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泵

合集下载

叶 片 泵

叶 片 泵

单作用叶片泵
结构组成 定子 内环为圆 转子 与定子存在偏心e,铣有z 个叶片槽 叶片 在转子叶片槽内自由滑动,宽度为B 左、右配流盘 铣有吸、压油窗口 传动轴
工作原理 排量公式
V= 4BzRe sin(π/z )
单作用叶片泵的特点
可以通过改变定子的偏心距 e 来调节泵的排量和流量。 径向液压作用力不平衡,因此限制了工作压力的提高。单作用叶片泵的额定压力一般不超 过7MPa。 叶片槽根部分别通油,叶片厚度对排量无影响。 因叶片矢径是转角的函数,瞬时理论流量是脉动的。叶片数取为奇数,以减小流量的脉动。 由于转子受有不平衡的径向液压作用力,所以这种泵一般不宜用于高压。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
叶片泵
叶片泵又分为双作用叶片泵和单作用叶片泵。双作用叶片泵只能作定量泵用,单作用叶片 泵可作变量泵用。 双作用叶片泵因转子旋转一周,叶片在转子叶片槽内滑动两次,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而得 名。 单作用叶片泵转子每转一周,吸、压油各一次,故称为单作用。
双作用叶片泵
结构组成 定子 其内环由两段大半径R 圆弧、两段小半径 r 圆弧和四段过 渡曲线组成 转子 铣有Z个叶片槽,且与定子同心,宽度为B 叶片 在叶片槽内能自由滑动 左、右配流盘 开有对称布置的吸、压油窗口 传动轴
高压叶片泵
叶片槽根部全部通压力油会带来以下副作用: 定子的吸油腔部被叶片刮研,造成磨损; 减少了泵的理论排量; 可能引起瞬时理论流量脉动。 这样,影响了泵的寿命和额定压力的提高。
高压叶片泵
提高双作用叶片泵额定压力的措施: 采用浮动配流盘实现端面间隙补偿 减小通往吸油区叶片根部的油液压力(↓p) 减小吸油区叶片根部的有效作用面积 ➢ 阶梯式叶片(↓s ) ➢ 子母叶片(↓b ) ➢ 柱销式叶片 (↓b )

叶片泵工作原理及应用

叶片泵工作原理及应用

排量与流量计算
双作用叶片泵的排量为
式中,R,r-分别为定子圆弧部分的长短半径 θ-叶片的倾角 S-叶片的厚度
排量与流量计算
双作用叶片泵的实际流量为
叶片与流量脉动关系
叶片泵流量脉动率与叶片数、叶片厚度及叶片在槽内运动的加、减速度成正比。从转子强度与降低流量脉动两方面考虑,叶片数应该越少越好。但叶片数必须同过渡曲线形状匹配,且满足密封容腔的分隔要求,一般取8-18,以12、16为最佳。
柱销叶片方式
因此,为减小定子内表面的磨损及提高工作压力,采用以下措施:
02
03
04
01
2 改善叶片受力状况
某单作用叶片泵转子外径d=80mm,定子内径D=85mm,叶片宽度B=28mm,调节变量时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最小间隙为0.5mm。求
该泵排量为V1=15mL/r时的偏心量e1
该泵的最大可能排量Vmax
一、单作用叶片泵
1-压油口 2-转子 3-定子 4-叶片 5—吸油口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泵的结构包括:转子、定子、叶片、配油盘和端盖等。定子的内表面是圆柱形孔。转子和定子之间存在偏心。
图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1.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1.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图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二)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图3.3.4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1-定子 2-压油口 3-转子 4-叶片 5-吸油口
(1)定子和转子是同心的
(2)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密封工作腔完成吸油和压油动作各两次,所以称为双作用叶片泵
(3)泵的两个吸油区和两个压油区径向对称,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径向平衡,所以又称作平衡式叶片泵

叶片泵设计与实例

叶片泵设计与实例

叶片泵设计与实例1. 叶片泵简介叶片泵是一种常见的液压泵,具有结构紧凑、运转平稳、流量均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航空等领域。

