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公开课)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史料,培养独立思考和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淮阴侯韩信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的奋斗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述了淮阴侯韩信的一生,包括他的出身、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的悲剧结局。
2.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胯下之辱”、“登坛拜将”、“四面楚歌”等。
3. 人物评价: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如忍辱负重、勇敢善战、智谋过人等,评价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引发学生对《淮阴侯列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韩信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和事迹,引导学生思考评价。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的评价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辅助资料:与韩信相关的历史文献、影视作品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视野。
4.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PPT。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与其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韩信的一生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的生平事迹,包括其早年经历、萧何月下追韩信、楚汉争霸等。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胯下之辱”、“兵仙”、“楚汉争霸”等。
3. 句子理解:分析文中的难点句子,如“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淮阴侯韩信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韩信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韩信的一生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收集有关淮阴侯韩信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拓展学习:了解学生收集的关于淮阴侯韩信的资料,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韩信的经历和心情。
3. 案例分析:选取韩信生平中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苏教版淮阴侯列传公开课课件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一、学习第4—7段:井陉之战
1、教师补充
韩信“投项,不用, 投刘,几死。无奈亡 去。”幸遇“萧何追韩 信”“拜为大将军”, 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 画略,论楚之所以失,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文本研习:
三、司马迁为什么单单从 韩信的早年生活中
挑选了这三个故事来写?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
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 屈辱之中的自尊,
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 的自信和抱负,
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 的坚忍,忍辱负重。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2、难句疏解
(1)阴(暗中)使人至豨所,曰:“弟(只管)
举兵,吾从此助公。”
(2)相国绐(欺骗)信曰:“虽(即使)疾(生
病),强(qiǐng,强打精神 )入贺。” (3)“秦之纲绝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 山东(崤山以东六国诸侯)大扰,异姓并(一同) 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秦失其鹿
十面埋伏亮煌煌几页, 乱纷纷万马逐鹿。 雄赳赳一代名将, 野茫茫十面埋伏。 山埋伏,水埋伏; 将军战术传千古。
云埋伏,雾埋伏;
功臣末路断头颅! 疑兵疑阵在何处?
战场埋伏、 官场埋伏、 朝廷埋伏、 宫廷埋伏…… 啊! 不及帝王术!
兵书不如圣诏书!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 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 事特色,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力,让学生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公开课教(学)案

侯列传教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分析信之死的原因,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态度和情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电视剧《侯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
导入语: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今天,我们就来研习信之死,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可见,邦是很赏识信的军事才能的。
作为一代名将,“信虏、破代、平、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
汉并天下,皆信力也。
”没有信就没有汉家王朝。
可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
这是为什么呢?(二)、研习课文1、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明确:谋反。
信因协助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
2、如果没有豨兵变,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明确:不能3、探究: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概括明确: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狭……4、探究: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那么,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
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同学的观点可能有三种:有认为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
信究竟有没有谋反,这已成千古悬案,见仁见智。
但司马迁在编史时留下了一些疑点,让后人去思考,去评说。
与同学交流一些思考:知恩图报,拒绝造反。
天下已定,造反已迟。
手中无兵,怎能造反?与豨合谋,不怕告发?几年才反,不符常理。
舍人弟告,安能相信?用兵如神,会如此反?,若真谋反,怎会怜之?……5、关于信谋反被诛,司马迁在文中有没有谈到自己的观点?明确:第11节,学生齐读课文请同学翻译最后一句的意思探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补充资料:“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感受其人格魅力和卓越才能。
2. 分析韩信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习《史记》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严谨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 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珍惜人才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1. 《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内容梗概和人物特点。
2. 分析韩信的成长历程和人格魅力。
3. 学习《史记》的写作手法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对韩信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3. 将韩信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内容,分析韩信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故事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韩信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韩信的研究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投影仪、音响设备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淮阴侯韩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分析韩信的一生,引导学生理解其人物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韩信的成长历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韩信的人物形象。
5. 案例分析:分析韩信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学生针对《史记·淮阴侯列传》内容和韩信人物形象进行提问,教师解答。
2. 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韩信的案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人。
淮阴侯列传第三课时(公开课)

淮阴侯列传(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从韩信的人生故事中汲取有益于自身个性完善的因素二、培养关注细节的阅读习惯,学习根据细节揣摩人物内心教学进程:一、导入:有这样一幅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知道说的是谁吗?(韩信墓前的对联),课文已经读过,我们应该知道这副对联的意思吧?(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才得以施展抱负,所以萧何可谓韩信的知己。
韩信的死和萧何有关吗?见课文(虽疾,强入贺)。
所以韩信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漂母饭信,吕后杀韩信)这幅对联概括了韩信的一生,尤其是点出了韩信的悲剧性结局:为汉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名将,最终却死于知己和妇人之手,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之一《淮阴侯列传》,走进司马迁为我们描述的韩信的传奇人生。
二、梳理韩信的人生经历教师参考资料:楚汉战争期间,汉王刘邦派谋士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归属汉国,郦食其很好地完成了使命,说服了齐王田广,齐王田广答应归属汉国。
正领兵准备攻打齐国的汉军大将韩信,嫉妒郦食其的成就,在谋士蒯通的怂恿下,挥军攻打齐国。
由于齐国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韩信很快就平定了整个齐国。
平定齐国后,韩信派使者赶往正被楚军围困的荥阳去见汉王刘邦,带给刘邦一封信,信中说:“齐国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齐国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齐国。
为了有利于当前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
”刘邦看了韩信的书信,不禁勃然大怒,厉声骂韩信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此时,侍立在刘邦身旁的张良和陈平同时暗中用脚踩刘邦的脚,两人凑近刘邦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的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
不然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立即醒悟过来,急中生智,故意当着韩信使者的面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刘邦派遣张良前往韩信军中,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淮阴侯列传公开课PPT课件

10
.
(2)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漂母的话?
“怒”,生气、不屑。 善良与关怀,饭信不求回报。
11
.
三、胯下之辱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教师朗读 2.扩写展示、讨论、点评
13
.
14
.
15
.
16
.
3.赏析 “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中的加点字 思考:“孰视之”体现了韩信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坚忍、忍辱负重
能承受多大的屈辱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这可以说是映照了韩信的一生。
19
.
“信之初”是如何体现《史记》“善叙事理”的叙 事艺术的?
(1)无形中有形(记叙之中有因果:屈辱之 中有自尊、自信、抱负,这样的性格为后来成 就韩信的功绩埋下伏笔) (2)细节的传神 (3)略写得精妙
20
.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淮阴侯列传》
1
.
《高祖本纪》中刘邦曾经感慨: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 。”
2
.
整体感知:围绕淮阴侯韩信,司马写了 他的哪些事迹?
信之初——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之辱 信之战——井陉之战 信之亡——与豨谋反
3
.
在这些事迹当中,哪件事给你印象最为 深刻?谈谈你的理由。
4
.
一、怒绝亭长
5
.
1.齐读第一段 2.思考:早年的韩信处境如何?
布衣、贫、无行、寄食饮 3.周围的人是怎样对待这样的一个韩信的?
厌、患、不为具食
6
.
淮阴侯列传公开课课件

倍义乎!”
——韩
信
3、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 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 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 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 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 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 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 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
明确: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 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 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 (“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 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 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 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 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 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 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 《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 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2.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 坚营勿与战。
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 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
3.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它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 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况且我没有得到平素受到训练的将士,这 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 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 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 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3、问题探究
(1) 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 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
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 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 敌的弱点,做到了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