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代谢调节与整合

合集下载

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一)肝是维持血糖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
A、肝内生成的葡糖-6-磷酸是糖代谢的枢纽
B 肝 是 糖 异 生 的 重 要 场 所
C 、肝内进行的糖酵解途径能够为其他代谢提供合成原料
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 ?
1. 饱食状态 肝糖原合成 ↑ 过多糖则转化为脂肪,以VLDL形式输出
2. 空腹状态 肝糖原分解↑
(四)、脂肪组织是储存和动员甘油三酯的重要组织
A、机体将从膳食中摄取的能量主要储存于脂肪组织
膳食脂肪:以CM形式运输至脂肪组织储存。 膳食糖:主要运输至肝转化成脂肪,以VLDL形式运输至脂肪组织
储存。部分在脂肪细胞转化为脂肪储存。
B、饥饿时主要靠分解储存于脂肪组织的脂肪供能
(五)、肾可进行糖异生和酮体生成
激素的灭活 ( inactivation ) 激素主要在肝中转化、降解或失去活性的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
主要方式:生物转化作用
二、肝外重要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及联系
(一)脑主要利用葡萄糖供能且耗氧量大
A、葡萄糖和酮体是脑的主要能量物质
脑没有糖原,也没有作为能量储存的脂肪及蛋白质 用于分解代谢,葡萄糖是脑主要的供能物后每天消 耗葡萄糖约100g,主要由血糖供应。脑组织具有很 高的己糖激酶活性,即使在血糖水平较低动也能有 效利用葡萄糖。长期饥饿血糖供应不足时,脑主要 利用由肝生成的酮体供能。饥饿3-4天时,脑每天耗 用约50g酮体。饥饿2周后,脑每天消耗的酮体可 达100g。
(二)、心肌可利用多种能源物质
(三)、骨骼肌以肌糖原和脂肪酸作为主要能量来源
A、不同类型骨骼肌产能方式不同
红肌:耗能多,富含肌红蛋白及细胞色素体系,具有较强氧化磷酸化能力。 白肌:耗能少,主要靠酵解供能。 B、骨骼肌适应不同耗能状态选择不同能源 直接能源:ATP 磷酸肌酸:可快速转移能量,生成ATP 静息状态:以有氧氧化肌糖原、脂肪酸、酮体为主 剧烈运动:糖无氧酵解供能大大增加 乳酸循环:整合糖异生与肌糖酵解途径

生化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生化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第九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本章要点一、物质代谢的特点1.体内各种物质代谢过程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2.机体物质代谢不断受到精细调节3.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4.体内各种代谢物都具有共同的代谢池5.ATP是机体储存能量和消耗能量的共同形式6.NADPH提供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当量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1.各种能量物质的代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糖、脂和蛋白质代谢通过中间代谢物而相互联系①葡萄糖可转变为脂肪酸②葡萄糖与大部分氨基酸可以相互转变③氨基酸可转变为多种脂质但脂质几乎不能转变为氨基酸④一些氨基酸、磷酸戊糖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三、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1.肝是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①肝内生成的葡糖-6-磷酸是糖代谢的枢纽②肝是糖异生的主要场所2.肝在脂质代谢中占据中心地位①肝在脂质消化吸收中具有重要功能②肝是甘油三酯和脂肪酸代谢的中枢器官③肝是维持机体胆固醇平衡的主要器官④肝是血浆磷脂的主要来源3.肝的蛋白质合成及分解代谢均非常活跃①肝合成多数血浆蛋白②肝内氨基酸代谢十分活跃③肝是机体解“氨毒”的主要器官4.肝参与多种维生素和辅酶的代谢①肝在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血液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②肝储存多种维生素③肝参与多数维生素的转化5.肝参与多种激素的灭活四、肝外重要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特点及联系1.心肌优先利用脂肪酸氧化分解供能①心肌可利用多种营养物质及其代谢中间产物为能源②心肌细胞分解营养物质供能方式以有氧氧化为主2.脑主要利用葡萄糖供能且耗氧量大①葡萄糖和酮体是脑的主要能量物质②脑耗氧量高达全身耗氧总量的四分之一③脑具有特异的氨基酸及其代谢调节机制3.骨骼肌主要氧化脂肪酸,强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①不同类型骨骼肌产能方式不同②骨骼肌适应不同耗能状态选择不同能源4.糖酵解是成熟红细胞的主要供能途径5.脂肪组织是储存和释放能量的重要场所①机体将从膳食中摄取的能量主要储存于脂肪组织②饥饿时主要靠分解储存于脂肪组织的脂肪供能6.肾能进行糖异生和酮体生成五、物质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一)、细胞水平的物质代谢调节主要调节关键酶活性②别构效应通过改变酶分子构象改变酶活性③别构调节使一种物质的代谢与相应的代谢需求和相关物质的代谢协调4.化学修饰调节通过酶促共价修饰调节酶活性②酶的化学修饰调节具有级联放大效应▲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a.绝大多数受化学修饰调节的关键酶都具无活性(或低活性)和有活性(或高活性)两种形式,它们可分别在两种不同酶的催化下发生共价修饰,互相转变。

