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泵毕业设计
(整理)叶片泵设计

叶片泵的结构设计及造型叶片泵在液压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运转平稳、噪声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结构复杂、吸油性能差、对油液污染比较敏感等缺点。
在此次课题设计过程中通过学习了解它的分类、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应用场合等,在对流量,压力等技术参数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运用UG软件完成了一种典型叶片泵的设计,包括实体造型、装配图、工程图。
第一章叶片泵概述1.1 叶片泵的分类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装置,它将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能转化为液体的压力能。
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划分如下:1.按工作原理可分为(1)叶片式泵、容积式泵、其它类泵。
其中叶片式泵有立式泵、高速泵等;容积式泵有往复泵,如活塞(柱塞)泵、隔膜泵等;回转泵如齿轮泵、螺杆泵等。
2.叶片泵按结构分为单作用泵和双作用泵。
单作用式叶片泵主要做变量泵使用,双作用式叶片泵主要做定量泵使用。
1.2叶片泵工作原理1.2.1双作用式叶片泵的原理当电机带动转子沿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叶片底部压力油的双重作用下向外伸出,其顶部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
处于四段同心圆弧上的四个叶片分别与转子外表面、定子内表面及两个配流盘组成四个密封工作油腔。
这些油腔随着转子的转动,密封工作油腔产生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变化,可以通过配流盘的吸油窗口(与吸油口相连)或排油窗口(与排油口相连)将油液吸入或压出。
在转子每转过程中,每个工作油腔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所以称为双作用式叶片泵,由于高低压腔相互对称,轴受力平衡,为卸荷式。
由于改善了机件的受力情况,所以双作用叶片泵可承受的工作压力比普通齿轮泵高,一般国产双作用叶片泵的公称压力为51063 pa 。
图1.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 定子;2—压油口;3—转子;4—叶片;5—吸油口1.2.2单作用叶片泵的原理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单作用叶片泵由转子1、定子2、叶片3和端盖等组成。
定子具有圆柱形内表面,定子和转子间有偏心距。
课程设计叶片泵

课程设计叶片泵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叶片泵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叶片泵的性能参数和应用范围。
3.理解叶片泵的工作特点和优缺点。
4.能够绘制叶片泵的简单示意图。
5.能够计算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6.能够分析叶片泵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和实践操作的重视。
3.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和创新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叶片泵的基本结构:介绍叶片泵的组成部分,包括叶轮、泵体、密封装置等。
2.叶片泵的工作原理:讲解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包括吸入、压缩和排出过程。
3.叶片泵的性能参数:介绍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如流量、扬程、功率等。
4.叶片泵的应用范围:分析叶片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5.叶片泵的工作特点和优缺点:讨论叶片泵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叶片泵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叶片泵的应用范围和工作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叶片泵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叶片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叶片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叶片泵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叶片泵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叶片泵的工作过程。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叶片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单作用叶片泵课程设计

单作用叶片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单作用叶片泵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单作用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如扬程、流量、效率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掌握单作用叶片泵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单作用叶片泵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单作用叶片泵的设计计算,具备一定的工程计算能力。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绘图、查阅资料、团队协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单作用叶片泵课程,培养对泵类设备及其在工程中应用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单作用叶片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工程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单作用叶片泵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流体力学基础,但对泵类设备的设计和应用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单作用叶片泵的基本结构:泵体、转子、叶片、吸入阀、排出阀等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讲解泵内流体的运动规律,阐述泵的工作过程及其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
