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肝硬化内科诊断

肝硬化内科诊断

肝硬化内科诊断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弥漫性损害。

肝硬化系一常见疾病,临床报道,本病发病率较高,占12%~30.8%。

发病年龄以21~50岁为多,男性多见。

近年来,由于病毒性肝炎、酗酒等因素,肝硬化发病率有所增加。

西方发达国家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占肝硬化所有患者的2/3以上,我国则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其次为血吸虫病性。

据流行病学调查,80%以上的患者既往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70%的肝硬化患者HBsAg阳性,仅10%~20%的患者与酒精性肝炎有关,但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病毒性肝炎中主要由乙型肝炎(乙肝)和丙型肝炎(丙肝)引起。

丁型肝炎病毒(HDV)为一缺陷RNA病毒,依附HBV抗原进行复制,故常与乙肝病毒重叠感染。

临床表现肝硬化起病一般较缓慢,可能隐伏数年至10余年(平均3~5年)。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与病程和肝脏受损程度有关。

代偿期可仅表现为右上腹不适(隐痛)、腹胀、乏力、食欲减退和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体征也不明显,可有肝脏轻度肿大、肝掌和蜘蛛痣等。

发展到晚期肝功能失代偿阶段,由于肝细胞功能衰竭及门脉高压症而出现腹水、胸水、水肿、消化道出血、黄疸和肝性脑病等。

1.症状(1)食欲减退:往往为早期症状,系因门静脉高压而使消化道充血,蛋白质缺乏而致胃肠壁水肿,消化酶缺乏及胆酸生成量减少等引起。

此外,还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及蠕动障碍有关。

(2)体重减轻:为常见症状。

由食欲减退和摄入营养过少而致。

此外,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机体蛋白质合成障碍,或发热、组织分解代谢增加也与之有关。

(3)乏力:也是早期症状。

其程度自轻度疲乏到严重乏力,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一致。

(4)腹泻:较多见,其原因可能为结合胆盐缺乏,肠内细菌丛可增加胆酸的结合率,影响脂类的微粒相消化,使脂肪吸收发生障碍。

重者可出现脂肪泻。

(5)肝硬化患者多有腹胀,腹胀程度与肝病严重性呈正相关。

(6)腹痛:有50%~60%的患者有腹痛,多在上腹部,常为钝痛,少数发生绞痛。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病变,临床上的诊断标准包括:
1. 临床表现:肝硬化患者可以出现黄疸、肝区疼痛、腹水、消瘦等症状和体征。

2. 影像学检查:肝硬化可以通过肝脏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发现。

3. 肝功能检查: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常常受损,可以通过检查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来评估肝脏功能状态。

4. 腹水检查:腹水是肝硬化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可以通过腹部穿刺抽出腹水来进行分析。

5.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肝硬化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肝活检或肝穿刺来获取肝组织样本,然后进行显微镜下的病理学分析。

综上所述,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肝功能检查、腹水检查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方面的检查结果。

1/ 1。

肝硬化的诊断、分期及治疗原则

肝硬化的诊断、分期及治疗原则

肝硬化的诊断、分期及治疗原则肝硬化是医院肝胆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往往是通过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起来的,会对患者的肝脏功能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我国及南亚地区,肝硬化的发病率约为3.68:1,患者群体中,多数患者会在45~75岁时因病死亡。

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肝脏疾病患者的肝硬化是由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肝硬化诊断、分期和治疗原则的那些事。

1、肝硬化基本情况作为一种慢性肝病,肝硬化是在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作用下,患者肝脏逐渐变形、硬化而形成的一种肝损伤疾病。

患有肝硬化疾病后,患者在代偿期的表现并不明显,疾病发展到失代偿期后,患者的症状表现逐渐清晰,其中多数患者有食欲退减、恶心、消瘦的表现,有的患者还会出现黄疸、面部黑黄、皮肤色素沉着等问题。

当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或治疗效果不理想时,部分患者还会并发差社会功能消化道出血、胆石症、感染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状,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临床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较为明显,其中除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外,多少肝硬化患者还有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特征表现。

从致病因素来看,造成肝硬化的病因类型众多,其中肝炎病毒、脂肪性肝病、免疫疾病是造成肝硬化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发病还和药物或化学毒物、胆汁淤积、循环障碍有关,此外遗传、寄生虫感染、代谢疾病等都是引起肝硬化的重要因素。

2、肝硬化的临床诊断病理组织学上诊断肝硬化的标准是“弥漫性肝纤维化伴假小叶形成”。

从诊断过程来看,肝穿刺检查具有一定的创伤,这使得其难以在临床上大范围使用。

近年来,无创的肝纤维化检查手段得到了应用,其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具有积极作用,从诊断方法来看,除APRI、FIB-4、肝脏瞬时弹性测定等都是较为常用的诊断方式,其中,APRI和FIB-4需要测定血液的相关指标,而肝脏瞬时弹性对于影像学技术方法的依赖较大。

通过这些无常无创检查手段的应用,能实现肝纤维化、肝硬化问题的准确判断。

酒精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酒精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酒精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酒精性肝硬化是由长期酗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临床上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

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下面将详细介绍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肝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肝功能检查显示ALT、AS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

2. 腹水,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部不适,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等体征。

3. 肝功能失代偿,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肝掌、蜘蛛痣等表现,肝功能检查显示凝血功能异常。

二、影像学检查。

1. B超,肝脏呈现不均匀性回声增强,脾脏肿大,腹水等表现。

2. CT/MRI,肝脏呈现不规则形状,脾脏肿大,门静脉高压等表现。

三、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1. 肝穿刺活检,镜下可见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结节形成等肝硬化的特征性改变。

