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教案

合集下载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淮阴候列传》的作者、背景及历史价值。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领会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及《淮阴候列传》的作者司马迁。

2. 分析《淮阴候列传》的历史背景。

3. 解读文言文阅读技巧。

4. 分析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淮阴候列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淮阴候韩信的一生及其成就。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3. 理解韩信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淮阴候列传》的背景、人物及故事情节。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人物形象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典型例子,如成语、典故等。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淮阴候列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评论等,供学生拓展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史记》及司马迁。

2. 讲解:讲解《淮阴候列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3. 分析:分析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

4. 实践:练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人物形象的理解。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2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及司马迁,讲解《淮阴候列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第二课时:分析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练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3.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人物形象的理解。

4. 第四课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淮阴候列传》的作者、背景及人物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淮阴侯列传》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事件。

2. 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2. 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史记·淮阴侯列传》2. 参考资料:关于韩信的历史文献、相关论文和评论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淮阴侯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韩信的一生及其相关历史事件。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重点分析《淮阴侯列传》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5.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介绍与韩信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刘邦、项羽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人物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淮阴侯列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淮阴侯列传》的学习效果。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与其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韩信的一生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的生平事迹,包括其早年经历、萧何月下追韩信、楚汉争霸等。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胯下之辱”、“兵仙”、“楚汉争霸”等。

3. 句子理解:分析文中的难点句子,如“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淮阴侯韩信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韩信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韩信的一生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收集有关淮阴侯韩信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拓展学习:了解学生收集的关于淮阴侯韩信的资料,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韩信的经历和心情。

3. 案例分析:选取韩信生平中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了解淮阴侯韩信的生平和事迹。

3. 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叙事特点和人物描写。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创作背景。

2. 简介淮阴侯韩信的生平背景。

3. 分析本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淮阴侯列传》。

2. 简介《史记》及司马迁的创作背景。

3. 简介淮阴侯韩信的生平背景。

4. 分析本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的写作目的。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并评价淮阴侯韩信的性格特点和成就。

3. 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详细解读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淮阴侯韩信的性格特点和成就。

3.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淮阴侯韩信的性格特点和成就。

3.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淮阴侯韩信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并评价本文中的人物形象。

2. 理解并评价淮阴侯韩信的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手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教学内容:1. 分析本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 理解并评价淮阴侯韩信的人物形象。

3. 分析人物描写手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并评价本文中的人物形象。

2. 理解并评价淮阴侯韩信的人物形象。

3. 分析人物描写手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淮阴侯韩信的人物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理解并评价淮阴侯韩信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地位和影响。

3.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1《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淮阴侯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苏教版高二选修的一篇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历史巨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和内容特点等;2. 理解《淮阴侯列传》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项羽、刘邦、韩信等;3. 能够分析《淮阴侯列传》中的主题及其意义,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研究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在于深入剖析《淮阴侯列传》中所包含的主题和意义;2.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文献的阅读方法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内容;2. 讨论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3. 研究式教学,通过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古代历史,提高其研究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与《淮阴侯列传》相关的史书和文献,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2. 导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中活动: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知识竞赛等;4. 课后作业:根据学习情况和课程需要,布置不同的作业,如读书笔记、论文、调研等。

五、教学资源1. 本篇课文:《淮阴侯列传》;2. 相关史书和文献:《史记》、《汉书》等;3. 互联网资源:历史博客、学术论文网站等;4. 多媒体教学资源:历史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听课记录、学生课堂笔记、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2. 通过学生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进行评估;3. 整理、归纳和总结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淮阴侯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西汉初年功臣韩信的一生。

本章将通过解读《淮阴侯列传》,引导学生了解韩信的事迹,领略其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将领风采。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韩信的生平事迹及历史地位;(2)掌握《史记》的相关知识及文学特点。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韩信的成长历程;(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韩信与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的关系。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2)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担当、忠诚敬业。