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叶片泵可分为单级叶片泵和多级叶片泵。

单级叶片泵结构简单,适用于低压系统,而多级叶片泵则适用于高压系统。

2. 叶片泵的设计要素2.1 叶片泵的主要部件叶片泵的主要部件包括转子、叶片、定子、配流盘等。

转子负责驱动叶片旋转,叶片与转子配合形成工作腔室,定子固定在泵体上,配流盘则用于控制液压油的进出。

2.2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当转子旋转时,叶片随之旋转,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工作腔室。

在进油区,配流盘打开油口,工作腔室与进油口连通,液压油进入工作腔室。

随着转子的旋转,工作腔室逐渐减小,液压油受到挤压,压力升高。

在出油区,配流盘关闭油口,工作腔室与出油口连通,液压油被排出泵外。

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液压油的输送。

2.3 叶片泵的设计计算设计叶片泵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包括确定泵的排量、确定工作压力、计算配流盘的受力情况等。

根据不同的工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进行设计,以确保叶片泵的性能和寿命达到最佳。

3. 叶片泵的实例分析3.1 不同工况下的叶片泵设计针对不同的工况和要求,需要对叶片泵进行不同的设计。

例如,对于高压系统,需要选择多级叶片泵,并优化转子、叶片、定子的结构参数,以提高耐压性能;对于低压系统,则需要注重流量均匀性和低噪音性能。

3.2 不同材料对叶片泵性能的影响叶片泵的不同部件通常采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例如转子可用不锈钢或合金钢制成,而定子则常用工程塑料或铸铁制成。

不同材料对叶片泵的性能产生影响,如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因此,选择合适的材料组合可以优化叶片泵的性能和寿命。

3.3 叶片泵的优化设计案例为了提高叶片泵的性能和寿命,可以对叶片泵进行优化设计。

例如,改变叶片的形状和材料可以提高耐磨性和效率;优化配流盘的结构可以降低噪音和振动;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提高加工精度和可靠性。

叶片泵排量计算公式

叶片泵排量计算公式

叶片泵排量计算公式叶片泵是液压系统中常用的一种动力元件,它的排量计算可是个重要的知识点呢!咱先来说说啥是叶片泵的排量。

简单来讲,排量就是叶片泵每转一圈所排出的液体体积。

要计算叶片泵的排量,那得先搞清楚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片泵里有定子、转子、叶片这些关键部件。

当转子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形成一个个密封的工作腔。

那叶片泵排量的计算公式是啥呢?一般来说,叶片泵的排量 V 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V = 2πZBΔ这里的 Z 表示叶片的数目,B 是叶片的宽度,Δ 是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偏心距。

举个例子哈,假如有一个叶片泵,它的叶片数目是 12,叶片宽度是20 毫米,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偏心距是5 毫米。

那咱们来算算它的排量。

首先把单位都统一一下,20 毫米等于 0.02 米,5 毫米等于 0.005 米。

然后把数值代入公式:V = 2×3.14×12×0.02×0.005算出来 V 约等于 0.0075 立方米/转。

我还记得之前在工厂实习的时候,碰到过一个关于叶片泵排量计算的实际问题。

当时厂里的一台设备出了故障,液压系统的压力不稳定,师傅们怀疑是叶片泵的排量出了问题。

大家就开始着手计算叶片泵的排量,可把一群人忙坏了。

有人拿着尺子测量叶片的宽度,有人仔细观察定子和转子的偏心距,还有人在本子上不停地记录数据。

我也跟着忙前忙后,心里紧张又兴奋,就想着能赶紧算出正确的排量,把设备修好。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算出了排量,发现和设备的额定排量有偏差。

然后根据这个结果,师傅们对叶片泵进行了调整和维修,设备终于又正常运转起来啦!那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掌握好叶片泵排量的计算,对于实际工作是多么重要。

在学习叶片泵排量计算公式的时候,大家可别死记硬背,要理解每个参数的含义和作用。

多做几道练习题,结合实际情况去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

总之,叶片泵排量的计算虽然有点小复杂,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学,多动手实践,就一定能搞得定!相信大家都能在这方面取得好成绩!。

