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和文化寻根

合集下载

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

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

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常常会进行寻根问祖的活动,以及寻找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髓。

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够重新审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寻根问祖是指人们在春节期间通过拜祖、祭祖等活动,来了解和纪念自己的祖先。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传统之一,代表着人们对家族血脉、亲情和传统价值的关注。

人们会回到自己的故乡,踏上寻觅祖先的旅程。

他们会拜访家族的祖坟,认真整理祭祀的仪式,感恩祖先的恩德,并祈求祖灵庇佑整个家族的安康和兴旺发达。

这种寻根问祖的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后代的家族观念和传统意识,让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和继承先辈的智慧和品德。

除了寻根问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人们寻找传统文化的活动。

这主要体现在春节期间的庙会、灯会和民俗表演等传统传统文化活动中。

庙会是集市的一种形式,汇集了各种传统手工艺品、食品、娱乐项目等。

参观庙会不仅可以体验到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能够品味到传统的美食和娱乐。

灯会则是春节期间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会在街道、庙宇等地点悬挂各种红灯笼以庆祝新春的到来,夜晚赏灯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活动。

此外,传统的舞龙舞狮、杂技表演等也是人们寻找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些活动不仅使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气氛,更能够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是春节期间活动的重要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停留在过去。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每年春节期间,电视台和广播等媒体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联欢晚会、文艺演出等。

这些活动让更多人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同时,网络等新兴媒体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在线直播、参与线上互动等方式来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一种追寻和传承。

春节期间的寻根溯源之旅

春节期间的寻根溯源之旅

春节期间的寻根溯源之旅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会通过走亲访友、观看烟花爆竹等活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庆,更是一次寻根溯源之旅。

他们利用这个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或祖籍地,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重新认识自己的根。

寻根溯源之旅是一种对个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追寻。

在这样的旅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和亲友交流来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和传统文化。

这种经历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了解,更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确认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这样的寻根之旅通常从家族历史的研究开始。

通过调查家族族谱、寻找祖籍地等方式,人们可以还原自己的家族历史,了解祖辈们的奋斗和付出。

这样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一个人的研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一旦确定了祖籍地,人们就可以动身前往寻根之旅的目的地。

走进祖籍地,置身于自己祖辈生活过的土地上,人们会有一种独特的情感连接和心灵触动。

这里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传统习俗等都能为人们提供更加深入的了解。

寻根之旅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亲友的交流。

回到家乡,人们可以与亲人、亲友共聚一堂,倾听长辈们讲述的家族故事,了解他们所经历的岁月沧桑和丰功伟绩。

同时,也可以与同辈亲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共同探讨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旅程中,人们还可以参观祖先曾经居住过的房屋、墓地等地。

这些地方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参观它们可以让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祖先们的辛劳和努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进一步了解家族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

寻根之旅不仅仅是对个人身份认同的追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亲身经历和亲友交流,人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这种体验能够让人们更加自豪和自信地面对当下的生活,也能够将这种自信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代。

总之,春节期间的寻根溯源之旅是一个寻找个人身份认同和对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机会。

传统节日与文化遗产的关系

传统节日与文化遗产的关系

传统节日与文化遗产的关系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重要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与仪式来纪念与庆贺。

而文化遗产则代表着一个民族或社会所创造的,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传统节日与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首先,传统节日是文化遗产的载体。

无论在什么时代,人们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庆祝方式,自然成为了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来表达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些庆祝活动的积淀与延续使得传统节日成为了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其次,文化遗产塑造了传统节日的独特性。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起源、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

这些传统节日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凝聚着一个社会的共同认知和集体记忆。

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方式通过传统节日的举办来体现,从而使得传统节日拥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正是因为传统节日承载着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魅力,使得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愈加保护与传承。

另外,传统节日与文化遗产相互传承推动着彼此的发展。

传统节日的举办不仅使得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与保护,同时也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再创造提供了实践平台。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与认知逐渐加深,对于传统节日的热爱与参与也不断推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

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也为传统节日的举办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与资源。

传统节日与文化遗产的相互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彼此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最后,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共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和谐发展。

一个社会的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

传统节日的举办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得以充分展现和保护。

每个传统节日都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其活跃的庆祝活动和各类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的和谐共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传承