3. 单作用叶片泵的性能参数:扬程、流量、效率、功率、转速等参数的定义、计算及相互影响。
4. 单作用叶片泵的设计计算:介绍泵的设计计算方法、步骤,包括泵的选型、几何参数计算、性能预测等。
5. 单作用叶片泵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泵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基本结构和原理(1课时):泵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关系。
泵毕业设计

泵毕业设计泵毕业设计700字一、设计背景和目的:泵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既可以作为液体的输送装置,又可以作为压力增加装置。
因此,设计一个高效、稳定、可靠的泵具有重要意义。
本设计旨在设计一种高效的离心泵,以满足工业生产中对液体输送的要求。
二、设计内容:1.设计基本参数: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泵的流量、扬程、效率等基本参数。
2.选用合适的材料:根据输送液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泵体材料、叶轮材料等,以确保泵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
3.设计叶轮和轴承: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合适的叶轮形状和叶轮叶片数量,以提高泵的效率。
同时,选用合适的轴承和密封装置,以确保泵的运行稳定。
4.设计驱动装置:选用合适的电机或发动机作为泵的驱动装置,并确定合适的传动方式,如皮带传动或联轴器传动等。
5.设计控制系统:为泵设计合适的控制系统,如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等,以实现自动控制和保护。
三、设计步骤和方法:1.确定泵的流量、扬程等基本参数,并结合实际需求对泵的类型进行选择。
2.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合适的叶轮形状和叶轮叶片数量,以提高泵的效率。
同时,选用合适的轴承和密封装置,以确保泵的运行稳定。
3.选用合适的材料,使泵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4.选用合适的驱动装置,并确定合适的传动方式,以满足泵的工作要求。
5.设计控制系统,实现泵的自动控制和保护功能。
四、设计结果和意义:通过设计,我们成功设计出了一种高效、稳定、可靠的离心泵,满足了液体输送的要求。
该设计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了液体运输的效率,减少了能源消耗。
2.提高了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运行故障的风险。
3.选用合适的材料,延长了泵的使用寿命。
4.设计了自动控制和保护功能,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设计成功设计出了一种高效、稳定、可靠的离心泵,满足了液体输送的要求,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意义。
【2019年整理】定量叶片泵双作用叶片泵设计毕业设计送8张CAD图

2 双作用叶片泵设计原始参数设计原始参数:额定排量:9.0/q ml r = 额定压力:7.0p MPa = 额定转速:1450/min n r =4 参数的计算4.1 流量计算4.1.1平均理论流量314509.01013.05/min th Q n q L -=⋅=⨯⨯= (4-1)4.1.2实际流量叶片泵为固定侧板型,压力7.0MPa ,查泵资料得:容积效率取84%v η= 则 13.0584%/min 10.962/min th v Q Q L L η=⨯=⨯= (4-2)4.2功率计算4.2.1输入功率轴功率3310(/30)10 1.586s N T nT kw kw ωπ--=⨯⨯=⨯= (4-3)式中,T 为作用在泵轴的扭矩,单位为N m ;ω为角速度,单位为rad/s ;n 为转速,单位为r/min 。
4.2.2有效输出功率液压功率12/60()/60/60 1.279h N pQ p p Q kw pQ kw kw =∆=-== (4-4)式中,p 为泵进出口之间的压力差,取值为6.3Mpa ;2p 为出油口压力;1p 为进口压力,单位均为Mpa ; Q 为泵输出的流量,单位为l/min 。
4.2.3理论功率3(/60)10 1.523th N pnq kw -=∆⨯= (4-5)4.3 扭矩计算4.3.1理论扭矩在没有摩擦损失和泄漏损失的理想情况下,轴功率与液压功率相等,所计算出的功率值为泵的理论功率。
这时作用在泵轴上的扭矩是理论扭矩th T ,泵输出的流量是理论流量th Q ,因此理论功率可表示()()th s th h th N N N == (4-6)其中33()10(/30)10()s th th th N T nT kw ωπ--=⨯=⨯3()/60(/60)10()h th th N pQ pnq kw -=∆=∆⨯式中,()s th N 为理论轴功率;()h th N 为理论液压功率; q 为泵的排量,单位为ml/r 。
轴流泵的设计 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二章
叶轮设计 ............................................................................................................................3 (一)叶轮设计流程 ........................................................................................................3 (二)叶轮基本参的选择数 ............................................................................................3 (三)流线法设计叶片 ....................................................................................................5 (四)选定截面及计算 ....................................................................................................7
