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2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2

第二节以往工作程度 4

第三节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4

第四节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7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8

第一节气象、水文 8

第二节地形地貌 10

第三节地层岩性 11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3

第五节工程地质条件 14

第六节水文地质条件 15

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6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7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0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6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内容 26

第二节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26

第三节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9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30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评估方法 30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1

第三节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31

第四节防治措施 31

结论与建议 33

一、结论 33

二、建议 34

附图:

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成果图 1:10000

前言

受甘肃林海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甘肃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工程评估主体为阿一山水电站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等建设场地,评估的目的和要求是阐明工程建设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具体任务是:

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

2、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对

各灾种分别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水电站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5、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3)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4]15号);

(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

监测院);

(5)甘肃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颁布的《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

要求》;

(7)《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甘肃省水利

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8)《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工程概况

夏河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县辖3镇、11乡,总人口7.78万,其中藏族占72%;200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为2.2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450

元,夏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阿一山水电站位于甘肃夏河县的大夏河干流桑科~土门关的达麦乡段,是大夏河梯级开发的第六座小水电工程,本水电站采用引水式方案开发,枢纽建筑物挡水高度为5.51m,正常蓄水位2778.45m,最大净水头48.7m,最小净水头44.0m,保证出力0.84 MW,电站设计引水流量13.06m3/s,设计保证率为P=85%,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万KW﹒h,装机年利用4411h。

本工程初设拟定两个方案,设计采用上坝线方案,即处于达麦乡下游1.37km河段为上坝线方案。工程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厂区三部分组成。引水枢纽采用闸坝结合的布置方式,从左至右依次为:左岸溢流坝长10.8m,泄洪冲砂闸长17.2m,右岸泄冲闸上游布置引水建筑物进水口。

引水建筑物主要由进水口、隧洞、调压室、压力管道组成。

进水口位于河道右岸,其底板高程为2773.25m,并通过喇叭口与隧洞连接。

隧洞全长2387.45m,断面为圆形,洞径3m。

调压室为阻抗式,总高度25.13m,内径6m。

压力管道采用集中供水方式,管道为采用Y形布置,总管直径2.3m,长90.11m;

两条岔管与水轮机连接,管径1.6m,总长60.84m。

厂区位于河道右岸,主厂房长25.33m,宽10.6m,内置两台HLA551—WJ—90(SFW2500—10/1730)卧式水轮发电机,装机2×2.5 MW,机组中心距8.5m。副厂房布置于主厂房上游,长25.33,宽7.5,设有中央控制室、高压开关室等。

升压站位于主厂房左侧40m,占地25×20m。厂区设401.5m的护岸。

该工程距夏河县城18km,距兰州市约270km,距合作市67km,对外交通较为便

利(图1-1)。

二、征地范围

阿一山水电站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建筑、厂区三部分组成。工程完工后无淹没耕地,工程永久占地19.2亩(图1-2),其中枢纽区占地6.7亩,管理区占地2亩,厂区占地6亩,道路占地4.5亩;土地类别是:耕地4亩,弃耕地0.7亩,坡地11.8亩,河道2.7亩。另需占用河漫滩20亩,作为弃渣场地,工

程完工后平整铺土,植树造林。

第二节以往工作程度

区内先后有多行业在此开展了区域地质和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等方面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的构造、地层,对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等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资

料。主要有:

1、《甘肃省区域地质志》,甘肃省地矿局,1989年;

2、《1:100万甘肃省水文地质图及说明书》,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005年;

3、《1:20万合作幅地质图及说明书》,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1972年;

4、《1:20万循化幅地质图及说明书》,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1972年;

5、《甘肃省东部地质灾害研究》,甘肃省地勘局水文一队,1993年;

7、《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

究院,2006年;

(8)《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甘肃省水利水

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年。

第三节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工作方法

(1)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气象、水文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资料;(2)进行场地地质地貌与地质灾害调查,以1:5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调查点采用GPS定点,并进行地质灾害致灾灾情访问、数码相机拍照、填制表格等;(3)室内资料整理、综合研究,进行评估

报告编写。

2、工作开展情况

2006年4月下旬接受委托后,院成立了专门项目组,认真收集有关区域地质、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并根据《技术要求》,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评估级别和评估区范围,于2006年5月2日-5月3日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随后开始室内资料整理和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于2006年5月15日完成评估工作。共计投入

技术人员5人。

3、完成工作量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1。

表1-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表

项目单位数量说明

调查面积 km2 6.5 以工程为中心展开调查

调查路线 km 10 包括穿插路线

灾害调查点处 2 崩塌、泥石流

收集利用资料份 5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等

现场访问人.次 3 本地居民、年老者为主

地质照片张 17

4、工程质量评述

评估工作程序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图1-3),充分收集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认真细致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访问;各项工作严格按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1标准要求进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并通过内部三级校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精度等均满足《技术要求》规定。

第四节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一、评估范围

根据《技术要求》,结合本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征以及工程建设特点,确定评估范围为:以大夏河为轴线,两侧外推至斜坡第一分水岭,泥石流沟适当向沟脑延伸,上、下游分别以水库回水位和场区边界分别向外延伸

500~800m。评估面积约2.80km2。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

1、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电站总装机容量5MW,保证出力0.84 MW,最大净水头48.7m,最小净水头44.0m,电站设计引水流量13.06m3/s,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万KW﹒h,装机年利用4411h。电站工程总投资3547.78万元,工程静态总投资3396.2万元,工程永久占地19.2亩。工程规模属Ⅴ等小(2)型。依据《技术要求》5.8.2条建设项目

重要性分类,该项目属一般建设项目。

2、地质环境条件

该建设工程位于我省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评估区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岩相岩性变化不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属一般。综合分析确定评估区地质环

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3、评估级别

根据拟建工程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技术要求》分级标准,拟

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本区属甘南高原气候,具有冬季较长、夏季较短、温差较大等特点。据夏河县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2.6℃,一月平均气温-9.0℃,七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26.7℃,极端最高气温28.9℃。全年日照时数2296h。多年平均降水量444.4mm,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1%;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134mm。年最大积雪深度16cm,最大冻土深度139cm。以SW风为主,最大风速

16m/s,平均风速2.2m/s(表2-1)。

表2-1 夏河站基本气象资料表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气温

(℃) -9 -6.5 -1.1 4 7.9 10.4 12.8 12.1 8.2 3.2 -3.4 -7.5 2.6

极端最高气温(℃) 14.7 16.9 21.3 26.8 24.9 28.9 28.3 28.4 26.5 23.7 18.8

13.2 28.9

极端最低气温(℃) -24.6 23.7 20.3 -16.8 -6.5 -2.5 0.2 -0.1 -5.2 12.2 19

-26.7 -26.7

相对湿度(%) 42 45 50 54 63 66 72 74 74 65 53 42 58.3

降水量

(mm) 1.5 3.2 8.3 22.2 57.2 62 83.2 107.4 64.3 29.4 5 0.7 444.4

积雪深度

(cm) 4 6 12 9 6 9 0 0 2 11 16 3 16

日照时数

(h) 195.4 182.7 192.8 203.9 190.9 195.1 197.6 193.5 148.2 187.7 201.5

206.8 2296.1

蒸发量

(mm) 57.2 69.1 106.8 150.7 162.3 152.9 158.3 150.4 106.4 98.5 67.2 58.9

1333.7

地温

(℃) 17.6 23.1 28.4 34.4 35 36.9 39.3 37.7 29.3 25.1 18 16.7 28.5

冻土深度

(cm) 130 139 132 123 99 0 0 0 2 11 46 97 139

平均风速

(m/s) 2.1 2.4 2.6 2.5 2.2 2 1.9 1.9 2.1 2.2 2.2 2.1 2.2

最大风速

(m/s) 14 14 16 12 11 11 10 10 11 12 12 13 16

风向

SW S SW EN S NE NE SW SW SW SE

二、水文

1.径流量

阿一山水电站坝址处流域面积为1977km2,其上游15km处设有夏河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为1692km2,该站有1961年~2004年共44年的水文资料,据此可以