四、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酒精代谢产物检测,血清乙醛、乙酰胆碱酯酶等代谢产物升高。

2. 肝功能检查,ALT、AST、GGT、ALP等肝功能指标升高。

综上所述,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

对于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有效减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时,应当结合各项检查结果,谨慎判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肝硬化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硬化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硬化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

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

肝硬化影像学诊断标准如下:
1.腹部B超、腹部CT、MRI均可发现肝硬化,如果检查显示肝脏缩小、表面
凹凸不平、边缘变钝、肝回声不均匀、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肝静脉变细、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腹腔内有积液等表现,均提示肝硬化存在。

2.对于代偿期肝硬化,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肝功能检查可正常或
轻度异常,肝脏影像学征象可能无明显改变,肝穿刺活检术行病理检查可明确,常规体检可能无法诊断。

肝硬化的病因分类有:
1.病毒性肝炎。

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性肝硬化多见,其次为血吸虫病肝纤维
化,酒精性肝硬化亦逐年增加。

2.慢性酒精中毒。

在欧美国家,因酒精性肝病引起的肝硬化可占总数的
60%~70%。

3.药物、毒物中毒。

某些化学毒物,如砷、四氯化碳、黄磷等对肝长期作用
可引起肝硬化。

4.遗传代谢障碍性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均可引起肝硬化。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流会

,


现发 表于 下
,
供 临床工


诊 断依 据
.
主要 指 征

:
(l )
内镜 或食 管吞 钡
;
.
x
线 检查 发现食 管静 脉 曲张
,

(2 )
B

提示肝 回声 明显增 强 直径
) 1 4。m
;
不均
,

光 点粗 大
,
或肝 表面 欠 光滑

凹 凸 不 平 或呈 锯 齿状
,
。 。
;
或 门 静脉
(4 )
(3 )
.
或 脾脏 增 大
,

脾 静脉 直径 ) 1 o c n l
,
腹水
,
示 肝外缘结 节状 隆起
肝 裂 扩大
0 尾 叶 / 右 叶 比 例>
,
05
,

:
,
,
,
,





:
,
,
,
,
,
,
,
,

,



,
或有 明确 重症 肝炎 病史

(2 )
酒精 性肝 硬 化需 有长 期大 量嗜酒 史

v M B
( 809d /
, , , ,
。 、

,


白蛋 白 ( g 几 )
>
35 34
2 8一 3 5
< >
28 51
胆红 素 (

《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共识意见》2023

《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共识意见》2023

《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共识意见》2023肝硬化(livercirrhos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异常再生、肝内血管新生、肝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和假小叶形成为组织学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共识意见》主要针对就肝硬化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主要并发症、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和慢病管理等方面形成共识。

关于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共识主要提出以下推荐。

肝硬化的诊断肝硬化应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诊断,诊断困难者可行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同时应尽量进行病因筛查。

Child-PUgh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是评估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

胃镜和CT检查是诊断和评估食管胃静脉曲张(EGV)的有效手段,胃镜检查是评估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的金标准。

腹水实验室检查是明确腹水原因和性质的最主要方法。

对新发腹水、不明原因腹水加重、腹水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均需行诊断性腹水检查。

肝硬化患者应积极筛查有无隐匿性肝性脑病(CHE)0可根据检测目的、使用经验等选择肝性脑病心理学评分(PHES\斯特鲁普(Stroop)试验等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可用于门静脉高压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价,但不适用于窦前性、窦后性门静脉高压和存在肝静脉间交通支或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的诊断。

营养不良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

肝硬化的治疗去除病因是最重要的肝硬化治疗措施。

通过病因控制,尤其是乙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戒酒,可逆转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或使部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向代偿期逆转。

保护肝细胞功能,抑制肝脏炎症、纤维化、血管新生是肝硬化临床治疗的重要策略。

肝硬化患者合并营养不良时建议能量摄入量为25~35kcal∙kg-1∙d-1(1kcal=4.184kJ),蛋白质摄入量为1.0~1.5g∙kg-1∙d-1,提倡增加进食频率,夜间加餐并适当补充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酒精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酒精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酒精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酒精性肝硬化是由长期酗酒引起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肝肿大等。

其中,肝功能异常是最常见的表现,包括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等。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可以发现肝脏的形态结构改变、脾大、腹水等情况。

三、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酒精性肝硬化的金标准。

通过肝穿刺活检,可以观察到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结节形成等病理改变,从而明确诊断。

四、酒精史。

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通常有长期酗酒的史。

根据患者的饮酒史,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

五、排除其他疾病。

在诊断酒精性肝硬化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肝硬化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综上所述,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酒精史以及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

只有全面综合这些因素,才能准确地
诊断酒精性肝硬化,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导。

希望本文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提高对酒精性肝硬化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标准为
(根据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

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尚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

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

血清ALT及AST 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

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

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

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而此病人虽转氨酶正常,但有低蛋白血症及门静脉高压情况(门静脉13mm,腹水),因此可以在排除其他疾病基础上诊断肝硬化。

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1、肝炎肝纤维化
主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B超检查结果可供参考。

B超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脏表面不光滑,边缘变钝,肝脏、脾脏可增大,但肝表面尚无颗粒状,
肝实质尚无结节样改变。

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连蛋白(LN)四项指标与肝纤维分期有一定相关性,但不能代表纤维沉积于肝组织的量。

2、肝炎肝硬化
是慢性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诊断。

1)代偿性肝硬化
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

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尚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

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

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

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2)失代偿性肝硬化
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

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

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1)活动性肝硬化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静脉高压征。

2)静止性肝硬化
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征,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B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门静脉内径≥
13mm、脾静脉内径≥8mm),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