细胞生物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

细胞生物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

细胞生物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细胞生物能量代谢是指细胞内合成、转化、储存和释放生物能量的一系列过程。

这些过程由各种酶系统调控,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ATP的产生、消耗和调节机制,探讨细胞生物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

一、ATP产生的调控机制ATP的产生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在这些途径中,ATP合成过程本身的调控机制是基础。

例如,糖酵解途径中,由于磷酸戊糖激酶、磷酸丙酮酸激酶等多个酶的活性调控,糖分子合成ATP的速率会受到物质浓度、pH值、温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而氧化磷酸化则更加复杂,只有在有足够的氧气在线呼吸链上流通时,才能充分地将NADH和FADH2中的电子传递至细胞色素群和氧分子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来生成ATP。

因此,保持氧气供应是细胞进行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前提条件,也是ATP产生的最基本的调控机制。

二、ATP消耗的调控机制ATP的消耗发生在细胞代谢、肌肉收缩、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

ATP合成和消耗是一个动态平衡,体内ATP水平的维持需要消耗和补充这两个过程的精细调节。

其中,一些重要酶类的活化和抑制是ATP消耗调节的基础。

例如,骨骼肌收缩的调节需要钙离子、肌球蛋白和线粒体等多重因素共同调节,而在这些因素的调控下,肌肉收缩引起的细胞ATP消耗量可以随肌肉收缩力度而显著变化。

类似地,T细胞的活化、嗜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等过程,也是ATP消耗的机制,在这些过程中,细胞会以合适的方式将ATP消耗用于新陈代谢活动、信号传导、运动等方面,形成ATP的再生循环,回归到ATP产生的过程中。

三、ATP水平的调节机制除了细胞内酶活性和特定的活动需要,ATP水平还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例如生物钟、急性和慢性缺氧等。

这种调节是通过特定的信号分子和信号通路实现的。

在多细胞生物的体内,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直接参与了这些调节过程。

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包括二元学习信号、单步信号、诱导电位、全细胞反应、代谢通路抑制和整合水平等各方面。

物质代谢的调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肝 酮体
脂肪酸 甘油
氧化供能
六、肾能进行糖异生和酮体生成
肾髓质无线粒体,主要由糖酵 解供能;肾皮质主要由脂酸、酮体 有氧氧化供能。
一般情况下,肾糖异生只有肝 糖异生葡萄糖量的10%。长期饥饿 (5~6周),肾糖异生可达每天40g ,与肝糖异生的量几乎相等。
第五节
物质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
The main way for Regulation of Metabolism
(一)肝内生成的葡糖-6-磷酸是糖代谢的枢纽
G(补充血糖)
6-磷酸葡萄糖内酯 (进入磷酸戊糖途径)
G-6-P
F-6-P
脂肪
(进入酵解途径)
G-1-P
其他单糖 UDPG
葡糖醛酸 (进入葡糖醛酸途径)
Gn(合成糖原)
( 二 ) 肝 是 糖 异 生 的 主 要 场 所
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
(脂酸合成关键酶)
二、糖、脂和蛋白质代谢通过中间 代谢物而相互联系
糖、脂、蛋白质和核酸通过共同的中间代 谢物、柠檬酸循环、生物氧化等彼此联系且相 互转变。一种物质代谢障碍可引起其他物质代 谢的紊乱。
(一)葡萄糖可转变为脂肪酸
1. 摄入的糖量超过能量消耗时:
合成糖原储存(肝、肌肉)

萄 糖
乙酰CoA
五、脂肪组织是储存和释放能量的重要 场所
(一)机体将从膳食中摄取的能量主要储存于脂 肪组织
膳食脂肪:以CM形式运输至脂肪组织储存。 膳食糖:主要运输至肝转化成脂肪,以VLDL形式 运输至脂肪组织储存。部分在脂肪细胞转化为脂肪 储存。
(二)饥饿时主要靠分解储存于脂肪组织的脂 肪供能
饥饿
脂解激素↑
HSL↑ 脂肪动员↑