求得阿一山坝址处的径流量,计算式为:

Q阿=Q夏(1+f区•h区/(F夏•H夏))

Q阿——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

Q夏——夏河站实测流量;

f区——阿~夏间面积(285 km2);

h区——阿~夏间径流深(140mm);

F夏——夏河站控制流域面积(1692km2);

H夏——夏河站径流深(174mm)。

求得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后,即可求得阿一山坝址处不同保证率的计算值及采用

值(表2-2)。

表2-2 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

项目均值

(m3/s) CV CS/CV 流量(m3/s)

P=15% P=50% P=85%

计算值 9.86 0.39 2.0 13.9 9.36 5.97

采用值 9.9 0.42 2.0 14.3 9.3 5.96

2.洪水

夏河水文站于1935年、1941年两次实测历史洪水为443m3/s和324m3/s,据此采用频率法可以求得阿一山坝址多年平均洪峰流量为75m3/s,而百年一遇洪峰

流量为452 m3/s(表2-3)。

表2-3 阿一山坝址不同频率的洪峰流量

多年平均洪峰流量(m3/s) CV CS/CV 各频率洪峰流量(m3/s)

1% 2% 5% 10% 20%

75 1.15 3.5 452 358 242 161 94

根据夏河水文站实测资料对比分析,阿一山水电站主汛期在6~9月,其余时段为非汛期,不同时段洪水流量如表2-4。

表2-4 阿一山水电站不同时段洪水流量表

月份

频率 1 2 3 4 5 6~9 10 11 12

P=10% 9.65 8.29 13.0 64.3 80.4 161 50 31.3 15.6

P=20% 8.3 7.3 10.9 44.1 59.9 94 38.6 24.2 12.7

水量单位:m3/s

3.泥沙

根据夏河站实测资料,可求得阿一山水电站坝址处输沙率为12.5kg/s,含沙量为1.26kg/m3,1月、2月及翌年11月、12月河水基本不含泥沙,7、8、9三个

月泥沙含量最高(表2-5)。

表2-5 阿一山水电站泥沙含量表

月份

泥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输沙率

(kg/s) 0 0 0.01 5.41 23.02 3.62 44.29 34.77 37.78 1.1 0 0 12.5

含沙量

(kg/m3) 0 0 0.09 2.01 3.51 0.56 3.61 3.15 2.07 0.12 0 0 1.26

4.冰情

一般在11月中旬至11月下旬,河道两岸开始结岸冰,随着气温下降,冰花增多,但不封冻,岸冰厚0.3m左右,每年3月中旬前后开始消冻。

第二节地形地貌

甘南高原的夏河地区属于间歇性隆升的山地,地势是西南高、北东低,海拔2700~3600m之间,切割深度100~700m之间。受内外地质应力作用,大夏河河谷两侧山体为构造侵蚀中山区,河谷则为区内侵蚀堆积地带,由阶地及漫滩构成,

是第四系主要堆积场所。

评估区属于山间河谷地段,河谷宽、窄相间,呈葫芦状,窄谷段河谷呈“V”形,两岸岩体陡峭;宽谷段河谷呈“U”字形,谷宽150~1000m,两岸山坡较陡,坡度一般为30°~60°。一般阴坡分布有较为茂密的乔、灌木林地。阳坡大多地段为草地,局部地段基岩裸露。大夏河河谷在阿一山坝址段河谷狭窄,右岸为陡坡,左岸为Ⅰ、Ⅱ级阶地,阶地宽约150m,河床比降较大,约为24‰;在阿一山电站厂房段,河谷较为宽阔,约600m,两岸可见Ⅴ级阶地。

在阿一山坝址~厂区的大夏河河谷段,两岸支沟及冲沟发育,较大的支沟有左岸的姜玛沟和右岸的达麦沟两条。姜玛沟长约5km,沟床比降10~15%,属常年性流水沟谷,流量0.05~0.1m3/s;达麦沟长约20km,沟床比降15~20%,属常年

性流水沟谷,流量0.1~0.3m3/s。

在各支沟及冲沟的沟口一般都发育大小不等的洪积扇,洪积扇堆积于Ⅰ、Ⅱ级阶地上,扇面倾向河道,地形相对开阔。表层植被发育,或为草地、或被垦为耕地。除冲沟及切沟外,未见有强烈的泥砂及碎块石堆积物,表明本区新近冲、洪积不

发育。

第三节地层岩性

评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碎屑岩类(P)、第四系松散岩类(Q)(见表

2-6)。

1、二叠系碎屑岩类(P)

属滨海相碎屑岩建造,经浅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灰黑色、青灰色中厚层状板岩、变质砂岩、碳质板岩及含砾灰岩。岩层单层厚0.2~1.0m,岩体节理较发育,节理闭合较好,锺击沿节理面裂开。除局部地段外,岩体抗风化能力较强,稳定性较好,往往形成陡坡或陡壁,如坝址右岸段。

岩层产状:170°∠10°;发育两组节理:①290°∠75°,间隔0.3-0.5m, 节理为平直,微张,延伸长度3.0-5.0m;②50°∠60°,间隔0.3-0.8m, 节理为

较平直,微张,延伸长度2.0-3.0m。

2、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堆积物成因类型较多,分布于河床、河漫滩及阶地、沟谷、山麓岸坡,主要为冲积、洪积、坡积、崩积及混合成因的松散堆积层。

①中更新统(Q2)

为大夏河Ⅴ级阶地冲洪积堆积物(Q2al-pl),具二元结构,上部为土黄色、浅褐黄色,砂质粉土,以粉粒为主,结构密实,厚3~7m。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砾卵石成份以砂岩为主,粒径5~100mm,最大500mm,呈次圆~浑圆状,泥钙质

半胶结。

②上更新统(Q3)

构成大夏河Ⅲ、Ⅳ级阶地,在左右岸均有堆积,发育不对称。

Ⅳ级阶地(Q31al-pl):上部为土黄色砂质粉土,厚7~25m,以砂粒、粉粒为主,土质均匀,结构较密实,底部含粒径50mm左右钙质结核。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厚5~10m,砾卵石成份主要为砂岩,板岩,砂为中细砂,含量20%左右,

密实,半胶结。

Ⅲ级阶地(Q32al-pl):上部为浅黄色粉土,厚7~20m,以粉粒为主,土质均匀,结构较密实。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漂石,厚约10m,砾卵石成份主要为板岩,砂为中细砂,含量20~30%左右,较密实。

③全新统(Q4)

分布于斜坡坡脚、河漫滩及Ⅰ、Ⅱ阶地。

Ⅱ级阶地(Q41al-pl):上部为土砂质粉土,以粉粒为主,土质均匀,结构中密,厚3~8m。下部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5~10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砂岩、变质砂岩为主,次为灰岩,粒径一般50~80mm,呈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

性差。

Ⅰ级阶地(Q42al-pl):上部为土黄色砂质粉土,以砂粒、粉粒为主,土质较均匀,结构中密,厚0.5~1.5m。下部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5~10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变质砂岩为主,次为灰岩,粒径一般50~100mm,最大500mm,呈

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性差。

河床及河漫滩(Q42al-pl):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3~12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变质砂岩、灰岩,粒径一般50~100mm,最大800mm,呈次圆~浑圆状,

松散,分选性差。

坡积物(Q4dl):为青灰色砂碎石、碎块石,厚1~3m,成份以变质砂岩、板岩为主,粒径一般20~80mm,松散,分选性差,表层多为0.3m厚的粉土。

人工堆积物(Q4r):主要为人工路基碎石土,厚度1~8m不等,主要分布在临

夏~夏河公路沿线。

表2—6 评估区地层简表

地层时代地层

代号名称厚度

(m) 分布及特征

界系统组组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Q4dl 砂碎石 1.0-3.0 分布于斜坡地段、高阶地坡脚处,粒径一般20~80mm,松散,分选性差。