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传承

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传承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特定时期里举行的一系列活动,涉及到宗教、历史、民俗、习俗等方面。

这些节日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传递着一种特定的文化底蕴,并且在代代相传中得以传承。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文化传承传统节日通常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在庆祝节日的活动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展览、表演、游行等形式来展示和传递历史文化的重要元素。

比如中国的元宵节,人们会举行灯会、舞狮等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道德伦理教育传统节日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时机。

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人们会传承和弘扬一些道德伦理的观念,如孝道、友爱、感恩等。

这些观念通过宣讲、故事、传说等方式得以传承并深入人心。

例如中国的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提醒人们尊敬祖先、瞻仰先祖的重要性。

3.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往往与一些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音乐、舞蹈、戏曲等。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表演和欣赏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保护和传承着这些传统艺术的精髓。

比如印度的哈利·民众节,人们会表演印度古典音乐与舞蹈,展示印度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传统节日的传承方式传统节日的传承是对文化底蕴的一种延续,常见的传承方式有以下几种:1.口述传承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往往通过口述来传承,长辈将相关的历史故事、庆祝方式等口耳相传给后代。

这种传承方式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让后代了解和体验节日的文化底蕴。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长辈会向晚辈讲述相关故事,传承节日的历史文化。

2.民俗活动传承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方式。

人们通过参与庆祝活动,学习和传承相关的民俗习惯和礼仪规范。

例如韩国的秋夕节,人们会一起包饺子、观赏秋夕赏月等,将传统的风俗习惯传承给下一代。

3.书籍与媒体传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也通过书籍和现代媒体得以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回归本源与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节日回归本源与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节日回归本源与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扎根于人民心中,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部分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纯粹性与独特性。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回归传统节日的本源,重拾文化自信,以此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回归传统节日的历史根源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春节到端午节,从中秋节到重阳节,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历史的长河之中,节日的本源被人们所遗忘,习俗的含义逐渐模糊,节庆活动的原汁原味正在逐渐消散。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传统节日的本源,积极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只有通过回溯历史源头,重塑节日传统,才能让传统节日重焕生机,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慰藉。

二、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的对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需要与当代生活相对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引领和社会凝聚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借鉴现代化的理念和方式,使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适应人们日益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

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举办线上互动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其次,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可以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结合时尚秀场、艺术展览等方式,展示传统服饰、传统乐器等文化遗产,引导年轻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文化自信与传统节日的关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而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回归本源,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节庆活动弘扬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三、美食文化
天津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小吃和菜肴都是其独特的代表。狗不理包子、耳朵 眼炸糕、麻花等都是经典的天津小吃,以其美味口感和独特风味吸引了无数人 的味蕾。同时,八大碗、炒带子、津门烤鸭等菜肴也以其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美 味的口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腊八节、祭灶节、送穷节等都有独特的习俗。其 中,腊八节时人们会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避灾;祭灶 节则是为了感谢灶王爷的保佑,祈求来年丰收安康;送穷节则是为了送走穷鬼, 迎接财运,寓意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这些节日习俗反映了天津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天津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 们应该从多个方面积极探索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以使它在现代 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天津,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具有丰富 多样的民俗文化。本次演示将就天津民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与发展、传承与创 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特点
1、兼收并蓄的多元性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北方、本土与外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这种多元文 化的特点在天津民俗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天津的民俗文化既有中原地区 的传统元素,又有北方地区的特色元素,更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元素。
二、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历史积淀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是古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也是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天津成为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时,天津自明代建城以 来,历经数百年沉淀,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天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近 代以来,天津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涌入,这使得天津的民俗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

寻根问祖,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寻根问祖,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寻根问祖,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寻根问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对祖先、家族、故土、文化等方面的追溯和探究。

以下是一些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1.祭祖:在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按照传统的礼仪和方式进行祭祀活动。

祭祖既是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2.拜大老爷:这是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信仰活动,人们会前往庙宇或涂鸦中的大老爷庙进行拜祭,祈求安宁和保佑。

3.传统节日庆祝: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人们会在这些节日里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狮、放烟火、吃团圆饭等。

4.书法、绘画、剪纸等文化艺术活动:这些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练习,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承精神。

总之,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清明节祭祖与寻根的重要意义

清明节祭祖与寻根的重要意义

清明节祭祖与寻根的重要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法定节假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悼念祖先并进行祭祀活动。

