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女娲补天》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陷入困境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五彩石、炼石补天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女娲的勇敢、善良和无私奉献精神,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语、古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提取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娲的勇敢、善良和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五彩石、炼石、浊气等。

2.课文内容:女娲为什么要补天?补天的过程是怎样的?3.古代文化背景:了解女娲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神话故事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资料:准备与女娲相关的神话故事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女娲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女娲的了解。

然后简要介绍女娲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陷入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感受到女娲无私奉献、勇敢善良的精神品质。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想象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神话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生僻字、词语及句子结构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正确把握课文内容,激发他们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认读“娲、炼、补”等10个生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会用“女娲、炼五色石、补天、造福人类”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提取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娲无私奉献、勇敢善良的精神品质,培养热爱祖国神话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新语的学习:课文中有一些生僻字和词语,如“娲、炼、补”等,需要学生掌握。

2.句子理解:课文中有一些长句子和复杂句子结构,学生需要学会提取句子主要信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3.神话故事情节的把握:学生需要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能够概括故事情节,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学习生词新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女娲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女娲的精神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词新语、句子理解等环节。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场景等图片,用于创设情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传说中的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展示了女娲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理解课文细节、想象画面以及体会人物品质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的形象;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想象画面,体会神话传说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娲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的形象。

2.难点:想象画面,体会神话传说的魅力;理解女娲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体会女娲的形象。

2.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PPT: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3.作业本: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播放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

通过对生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表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文文字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女娲的伟大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神话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课堂上,仍需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表达方式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娲的伟大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表达方式,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2.教材: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女娲补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娲补天》是我国古代的⼀个神话故事,讲的是天突然塌了块,出现了⼀个⼤窟窿,地上⼭洪爆发,⼤⽕熊熊,⼥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们,炼就五彩⽯,冒着⽣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

赞扬了⼥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于奉献的精神。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15课《⼥娲补天》课⽂原⽂ ⾃从⼥娲创造了⼈,⼤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们⼀直过着快乐幸福的⽣活。

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夜⾥,⼥娲突然被⼀阵轰隆隆的巨⼤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来,跑到外⾯⼀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块,露出⼀个⿊⿊的⼤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道道深沟。

⼭冈上燃烧着熊熊⼤⽕,⽥野⾥到处是洪⽔。

许多⼈被⽕围困在⼭顶上,还有许多⼈在⽔⾥挣扎。

⼥娲难过极了。

她⽴刻去找⾬神,求他下⼀场⾬,把天⽕熄灭。

⼜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中的⼈们。

不久,天⽕熄灭了,洪⽔中的⼈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窟窿还在喷⽕。

⼥娲决定冒着⽣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上,去寻找补天⽤的五彩⽯,她原以为这种⽯头很多,⽤不着费多⼤⼒⽓。

结果到⼭上⼀看,全是⼀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天⼏夜,找到了红、黄、蓝、⽩四种颜⾊的⽯头,还缺少⼀种纯青⽯。

于是,她⼜找哇找哇,终于在⼀眼清清的泉⽔中找到了。

五彩⽯找齐了,⼥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放在⾥⾯,⽤神⽕进⾏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娲把它装在⼀个⼤盆⾥,端到天边,对准那个⼤⿊窟窿,往上⼀泼,只见⾦光四射,⼤窟窿⽴刻被补好了。

现在,⼈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娲补天的地⽅。

___________ 本⽂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

【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15课《⼥娲补天》教案 教学⽬标 1.认识“娲、塌、熄”等6个⽣字,掌握多⾳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学习⼥娲为了拯救劳苦⼤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得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语言。

4.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2.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1.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2.能抓住重点词语有条理地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对比,体会"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等叠词的妙处;能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展开合理的想象;能抓住女娲补天时的动词,学习如何按顺序表达。

3.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新课1.学生自主交流读过的神话故事。

2.板书课题《女娲补天》,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设: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么补天的?结果如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故事。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女娲勇敢、智慧的品质,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娲的勇敢和智慧,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

2. 感悟女娲勇敢、智慧的品质。

3. 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引入新课《女娲补天》。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思考课文脉络。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相互解答疑问,共同把握课文脉络。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女娲的勇敢和智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女娲勇敢、智慧的品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幅描绘女娲补天的图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女娲补天》2. 课文脉络:天破——女娲补天——结果3. 重点词语:五彩石、炼石、补天、神力、勇敢、智慧七、作业设计1. 画出课文脉络图,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2. 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幅描绘女娲补天的图画。

3. 写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女娲的勇敢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1】篇〗《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编排略读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之前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中,引导他们学会“这一类”文体的学习方法,从而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

基于这一理念,这篇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中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自己觉得神奇的地方,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发挥想象,尝试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基于这一学习提示,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学习目标:一是运用学过的方法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二是通过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语句,与同学交流;三是通过发挥想象,说说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试着把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比如在讲述故事起因时,要善于抓住“欢声笑语”“惊慌失措”“混乱”“恐怖”这些关键词,因为这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欢声笑语”到“惊慌失措”,这中间一定经历了令人恐怖的事情,即水神祝融惨败后恼羞成怒,把天捅了个大窟窿,而“混乱”和“恐怖”,就让读者不禁想起“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裂开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喷涌而出”“野兽残害人类”等画面。