第二章:韩信的生平事迹2.1 早年经历(1)介绍韩信的出身背景;(2)讲述韩信早年遭受的苦难及锻炼。

2.2 投奔刘邦(1)讲述韩信如何结识刘邦;(2)分析韩信为何选择投奔刘邦。

2.3 楚汉争霸(1)讲述韩信在楚汉争霸中的重要作用;(2)分析韩信的军事才能及战略眼光。

2.4 功高震主(1)讲述韩信在汉朝建立后的地位变化;(2)分析韩信为何被刘邦所忌惮。

第三章:韩信的军事才能3.1 兵法策略(1)介绍韩信的兵法著作《韩信兵法》;(2)分析韩信在战争中的兵法运用。

3.2 战役解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战役,如井陉之战、垓下之战等;(2)分析韩信的军事指挥艺术及战术运用。

3.3 奇谋妙计(1)讲述韩信在战争中的奇谋妙计;(2)引导学生学习韩信的智勇双全。

第四章:韩信的人物形象4.1 英勇善战(1)分析韩信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2)引导学生学习韩信的勇敢精神。

4.2 忠诚敬业(1)讲述韩信对刘邦的忠诚;(2)分析韩信在事业中的敬业精神。

4.3 人格魅力(1)介绍韩信的人格特点;(2)引导学生学习韩信的人格魅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韩信的精神品质及历史地位。

5.2 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韩信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异同;(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深入了解《史记》及韩信的相关资料。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淮阴候列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3)能够概括并阐述《淮阴候列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淮阴候列传》。

(2)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背景等方法,全面了解淮阴候韩信的一生。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淮阴候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记载了淮阴候韩信的一生。

文章详细描绘了韩信的生平事迹、战争智慧和人物品质,展现了其从一个贫苦百姓到一代名将的传奇历程。

2. 教学重点:(1)分析并评价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2)理解并掌握《淮阴候列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概括并阐述《淮阴候列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引导学生关注淮阴候韩信的历史地位和传奇人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淮阴候列传》,理解文本内容。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韩信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韩信人物形象的分析成果。

(2)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4. 课堂讲解:(1)讲解《淮阴候列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分析韩信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阐述《淮阴候列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韩信身上的英雄品质,如智勇双全、忠诚坚定等。

(2)讨论如何将韩信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淮阴候列传》中的经典段落。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及《淮阴侯列传》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淮阴侯韩信的主要事迹和贡献;(3)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4)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淮阴侯韩信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提高个人品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教学重点:1. 淮阴侯韩信的主要事迹和贡献;2. 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 对文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3. 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式、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僻词语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淮阴侯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与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请教。

3. 合作探讨: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淮阴侯韩信的主要事迹和贡献,讨论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5.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目,了解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淮阴侯列传》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和价值观的把握。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在课堂学习外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侯列传》教案高二语文备课组2009.05专题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本文目标:了解《淮阴侯列传》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疏通课文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淮阴侯列传》,本文是其中的节选,这个节选的部分不太好,节选的文字影响对人物的理解,学习中,我们将给大家补充出删去的部分。

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韩信出身于平民百姓,开始投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后被刘邦的谋臣萧何追到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克,建功赫赫。

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在楚汉战争胶着状态下,有一个士人蒯通建议他不必再帮刘邦,与楚汉鼎立三足,可他没有听,胜利后,刘邦突然袭击,解除他的兵权,后来又以谋反罪将他逮捕,几乎杀头,最后与一庄反案牵连,而被吕后诱杀。

三、朗读并翻译(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行,品行)又不能治生商贾——(治生,谋生;商贾,做买卖)常从人寄食饮——(寄,寄靠)不为具食——(具,准备)(2)指名翻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后离去不再回来。