第十章 代谢调节

第十章 代谢调节

R C
R C
R C R R C
R C
R C 酶分子
R C
C
酶活性增加/降低
--生理小分子物质:代谢产物、底物、其他 和调节基团非共价、可逆结合
果糖-1,6二磷酸酶的变构效应
酶亚基上的催化部位 X:酶亚基上的调节部位 FDP:果糖-1,6-二磷酸
3.变构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不符合米曼氏方程 式,酶促反应速率和作用物浓度的关系曲线 不呈矩形而常常呈S形。
糖原
I
脂肪 脂肪酸+甘油
乙酰CoA
蛋白质 氨基酸
葡萄糖
II
III
三羧酸循环
CO2,H2O,ATP
三大营养物分解代谢的三个阶段
联系枢纽
葡糖-6-磷酸酶
果糖-1,6-二磷酸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细胞浆
丙酮酸羧化酶
线粒体

脂肪
磷酸丙糖
α —磷酸甘油
脂肪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氨 酸 半胱氨酸 甘氨 酸 苏氨 酸 ○ 色氨 酸 丙酮酸 酮体 ▲亮氨酸 ○ 异亮氨酸 ○ 色氨酸 乙酰乙酰CoA ▲亮氨 酸 ▲赖氨 酸 ○ 异亮 氨酸 ○ 色氨 酸 ○ 苯丙 氨酸 ○ 酪氨 酸 谷氨 酸 谷氨 酰胺 精氨 酸 组氨 酸 脯氨 酸
3. 耗能少 4. 按需调节,是体内酶活性的经济、高 效的调节方式
酶别构调节与化学修饰调节的比较
某些酶同时存在两种调节方式 别构调节是细胞的基本调节方式 化学修饰调节是高效的调节方式

三、细胞内酶含量的调节
属于酶的迟缓调节。
迟缓调节:通过对酶蛋白分子的合成或降 解来改变细胞内酶的含量的调节方式,一 般需要数小时或数天才能实现。
磷酸果糖激酶I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0601B3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学分:8.5学分总学时:153理论学时:93实验(见习)学时:60先修课程要求:有机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学五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影像学五年制、预防医学、精神卫生五年制。

参考教材:1、王镜岩《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22、査锡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3.33、 David L.Nelson and Michael M.Cox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6th: Freeman, W. H. & Company.2012.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学科,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学科,是生物化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较全面了解生物体的基本化学组成,理解其主要组成物质的结构、性质及这些物质在体内的合成、降解和相互转化等的代谢规律,深入了解这些代谢活动与各种重要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一)课程理论与基本知识: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1)掌握核酸、蛋白质、聚糖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2)掌握酶的催化特性、作用机理以及辅基、辅酶与维生素的关系及其在酶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酶的动力学特点。

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1)掌握糖、脂质、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特点;(2)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的运行规律和机制;(3)熟悉非营养物质代谢特点;(4)熟悉体内主要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及代谢的调节机制。

2023年研究生招生《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2023年研究生招生《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科目名称:生物化学一、考查目标《生物化学》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命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变化规律,是生物类、工程类、医学类及药学类众多学科的基础性课程,并在工业、农业和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生化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其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和调控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生物化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基础知识占50%,简答、分析题占30%,创造性思维题占20%。

试卷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组成。

其中选择题分值为70分,判断题分值为10分,名词解释分值为20分,简答题分值为30分,论述题分值为20分。

(1)选择题:共计70分。

其中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1分/题,共计50分;多项选择题共10道题,2分/题,共计20分。

(2)判断题:共计10分,10道题,1分/题。

(3)名词解释:共计20分,5道题,4分/题。

(4)简答题:共计30分,3道题,10分/题。

(5)论述题:共计20分,1道题,20分/题。

说明: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主要考察内容为概念和基本知识,主要覆盖本门课程的各部分知识点;简答题主要考察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论述题主要考察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

