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37
浅谈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浅谈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针对常用抗菌药物,探究分析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干预方式。
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录的134例患者进行研究,分组后以常规用药治疗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治疗,将临床效果(临床疗效、给药时间合理情况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7.01%)显著高于对照组(88.06%),对比有差异(P<0.05)。
观察组的给药时间合理率(94.03%)显著高于对照组(80.60%),对比有差异(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46%)显著低于对照组(20.90%),对比有差异(P<0.05)。
结论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能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给药时间合理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地方推广。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administration time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of rational drug use for commonly used antibacterial drugs. Methods 134 patients enrolled in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1 were studied. After grouping, the clinical effects (clinical efficacy, reasonable administration time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y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clinical rational drug therapy.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7.0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8.06%), and there was a difference (P<0.05). The rational rate of administr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4.0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0.60%), and there was a difference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7.46%) was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0.90%), and ther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biotics, improve the rational rate of administration time and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in local areas.【 Key words 】 Antibacterial drugs; Administration time;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抗菌药物作为临床上泛用的药物之一,虽然其药效显著,但其副作用较大,若给药方式不正确,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为保证抗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需要合理用药[1]。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分析

在相关 的合 理用药规 定中 , 对合 理 的给药 时问及给药 间隔
喹诺 酮类药 物 的病 菌清 除能力 与药 物 的浓 度有着 直接 的 予 以了明确 的规定 , 在 临床用 药实际 中, 对于混合感 染 、 严 重感 关 系, 为浓度依赖 性药物 , 其浓度值越 高, 病毒 清除整体能 力越 染 的患 者应用联合抗 菌药物时 , 应结合各 种药物 的最佳 给药时
l
3 8| l l , N g . 1 z h T , J 第1 2 卷第1 0 期
I
・医院药学 ・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分析
刘 羽
( 晋煤集 团总医院药剂科 , 山西晋城 0 4 8 0 0 6)
【 摘要 】 目的 对 常见的抗 菌药 物的给药 时间与药效 发挥的相关性 进行分 析 , 以便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 国内外相关 的文献资料进行 大量 的查
映 的是抗 菌药物的杀菌作用与血药浓度 之间的关 系 , P A E指 的 时 间, 耐药性会 得到显著的降低 , 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 是血药浓度低 于最低杀菌浓度 与最小抑菌浓度之后仍然对细菌 的作用 。 产生抑制作用时 的效应 , 是药 物抑 菌作用 时间长短 的直接反映 。 2 . 6联 合 用 药 的给 药 最 佳 时 间 分 析
B 一内酰胺类是一 种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 , 当其血药浓度
会 对病原体 的活性具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 , 能够起 到杀灭病原体 值 为 MI C的 4~ 5倍 时, 其 杀菌 能力就会 处 于饱 和状 态 中, 其 的作 用 l l l 。依据 抗菌 后效应 ( P A E ) 、 药物 效应 动力学 ( P D) 、 药 血药浓 度值超 过致病 菌 MI C的 4 0 %~ 6 0 %时, 抗 菌活 性时 问 ] 。头孢菌 素类 及青霉 素类 药物 主要 的用药 方案 是每 天 物代谢 动力学 ( P K) 可以将其主要 划分 为三种类 型, 即浓度依赖 最佳 性抗菌药 、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 、 时间依赖性并 且半衰期 较长的抗 3~ 4次 , 但 头孢 曲松、 头孢替 唑坦等药 物在实 际的应用 中, 用 菌药 , 本文就对不 同的抗菌药物 的给药时 间与药效发挥 的相关 药次数可以适当的减少, 每天 1 ~ 2次 。 性进行简单分析 。 2 . 5氨 基糖 苷 类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发表时间:2017-05-18T10:16:52.2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期作者:李金梅[导读] 主要对PAE、PK/PD影响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抗真菌类药物、喹诺酮类、β-内酯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PAE、PK/PD影响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抗真菌类药物、喹诺酮类、β-内酯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药效;相关性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类药物、喹诺酮类、β-内酯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等,这些抗菌药物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下,会对病原体产生相应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杀灭病原体的效果。
本文主要就对以上几类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1PAE、PK/PD影响机制PK/PD是评估抗菌类药物药效的一项重要指标,PD主要是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而PK/PD反映的则是药物的杀菌作用与血液浓度之间的关系,PAE反映的是药物的抑菌作用时间[1]。
2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分析2.1抗真菌类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分析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类药物主要有唑类、多烯类及氟胞嘧啶类,其中两性霉素B是浓度依赖性药物,其用法为每日1次或者是每隔2—3d1次,主要采取静脉注射方式给药,这类药物的PAE较长。
而唑类是时间依赖性药物,其用法为每日1次,主要采用静脉给药或口服给药的方式,用药过程中需保持其AUC/MIC值大于20。
氟胞嘧啶类也是时间依赖性药物,用法为每日4次口服,或者是每日2—3次静脉滴注。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3月第8卷第9期ChinaPracMed,Mar2013,Vol.8,No.9·157·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
表1二组疗效比较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5755显效4232有效1311无效212χ8.58<0.01(d)表2二组平均腹泻停止时间比较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5755平均腹泻停止时间(±s)1.85±0.372.38±1.12t检验⁃2.97P<0.013讨论婴幼儿发生腹泻病时,机体处于缺锌的状态,国内报[4]道腹泻患儿的血清锌低于正常儿,锌制剂针对腹泻病的辅参考文献[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2]陈洁.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3]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4]康春华,丘小汕,华莉,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效果.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0):765⁃766.[5]盛晓阳,沈晓明.锌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164.2009,47(8):634.助治疗作用并非锌本身的药理作用,而是补充锌制剂后,纠正了缺锌的状态,从而激发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多种[5]途径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或防止液体丢失。