I I
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
摘 目
录
要 ................................................................................................................................................ I 录 ..............................................................................................................................................III 概述 ....................................................................................................................................1 一、轴流泵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1 二、我国轴流泵模型发展概况 ................................................................................................1 三、设计意思和目的 ................................................................................................................2
定量叶片泵(双作用叶片泵)设计毕业设计(送8张CAD图)

设计中还主要参考了YB型系列的叶片泵相关产品结构和技术参数,在相关类型的叶片泵基础上对叶片泵的定子过渡曲线和叶片前倾角等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叶片泵的部分或整体性能有所改善。
关键词:双作用叶片泵,叶片倾角,定子过渡曲线
注:本设计为已通过答辩并获得“优秀”等级成绩的毕业设计,特别是本文的CAD图几无错误,得到了各位答辩老师的一致好评。
叶片泵与齿轮式、柱塞式相比,叶片泵具有尺寸小、重量轻、流量均匀、噪声低等突出优点。在各类液压泵中,叶片泵输出单位液压功率所需重量几乎是最轻的,加之结构简单,价格比柱塞泵低,可以和齿轮泵竞争。
本设计对定量叶片泵的设计以YB系列的双作用叶片泵为基础,并结合现今的技术特点和最新观点进行设计,在定子过渡曲线和叶片倾角等设计上采用了一些有别于传统的设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泵的工作性能。叶片泵作为液压系统主要部件,对其的设计需要丰富的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有关叶片泵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将其作为我的设计方向,是我大学四年专业知识学习的总结和锻炼,在设计过程中也不断促使我重新认识、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对所学知识有了一次系统的巩固和提高。最重要的是在这次设计过程中,对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在这过程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改进
单作用叶片泵毕业设计

单作用叶片泵毕业设计研究方案:单作用叶片泵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流体输送装置,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特点使其在许多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单作用叶片泵存在一些问题,如泄漏、振动、效率低等。
本研究旨在探索改进单作用叶片泵的方法,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减少故障率。
1. 方案实施情况:1.1 实验设备准备:选择一台标准的单作用叶片泵作为实验对象,并对其进行检查和调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1.2 实验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适当的实验介质、传感器、计时器等实验设备。
1.3 实验参数设置:确定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参数,如转速、叶片间隙、进出口压力等,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方案。
1.4 实验过程控制: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1.5 实验数据采集:采集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包括泵的流量、压力、转速、功率等,以及叶片振动和泄漏情况。
2. 数据采集和分析:2.1 数据整理: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整理成适合分析的形式,包括建立数据表格、绘制曲线图等。
2.2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单作用叶片泵的性能进行分析,包括流量特性、效率、压力脉动等方面。
2.3 结果验证: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验证,评估提出的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3. 创新和发展:3.1 问题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分析单作用叶片泵存在的问题,如泵的流量损失、压力脉动过大等。
3.2 方案优化: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单作用叶片泵的方案,如优化叶片结构、改进密封方式、减少泄漏等。
3.3 实验验证:采用实验方法对提出的方案进行验证,比较优化后的单作用叶片泵与传统泵的性能差异。
3.4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对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结论:通过对单作用叶片泵进行研究实验和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4.1 单作用叶片泵存在流量损失、压力脉动等问题,降低了其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4.2 优化叶片结构、改进密封方式、减少泄漏等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单作用叶片泵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片泵的结构设计及造型叶片泵在液压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运转平稳、噪声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结构复杂、吸油性能差、对油液污染比较敏感等缺点。
