降解糖类等高能分子时,使用氧作为最终电子接受者。

(2)微好氧菌:只能生存于氧气含量较低的环境,氧气浓度过高则因酶无法作用而死亡。

(3)绝对厌氧菌:若生存于无氧环境,因不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将因为无法代谢有毒产物而死亡。

(4)耐氧性次氧菌:不使用氧气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发酵),因此不需要氧气,但由于
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所以在有氧条件下可以代谢有毒产物,对氧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5)兼性厌氧菌: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作用,无氧时进行发酵作用(利用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

二、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
湿地环境既不同于陆地,也不同于水域,其主要的环境因子通常对生物具有生理胁迫特征,如缺氧、较大幅度的盐度变化和水位波动等。

对于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特别是胁迫性因子,不同的生物类群、组织层次,具有不同的耐受、调节机制。

1、细胞水平的适应
(1)对缺氧的适应
当氧气开始成为限制因子,多数细胞、细菌等利用内部有机化合物作为电子受体。

糖代谢的糖解或发酵途径产生厌氧产物丙酮酸,随之还原为乙醇、乳酸或其它还原有机化合物。

许多细菌是兼性厌氧菌,能从有氧呼吸转化为厌氧呼吸。

其它一些细菌转化为专性厌氧菌,依赖特殊的电子受体而不是氧进行呼吸代谢。

脱硫弧菌属就属于这一类,它
用硫酸盐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形成硫化物使湿地有臭鸡蛋气味。

(2)对盐的适应
盐胁迫是双方面的—渗透性和直接毒性。

在细胞环境中盐浓度提高的即时效应是渗透。

导致细胞质脱水。

这一反应通常只需要几分钟时间,但它对细胞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尽管无机离子(如钠)的吸收可以缓解细胞膜间的渗透梯度,在细胞质中这些高浓度的离子也会对大多数有机体产生毒害,对有机体的生存造成威胁。

为了保持自身水势,具有盐适应性细胞的内部渗透浓度通常稍高于外部浓度。

细胞质中积累的离子被不太牢固地束缚住,或者细胞质内的水比外部水具有更有序的结构,结果使得细胞质内的钾和钠等离子不如外部溶液中的自由,但仍然满足渗透和生理活性。

3、维管束植物的适应性
1)对缺氧的适应
2)对盐的适应
3)光合作用的适应特征
4)植物的整体策略
1)对缺氧的适应
①通气组织比较发达
许多水生植物的根和茎都有气腔和通气组织,叶、茎和根部均有细胞间隙与气腔相通连,便于气体交换和满足各部分通气的需要。

②特殊器官
除了促进通气组织生成外,缺氧促进不定根的形成。

另一个由淹水诱发的反应是水生和半水生植物如荇菜和落羽杉快速的茎伸长。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的红树林通常在拱形支柱根支撑下生长。

在高潮位以上,这些支柱根有无数的小孔隙(又称皮孔),其下部为长而多孔的、内部充气的淹没的根。

③增压气流
即增压气体从表面流动到根周。

空气进入地上叶子的内部充气空间,在由温度梯度和水蒸发压力产生的轻压的推动下下行。

④氧化根周
当中度缺氧的时候,通过许多湿地植物到根的氧扩散量增大,不仅可以供应根,还会扩散出来,给邻近的缺氧土壤充氧,产生有氧根周。

在根周铁、锰等离子趋向于被氧化和沉淀,其毒性也被有效地解除。

有氧根周的存在,是识别湿地的重要方法。

⑤水的吸收
植物对厌氧环境不耐受的典型表现是减少水的摄取,即使水充足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可能是根代谢全面降低的反应。

水摄取减少导致与干旱条件相同的症状:气孔关闭,吸收二氧化碳减少,蒸发作用的减少以及萎蔫气孔的关闭受脱落酸调节,根部淹水导致叶片组织中脱落酸的浓度提高。

⑥营养吸收
土壤中许多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受缺氧环境的影响。

尽管一些研究表明大多数耐淹种的营养吸收没有呈现出变化,但是其它研究已证明充足的氧是营养吸收所必需的(缺
氧条件下吸收减少)
⑦呼吸作用
在缺氧条件下,植物组织进行厌氧呼吸。

在大多数植物中,丙酮酸(糖酵解的终产物)被脱去羧基生成乙醛,乙醛被还原成乙醇。

这两种化合物对植物组织都具有潜在的毒性。

耐淹植物一般具有减小这种毒性的适应性。

2 )对盐的适应
维管束植物可发展出复杂结构提高适应性,包括阻止和控制盐进入的屏障和专门用来排泄盐的器官(盐腺)。

盐排除和盐排泄这两种机制。

3 )光合作用的适应特征
光合作用
-在自然界中最普遍
-主要反应物是二磷酸核酮糖(RuBP)
-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是三碳糖
C4光合作用(C4植物更耐旱)
-主要反应物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四碳有机酸。

-PEP羧化酶能更有效地降低叶内CO2浓度,增加了外界与叶内CO2浓度梯度,因而C4植物比C3植物用闭合得更紧的气孔来吸收CO2,从而减少了水分损失。

-与C3植物相比,C4光合途径的主要优点就是水分的丧失较少。

-通过C4途径进行光合作用的如芦苇、互花米草、唐氏米草和洋野黍。

4 )植物的整体策略
许多植物通过生活史适应性进化出避让或逃避策略。

-通过推迟或提前开花,使种子产生在非洪涝季的季节;
-产生有浮力的种子,飘浮直到落于高处无淹水的地面;
-在果实附着在树上时,种子就萌发(胎萌),如红树林;
-大规模持久稳固的种子库的产生;
-在长期淹水情况下仍能存活的块茎、根和种子的产生。

-植物的休眠。

三、动物的适应性
1 对氧的适应
①体内用于气体交换的专门区域的形成或诱发变异,如鱼和甲壳动物的鳃、多毛类环节动物的疣足。

②可扩散膜两侧氧气梯度的提升机制,如迁移到富氧环境,或通过纤毛运动向鳃内送水。

③内部的结构变化,如血管强化、更好的循环系统,或者更强壮的泵(心脏)。

④呼吸色素的改变以提高氧承载力
⑤生理适应,包括代谢途径和心率的改变。

⑥行为方式,如在低氧胁迫下减少活动量或者关闭外壳。

2 对盐的适应
多数简单的海洋动物是渗透顺应者,即内部细胞环境随着外部介质的渗透浓度变化而变化。

高等复杂的湿生动物,可通过渗透调节主动控制内部渗透浓度(主要的适应方式),可通过肾、鳃、泌盐器官、鼻以及内脏专门的排泄功能。

多数湿地生物,特别是滨海湿地生物,必须是广盐性的,它们既可以是渗透顺应者也可是渗透调节者。

3 对觅食条件的适应
4 行为适应
湿地沉积物中的底内动物,由于其活动受到限制,通常采用通过有机体直接接触受精,以及后代不经历幼虫阶段直接增长,或通过保留幼虫的繁殖策略。

除了繁殖策略,很多动物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以适应湿地的季节性变化。

四、互惠与共生
根沉积物中的根海绵和其附着的红树之间的互惠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