Q42al-pl 砾卵石、

漂石 3.0-10.0 分布于河床及河漫滩,粒径一般50~100mm,最大800mm,呈次圆~浑圆状,成份为变质砂岩和灰岩,松散,分选性差。

Q41al-pl 砂质粘土

砾卵石、

漂石 5.0-10.0 分布于河谷二级阶地,粒径一般50~80mm,呈次圆~浑圆状,成份为变质砂岩和灰岩,松散,分选性差。

上更新统 Q32al-pl 粉土

砂砾卵石

漂石 7.0-20.0 构成河谷Ⅲ级阶地,上部为粉质粘土,较密实;下部为砂砾卵石,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主要为板岩、变质砂岩,较密实。

Q31al-pl 砂质粉土

砂卵砾石 5.0-10.0 构成河谷级Ⅳ阶地,上部为砂质粉土,厚7~25m,较密实;下部为砂砾卵石,厚5~10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主要为板岩、砂岩,较密实。

中更新统 Q2al-pl 砂质粘土

砂砾卵石 3.0-7.0 构成河谷级Ⅴ阶地,上部为砂质粉土,厚3~7m,密实;下部为砂砾卵石,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主要为砂岩,粒径一般5~100mm,呈次圆~

浑圆状,较密实。

古生界二叠系 P 板岩

变质砂岩>1000 滨海相碎屑岩建造,为灰黑色、青灰色,中~厚层状板岩、变质砂岩,岩层单层厚0.2~1.0m,岩体节理发育,节理闭合性较好。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地质构造

评估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祁吕弧形西翼褶皱带,尕坑山复背斜的西南翼。早期曾受强烈的北西、南东向压应力作用,形成轴向E50°左右的尕坑山复背斜,后期又受到河西系NWW、SEE向压应力改造,使得大夏河北岸岩层走向多呈NE-SW向,而河谷南岸岩层走向多偏转为近SN向。

评估区内岩层褶曲(扭曲)发育,走向多呈北北东向,褶曲两侧岩层倾角较陡,多在50°以上,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形成褶曲多为紧闭合型,褶曲枢纽多为小角度倾伏,宽度10~50m,褶曲总体走向北北东向,由于褶曲(扭曲)发育,岩

层多呈“S”形或反“S”形弯曲。

由于评估区范围较小,前第四系地层单一,无深断裂分布。

2、新构造运动及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估区未发现有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形迹。从大夏河河谷两侧阶地发育程度及其特征分析,Ⅱ级以上阶地皆为基座式阶地,且各级阶地相对高差较大,为15~40m,其中Ⅴ级阶地高出河床100~120m;Ⅰ级阶地属于堆积型阶地,基座低于现代河床。说明,挽近以来以区域性不均匀升降运动为主。为0.1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

第五节工程地质条件

评估区坝址段河谷狭窄,其余地段河谷宽阔,河道靠近河谷右岸,局部居于河谷中部,河道宽20~40m,平水期水面宽10~15m,水深一般0.5~1.5m。河谷两岩Ⅰ、Ⅱ级阶地发育,Ⅱ级阶地后缘为基岩山坡。

评估区主要分为两类工程地质区,山区为坚硬中厚层状变质岩体分布区;河谷区

为第四系碎石土和粉土分布区。

坚硬中厚层状变质岩:主要由二叠系板岩构成,岩石干密度2.7~2.78g/cm3,软化系数0.69~0.79,饱和态变形模量3.9×103MPa~4.9×103MPa,泊松比0.12~0.13,内摩擦角35°~37°,凝聚力11.2~15.0 MPa,单轴饱和抗压强

度41~42.5 MPa。

碎石土:由第四系砂砾卵石组成,一般卵漂石占60~70%,砾石占20~25%,砂占5~10%。天然密度2~2.2g/ cm3,干密度1.94~2.0 g/ cm3,平均相对密度0.63。砂砾卵石地基承载力标准值0.45~0.5 MPa,变形模量40~50 MPa,抗剪摩擦系数0.5,砾石/砼摩擦系数0.5,开挖边坡比1:1.25~1:1.5,水下部分

1.75~1:2。

粉土:天然含水量4.5~6.2%,天然密度1.36~1.58 g/ cm3。其中砂粒占14~18%、粉粒占75~80%、粘粒占6.9~10%,不均匀系数4~4.2。液限25~27%,塑限15.5~16.4%,塑性指数9.3~10.6,天然状态干密度1.32~1.43 g/ cm3,击实后土体的最大干密度1.68~1.7 g/ cm3,最优含水量15.4~16.7%,渗透系

数9.9×10-6cm/s。

第六节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位于我省甘南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图(图2-1)。

评估区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与含水层的富水性受控于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含水层性质,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大夏河河谷及两侧支沟近沟口一带,赋存于冲积、冲洪积、崩坡积砂砾卵石、块石、碎石的孔隙中,为潜水。含水层厚度一般为5~10m,水位埋深较浅。主要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的补给,自两侧向大夏河河谷径流,最终排泄于大夏河中。冲积、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渗透性较强,据勘察抽水试验成果,同时向沿河流河床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渗透系数K=1.42~2.8×10-2m/s。据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该类型地下水矿化度0.4~0.5g/ 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Mg2+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

钢筋无侵蚀性。

2、基岩裂隙水

在区内分布广泛,赋存于二叠系板岩、变质砂岩等的构造和风化裂隙中,以潜水为主,埋藏和分布不均匀,水量总体较贫乏,在个别沟谷有泉水出露,单泉流量一般为0.05~1.0 L/s,枯季地下径流模数1-3 L/S.㎞2,局部地层破碎地段赋存地下水较为丰富。该类水主要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及第四系孔隙水的补给,径流途径较短,多排泄于河沟谷区。水质普遍较好,矿化度小于1g/ L,水化学类型以HCO3—-Ca2+型为主,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本区人烟稀少,植被覆盖率一般20-30﹪。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河谷区I-II 级阶地的农业种植,省道及乡间便道的建设,引水渠系的建设,村居建设及小规模的采石、采砂活动,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因此,本区人类工程

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小。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经野外实地调查和对已有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评估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

有崩塌隐患(危岩)和沟谷泥石流两种。

一.B1崩塌(危岩)

本次调查崩塌1处,位于水电站坝址下游150m处、大夏河右岸(图3--1)。崩塌处于大夏河二级阶地后缘的山体边坡处,山体由二叠系板岩组成,表层残坡积层厚约1.0-2.0m,下部由于人工开挖基岩裸露。斜坡坡向N10°E,坡度约55-60°,坡高30-40m。岩层产状150°∠35°,发育两组节理:①260°∠78°,间隔0.3-0.4m,节理面平直,微张,延伸长度2.5-3.0m;②350°∠80°,间隔

0.5-2.0m,节理面平直,微张,延伸长度3.0-5.0m。

崩塌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原始地形坡度较陡,二是人工开挖,坡下临空,发育于岩体中的构造、风化裂隙由于应力状态的改变,产生松驰。裂隙进一步扩大,产生失稳,最终形成拉裂、倾倒式崩落、崩塌。已形成的崩塌体沿斜坡向上长度约10-12m,沿斜坡走向长度约30-35m,厚度约1-3m,崩塌体约700m3;存在斜