在此次课题设计过程中通过学习了解它的分类、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应用场合等,在对流量,压力等技术参数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运用UG软件完成了一种典型叶片泵的设计,包括实体造型、装配图、工程图。
第一章叶片泵概述1.1 叶片泵的分类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装置,它将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能转化为液体的压力能。
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划分如下:1.按工作原理可分为(1)叶片式泵、容积式泵、其它类泵。
其中叶片式泵有立式泵、高速泵等;容积式泵有往复泵,如活塞(柱塞)泵、隔膜泵等;回转泵如齿轮泵、螺杆泵等。
2.叶片泵按结构分为单作用泵和双作用泵。
单作用式叶片泵主要做变量泵使用,双作用式叶片泵主要做定量泵使用。
1.2叶片泵工作原理1.2.1双作用式叶片泵的原理当电机带动转子沿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叶片底部压力油的双重作用下向外伸出,其顶部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
处于四段同心圆弧上的四个叶片分别与转子外表面、定子内表面及两个配流盘组成四个密封工作油腔。
这些油腔随着转子的转动,密封工作油腔产生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变化,可以通过配流盘的吸油窗口(与吸油口相连)或排油窗口(与排油口相连)将油液吸入或压出。
在转子每转过程中,每个工作油腔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所以称为双作用式叶片泵,由于高低压腔相互对称,轴受力平衡,为卸荷式。
由于改善了机件的受力情况,所以双作用叶片泵可承受的工作压力比普通齿轮泵高,一般国产双作用叶片泵的公称压力为51063 pa 。
图1.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 定子;2—压油口;3—转子;4—叶片;5—吸油口1.2.2单作用叶片泵的原理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单作用叶片泵由转子1、定子2、叶片3和端盖等组成。
定子具有圆柱形内表面,定子和转子间有偏心距。
叶片装在转子槽中,并可在槽内滑动,当转子回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叶片紧靠在定子内壁,这样在钉子、转子、叶片和两侧配油盘间就形成若干个密封的工作空间,当转子按图示的方向回转时,在图的右部,叶片逐渐伸出,叶片间的工作空间逐渐增大,从吸油口吸油,这是吸油腔。
在图的左部,叶片被定子内壁逐渐压进槽内,工作空间逐渐缩小,将油液从压油口压出,这是压油腔,在吸油腔和压油腔之间,有一段封油区,把吸油腔和压油腔隔开,这种叶片泵在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工作空间完成一次吸油和压油,因此称为单作用叶片泵。
转子不停地旋转,泵就不断地吸油和排油。
图 1.2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 2- 3---1.3叶片泵的结构组成1.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组成双作用叶片泵由定子(定子的内环由两段大半径圆弧、两段小半径圆弧和四段过渡曲线组成)、转子(转子与定子同心)、叶片、配油盘和传动轴组成。
图 1.3 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1-11轴承2、6左右配流盘3、7前后盖体4叶片5定子8端盖9传动轴10防尘圈12螺钉13 转子2.单作用叶片泵的组成单作用叶片泵是由定子(定子的内环为圆)、转子(转子与定子存在偏心)、叶片、配流盘、和传动轴组成。
1.4叶片泵的结构特点1.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双作用叶片泵的径向力平衡●双作用叶片泵为保证叶片自由滑动且始终紧贴定子内表面,叶片槽根部全部通压力油。
●合理设计过渡曲线形状和叶片数(z≥8),可使理论流量均匀,噪声低。
●定子曲线圆弧段圆心角β≥配流窗口的间距角γ ≥叶片间夹角α(= 2π/ z)。
为减少两叶片间的密闭容积在吸压油腔转换时因压力突变而引起的压力冲击,在配流盘的配流窗口前端开有减振槽。
双作用叶片泵将压力油引入叶片底部,平衡叶片顶部的液压力,保证叶片与定子内表面的良好接触,但叶片经过吸油区时叶片底部没有液压力,附加的叶片底部的液压力会加剧叶片的磨损,而且为了减少液压冲击和噪声,避免困油现象,可以通过开卸荷槽来解决。
2.单作用叶片泵的特点●单作用叶片泵可以通过改变定子的偏心距 e 来调节泵的排量和流量。
●叶片槽根部分别通油,叶片厚度对排量无影响。
●因叶片矢径是转角的函数,瞬时理论流量是脉动的。
叶片数取为奇数,以减小流量的脉动。
1.5叶片泵的应用特点1.叶片泵的应用优点叶片泵的流量均匀,运转平稳,噪声小,体积小,总量轻。
叶片泵在中低压一般为8MPa,中高压可达25MPa至32MPa。
2. 叶片泵的应用缺点叶片泵对油液的污染较齿轮泵敏感;又因叶片甩出力、吸油速度和磨损等因素的影响,泵的转速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一般可在600~2500r/min范围内使用;泵的结构也比齿轮泵复杂;吸入特性比齿轮泵差。
1.6单作用叶片泵与双作用叶片泵的区别单作用叶片泵:1、单作用叶片泵为单数叶片(使流量均匀)2、单作用叶片泵的定子、转子和轴受不平衡径向力3、单作用叶片泵叶片底部的通油槽采取高压区通高压、低压区通低压,以使叶片底部和顶部的受力平衡,叶片靠离心力甩出。
双作用叶片泵:1、双作用叶片泵为双数叶片(使流量均匀)2、双作用叶片泵定子、转子和轴受平衡径向力3、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底部的通油槽均通以压力油(定子曲线矢径的变化率较大,在吸油区外伸的加速度较大,叶片的离心力不足以克服惯性力和摩擦力)1.7叶片泵的工作场合自从18世纪末开始运用液压传动到1759年英国制造第一台水压机,泵就随液压传动应用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液压元件迅速发展起来,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航空、航海、等各个部门。
在机床行业中应用更为普遍,叶片泵被重点用于在车床、铣床、拉床、镗床、组合机床、机械手等设备的液压系统中。
1.8叶片泵的使用要点1.为了叶片泵可靠的吸油,其转子转速不能太低,但也不能过高600~1500转r/min比较适宜。