叶片泵工作原理及应用

叶片泵工作原理及应用

降低噪音和振动
优化流体动力学设计
通过改进泵的流体动力学设计,降低 泵运行时的噪音和振动。例如,优化 进出口管道设计、减少流体阻力等措 施,以减小泵的振动和噪音。
减震和隔振措施
在泵的底座或支撑结构中采取减震和 隔振措施,以减小泵运行时的振动和 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安装 减震器和隔振器等装置。
优点
效率高
叶片泵由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 能够在输送介质时减少摩擦和能 量损失,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
流量稳定
叶片泵的流量输出相对稳定,不 受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适 用于需要稳定流量的场合。
寿命长
由于叶片泵内部结构简单,磨 损较小,因此具有较长的使用 寿命。
适用范围广
叶片泵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介质 和工况条件,如油、水、气体等, 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降低噪音和振动
优化流体动力学设计
通过改进泵的流体动力学设计,降低 泵运行时的噪音和振动。例如,优化 进出口管道设计、减少流体阻力等措 施,以减小泵的振动和噪音。
减震和隔振措施
在泵的底座或支撑结构中采取减震和 隔振措施,以减小泵运行时的振动和 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安装 减震器和隔振器等装置。
离心式叶片泵的优点是流量大、扬程低、结构简单、使用维 护方便,适用于输送不含固体颗粒和纤维的液体,尤其适用 于输送粘度较大的液体。
轴流式叶片泵工作原理
轴流式叶片泵是利用叶轮的高速旋转来输送液体的叶片泵 ,其工作原理是:当泵轴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向外甩出,将液体沿叶片泵的压出室甩出,进入压出室, 然后进入排出管路或下一级叶轮。
混流式叶片泵的优点是流量大、扬程低、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适用于输送 不含固体颗粒和纤维的液体,尤其适用于输送粘度较大的液体。

叶片泵一学习

叶片泵一学习
(5) 由于左右腔的油压不等,转子受径向不平衡力的作用,所 以单作用叶片泵一般不用于高压系统中。
第8页/共13页
三、双作用叶片泵
1.结构组成
由定子,转子,叶片和配油 盘及端盖组成。其中转子与 定子同心安装。定子内表面 近似为椭圆形,该椭圆形由 8段曲线组成,包括两段长 半径圆弧,两段短半径圆弧 和四段过渡曲线。
这8段圆弧将转子与定子之 间的密封空间分割成了8个 部分,分别为2段长圆弧封 油区,2段短圆弧封油区,2 段过渡圆弧压油区及2段过 渡圆弧吸油区。
第9页/共13页
第10页/共13页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工作原理
第11页/共13页
吸油过程:当转子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处在小圆弧上的密封空 间经过渡曲线运动到大圆弧的过程中,叶片外伸,密封空间的 容积增大。吸入油液。 压油过程:当从大圆弧经过渡曲线运动到小圆弧的过程中,叶 片被定子内壁逐渐压进转子槽内,密封空间容积减小,将油液 从压油口压出。 由于双作用式叶片泵有两个吸油和压油腔,所以旋转一周,能 完成吸压油各两次;同时两个吸油腔和两个压油腔各自的位置 时对称的,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相互平衡,因此双作用式叶 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第12页/共1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3页/共13页
特点: 定子和转子偏心 定子内曲线是圆 配油盘有二个月牙形 窗口。 叶片靠离心力伸出
第5页/共13页
2.单作用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第6页/共13页
吸油过程:转子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泵的右侧,叶片在离心 力的作用下向外伸出,叶片间的工作空间逐渐增大,从吸油口 吸油。
压油过程:在泵的左部,叶片被定子的内壁被压入转子槽内, 工作空间逐渐减小,油压升高,油液从压油口压出。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是一种常见的离心泵,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叶轮上的叶片产生离心力,将液体从泵的进口吸入,然后通过旋转的叶轮将液体推到泵的出口。

下面将详细介绍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1. 泵的进口:
当叶片泵开始工作时,液体首先通过泵的进口进入泵体。