坡上的松驰岩体,沿斜坡向上长度约15-18m,沿斜坡走向方向长度约35m,厚度约3-5m,潜在崩塌体积约2000m3。该崩塌属小型、岩质崩塌。

二.N1泥石流

N1泥石流沟,位于达麦乡山塘村北部、大夏河右岸(图3--2、3--3)。根据调查访问和沟口沉积物剖面分析,该泥石流沟属沟谷型稀性泥石流。泥石流发育于右岸由南向北流入大夏河,称“达麦囊”。沟谷长约5.0-6.0km,流域面积约9-10㎞2,流域相对高差80m~120m,沟谷坡度30‰左右,沟谷两侧山坡坡度35~600;平面上呈“葫芦型”,形成区最宽处3.1km,流通区流域宽度1.0-2.0Km,出口残坡积物厚度0.5-1.5m ;形成区和流通区谷坡上基本没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堆积区位于大夏河右岸二级阶地区,已沉积形成扇形堆积地貌,长度约

8-10m。堆积物岩性为含碎石、块石黄土状粉土,碎石、块石含量约占10-20%,一般粒径50-100mm,大者达200mm,粘性土含量约占10%,其余为粉粒及砂。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评估方法与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主要根据对灾害体本身稳定性的分析和灾害体已经对承载体造成的危害或灾害体可能对承载体潜在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表

3-4)。

地质灾害灾情与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3-4 灾害程度分级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一般级(轻) <3 <10 <100

较大级(中) 3~10 10~100 100~500

重大级(重) 10~30 100~1000 500~1000

特大级(特重) >30 >1000 >1000

注:①灾情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对已发生的地质

灾害进行灾度分级评价;

②危害程度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对可能发生的

地质灾害程度的预测分级。

二、B1崩塌(隐患)

(一)稳定性评价

该崩塌主要由于:①坡度较高为岩质高边坡(坡高>30m);②坡度较陡为急坡(坡度60°-90°);③构造、风化裂隙较发育,产状陡且已张开;④坡体下开挖临空等原因,在强降水入渗作用、地震作用、人工不合理削坡或自然风化等作用的共同作用或某一主导因素的作用下,均存在倾倒式或滑落式崩塌的可能,坡

体稳定性差。有再次崩塌的可能。

(二)危害程度评价

根据崩塌高度、坡体及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分析计算,该崩塌体致灾范围大约为50-60m;坡体前方约10-15范围内为通向牧区或小型矿区的临时公路,为该崩塌的主要危害对象,威胁简易公路度度约50-60m;从直接损失和中断交通等间接损失分析,其潜在经济损失约2-5万元;由于该地区牧区人口稀少,过往车辆流量少,故威胁过往行人或车辆的可能性小。因此危害程度轻微,为一般级。

(三)危险性评价

从该灾害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该崩塌体虽然稳定性较差,但由于规模小,同时由于危害对象潜在经济价值较低,危害程度轻微,故综合评价

其危险性小(表3-5)。

表3-5 崩塌隐患稳定性评价结果一览表

编号地质环境条件

和变形迹象危害

对象稳定性危害

程度危

险性潜在威胁人口与拟建工程

关系

B1 岩体陡立,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成碎块状,坡脚有掉块现象简易公路较

差轻小 / 坝址下游150m

三、N1泥石流

(一) N1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1. 定性分析

据调查和访问和现场堆积物,该泥石流沟近40-50年来没有发生过,沉积区的沉积物以前人工开挖出的边坡高度约1.0-1.5m,沉积物表面已生长杂草等植物,没有新近堆积的痕迹,因此,定性分析认为该泥石流为低易发。

2.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

主要依据《泥石流易发(严重)程度数量化表》(表3-6)进行评价。首先对影响泥石流发育的因子逐项打分,计算综合得分(表3-7),然后根据易发程度划分表(表3-8)划分易发程度,量化结果为43,为低易发(表3-10)。

(二).N1泥石流规模评价

按一次最大冲出量评价(表3-9)。

计算方法采用径流折算法概算,经验公式为:WH=

1000K•H•α•F•φ

式中:

WH-一次最大冲出量(104m3);

K-系数,取0.1-0.5;

H-小时最大降水量(㎜),根据甘南地区气象资料,取50mm;

α-系数,取0.73;

F-流域汇水面积(㎞2),取9km2;

φ-增流系数,根据公式φ=(rc-10)/(rh-rc)计算求得.

其中,rc 为泥石流重度(KN/m3)取15KN/m3,rh为泥沙颗粒重度(KN/m3),取

25KN/m3。

计算结果,WH=1.6×104m3,规模为小型。

序号影响因素权重等级划分

严重(A)得分中等(B)得分轻微(C)得分一般(D)得分

1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重程度 0.159 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严重,多深层滑坡和大型崩塌,表土疏松,冲沟十分发育 21 崩塌滑坡发育,多浅层滑坡和中小型崩塌,有零星植被覆盖,冲沟发育 16 有零星崩塌、滑坡和冲沟存在 1

2 无崩塌、滑坡、冲沟或发育轻微 1

2 泥沙补给长度比(%) 0.118 >60 16 60-30 12 30-10 8 <10 1

3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 0.108 河形弯曲或堵塞,大河主流受挤压偏移 1

4 河形无较大变化,仅大河主流受迫偏移 11 河形无变化,大河主流在高水偏,低水不

偏 7 无河形变化,主流不偏 1

4 河沟纵坡(度、‰) 0.090 >12°(213)12 12°-6°(213-105) 9

6°-3°(105-52) 6 <3°(52) 1

5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0.075 强抬升区,六级以上地震区 9 抬升区,4-6级地震区,有中小支断层或无断层 7 相对稳定区,4级以下地震区,有小断层 5 沉

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影响 1

6 流域植被覆盖率(%) 0.06

7 <10 9 10-30 7 30-60 5 >60 1

7 沟沟近期一次变幅(m) 0.062 2 8 2-1 6 1-0.2 4 0.2 1

8 岩性影响 0.054 软岩、黄土 6 软硬相间 5 风化和节理发育的硬岩 4 硬岩 1

9 沿沟松散物储量

(104m3/㎞2) 0.054 >10 6 10-5 5 5-1 4 <1 1

10 沟岸山坡坡度(度、‰) 0.045 >32°(625)6 32°-25°(625-466

5 25°-15°(466-286) 4 <15°(268) 1

11 产沙区沟槽横断面 0.036 V型谷、U型谷 5 拓宽U型谷 4 复式断层 3 平

坦型 1

12 产沙区松散物厚度(m) 0.036 >10 5 10-5 4 5-1 3 <1 1

13 流域面积(㎞2) 0.036 0.2-5 5 5-10 4 0.2以下、10-100 3 >100

1

14 流域相对高差(m) 0.030 >500 4 500-300 3 300-100 3 <100 1

15 河沟堵塞程度 0.030 严重 4 中等 3 轻微 2 无 1

表3-7 泥石流易发程度(严重程度)量化计算表

序号影响因素 N1

1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重程度 1

2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 1

3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 7

4 河沟纵坡(度、‰) 6

5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7

6 流域植被覆盖率(%) 1

7 沟沟近期一次变幅(m) 1

8 岩性影响 1

9 沿沟松散物储量(104m3/㎞2) 1

10 沟岸山坡坡度(度、‰) 4

11 产沙区沟槽横断面 4

12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 1

13 流域面积(㎞2) 5

14 流域相对高差(m) 1

15 河沟堵塞程度 2

合计得分 43

表3-8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表

易发程度总分

高易发(严重) >114

中易发(中等) 84-114

低易发 40-84

不易发≤40

表3-9 泥石流规模划分标准表

规模分级指标

大型一次最大冲出量≥100×104m3

中型一次最大冲出量10-100×104m3

小一型一次最大冲出量1-10×104m3

小二型一次最大冲出量<1×104m3

表3-10 泥石流易发性和规模评估一览表

编号易发性规模

易发性得分规模冲出量(104m3)