转速太低,叶片不能押紧在定子内表面上,故不能吸油;转速过高,则造成泵的“吸空”现象,使泵工作不正常。
2.叶片泵使用的液压油粘度应在适中。
粘度太大,吸油阻力增大,影响泵的流量;粘度太小,因间隔影响,真空度不够,给吸油造成影响。
3.叶片泵对液压油的污染物很敏感,工作可靠性较差,油液不清洁会使叶片卡死,因此必须注意液压油的过滤和环境的清洁。
4.叶片泵的叶片有安装倾角,故转子只允许单项旋转。
1.9叶片泵的故障和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1.10国内泵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1.行业现状( 1 )在过去的几年内,我国泵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越来越与世界泵业技术发展趋向一致,但总体技术水平较低。
( 2 )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国产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 3 )对一般通用泵的更新换代,从性能范围、结构型式、使用用途、方便维修和外观质量以及系列化、标准化、通用程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完善。
( 4 )国家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市场持续的需求增长,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用户日益严格和不断变化的要求和需求都成为推动行业厂技术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
( 5 )产品制造工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近两年一些企业扩建和添置了设备,装备水平、工艺设备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缺少先进的检测和试验手段。
( 6 )产品品种依然比国外先进国家少。
( 7 )可靠性、可维修性、寿命有了一定的提高。
(8 )在高、精、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领域,泵产品供不应求。
( 9 )各种泵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国内泵行业在某些品种的泵技术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 10 )泵行业生产企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两级分化的关键时期。
( 11 )国家重点工程所需要的高技术含量配套用泵的研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配套能力有所提高。
2.发展环境分析和需求预测( 1 )电力用泵在“十·五”后两年、“十一·五”及未来 20 年中,我国电力工业将以更高速度发展。
( 2 )石化用泵石化用泵发展方向主要是大型化、高速化、机电一体化及泵产品成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多品种、性能广、寿命长及高可靠性;高效率、小型化;泵用密封、轴承生产大型化和专业化。
特别是高温泵、低温泵和超低温泵、高速泵、精密计量泵、耐腐蚀泵、高速泵、精密计量泵、耐腐蚀泵、输送粘稠介质和带固体颗粒介质泵、屏蔽泵的技术将快速发展,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
( 3 )环保、城建用泵环保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十·五”期间国家环保投资 7000 亿元,占同期 GDP 的 1.3% 。
环保及城市自来水供应领域需求各类泵约20 000 台。
( 4 )“三农”及城乡用泵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加快以及中央对“三农”的重视,“十·五”期间“三农”及城乡用泵的增长率约为 16% 。
按此增长率测算“十一·五”期间每年需农业泵可达 600 ~ 700 万台。
( 5 )矿山及浆体输送用泵矿山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矿山及冶炼行业使用各种浆体和固液混符合物输送泵,这种泵对材质要求很高,要耐磨损,同时无堵塞、高可靠、寿命长。
预计“十一·五”期间需污水离心泵、单级双吸离心泵、多级离心泵、潜水泵及备件等 2 万台套。
( 6 )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预计建设期长达 50 年,总投资 5000 亿元。
该工程分为东线、中线、西线等三个工程,东线工程分三期。
第一期工程总计 37 座泵站,第二期工程规划新建 13 座泵站,第三期工程规划新建 17 座泵站,( 7 )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将新建 13 座污水处理厂和 3 个垃圾处理厂,将投资近 1000 亿元用于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
( 8 )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包括展馆城市基础设施、水资源改善、旧城改造等任务项目,直接投资达 30 亿美元。
3.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泵行业将以 25% 的平均速度发展。
2010 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将达 995 亿元。
销售产值将达到 1016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将达到 1190 亿元。
泵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十一·五”期间预计可达到 92% 。
由于国家注重重大工程国产化率的提高,因此,火电、核电和“三大化工”中的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预计可达 80% ~ 85% 。
第二章叶片泵结构设计及造型本次毕业设计运用UG软件完成叶片泵实体造型。
2.1 UG软件简介Unigraphics(简称UG)是美国推出的集CAD/CAE/CAM一体的三维参数化软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造船、通用机械和电子等工业领域。
自1960年McDonnell Douglas Automation公司成立到2001年以后发布NX1.0;NX2.0;NX3.0;NX4.0;NX5.0等版本,UG经历50年的发展过程,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和制造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