在学生简洁、清楚讲述故事起因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划出文中与“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有关的句子(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在练习朗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关注“大窟窿”“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喷涌而出”“各种野兽”等关键词语,思考并交流“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能不能换成“一道黑色的深沟”,为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叠词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尝试运用叠词,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恐怖画面还有哪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女娲补天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远古时期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情分析
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从阅读中体会得到,一要他们反复读、多读,在读中感悟;二要教师适时点拨,帮他们感悟。

教学建议
讲故事是教学神话故事最好的策略。

课堂上可以先帮助学生理一理故事发展的脉络,理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能够顺着故事思路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就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了故事内容,感悟了神话故事的神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发、探究等教学方式。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与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体会神话的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女娲补天》的录像。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给大家听听。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着古代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按照自学识字法进行识字练习,再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积累词语。

(3)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4)标注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上记号,学习时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汇报学习成果。

三、细读课文,清理文章层次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话的语言进行概括。

2.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同学相互交流。

第1自然段:女娲创造人类,大地上欢歌笑语,人们幸福地生活。

不久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人们在水火中挣扎。

第2自然段:女娲想办法解救人们。

第3自然段:女娲艰难地寻找补天的五彩石。

第4自然段:女娲用神火冶炼五彩石并补天。

第5自然段:人们常见的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3.全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自从女娲创造人类,人们幸福地生活,不久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人们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女娲找齐了五彩石并用神火冶炼了五彩石,最后把天上的窟窿补好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相传天边的云霞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4.再次读一读这个神奇的故事,你会怎样评价女娲呢?(女娲非常了不起,女娲真神奇……)
四、深入学习,感受故事的神奇
1.解决问题:女娲是谁?
(1)默读全文,你能找出有关介绍女娲的句子吗?读一读。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她就好像是人类的母亲。

)
(2)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你又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她是人类的母亲?(当
有巨响发生时,她“急忙”起床,看到人类在水火中挣扎,女娲样难过极了,“立刻”找雨神,“求”他下雨;又“造”船,救出人们。

从这些地方足以看出她把人类当成自己的儿女,而且能够体会出她甘于奉献的精神。

)
(3)为什么称女娲是我们人类的母亲?(相传女娲有一手绝活,她能用泥捏成人,并能使泥人成活,后人都称女娲创造了人类。

)
2.解决问题: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女娲补天的原因。

(虽然人们被女娲从洪水中救出,但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因此她决定把天补上。

)
(2)读一读文中的句子,思考:女娲怀着怎样的心态补天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从“决定”看出她补天的信心,“冒着生命危险”表明她很勇敢,不顾自己的生死,一心要救人们。

)
(3)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来描述女娲的勇敢、不怕危险的精神吗?(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女娲也要把天补上。

)
3.解决问题: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她把天补好了吗?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女娲用什么材料补天?她是怎样找到补天用的材料的?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②找到女娲炼石及补天的句子,读一读,画出描写她补天过程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天是否补好了?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学习成果,共同研究。

小组一:女娲上山找五彩石补天。

她花费了很多时间与功夫,我们是从“她忙了几天几夜”,“她又找哇找哇”看出她花费的时间多,从“终于”能够体会女娲找五彩石的艰难。

小组二:描写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过程的动词有“挖-放-炼-装-端-泼”。

我们想象中认为补天是一件很危险、很艰险的事情,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却使我们感觉比较轻松,突出了女娲的神力。

小组三:天补好了,“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4)点拨:补天之前人间的惨状是怎样的呢?找出描写人间惨状的词语。

你又体会到什么?(“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这些词语展现了人间的惨状。

我体会到,大窟窿被女娲炼好的五彩石补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故事的神奇。

五、观看录像,使学生直观感悟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神奇的故事吧!(观看《女娲补天》片段)
2.同学们,你们此时最想说什么?(指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感悟人物的形象。

)
3.教师小结:传奇的故事展示了神奇的女娲,我们虽然了解了女娲补天的全过程,但我想她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更应该使我们终生不忘。

(她的善良、勇敢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
六、练习复述课文
1.这么感人的神话故事,你一定想讲给爸爸、妈妈以及好伙伴听吧!不如我们在这里练一练,请同学们帮你听一听、评一评,使你向别人复述时更有自信。

2.复述指导。

复述是把课文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是背课文,要把课文内容尽可能详细地讲出来。

3.复述要求。

(1)复述前熟读课文,记住主要情节和重点词语。

(2)把课文内容变为自己的话。

(3)复述时,语言要清楚,讲述要明白。

(4)仪表大方、自然。

4.学生分组练习,同学间互相评议。

5.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6.评选“故事之星”。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教学反思
1.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学生质疑,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除了对学生读课文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读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