N1 低易发 43 小一 0.1

(三).泥石流危害程度和危险性评估

由于该泥石流沟为低易发小型泥石流沟,同时致灾范围内只有简易公路,潜在危害公路长度约400m,估算潜在威胁资产约3万元,其危害程度轻,属一般级,

故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表3-11)。

综合上述易发性、规模和危害情况评估得出,N1泥石流沟现状危险性小(见表3

-12)。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一览表表3-11

编号易发性规模主要危害

对象死亡

人数威胁资产(万元) 危害

程度危险性与本工程关系

N1 低易发小一耕地及简易路 / 5 轻小河流右岸,对拟建工程影响小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内容

在系统分析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及拟建电站的工程特点,采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法,对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现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评估。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内容有:拦水坝(枢纽工程)、引水隧洞、厂房等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第二节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一、水库库岸边坡稳定性预测

水库岸坡分岩质岸坡和土质岸坡。正常蓄水位以下岩质岸坡较少,岩质岸坡稳定

状态良好,不会发生塌岸等问题。

土质岸坡中部分地段蓄水后可能会发生坍塌或掉块,但规模有限,入库物质数量不会太大,所占库容相对很小,不会对大坝和水库运行产生大的影响,但局部对

耕地可能有一定影响。

1、坡洪积碎石岸坡

主要分布于左岸坝轴线上游300m和下游60m地段及右岸坝轴线附近地段,总长

度约400m,堆积物厚度月3-7m,斜坡坡度大部分地段为6-10°,山体坡脚附近达25-35°,坡积层的水下稳定坡角为12-13°,水上稳定坡角为45-47°。水库蓄水后在水的软化等作用下,有发生缓变塌岸的可能,但发生突发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阶地砂质粉土及砂砾卵石岸坡

主要为左岸二级阶地前缘的岸坡,现状地形坡度5-20°,砂质粉土地处二级阶地后缘地带,地形坡度5°左右,小于水下稳定坡角,库岸稳定。砂砾卵石岸坡坡度20°左右,水下稳定坡角为12-13°,水上稳定坡角为45-47°。水库蓄水后在水的软化等作用下,有发生缓变塌岸的可能,但发生突发崩塌等地质灾害的

可能性小,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二、坝址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

(一).坝基区及左坝肩

1、坝基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坝基区位于河床、河漫滩物Ⅰ、Ⅱ级阶地地段,上部的第四系冲洪积物为砂质粉土和砂砾卵石,结构中密,厚度一般7-10m;下伏二叠系板岩、变质砂岩,弱风化带厚度一般3-5m,完整性较差,节理较发育。

2、坝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坝基拟以砂砾卵层为持力层,坝基基础埋深3.5m,基坑开挖深度约4m,组成基坑侧壁土体的砂砾卵石层,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工程建设所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在地下水及土体的重力、侧向压力的作用下,有发生基坑侧壁土体坍塌、滑塌的可能,主要危害对象为基坑施工人员和设备,但由于可采取放坡或临时支护简单工程措施预以防治,故预测其地质灾害

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二)右坝肩

1、工程地质条件:右坝肩是由二叠系板岩、变质砂岩组成的基岩岸坡,表层覆

盖厚约1.0-2.0的坡洪积含粘性土碎石土。岸坡高度约25-30m。

2、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右坝肩工程建设将形成高度25-30m(图4-1)的岩、土质边坡,边坡表层为厚1.0-2.0m的坡洪积松散层,下伏二叠系板岩产状150°∠50° ,发育两组节理:① 310。∠75。,②15。∠60。,坡向300。。由于坝肩施工将形成基岩高边坡,边坡上覆盖松散土层,节理等结构面与地形边坡为不稳定组合,因此工程建设中有引发边坡滑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危害对象主要为施工人员及设备。但由于可采取坡率法或边坡支护等措施预以防

治,预测其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中等,危害性中等。

三、引水隧洞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

引水隧洞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部位为隧洞进、出口地段。隧洞洞身段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主要是隧洞洞顶掉块、冒顶、突水或岩爆的工程问题,不属地质灾害内容。

(一)隧洞进口段

1、工程地质条件:隧洞进口位于坝址右岸边坡,是由二叠系板岩、变质砂岩组成的岩质边坡,表层覆盖厚约1.0-2.0m的坡洪积覆盖层,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一般1.0-2.0m;边坡高度约15-20m。

2、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隧洞进口地段工程建设将形成高约15-20m的洞脸边坡,及其洞口至库区的渐变段边坡。由于所形成的边坡高度较大为中高岩土质边坡,表层覆盖松散层,且有强风化基岩,基岩节理较发育,完整性较差,因此工程建设有引发洞脸等边坡崩塌、滑塌的可能,危害对象为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由于可采取坡率法或支护等工程措施预以防治,故预测其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中等,危害性中等。

(二)隧洞出口段

与隧洞进口段相似,预测隧洞出口段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四、厂房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

1、工程地质条件:厂址区建筑物主要有厂房和尾水渠,位于右岸漫滩地段,其地层结构为:上部厚1.0-1.50m粉土,下部10-12m厚的冲积砂砾卵石层,基岩为二叠系板岩(图4-2)。

2、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厂房工程基础拟以冲积砂砾卵石层作持力层,基础埋深约 1.0-1.5m,由于基坑开挖深度浅,工程建设引发坑壁土体侧滑、坍塌等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四、隧洞开挖弃土引发地质灾害预测

隧洞开挖将形成约28865m3的碎石、块石弃土,弃土主要堆放于隧洞进出口附近的河谷Ⅱ级阶地地段,如果堆放不当(如堆放高度、堆放位置选择不合理)将会为次生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提供地质条件。但由于可采取合理选择堆放地点、堆放方式等措施预以防治,其危害的主要对象是淤积河道,灾害危害程度轻,预测危险性小。

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单位:漯河市安泰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单位负责人: 评估人员: 评估日期:二〇一八年二月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明编制说明

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8号)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 )等有关规定,公司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对危险因素分析和事故风险评估,查找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触发条件,为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小组,在应急预案编制前,对各类危险因素、生产安全事故的类型、原因、事故易发生的场所、事故发生的征兆进行分析和评估,为编制应急预案采取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获取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参加事故风险评估人员名单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1.总则 评估目的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是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及安全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查找、分析和预测系统存在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事故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应急救援对策和措施,保证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控制或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后果,并在事故后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编制原则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是对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危险、危害等风险因素评估过程和结果的总体描述,是提供安全生产管理和风险决策的重要依据。报告的编制应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13号(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主席令第69号(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主席令第6号(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家主席令第4号(201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2011) 《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2010第32号公告)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XX有限公司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1 企业基本情况 1.1 企业概况 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公司位于XX园区9号,占地面积100亩,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2015年12月竣工并投入生产,2017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公司主要从事各类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等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现已形成1.5万吨/年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的生产能力。 ⑴企业名称:XX有限公司 ⑵法定代表人:XX ⑶生产地址:XX园区9号 ⑷行业类别:机械制造 ⑸组织机构代码:078892619 ⑹企业规模:小型企业 ⑺产品方案: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 ⑻设计能力:1.5万吨/年 ⑼劳动定员:180人 1.2 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为生产车间、办公楼、库房和污水处理站。其中,生产车间包括制钉车间、抛光车间、热处理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库房包括原材料和成品库房。项目建设内容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建设内容组成表 1.3 项目周边环境关系 项目位于XX经济开发区中部,建设用地占地约120亩。本项目厂址北侧紧邻XX食品厂,北侧500m处为XX堰水库;西北侧70m处为XX有限公司,西侧一路之隔为原XX有限公司;南侧110m处为原XX发电项目;东侧紧靠山坡高差50m。项目距西北侧园区安置小区约560m;南面1.8km处为XX。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项目外环境关系见附图2。