)(3)品味、赏析“怒,竟绝去”表现韩信怎样的个性?(“怒”,自尊受到伤害后怨恨,又没有办法去责问别人;“竟绝去”,自尊而倔强。

)2、第2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诸母漂——(漂洗丝绵)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给饭……吃)竟漂数十日——(一直,最终)吾哀王孙而进食——(可怜)(2)指名翻译(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是希望你报答吗! ”)(3)品味、赏析韩信对漂母之言“必有以重报”,此语有何潜藏信息?(一是他知恩欲报的人性,二是既说这话,已经显露出他欲出人头地的内心志向。

)3、第3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中情怯耳——(内心)众辱之曰——(名词做状语,在众人面前)于是信孰视之——(“孰”同“熟”,仔细)(2)指名翻译(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内心里胆小罢了。

”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匍匐着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3)品味、赏析钻胯下前的韩信“孰视之”有怎样的含义?(心理的冷静,成大业的忍性,可以看出他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

下文还用世俗人的眼光反面衬托。

)4、第4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信与张耳以兵数万——(凭借)议欲下赵——(想要)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大,强大的后续部队;加,对付)(2)指名翻译(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往东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

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

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

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

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

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

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

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

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

”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

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

”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3)品味、赏析评价成安君的话“义兵不用诈谋”以及“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兵法运用(迂腐,墨守成规,缺少谋略而又听不进好的建议。

代价是身首异处。

)5、第5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韩信使人间视——(暗中观察)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止,使动,让军队停止行进;舍,扎营休息)令其裨将传飱——(裨将,副将;传飱,传达吃饭的命令)今日破赵会食——(聚餐)出、背水陈——(阵,布阵)(2)指名翻译(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

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

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告诫说:“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 ”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

”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

”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阵势。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

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进人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冲进赵军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斩杀了成安君,生擒了赵王歇。

)(3)品味、赏析评价文中一处描写:“赵军望见而大笑”(以赵军的愚蠢衬托韩信的智谋。

)佯应曰“诺。

”“佯”有何含义?(表现诸将虽然嘴上答应,内心却不信。

)5、第6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让广武君面向东坐(东为上座,表敬重;师,名词做状语,用对待老师的态度)(2)指名翻译他。

)(3)品味、赏析这件事表现出韩信什么特点?(识人才,重人才,敬人才。

)6、第7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诸将效首虏——(呈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倍”同“背”,背靠;“水泽”,背靠水泽,省略背靠)然竟以胜,此何术也——(竟,竟然)驱市人而战之——(街市上的人)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宁,怎么;尚,可。

怎么可能用他们取胜呢)(2)指名翻译(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完毕后向韩信祝贺,就问韩信:“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

然而竞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 ”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拼死战斗,死中求生有获胜吗?况且我没有得到素有训练的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非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

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

”)(3)品味、赏析此中“不察”有何意思?(这就是韩信高过诸侯的地方,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看到,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他做了。

)第2教时过程:一、继续疏通课文1、第8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常称病不朝从——(朝,朝拜;从,跟从行动)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羞与绛、灌等列——(意动,“以……为耻辱”)生乃与哙等为伍——(平生)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从容,平和地;能不,能力如何)各有差——(各有长短)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超过)而善将将——(率领将军)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天授,上天赐予的好命;非人力,不是人的努力可以做到的)(2)指名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

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竞肯光临我这儿! ”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 ”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3)品味、赏析(本来“汉王畏恶其能”,而韩信又“常称病不朝从”“羞与绛、灌等列”又“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臣多多而益善耳。

”刘邦的笑中反问,就很有讨厌的色彩了。

好在韩信一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做了点补救。

这里的描写为下文韩信的被杀,作了因果铺垫。

)2、第9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淮阴侯挈其手——(拉着)唯将军令之——一(切听任将军吩咐)必怒而自将——(率兵(前来围剿))恐其党不就——(党,党羽;就,就范)虽疾,强入贺——(强打精神)岂非天哉——(难道不是天意吗)(2)指名翻译(陈稀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

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

”陈稀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