三、考查范围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分类及三字英文缩写符号,一字符号,等电点;氨基酸的理化性质;肽键和肽的概念。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一级、二级、三、四级结构的概念、结构特点和维持其稳定的化学键;α-螺旋,β-折叠,β-转角与无规卷曲,α-螺旋,β-折叠的结构特点;肽单元、模序、超二级结构、结构域、分子伴侣、结构域和亚基的概念,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例如: 磷酸戊糖途径
NADPH + H +
乙酰CoA
脂肪酸、胆固醇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各种能量物质的代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葡萄糖 脂肪 乙酰CoA 氨基酸
三羧酸循环
CO2 2H
ADP+Pi ATP
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
H2O
任一供能物质的代谢占优势,常能抑制和节 约其他物质的降解。
例如: 脂肪分解增强 ATP 增多 ATP/ADP 比值增高
糖分解被抑制
磷酸果糖激酶-1被抑制 (糖分解代谢限速酶之一)
饥饿时:
肝糖原分解 ,肌糖原分解
1~2天 肝糖异生,蛋白质分解
3~4周
以脂肪酸、酮体分解供能为主 蛋白质分解明显降低
二、糖、脂和蛋白质代谢通过中间代谢物而相互联系 (一)葡萄糖可转变为脂肪酸 摄入的糖量超过能量消耗时: 合成糖原储存(肝、肌肉) 葡 萄 糖 合成脂肪 (脂肪组织)
脂肪的甘油部分可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
脂肪
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糖酵解途径
丙酮酸 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其他α-酮酸 —— 但不能说,脂类可转变为氨基酸。
(四)一些氨基酸、磷酸戊糖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
氨基酸是体内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
天冬氨酸 甘氨酸
谷氨酰胺
一碳单位
合成嘌呤

合成嘧啶
磷酸核糖由磷酸戊糖途径提供
一、肝是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 作用: 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保障全身各组 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合成、储存糖原 分解糖原生成葡萄糖,释放入血
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一)肝内生成的葡糖-6-磷酸是糖代谢的枢纽 G(补充血糖) 6-磷酸葡萄糖内酯 (进入磷酸戊糖途径) 其他单糖 UDPG 葡糖醛酸 (进入葡糖醛酸途径) Gn(合成糖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氨基酸也可作为合成磷脂的原料 。 丝氨酸 胆胺 磷脂酰丝氨 酸 脑磷脂
胆碱
卵磷脂
• 脂肪的甘油部分可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
脂肪
甘油
磷酸甘油醛
糖酵解途径
丙酮酸 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其他α-酮酸
(4)氨基酸是合成核酸的重要 原料
天冬氨酸 谷氨酰胺 一碳单位
甘氨酸
合成嘌呤
合成嘧啶
• 合成核苷酸所需的磷酸核糖由磷酸戊糖途径提供。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调节与整合
REGUL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ETABOLISM
第一节 代谢的稳态和整体性
Homeostasis and Integration of Metabolism
一、代谢调节维持稳态
生物体对抗外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恒定, 即稳态(homeostasis)。 从生物化学角度认识稳态,就是生物体通过 调节机制,补偿外环境变化而维持的代谢动 力 学 稳 定 状 态 —— 代 谢 稳 态 ( metabolic