进口通常设计为较大的管道,以便能够容纳大量的液体。

液体进入泵体后,首先进入泵体的箭筒部分。

2. 叶轮的旋转:
泵体内部有一个旋转的叶轮,叶轮通常由多个叶片组成,叶轮通过电动机或其他动力源直接驱动旋转。

当叶轮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推动液体向外推进。

3. 离心力的作用:
由于叶轮的旋转,液体被迅速推出叶轮,叶轮上的叶片产生离心力,将液体向外推送。

液体在叶轮和泵体之间形成高速旋转的涡流,涡流的速度随着离心力的增加而增大。

4. 出口的压力:
离心力将液体推到泵的出口处,液体在叶轮和出口之间经历了压力增加的过程。

液体在叶轮和出口之间形成高压区域,压力使得液体能够克服阻力,将液体顺利输送到泵的出口。

总结: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叶轮的旋转产生离心力,将液体从泵
的进口吸入,然后通过压力推送到泵的出口。

这一过程中,离心力起到关键作用,液体的流动受到离心力的控制。

在叶轮旋转的过程中,液体的压力逐渐增加,使得液体能够顺利流动并克服阻力。

这种工作原理使叶片泵成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液体输送设备。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叶片泵是一种动态离心泵,它利用旋转的叶片和离心力来输送液体。

以下将详细解释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主要由叶轮、泵体、进出口管道、轴和密封装置等组成。

液体通过进口管道进入泵体内,然后被叶轮转动生成的离心力推动,经过泵体排出口排出。

叶轮是叶片泵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它通常由一个中心轴和一组叶片组成。

叶片的形状和数量不同,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设计。

当叶轮旋转时,叶片可以捕捉并推动液体。

叶轮通常由金属制成,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叶片泵工作时,液体从进口管道进入泵体的进口。

当液体进入泵体后,它进入叶轮。

叶轮的旋转使液体被推动到离心力作用下,液体的压力增加,从而使液体被顺利输送。

离心力是叶片泵工作的核心原理之一、当叶轮旋转时,液体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被迫沿着叶片的弧形路径移动。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液体受到的压力增加,从而增加了液体的速度和流量。

液体经过叶轮后,被推动到泵体的出口。

出口管道连接到泵体,液体通过出口管道排出。

出口管道通常连接到输送液体的目标位置或其他管道系统。

为了确保液体不会泄漏或外界物质进入泵体,叶片泵还配备有密封装置。

密封装置包括轴封和密封圈等,可以有效地封闭泵体和轴。

这样,液体可以在正常的压力下被输送,而不会有任何泄漏或外界杂质进入。

叶片泵可以在水泵系统、石油、化工、制药、食品加工和造纸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它们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基于旋转叶片和离心力的作用,通过这一原理可以高效地输送液体。