表1-2 项目外环境关系及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表 1.4 项目总平面布置 厂区整体呈三角形,其中污水处理站位于厂区西北侧,便于与园区污水管网的接入;生产区位于厂区中部,自北向南依次为热处理车间、包装车间、抛光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和制钉车间;产品库房和原材料库房位于厂区东侧,紧邻包装车间和制钉车间;办公区位于厂区南侧,靠近园区道路,方便人员出入。厂区分区明确,总图布置见附图3。 1.5 生产基本情况 1.5.1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详见下表1-3所示。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格式

#########工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院长:打印 总工程师:打印或签字 审定:签字 审核:签字 项目负责人:签字 技术负责人:签字 报告编写人:签字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提交日期

报告附件 ①评估单位资质 ②评估个人资质 ③报告评审意见 ④评审专家名单 ⑤报告初审意见 ⑥评估大纲 ⑦报告摘要

前言 应写明评估任务由来、评估工作的依据、主要任务和要求。 评估工作的依据包括: 1、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3、国办发[2001]3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4、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晋政办发[2002]20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5、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6、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晋国土资发[2005]61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7、国土资源部第3号令《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8、国家煤炭工业局煤行管[2000]第81号《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年5月26日颁发)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6年6月5日发布,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8-200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6年6月5日发布,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

防洪风险评估报告()

新建银川至西安铁路(陕西段)站前工程 YXZQ-04标(DK77+484.87~DK110+217) 防洪防汛风险评估报告 中铁四局银西铁路陕西段YXZQ-4标段项目经理部 二○一七年四月三日

目录 1编制说明 (1) 3 8.

防洪风险评估报告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⑴《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2007】200号) ⑵《铁路给水排水施工技术规程》(Q∕CR 9221-2015) ⑶本标段项目实际自然条件、施工状况 ⑷本标段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2编制范围 银西铁路4标项目的防洪风险评估,包括对安全、工期、环境以及第三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与管理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环境、质量、投资、工期等都应服从于安全。尤其要重视可能导致突发性、灾害性的洪灾风险事件。 2工程概况及现场施工条件 2.1工程简介 新建银川至西安铁路(陕西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YXZQ-4标段起讫里程:DK77+484.87~DK110+217,全长30.64km。施工内容为:桥梁总长4894.8m,占线路总长的16%,其中特大桥3953.06m/4座,大桥941.74m/4座;隧道11019.62m/5座,占线路总长度的36%;路基14727.57m/9段,占线路总长的48%;车站一座,为永寿西站(含站线铺轨、铺岔),永寿西站为新建中间站,车站规模为2台4线,岛式站台,道岔10组;设1座跨线地道(宽10m),设维修车间一处;隧道内和隧道群采用无砟轨道,其余为有砟轨道。 2.2地形地貌

中铁四局银西铁路陕西段YXZQ-4标段项目经理部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形起伏较大,呈穹状丘陵或条状岭岗,残塬(梁)间河流沟谷深切,发育泾河及其支流,高程650~1160m。地质情况复杂,生态脆弱,暴雨山洪多发;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表裂缝和水土流失,最易发生的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2.3气候特征 中铁四局银西铁路陕西段YXZQ-4标段项目经理部位于陕西境内,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8~15℃,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常出现雷暴和冰雹,年平均降水量541.7mm~604mm,年最大降水量945.7mm;年平均风速1.3~1.9m/s。最大瞬时风速26.5mx/s。 2.4水文特征 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地下水分布及特征较为复杂。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渭河北岸二级阶地及黄土塬区、陕北黄土峁梁区、黄土台塬区、泾河河谷区等。沿线泾河、红涯河地表水具有硫酸盐侵蚀性及氯盐侵蚀性。沿线地下水对圬工具有氯盐侵蚀性、硫酸盐侵蚀性。 3、评估过程和评估办法 本次风险识别主要以专家调查法为主。根据该项目提供的资料、地质报告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施工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综合类比分析,并对照国家标准部门、西成公司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2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2 第二节以往工作程度 4 第三节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4 第四节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7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8 第一节气象、水文 8 第二节地形地貌 10 第三节地层岩性 11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3 第五节工程地质条件 14 第六节水文地质条件 15 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6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7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0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6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内容 26 第二节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26 第三节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9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30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评估方法 30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1 第三节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31 第四节防治措施 31 结论与建议 33 一、结论 33 二、建议 34 附图: 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成果图 1:10000 前言 受甘肃林海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甘肃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工程评估主体为阿一山水电站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等建设场地,评估的目的和要求是阐明工程建设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具体任务是: 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 2、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对 各灾种分别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水电站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5、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3)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4]15号); (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 监测院); (5)甘肃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颁布的《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 要求》; (7)《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甘肃省水利 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8)《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工程概况 夏河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县辖3镇、11乡,总人口7.78万,其中藏族占72%;200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为2.2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450 元,夏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阿一山水电站位于甘肃夏河县的大夏河干流桑科~土门关的达麦乡段,是大夏河梯级开发的第六座小水电工程,本水电站采用引水式方案开发,枢纽建筑物挡水高度为5.51m,正常蓄水位2778.45m,最大净水头48.7m,最小净水头44.0m,保证出力0.84 MW,电站设计引水流量13.06m3/s,设计保证率为P=85%,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万KW﹒h,装机年利用4411h。 本工程初设拟定两个方案,设计采用上坝线方案,即处于达麦乡下游1.37km河段为上坝线方案。工程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厂区三部分组成。引水枢纽采用闸坝结合的布置方式,从左至右依次为:左岸溢流坝长10.8m,泄洪冲砂闸长17.2m,右岸泄冲闸上游布置引水建筑物进水口。 引水建筑物主要由进水口、隧洞、调压室、压力管道组成。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1 企业基本情况 1.1 企业概况 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公司位于XX园区9号,占地面积100亩,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2015年12月竣工并投入生产,2017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公司主要从事各类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等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现已形成1.5万吨/年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的生产能力。 ⑴企业名称:XX有限公司 ⑵法定代表人:XX ⑶生产地址:XX园区9号 ⑷行业类别:机械制造 ⑸组织机构代码:078892619 ⑹企业规模:小型企业 ⑺产品方案: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 ⑻设计能力:1.5万吨/年 ⑼劳动定员:180人 1.2 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为生产车间、办公楼、库房和污水处理站。其中,生产车间包括制钉车间、抛光车间、热处理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库房包括原材料和成品库房。项目建设内容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建设内容组成表

1.3 项目周边环境关系 项目位于XX经济开发区中部,建设用地占地约120亩。本项目厂址北侧紧邻XX食品厂,北侧500m处为XX堰水库;西北侧70m处为XX有限公司,西侧一路之隔为原XX有限公司;南侧110m处为原XX发电项目;东侧紧靠山坡高差50m。项目距西北侧园区安置小区约560m;南面1.8km处为XX。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项目外环境关系见附图2。 表1-2 项目外环境关系及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表

1.4 项目总平面布置 厂区整体呈三角形,其中污水处理站位于厂区西北侧,便于与园区污水管网的接入;生产区位于厂区中部,自北向南依次为热处理车间、包装车间、抛光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和制钉车间;产品库房和原材料库房位于厂区东侧,紧邻包装车间和制钉车间;办公区位于厂区南侧,靠近园区道路,方便人员出入。厂区分区明确,总图布置见附图3。 1.5 生产基本情况 1.5.1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详见下表1-3所示。 辅材料一览表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写法 一、概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和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规范和约束人类工程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21条明确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鉴于重大工程项目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极易诱发地质灾害。某些省规定对处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内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也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

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的三重属性,所以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显得迫切而需要。 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基本问题 要写报告,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 主要有六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虽地质灾害可以有几十种,但国土资源部贯彻的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包括六大灾种,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比如,地震、水土流失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调查分析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现状。 3、简要分析评估对象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方式、强度与持续时间。