本组治疗显示:治疗组疗效、腹泻停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腹泻病患儿补充锌制剂能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
按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的补锌治疗:急性患儿能进食后予以补锌,6个月以上,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6个月以下,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共10~14d;该疗法应积极应用于临床治疗。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高丽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摘要】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作者:高丽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并与临床病例结合,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结果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
结论恰当的给药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功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
【关键词】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有报道称,恰当的用药时间、合理的用药间隔,是确保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1]。
所以,根据抗菌药物的不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以及抗菌后效应,将其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长的抗菌药物[2]。
本研究中,参考相关文献,并与临床病例结合,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各类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1.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当药物浓度处于最低抑菌浓度的4~5倍,其杀菌功效处于饱和状态,所以,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挥抗菌作用的有效期。
β-内酰胺类给药后24 h内,体内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约为40%~60%,这段时期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挥最佳抗菌活性。
一般情况下,半衰期相对较短的β-内酰胺类药物,给药3~4次/d,例如青霉素类、多数头孢菌素类,都需要通过每日多次给药方式,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3];但是对于半衰期相对较长、抗菌后效应较长的β-内酰胺类药物,例如头孢曲松等,可以通过降低给药频率,每日给药依次,就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对于半衰期较短,但对繁殖期、静止期细胞具有较强杀菌活性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适当放宽给要间隔方式,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
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400例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中,医生根据自身经验决定用药的次数、时间和剂量,实验组则由药师与医生联合进行用药次数、时间、剂量的制定,对2组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结果实验组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常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且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根据用药医学标准,合理控制用药的时间,尽量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在感染预防和治疗中应用,有着较高的价值,但是若在用药的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则不仅会增加治疗的费用,且会导致耐药、不良反应等的发生[1]。
本研究主要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作观察,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400例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200例/组。
实验组中,年龄33岁-81岁,均值(65.23±5.51)岁,143例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57例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男112例,女88例。
对照组中,年龄32岁-80岁,均值(66.17±6.02)岁,140例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60例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男108例,女92例。
对比2组感染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中,医生根据自身经验决定用药的次数、时间和剂量。
实验组则由药师与医生联合进行用药次数、时间、剂量的制定,1.3观察指标对2组合理用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作观察,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瘙痒/红肿、食欲不振、恶心、休克、头晕等。
1.4数据分析数据经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P<0.05,统计学有意义。
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措施

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措施【摘要】目的研究控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措施的重要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98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用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用药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红肿、瘙痒、恶心)。
结果治疗组患者通过给药时间与用药措施的控制,不良反应发生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与用药措施的合理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使得药物疗效得以最大化展现,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抗菌药;给药时间;临床用药措施[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rolling the administration time of common antibiotics and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measures. Methods 98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20 to November 2021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dic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asonably controlled the administration time and medication measures of antibiotics, and compare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redness, swelling, pruritus and naus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reasonable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on time and measures of antibiotic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maximize the efficacy of antibiotics, which i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antibiotics; Administration time; Clinical medication measures要想充分发挥出药物效果,就应当合理控制用药时间与用药措施,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助力患者早日康复【1】。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金晶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金晶摘要:在我国,临床较为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等。
对于抗菌药物来说,给药时间不同,药效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若是给药时间不合理,则有可能出现无法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或者用药过量而导致不良反应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给药时间的重视,确保给药时间的合理性。