总而言之,叶片泵通过旋转的叶片和离心力来推动液体。

液体通过进口管道进入泵体并经过叶轮,然后在离心力作用下被推动,最终通过出口管道排出。

密封装置确保液体输送安全可靠。

叶片泵因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工业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5. 叶片泵的实例2-1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5. 叶片泵的实例2-2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高压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一). 采用浮动配油盘,保证高压下的容积效率 (二).减小叶片与定子内表面接触应力的结构措施 a) 减小作用在叶片底部的油液压力――阻尼槽,内装式小 减压阀 b) 减小叶片底部承受压力油的作用面积――母子叶片,阶 梯式叶片 c) 使叶片顶端和底部的液压作用力相平衡――-双叶片, 弹簧式叶片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 定子圆弧段圆心角≥配油盘封油区夹角 定子圆弧段圆心角 配油盘封油区夹角ε 配油盘封油区夹角 ----以免产生困油现象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在配油盘的排出 口的封油区进入 端的边缘处-- 端的边缘处-- 让工作空间从封 油区逐渐进入排 出区时使其逐渐 与排油口相通, 与排油口相通, 避免压力急增, 避免压力急增, 造成液体冲击和 噪音。 噪音。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vane pump
a.配油盘的中心线相 a.配油盘的中心线相 对定子的中心线顺转 向偏转一个角度。 向偏转一个角度。 b.限定最高排压, b.限定最高排压,排 限定最高排压 压达到限定值时, 压达到限定值时,使 排腔相通。 系、排腔相通。 c.补偿弹簧的弹力大 c.补偿弹簧的弹力大 小为限压值。 小为限压值。
单作用泵 1)叶片槽后倾角(20~30° 1)叶片槽后倾角(20~30°) 叶片槽后倾角 2)叶片后倒角 2)叶片后倒角 原因: 原因: 它的偏心距小,侧推力T 它的偏心距小,侧推力T不大, 仅考虑其叶片和定子间的密封性, 仅考虑其叶片和定子间的密封性, 减小叶片的伸缩力, 减小叶片的伸缩力,所以使之后 倾,加大压力角,使伸缩力 内滑力) 减小。 (内滑力)R减小。
第三节 叶片泵
4. 叶片泵的特点
vane pump
有回转型容积式泵的一般特点; 1)有回转型容积式泵的一般特点; 2)流量较均匀,运转平稳,噪声较低; 流量较均匀,运转平稳,噪声较低; 流量较均匀 3)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所受径向力是平衡的, 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所受径向力是平衡的, 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所受径向力是平衡的 轴承寿命长,它的内部密封性也较好, 轴承寿命长,它的内部密封性也较好, 容积效率较高; 容积效率较高; 4)结构紧凑,尺寸较小而流量较大; 结构紧凑, 结构紧凑 尺寸较小而流量较大; 5)对工作条件要求较严。叶片抗冲击较差, 对工作条件要求较严。 对工作条件要求较严 叶片抗冲击较差, 较容易卡住, 较容易卡住,对油液的清洁程度和粘度 都比较敏感。 都比较敏感。端面间隙或叶槽间隙不合 适都会影响正常工作; 适都会影响正常工作; 6)结构较复杂,零件制造精度要求较高。 结构较复杂, 结构较复杂 零件制造精度要求较高。
限压式叶片泵工作原理(内反馈式) 限压式叶片泵工作原理(内反馈式)
排油压力F对定子的水平 排油压力 对定子的水平 分力Fx 分力 补偿器弹力F 补偿器弹力 S Fx>FS 则定子的 > 偏心减小, 偏心减小,流量随排压 增大迅速降低。 增大迅速降低。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习题
1.《船舶辅机考试必备》中本节的全部习题。 1.《船舶辅机考试必备》中本节的全部习题。 为什么双作用叶片泵一般比齿轮泵容积效率高? 2.为什么双作用叶片泵一般比齿轮泵容积效率高? 为什么叶片泵所输送的油液粘度不宜太高或太低? 3.为什么叶片泵所输送的油液粘度不宜太高或太低? 叶片泵配油盘上的三角槽有何功用? 4.叶片泵配油盘上的三角槽有何功用? 叶片泵叶片端部与定子内壁的可靠密封,常采用哪些办法? 5. 叶片泵叶片端部与定子内壁的可靠密封,常采用哪些办法? 在管理维修叶片泵时主要应注意些什么? 6.在管理维修叶片泵时主要应注意些什么? 名词解释: 7. 名词解释: 卸荷式叶片泵,2)非卸荷式叶片泵 3)叶片泵配油盘的盲孔 非卸荷式叶片泵; 叶片泵配油盘的盲孔; 1) 卸荷式叶片泵,2)非卸荷式叶片泵; 3)叶片泵配油盘的盲孔; 4)叶片泵的叶片压力角 4)叶片泵的叶片压力角
定子 转子 叶片 e