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及资料要求(试行)为规范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编制及备案管理工作,保证提交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特制定本要求。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提交 1.评估报告应做到内容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重点突出、结论正确,建议合理、可行。 2.评估报告的编制章节和内容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和省主管部门指导意见。 3、评估报告格式:正文、表格的幅面采用国际标准A4规格(个别表格也可采用A3规格,但应折叠成A4大小);封面应包括报告名称、建设单位、提交单位和日期(送审稿应在封皮的报告名称下方注明“送审稿”字样);扉页除有封面部分内容外,还需有报告编制单位、项目负责、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总工程师和单位负责人签字栏;目录应包括正文目录、附图目录、附件目录及相应的页码;图件大小依据建设场地的规模而定,比例尺应满足其精度的要求,一律按A4规格折成手风琴式,图面朝里,图签向外;附图册和附表册幅面可为A 4、A3幅面(其格式要求详见本要求附件)。 4.评估报告中的文字、术语、标点、代号、符号、数字、图例、图式、单位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5.评估报告中的插图应注明图号、图名、图例、比例尺(图号、图名采用黑体置于图下部);插表应注明表号、表名(表号、表名采用黑

体置于表上部)。 6. 评估报告附图、附件应按顺序排列,附于文字报告后;附图中应有责任栏(右下角)。 7、评估报告内容装订顺序:封面、扉页(责任栏)、单位资质、专家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组名单、报告目录、正文、报告附图、报告附件。 8.评估报告最终稿应沿左侧胶装成册。 二、一级评估报告评审 申请评估报告评审时应提交的资料(按下列顺序整理) 1、评估报告评审申请表 2、单位资质证书扫描件 3、评估项目合同书或委托书 4、地方主管部门评估项目备案登记表 5、建设项目立项支持性文件 6、评估报告送审稿1份 三、一级评估报告备案 1、申请评估报告备案时应提交的材料(按下列顺序整理) (1)单位资质证书扫描件 (2)项目合同书或委托书 (3)地方主管部门评估项目备案登记表 (4)项目评审意见书(含专家组名单)、专家个人审查意见、专家现场考察书面意见 (5)评估报告评审情况记录及反馈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0

*********工程建设用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 (一级评估) *********有限公司 2011年9月

*********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 (一级评估)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报告编写: 审核: 总工程师: 总经理: 提交报告单位:*********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资质证书编号:2005119004 提交报告时间:2011年9月

目录 1 前言 (1) 1.1 任务由来 (1) 1.2 评估工作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1) 1.3 评估工作的依据 (2) 2 评估工作概述 (3) 2.1工程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3) 2.2 以往工作程度 (4) 2.3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4) 2.4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8) 3 地质环境条件 (10) 3.1 气象、水文 (10) 3.2 地形、地貌 (10) 3.3 地层岩性 (11) 3.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1) 3.5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2) 3.6 水文地质条件 (15) 3.7 岩溶发育特征 (16) 3.8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6) 小结 (16)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 小结 (17) 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7)

5.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7) 5.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2) 5.3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对附近村寨住户、道路、高压输电线路 等的危害程度评估 (28) 小结 (29) 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32) 6.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及量化指标的确定 (32) 6.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2) 6.3 场地建设适宜性分区评估 (35) 6.4 防治措施 (35) 小结 (36) 7 结论及建议 (37) 7.1 结论 (37) 7.2 建议 (38) 附件: 1、资质单位资质证书1张 2、项目委托书1张 3、内部审查意见1张 4、报告评审意见书1张 5、评审专家组名单1张 6、评审专家资格证书5张

地灾评估报告书模板

目录 1 前言 (3) 1.1 任务由来 (3) 1.2 评估工作依据 (3) 1.3 主要任务和要求 (4) 2 评估工作概述 (5) 2.1 工程概况 (5) 2.2 以往工作程度 (5) 2.3 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6) 2.4 评估围与级别的确定 (8) 3 自然地理概况 (10) 3.1 地理位置及交通 (10) 3.2 气象、水文 (10) 3.3 地形地貌 (11) 3.4 地层岩性 (14) 3.5 地质构造与地震 (14) 3.6 工程地质条件 (15) 3.7 水文地质条件 (16) 3.8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7)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 (17) 4.2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 (18) 4.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 (18) 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8) 5.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19) 5.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19) 5.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小结 (20)

6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21) 6.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评估指标的确定 (21) 6.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22) 6.3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22) 6.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23) 7结论及建议 (24) 7.1 结论 (24) 7.2 建议 (24) 附图: 1.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图(1:500) 2.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1-1’、2-2’(1:300) 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区域地质构造图(1:200000) 4.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 5.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图 6.XXX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关于汇金支道以西、工业水厂项目以北地块规划设计条件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述 发表时间:2018-07-31T12:45:23.313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0期作者:朱冬[导读]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不过至今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理论方面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 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不过至今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理论方面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地质风险评估主要内容,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建议 我国复杂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频繁发生的地震活动和极端气候,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是导致了我国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源头上把好防治关,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概念和特点 1.1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概念 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未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对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在对未发生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对尚未发生但是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造成的损害程度的严重性,也就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具体的方法是先要分析出地质灾害对该地区造成的危害程度,接着在此分析的结果上进一步的评估地质灾害所造成的预期损失。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内容则主要是对地质灾害的灾害等级规模、造成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环境的破坏程度、评估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具体损失等。无论是对未发生的地质灾害评估还是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评估,其目的都是为了具体反映出地质灾害的特点以及破坏程度,为相关部门的规划、部署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特点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对于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要求相关人员具有科学、严谨以及负责的态度;一般来说,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在可行性报告研究之后开始进行,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破坏程度进行研究评估工作,为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科学可行的依据,同时,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要和工程项目相一致,以便于更好的工作。由于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之前,便要先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因此,对于该地区的资料比较匮乏,所以属于风险性评估工作。。 2 地质风险评估主要内容 2.1 基础条件评估 首先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评估,针对区域中地层岩性和地形条件以及地质构造等多个方面完成评估,从而为风险评估提出更为真实的资料。其次对气象水文条件进行评估,而气象水文条件直接影响地质灾害,在出现地质灾害时,常常会发生降水和水位变化,而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条件为暴雨中心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因此必须加强气象水文资料的有效收集与研究,从而为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最后对工程与人类活动进行评估,大量资料证明,工程和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所以必须加强工程与人类活动评估。 2.2 历史地质灾害评估 历史地质灾害的评估是地质灾害评估主要内容之一,其不仅可以对历史出现的地质灾害特点完成阐述,还能够为当前地质灾害评估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要对地质灾害种类和数量及规模进行评估。其次要对灾害的强度进行评估,针对评估地区中地质灾害和灾害发生时导致生命财产损失等一定要明确,完成评估地区中相关历史地质灾害程度具体说明,从而满足风险评估对于基础性资料的要求。 2.3 潜在威胁评估 潜在威胁评估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部分,其可以决定风险具体大小。一般状况下,潜在的威胁多大而风险就多大。其一要对潜在载体进行评估,主要包含灾害类型和规模以及发生条件等,而地质灾害的评估前提为潜在灾体评估。其二是受灾体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具备受灾体,其中承受灾体能力和危害评估作为受灾体主要评估内容。 3 进行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以及相关建议 3.1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实际结果,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制定出方案来防治地质灾害。这一个防治方案的制定不仅需要强调防治的重点要求,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详细的了解,并且根据该区域地段当中发生的灾难的种类、级别等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防治措施以及建议。为了确保以后的防治工作能够正常的开展,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指导方针与防治标准。 3.2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1)对于滑坡。防止滑坡带来的摘要,首先需要考虑到避让,当无法绕过滑坡区域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滑坡的规模大小、类型以及其他的主要原因,在防治上采取滑坡体的更改、挡土墙设施的设置以及排水系统等有效措施,在深挖方作业的时候,尽量避免在滑坡体的前缘部分进行。 2)对于崩塌。其一,要及时的处理崩塌部位或者是有可能出现崩塌现象的区域,防治为日后的工作开展带来隐患;其二,要治理不稳定的后壁陡边坡,防止继发崩塌带来的威胁。假如项目建设工程施工当中包含了切坡高度较大的、并且量大的挖方工程,需要对潜在的危险进行密切的关注。而针对实际的建设项目,则需要根据治理规范进行实际的防范。 3)对于斜坡不稳定。针对一些区域当中的沟谷较深,会有可能有高陡边坡出现。因此在工程施工建设进行是,需要采取将路基段更改为高架桥、适当的进行侧移等方式尽量的避开高陡边坡。如果遇到的高陡边坡无法进行变更避让,则需要在施工方法上主要到安全坡比与坡型的设置、严格控制开挖深度、进行加固等等方法确保其稳定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 前言 1.1 任务由来 为加快新华区经济建设步伐,确保经济建设用地需求,改善青龙镇人民生产生活居住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新华区人民政府规划在青龙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受新华区青龙镇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对该青龙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该项目分为三个居民居住区:柏树湾新村、罗塘新村、十一队集中居民点。 1.2 目的、任务 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对拟建项目用地地质环境条件和现有地质灾害调查,作出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遭受、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达到有效保护建设项目的安全运行,从源头上减轻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具体工作任务和要求如下:(1)在充分收集利用区内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查明评估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 (2)全面查清评估区范围内地质危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和特征,并对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对该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