葡萄糖或糖原 磷酸丙糖
甘 酸 、 糖 及 脂 肪 代 谢 的 联 系
α-磷酸甘油 PEP
丙氨酸 半胱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丙酮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色氨酸
苏氨酸
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亮氨酸 赖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
酮体
草酰乙酸
柠檬酸
天冬氨酸 天冬酰胺
延胡索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3. 酮体氧化分解
4. 氨基酸分解代谢
3. 合成酮体 4. 合成胆固醇
从能量供应的角度看,三大营养素可以互相 代替,并互相制约。 一般情况下,供能以糖、脂为主,并尽量节 约蛋白质的消耗。
任一供能物质的代谢占优势,常能抑制和节约其他 物质的降解。 例如: 脂肪分解增强
ATP 增多
ATP/ADP 比值增高
TAC
琥珀酰CoA
CO2
α-酮戊二酸 CO2 谷氨酸 精氨酸 谷氨酰胺 组氨酸 缬氨酸
目录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缬氨酸
第二节 肝在代谢调节与整合中的作用
Roles of the Liver in Metabolic Regulation and Integration
一、肝是物质代谢的核心器官
空腹状态: 肝中葡萄糖-6-磷酸酶使肝糖原分解↑,补充 血糖。 同时肝中有一系列糖异生的关键酶。 饥饿状态: 以糖异生为主 脂肪动员↑→酮体合成↑
三、肝是内源性脂类和酮体合成的场所 (一)肝是内源性甘油三酯合成的主要场所
(二)饥饿时肝合成酮体供应肝外组织/器官
(三)血浆胆固醇及磷脂主要来源于肝
肝内进行的脂类代谢主要有哪些?
(1)糖代谢与脂代谢的相互联系
糖可以转变为脂肪。当摄入的糖量超过体内能量消 耗时,除合成少量糖原储存在肝及肌肉外,糖经 有氧氧化生成大量乙酰CoA。 乙酰CoA是合成脂肪酸和胆固醇的主要原料。另一个 糖代谢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酮又是生成甘油的材 料。 柠檬酸及 ATP 可变构激活乙酰辅酶 A 羧化酶,使由糖 代谢源源而来的大量乙酰辅酶A得以羧化成丙二酰 辅酶A,进而合成脂酸及脂肪在脂肪组织中储存, 即糖可以转变为脂肪。
脂肪绝大部分不能在体内转变为糖。
甘油
甘油激酶
肝、肾、肠
磷酸-甘油
脂 肪
脂酸
葡 萄 糖
乙酰CoA
葡萄糖
(2)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相互联系
除生酮氨基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外, 体内氨基酸都可通过脱氨基作用,生成相 应的a-酮酸。
这些a-酮酸可彻底氧化分解并释放ATP; 也可经糖异生中间产物经糖异生过程转变 成糖。
(一)肝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决定其在 代谢中的核心作用 (二)肝在物质代谢中承担加工、输送、 分配的角色
二、肝是糖代谢转换和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肝是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重要器官 作用: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保障全身各组织, 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肝内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
肝细胞膜有葡糖转运蛋白2,可使肝细胞内的葡 萄糖浓度与血糖浓度保持一致。 葡萄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亲和力低,且不被产物葡 萄糖-6-磷酸所抑制。 饱食状态:饱食状态血糖浓度高时,仍可不停 将摄取的葡萄糖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 用于氧化供能,合成糖元储存,还可将过多糖 则转化为脂肪,以VLDL形式输出肝。
homeostasis)。
二、各种物质代谢途径整合为统一的整体 (一)各种代谢途径的共同特性是代谢整合的基础 1.各种物质代谢途径“汇聚”共同的代谢池 2.ATP是能量“流通”的共同形式 3.分解代谢途径产生的NADPH为合成代谢提供还原 当量 4.分解/合成代谢途径具有共同的中间代谢物 5.线粒体是代谢途径和代谢调节信号的整合点
糖分解被抑制
6-磷酸果糖激酶-1被抑制 (糖分解代谢限速酶之一)
2.各类物质代谢通过共同中间产物相互联系、相互 转化 体内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等的代谢不是彼此独立, 而是相互关联的。 它们通过共同的中间代谢物,即两种代谢途径汇合 时的中间产物,经三羧酸循环和生物氧化等联成 整体。 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变,当一种物质代谢障碍时可 引起其他物质代谢的紊乱。
脂肪酸的氧化
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
酮体的生成
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变及排泄
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合成
脂蛋白的降解
四、肝有合成尿素及调整氨基酸代谢池的功能 1 在血浆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合成与分泌血浆蛋白质,γ球蛋白除外,几乎所有 的血浆蛋白质都来自肝。 肝还是清除血浆蛋白质(清蛋白除外)的重要器官。 大多数血浆蛋白质是糖蛋白,可被肝细胞膜唾液酸 酶催化,脱去糖基末端唾液酸。并被肝细胞膜上 特异的受体识别,经内吞作用进入肝细胞,并在 溶酶体中降解。
糖代谢中间代谢物仅能在体内转变成12种非 必需氨基酸。所以,不能用糖完全来代替 食物中蛋白质的供应。相反,蛋白质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糖。
丙氨酸 糖 丙酮酸 天冬氨酸 乙酰CoA 草酰乙酸 α-酮戊二酸 谷氨酸
柠檬酸
(3)氨基酸可转变为脂肪而脂类不
能转变为氨基酸
蛋白质可转变为脂肪。生酮氨基酸
氨基酸 乙酰CoA 脂肪
(二)各种代谢途径相互联系形成统一 的整体
1.各种物质代谢途径在能量代谢方面相互补充、 相互制约 三大营养素 糖 脂肪 蛋白质 乙酰CoA
2H
共同中 间产物
共同最终 代谢通路
TAC
CO2 ATP+H2O
来 源
1. 糖的有氧氧化 2. 脂肪酸氧化分解
去 路
1. 进入三羧酸循环
2. 合成脂肪酸
乙酰Co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