除了祭祀祖先,清明节还被许多人用来寻根问祖,寻找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渊源。

祭祖与寻根在人们心中体现了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分别从祭祖和寻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祭祖的重要意义祭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仪式活动,通过祭祖,人们追忆先祖的丰功伟绩,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祭祖不仅仅是对祖先的尊重,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家族传统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祭祖的几个重要意义:1. 传承家族文化:祭祀活动促使人们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传递家风家训,弘扬家族的道德伦常,使后代能够了解并继承家族的传统。

2. 强化家族凝聚力:祭祖活动有助于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亲密感,增强家族凝聚力,维系家族的稳定和和谐。

3. 尊重祖先,感念历史:祭祖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感激,也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

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能够认识到祖先们对家族、社会的贡献,更好地理解和珍惜现在的生活。

4. 弘扬民族传统:祭祖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祭祖,人们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寻根的重要意义寻根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自己家族的历史来源和渊源,了解自己的族谱、家族史,以及家族的发展变迁。

以下是寻根的几个重要意义:1. 增强民族认同感:寻根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的民族血脉和文化渊源,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

2. 建立家庭传承:通过寻根,人们能够对家族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家族的传统、家规家训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传承意识,让家族的发展薪火相传。

3. 寻找亲情纽带:寻根活动让人们通过寻找远亲近邻,建立起更为紧密的亲情纽带,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和联系。

4. 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寻根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提升个人和家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守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和文化寻根【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的诗歌: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元宵节的诗词: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上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清明:【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的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冷暖空气经常在此地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纷纷细雨,寂寥萦怀,来来往往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群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容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

逝者已去,生者痛断肝肠,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

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

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酒肆。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凝固成了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端午节诗选【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乙卯重五诗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节诗词选【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月的团圆唤起亲人的团圆,中秋的月下,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奔突于旅途,去享受团圆和美的天伦之乐。

《水调歌头》(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重阳节补充中国其它传统节日:【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

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

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腊八节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花朝节:四、评节日这么多的节日,对中国人的意义用一个字来概括是?1、期待,因为过节是让人很期待的,期盼节日的到来,可以休息玩耍2、好,因为他们都有意义,春节是除旧迎新,是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和希望,清明是怀念亲人,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节的登高。

3、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很美的,视觉上的美:春节的中国红,清明的烟雨弥蒙,端午节色彩绚丽的龙舟,中秋节的皓月,重阳节的聚会插满头,七夕节的浪漫,都画在人们心目中。

味觉上的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让人回味无穷。

4、根,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根,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超越了政治和地域的界限,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情感:如对亲情和对团聚的歌颂和渴望。

世界华人华侨十分重视传统节日,总是自发组织起来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他们是把传统节日当作一个寄托民族情感、体验民族认同感的机会。

海外华人也希望把这种传统带给自己的子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有人说:民族文化的完整是一个国家在抵挡侵略、分裂时的强有力武器,而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工具。

5、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按照二十四节令来安排生活和农事的中国人,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都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精神延续。

它提醒我们季节的转换、强调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的完美的时刻作为自己的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把完满、和美作为一种境界,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传统节日唤起亲人的团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奔突于旅途,去享受团圆和美的天伦之乐,也把它作为一种团圆团聚,凝聚亲情的契机。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亲情、友情,团结社会能量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这些传统节日,给我们最根本的感觉就是“和”,就是亲情,就是凝聚,这些东西应该发扬光大。

人与世界的和谐: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超越了政治和地域的界限,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情感。

它已经融入了所有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练习1:将下列四个语句组成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1)只有到了元宵这一晚,可以不分男女一同玩乐,大家赏灯。

(2)到了近代,男女之防,日渐“开禁”,这也许就是元宵在近代受到冷落的原因了。

(3)因为古代的所谓“闺秀”,平日是不许踏出“闺门”的(宋代礼教最严,尤其如此)。

(4)元宵是古代百姓喜爱的节日,尤其受妇女欢迎。

A.(1)(2)(4)(3)B.(4)(3)(1)(2)C.(3))(4)(2)(1)D.(2)(1)(3)(4)2: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问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学们都很熟悉这首诗吧?你知道诗中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吗?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活动?你还知道有关这个节日的哪些风俗活动?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