(4)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并对规划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 (5)根据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害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建议。 1.3 评估工作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 (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3)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4)川国土资发[2005]116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 2 评估工作概述 2.1 工程项目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交通 青龙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该项目分为3个居民居 住区:柏树湾新村、罗塘新村、十一队集中居民点)位于青龙镇,青龙镇 内村村有道路相通,3个集中居民点均有村道相通,交通极为便利。

锦绣家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锦绣家园地质灾害危险 性评估报告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锦屏县锦绣家园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 二0一三年十二月 锦屏县锦绣家园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估报告 (三级评估) 报告编写: 审核: 总工程师: 黄远成 队长: 杨宗文 编写报告单位: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 编写报告时间: 2013年12月 目录

附件: 1、资质证书 2、委托书 3、审查意见 4、备案登记表 附图: 1、贵州省锦屏县县城锦绣花园建设用地环境地质图,比例尺:(1:500); 2、贵州省锦屏县县城锦绣花园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比例尺:(1:500); 3、贵州省锦屏县县城锦绣花园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剖面图,比例尺:(1:500)。

前言 第一节任务由来 为实施锦屏县县城建设,撤除老旧建筑,合理开发县城,提高人民群众居住环境质量,锦屏县针对部分老城区进行拆迁改造,以建设设施完善的居民住宅楼。为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及建成后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锦屏县开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特委托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对锦屏县锦绣家园住宅楼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第二节评估工作依据 ①; ②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③; ④项目委托书; ⑤贵州省锦屏县锦绣家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附《锦绣家园选址地形图》,比例尺:1:500)。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第21卷第5期 2012年10月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Vol.21No.5Oct.2012收稿日期:2011-11-07;修回日期:2012-01-15 基金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11FY110100);中国地质调查局(1212011120097) 作者简介:齐信(1983-),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与GIS 应用研究.E- mail :qx_cdut@126.com 文章编号:1004-4574(2012)05-0033-08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齐信1,2,唐川2,陈州丰1,邵长生 1(1.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23;2.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 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进 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区域上预测、预防地质灾害,对城市规 划和工程选址,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风险的定义、地质灾害 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的方法、 类型及评价模型与实施,最后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向。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危险性评价;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f geohazards risk assessment QI Xin 1,2,TANG Chuan 2,CHEN Zhoufeng 1,SHAO Changsheng 1 (1.Wuhan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Wuhan 430223,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Geoenvironment Protec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Geohazards risk assessment i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risk regions to suffer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and the loss induced by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It is a research subject possessing highly realistic significance.Regional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urban planning ,engineering siting ,and realiz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environment.The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geohazard risks as well as the contents and presents research situation of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On the basis of these works ,the methods ,types and models of geo-hazard assessment were summarized.In the e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geohazard assess-ment were discussed and prospected. Key words :geohazards ;risk assessment ;hazard assessment ;assessment model 地质灾害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耦合体,是自然因素或者社会因素引起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 种灾害的总和, 比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都属于地质灾害。由此引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概念及其相关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风险可能性的一门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重的交叉学科。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一项有力的防灾减灾非工程性措施,从点、面、区上评价、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针对性的采取预防、避让、治理为主或者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和部署相关工作,为国家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更加有利于对现在或未来城市规划和工程选址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开展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三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三篇 篇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姓名签名 职责 报 告 编 写 审核 项目负责 总工程师 总经理 前言 第一节评估任务来源 XXXXX北侧政府备用地位于XXXXX南东麓坡脚地带,原为东湾采石场

废弃后的山体缺口,采石场的采掘面延伸长度约960m,最大高度达137m,坡度40~70°,因山体缺口下部平整后作为政府备用地,现正在建设大百汇高科技工业研发基地,山体缺口西南角为东部沿海高速施工隧道口。由于采石场的边坡高陡,坡面上有危石分布,边坡顶部为松散的土层,每年暴雨季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崩塌,为保证坡脚建筑工程的安全,以利今后进行政府备用地的开发,开展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势在必行,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69号)以及《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要求,XXX 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决定对XXXXX北侧政府备用地边坡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0XX年7月21日,XXX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直属分局委托XXXXXXXXXXX对XXXXX北侧政府备用地边坡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见委托书)。 第二节评估工作依据 一、法规和政策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35号),20XX年5月12日;

2、广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XX年7月25日; 3、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20XX年11月19日; 4、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69号),20XX年3月25日; 5、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XX]63号),20XX年4月16日; 6、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XX]237号),20XX年10月10日。 二、评估技术依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XX年3月25日; 2、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20XX年10月10日; 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综合勘察规范(1:50000)》 (GB/T14158-93),1993年; 4、《地质灾害勘查指南》—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滑坡风险评估报告

xxxxxx永红村沙石坡滑坡风险评估报告 目录 一、项目概况 (2)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概述 (3)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义 (3) 2、社会稳定风险形成原因 (5) 3、评估主体 (6) 4、社会风险评估工作要求 (6) 三、项目风险评估 (11) 1、项目环境评估 (11) 2、项目建设安全评估 (17) 3、财务经营风险评估 (22) 四、其他风险评估 (30) (一)风险类型 (30) (二)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分析 (32) (三)风险防范措施 (34) (四)评估结论 (35) 五、结论 (36)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xxxxxx永红村沙石坡滑坡 2、项目建设单位:xxx土地矿产资源储备中心 3、拟建地点:xxxxxx永红村 4、治理任务由来:2013年7月连续降雨,诱发xxxxxx永红村沙石坡后缘山体多处开裂、变形,山体斜坡已经发生了局部滑移,以致斜坡上一间民房倒塌。整个斜坡处于临滑状态,严重威胁滑坡前缘的新建住宅小区、G210国道和斜坡上当地居民,合计居民约400多户1900多人,G210国道250米长,威胁财产5000万以上。目前,滑坡体中后部变形明显,裂缝极为发育,且中后部坡面坡度较陡,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滑坡有发生局部和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灾害一旦发生,将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及通行安全造成严重损害,从而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xxx土地矿产资源储备中心委托贵州有色地质工程勘察公司编制《xxxxxx永红村沙石坡滑坡勘查与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下称“可研报告”),可研报告先后递交给贵阳市国土资源局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评审,于2014年12月22日通过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见附件“可研报告专家评审意见书”),在此基础上,xxx土地矿产资源储备中心于2015年1月委托贵州有色地质工程勘察公司(详见《委托书》)根据贵州省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的相关要求编制《xxxxxx永红村沙石坡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