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 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4.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猛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富强富强而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猛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富强富强而乐观进取的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是少年人,少年与国家是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深刻地了解一下。

2.助读资料:(1)走进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仆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首领之一,中国近代维派、法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

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乐观投入一系列变法维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精彩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乐观,情感颜色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重点)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留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设计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深启超先于199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制瓜分。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园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资料,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联系。

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清代末年,一位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看到了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因此他写了一篇脸脍炙人口之作《中国少年说》。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2.写作背景(当时入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

三、读文识字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程中画出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四、整体感知1.细读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1)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

(2)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少少年中国的前程。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3.第1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中国的影响?智----高----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4.重点阅读第2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五、师总结并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文章第1自然段用层层深入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教学难点中,如在识别抒情性和鼓动性语言时,教师可以选择文章中的一段抒情描述,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分析其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这类语言。同时,针对文本结构与逻辑关系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份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观点。
-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重点讲解和练习生字词,如“翩翩”、“矫健”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少年中国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另外,小组讨论环节虽然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似乎还是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此,我打算在之后的课堂中,增加一些个人展示的环节,鼓每个学生都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写作练习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部分学生似乎对这种模仿写作感到困惑。我反思可能是练习的难度设置不够合理,或者是引导不够到位。接下来,我会尝试调整练习的难度,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练习。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主题思想和生字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历史背景和文本结构,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
说》课文原文
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如果少年聪明,国家就会聪明;如果少年富裕,国家就会富裕;如果少年强壮,国家就会强壮;如果少年独立,国家就会独立;如果少年自由,国家就会自由;如果少年进步,国家就会进步;如果少年胜过欧洲,国家就会胜过欧洲;如果少年在地球上崛起,国家就会在地球上崛起。

旭日初升,光芒万丈。

江河奔腾,水波滚滚。

巨龙潜伏深渊,鳞片翱翔。

猛虎咆哮山谷,百兽震惊。

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沙尘。

奇花初开,绚烂夺目。

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天空高远,大地广袤。

无论是前途还是未来,都充满着无限可能。

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与时间不老!多么壮观啊,我们的中国少年,与国家无边界!
注释:
①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沙尘。

隼指一种凶猛的鸟。

翕张指一合一XXX。

②XXX: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③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干将是古代宝剑名,硎指磨刀石。

④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

履指踩、踏。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困境,写下的振奋人心的文章。

这篇文章通过对少年中国的赞美,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本课节选了文章的一部分,语言优美,富有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材内容共分为五个自然段,分别从“少年中国”、“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五个方面,赞美了少年中国的生机勃勃和充满希望。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生动形象,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和排比,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感染力。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排比,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感染力,以及作者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态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感染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梁启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生字词,同桌互相交流。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富有激情、充满鼓舞人心的演讲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

课文通过描绘少年中国的壮丽景象,呼唤少年们奋发向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一些较长的课文可能存在阅读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同时,学生对朗读和口语表达的兴趣较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难点: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表达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祖国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3.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表达:鼓励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者的爱国情怀。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13课少年中国说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13课少年中国说课堂笔记

少年我国说是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13课的教材内容,通过这一主题,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我国少年的成长故事,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方面对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评估和分析,并为您撰写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

第一部分:少年我国说的故事梗概及人物评析在少年我国说这一课文中,我们见到了主人公小明的成长历程。

通过小明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些困境中成长和奋进。

通过对小明以及其他人物的个性、性格、行为和语言进行评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少年我国说这一故事所传递的内涵和寓意。

第二部分:我国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教育少年我国说这一教材涉及了许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思想,如孝道、礼仪、忠诚、诚实等。

这些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将对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教育意义进行解读和分析,探讨这些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塑造。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反思作为一个热爱教育的写手,我对于少年我国说这一故事和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在这一部分,我将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对少年我国说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期能为您提供全面、深刻和灵活的思考角度。

结尾部分:总结和回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回顾,对少年我国说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以期能够为您提供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并对您深刻理解这一主题提供帮助。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少年我国说这一主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

希望本次写作能够满足您的要求,为您带来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第一部分: 少年我国说的故事梗概及人物评析在《少年我国说》中,小明是一个勇敢、乐观、孝顺的少年。

故事中,他在乡村生活中面对了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克服困难。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节选)》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杰出人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也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课文中所提到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杰出人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杰出人物。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查阅资料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具体事件和人物,解答学生的疑问。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5.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中国说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少年中国说》
二. 本周教学目标:
1. 分作若干层次进行文言文朗读练习,培养文言语感。

2. 理解课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中的某些过激的提法,在继承中求发展、求创新应是当代社会的前进方向。

四. 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即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二)段落分析
第一段,“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是从正面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用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和处事态度来比拟国家之强弱。

第三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国是老朽者的罪过,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热烈讴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

此段分两层阐论。

第一层(从段首到“则国雄于地球”),阐明中国少年肩负建设重任。

第二层(从“红日初升”至段末),热烈讴歌少年中国。

(三)主题理解
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写作特色
1. 自由运用语言,“纵笔所至不检束”。

为了晓畅地表达思想,作者使用词语无所顾忌,不求雕饰,不以文害意。

2. 务求说得详尽,不嫌反复强调。

如第二段写老年人和少年人种种不同性格的对比、推论,以及老与少对比的比喻、象征句,都充分显示出梁文这方面的特色。

3. 感情充沛,“别有一种魔力”。

作者说,他写的文章“笔端常带感情”。

本文便是这样。

为了表达他那奔纵的思想感情,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反复、重叠的修辞法,文章酣畅淋漓,热情洋溢奔放,如第二段运用重叠排比层层推进的手法,从正反两面加以反复阐发;又如结尾部分也是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写法,在对称中富于变化,在整齐中饱含气势。

【例题及分析】
汉五年,已杀项羽,而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爵侯,食邑八千户。

功臣皆曰:“臣等身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功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肖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

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走得兽;功狗也;至于肖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有三两人;肖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1. 用“|”给文中无标点部断句。

2. 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岁余
..不决()②臣等身.披坚执兵()
③徒.持文墨()④顾.君臣等上()
⑤徒能走.得兽()⑥功狗
..也()
3. 刘邦为了说服群臣,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说明道理?
4. 本文塑造了刘邦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
1. 为爵侯,食邑八千户。

功臣皆曰:“臣等身披坚执兵| 多者百余战| 少者数十合| 功城略地| 大小各有差| 今肖何未有汗马之劳| 徒持文墨议论| 不战|顾居臣等上| 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析:根据文意划分)
2.
①一年多②亲自③仅仅④反而⑤跑⑥是狗的功劳
(析:根据上下文意)
3. 打猎
4. 开明的君主(析:根据刘邦的语言行动总结刘邦的形象特点)
【模拟试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 魏武为什么让崔秀珪代替自己?
答:
2. 后来为什么要追杀匈奴使节?
答:
3. 这件事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试题答案】
1. 魏武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自己认为长得丑陋,不足以震服别人。

所以让相貌清朗而威重的崔秀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者。

2. 后来又要追杀匈奴使节是因为匈奴使节看出了床头捉刀的魏武才是真正的英雄。

怕他回去说了不利于自己的话。

3. 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