本文中,笔者主要对这些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最佳给药时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并对临床合理联合用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给药间隔;临床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时候,用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的合理性,是确保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基于这样的原因,必须加强对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的重视与研究[1],明确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最佳给药间隔时间,以实现临床合理用药。
1.抗真菌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抗真菌类药物中,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主要包括咪唑类药物、氟胞嘧啶类药物以及多烯类药物等,属于时间依赖性药。
其中,氟胞嘧啶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是一天2~3次,原因在于其半衰期较短;咪唑类药物与氟胞嘧啶类药物相比,半衰期相对较长,通常在3个小时至4个小时血药浓度便可达到高峰,且AUC/MIC在20以上,因此,可以选择单次给药法,也就是一天1次。
2.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站在药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大环内酯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在机体内产生的代谢差异相对来说较大。
因此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给药时间、给药间隔,不能根据单一指标进行评估。
可以根据抗菌后效应(PAE)、半衰期的不同,来判断最佳给药方法以及最佳给药时间[2]。
对于半衰期相对较短,低于2个小时的药物,如乙酰螺旋霉、红霉素等,通常情况下是一天3~4次;而对于半衰期相对较长,且血药浓度可产生叠加抗菌后效应(PAE)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等,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单次给药法,也就是一天1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
摘要】目的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采用文献调研的方式对国内外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浓度依赖性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和两性霉素B,
时间依赖性药物包括唑类和氟胞嘧啶、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
结论在常用抗
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过程中,要结合体质适应能力检查参数、最佳给药时间等对合
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估,并制订出有针对性的给药方案。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药效发挥
v 抗菌药物主要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如硝基咪唑类、咪唑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真菌类。
不同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功效,而且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如何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促进
药效的充分发挥已经成为临床上比较关注的内容。
1.抗菌药物药效影响因素
临床研究发现,抗菌药物药效发挥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药物代谢动力
学参数(PK)、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PD)以及抗菌后效应(PAE)。
PK主要描述药物进入
人体后的分布、代谢、吸收、排泄等参数,PD则是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临床上经常把PK/PD 的比值作为评价血药浓度与抗菌药物抗菌疗效关系的主要参数。
PAE主要用于表示血
药浓度降至最小抑菌浓度或最低杀菌浓度后,其抗菌药效的大小,该参数主要用于判定抗菌
药物抗菌作用时间的长短。
2.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关系
2.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时间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其药效动力学和药物在机体中的
反映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临床上采用特定的参数对PK/PD进行分类是较为困难的。
在
给药方案制定阶段,要想维持其在组织中的浓度超过MIC值的药物浓度时,就需要明确给药
间隔。
此外通过MIC时间的确定也可以对PAE的持续时间加以确定。
2.2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浓度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而且药物浓度越高对病原菌的清
除效果越好。
同时还降低了细菌在机体内的耐药性。
有超过85%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长
的PAE,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药物与细菌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延长。
但是,
氟喹诺酮类药物会对患者身体产生副作用,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在临床用药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每天1-2次为宜。
2.3氨基糖苷类抗菌药
临床研究发现,氨基糖苷类药物对浓度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而且对于革兰阴性菌和革兰
阳性菌分别具有较大和较小的抗菌后效应,初次用药效果比较理想。
临床上对于该类药物的
评价主要是依据药物最低起效浓度与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的比值和药物最低起效浓度与曲线
峰值的比值。
在维持每日用药量的基础上,单次用药不仅可以提高药物浓度峰值,而且还能
提高药物最低起效浓度与浓度峰值的比值,并增强药物抗菌效果,降低药物作用细菌时间,
抑制了耐药菌种的出现。
同时,此类药物在肾皮质中具有吸收饱和性,单次用药后便可达到
药物浓度峰值,同时不会诱发肾脏蓄积。
每天服药一次,不仅可以避免多次用药引发的肾脏
蓄积现象,同时也可以避免耳毒性伤害的发生。
因此,每日单次服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以达
到更好的抗菌效果,在确保用药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患者的医药支出。
2.4β-内酰胺类抗菌药
临床研究发现,β-内酰胺类抗菌药对时间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其血药浓度可以是最小抑
菌浓度的5倍,而杀菌能力可以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
同时β-内酰胺类抗菌药在服药后血药
浓度达到60% 时具有最高的抗菌活性。
该类药物最好每天服用1次,但是大部分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半衰期相对较短的药物,每天可以服用3-4次。
而头孢替坦、头孢曲松等半衰期
相对较长的药物,每天服用2次即可。
2.5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类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氟胞嘧啶以及唑类药物等,氟胞嘧啶以及唑类药物对时
间具有依赖性,而且具有较长的PAE。
而氟康唑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药时间
最好控制在1次/d。
3.联合用药的给药时间
为了提升用药效果,临床用药阶段,最好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各类抗
菌药物的特点,来制定联合用药方案。
在进行联合用药时,最好对联合用药进行药敏实验和
效应评估。
当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会使药物的抗菌性出现叠加效应与协同作用,所以要适
当的延长用药间隔。
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均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如果联合应用时,最好延长用药间隔,从而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讨论
综上所述,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的制定不仅要参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而且还要根据药
物的PAE、PK/PD参数来规划给药时间。
如果存在联合抗菌用药时,最好选择药物PAE可协
同作用,这样可以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耐药性和毒性。
参考文献:
[1]谢俊强.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3,6(52):48-49.
[2]刘羽.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5(10):141-142.
[3]张曦.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临床用药的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2,6(1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