泵体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第三节 叶片泵
1. 叶片泵的分类
vane pump
作用数--单作用、 作用数--单作用、双作用叶片泵泵 --单作用 级--单级、双级叶片泵 --单级、 单级 可否变量--定量式、 可否变量--定量式、变量式 --定量式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要求: 要求: a) 叶片不发生脱空 b) 获得尽量大的理论排量 减小冲击,以降低噪声, c) 减小冲击,以降低噪声,减少磨损 提高叶片泵流量的均匀性,减小流量脉动。 d) 提高叶片泵流量的均匀性,减小流量脉动。 常用定子内表面曲线有:阿基米德曲线,正弦曲线, 常用定子内表面曲线有:阿基米德曲线,正弦曲线,等 加速-等减速曲线,高次曲线等。 加速-等减速曲线,高次曲线等。
叶片泵由于有两个吸油腔和压 油腔, 油腔,并且各自的中心夹角是 对称的, 对称的,所以作用在转子上的 油液压力相互平衡, 油液压力相互平衡,因此双作 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转子每转一周完成吸、 转子每转一周完成吸、 排油各二次。 排油各二次。 双作用 叶片泵与单作用叶片泵 相比,其流量均匀性好, 相比,其流量均匀性好, 转子体所受径向液压力 基本平衡。 基本平衡。 双作用叶 片泵一般为定量泵; 片泵一般为定量泵;单 作用叶片泵一般为变量 泵。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T N R
β
增大, 使 β增大,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2. 叶片泵的结构
vane pump
双作用泵 1)叶片槽前倾角 10~14° 1)叶片槽前倾角θ(10~14°) 2)叶片后倒角 2)叶片后倒角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2. 叶片泵的结构
vane pump
叶片泵由于有两个吸油腔和压 油腔, 油腔,并且各自的中心夹角是 对称的, 对称的,所以作用在转子上的 油液压力相互平衡, 油液压力相互平衡,因此双作 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吸入口 排出口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vane pump
1.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三角槽的作用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压力角β: 压力角 :定子对叶片作用 力方向与叶片伸缩方向之间 的夹角。 的夹角。 N:定子对叶片的作用力; :定子对叶片的作用力; T:侧向力(垂直于叶片,使叶 :侧向力(垂直于叶片, 片产生弯曲; 片产生弯曲; R:内滑力(使叶片向内滑移) :内滑力(使叶片向内滑移) T=NSin β R=NCos β 在一定的位置上N是不变的, 增大: 在一定的位置上N是不变的,β增大: 侧推力T减小(减小弯曲)、内滑力R )、内滑力 侧推力T减小(减小弯曲)、内滑力R 增大(不被卡阻)。 增大(不被卡阻)。 前倾θ 双作用泵 前倾 θ ……10~14° °
θ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3. 叶片泵的流量
理论排量 单作用泵
vane pump
Q = 4π Re Bn ×10
t
−6
L / min
双作用泵
Q = 2Bn(R − r )[π (R + r ) −
t
σZ cos θ
]×10
−6
L / min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系
wangke
第三节 叶片泵
6. 叶片泵的管理
vane pump
1)有规定的回转方向,不允许反转(叶片槽倾斜角、叶片倒角、既 1)有规定的回转方向,不允许反转(叶片槽倾斜角、叶片倒角、 有规定的回转方向 定的吸排口、配油盘的节流槽等部件的设计安装的方向要求); 定的吸排口、配油盘的节流槽等部件的设计安装的方向要求) 方向要求 2)拆卸和装配时注意定位销的位子; 2)拆卸和装配时注意定位销的位子; 拆卸和装配时注意定位销的位子 3)拆卸和装配时注意部件表面清洁; 3)拆卸和装配时注意部件表面清洁; 拆卸和装配时注意部件表面清洁 4)零部件的配合间隙(叶片与槽0.015~0.03mm, 4)零部件的配合间隙(叶片与槽0.015~0.03mm, 零部件的配合间隙 0.015 轴向间隙,又称端面间隙,即转子与配油盘的间隙: 轴向间隙,又称端面间隙,即转子与配油盘的间隙: 小型泵0.015~0.03mm、中型泵0.02~0.045mm); 小型泵0.015~0.03mm、中型泵0.02~0.045mm); 0.015 0.02 5)合适的油液温度和粘度T≤55℃ 粘度为17~37mm2/s。 5)合适的油液温度和粘度T≤55℃ 粘度为17~37mm2/s。 合适的油液温度和粘度 17~37mm2/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