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传承的价值与意义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代表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意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寄托情感、传递情谊的方式,更是激发和维系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传统节日的传承,有助于促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

二、传承面临的问题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逐渐式微,传统习俗和活动变得单调而生硬。

其次,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许多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知。

再次,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新兴的节日和消费形式。

三、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瑰宝,我们需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一方面,要积极保护和恢复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例如,举办传统节日的文化展览、庙会和民俗表演,让人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传统节日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和兴趣。

例如,通过互联网和新技术,推动传统节日的数字化和虚拟体验,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四、教育与传播的重要性传承中国传统节日需要注重教育与传播的重要性。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教育,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教育部门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传统节日的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庙会、传统工艺品展览等活动。

同时,媒体和社会组织也要积极参与,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宣传和推广传统节日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五、国际交流与对外传播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与价值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这些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与价值。

一、寓意传承与家庭团聚中国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与感恩,体现了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尊敬和爱。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返乡与亲人共度佳节,表示对家庭的忠诚和责任。

中秋节也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在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共享美食,赏月,互相问候。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加强了亲情的纽带,弘扬了家庭中重要的价值观。

二、尊重历史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节日深植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着丰富而深远的价值观。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人民祭扫祖先和纪念先烈的日子,体现了对故人的尊重和思念。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同时也是为了驱邪、健康和庇佑的节日。

这些节日传统的庆祝方式和活动激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促进了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传播。

三、凝聚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可以凝聚人们的团结与友谊,增进国家认同感。

国庆节是中国人民庆祝祖国成立的日子,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展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这些庆祝活动让人们共同分享喜悦和自豪,增强了对祖国的归属感和归属责任感。

四、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示与传承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展示平台。

例如,中国的舞龙舞狮表演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庆祝活动,它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元宵节的灯笼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妙和创意。

这些庆祝活动和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保持活力和影响力。

总结: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体现在寓意传承与家庭团聚,尊重历史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凝聚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以及展示与传承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等方面。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纽带,也是激发人们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的有力工具。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与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与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与现代价值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

其中,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既有宗教信仰、历史纪念、农事活动、人情往来等多种方面的意义。

1. 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许多形态和意义,都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神活动。

此外,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内涵。

2. 历史纪念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起源于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伟人的纪念日,因此也具有历史纪念的意义。

例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中秋节则是为了祭拜月神嫦娥。

3. 农事活动方面中国传统节日的很多形式和意义,都与农事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春节是农历新年,传统的农历历法是以太阳周期和月亮周期结合为依据的,所以每个节日都与农业有关。

此外,重阳节、冬至节等也是中国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日。

4. 人情往来方面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一种节日,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情往来的方式。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相互拜访,互送礼物,共同庆祝这个节日,增强了亲情、友情、商祺,激发了人们的深层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1. 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节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中华文化的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繁荣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宣传的主旨。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知名”和“国家特色品牌”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宣传的重要目标。

中国传统节日在宣扬中华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国人自信的文化底蕴,成为重建中华民族自信的展示窗口。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1000字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些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它们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节日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自身文化的视听交互平台,可以塑造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从而强化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春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不仅代表着新年的开始,还寓意着新生、希望和团圆。

人们在春节期间不仅能够感受到家人团聚的快乐和充满祝福的氛围,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食品、节日习俗都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增强代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社区关系,还有助于缓解疲惫、调整心情、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春节期间,人们盼望团圆亲情、互相拜年送礼,这些传统习俗可以增加社会热情和社交活力。

端午节则是中国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的象征,粽子和龙舟赛是这个节日的经典元素,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寓意了如何团结协作,迎接挑战并战胜困难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来增强归属感和家庭感情。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在广大民众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与现实意义。

保护和传承这些节日文化,弘扬精神内涵,继承民族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和认同感,营造稳定和谐社会氛围。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与意义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更蕴含着深刻的内在价值与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

一、春节:团圆与祈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为热爱和传统的时刻。

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寓意着亲情和团圆。

两个字的“年味”,浓浓的传达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祝福。

除夕的除夕祭祖活动以及春联、贴福字等传统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先的敬意和希望。

此外,烟花爆竹的声响在除夕夜达到高潮,寓意着通过驱逐邪恶,迎接幸福和吉祥。

二、清明节:感恩与追思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节日,旨在缅怀和感恩祖先。

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并在墓地周围美化环境,烧纸并放风筝等追思活动。

清明节也是赏花的好时机,许多地方都会举办踏青赏花活动。

清明节的内在意义不仅仅是对故人的怀念,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思考。

它提醒人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尊重先辈的劳动和智慧,并为后代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三、端午节:勇气与团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龙舟比赛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节日源于中国古代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也被称为重阳节。

龙舟比赛、赛艇、吃粽子等习俗成为了端午节的标志。

端午节传承着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和勇敢的精神。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众人团结一致击退瘟疫的传说,让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勇气和团结的力量。

同时,吃粽子和挂艾叶等习俗也寓意着驱邪和保平安。

四、中秋节:家庭与团聚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也是对丰收和感恩的庆祝。

在这一节日里,中秋月亮最圆,人们会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和猜灯谜等活动。

中秋节的内在价值在于强调家庭团聚和感恩的重要性。

无论身处何地,亲人间的思念和怀念将促使人们回到家庭的怀抱。

中秋节也是赏月的时刻,月亮象征着团圆和圆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五、重阳节:敬老与爱老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尊老和敬老节日,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分析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分析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分析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重要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是否被人们所忽视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传统节日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可以与家人、亲友团聚,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

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忙碌,人们往往忽视了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而传统节日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人们重新关注和珍惜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其次,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例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等,这些习俗都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在现代社会,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冲淡和遗忘的风险。

而传统节日则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人们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此外,传统节日也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以共同的庆祝活动为纽带,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例如,美国的感恩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与家人朋友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同时也会与社区一起开展慈善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共同的庆祝和行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化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日益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逐渐减弱。

而传统节日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让人们重新感受到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最后,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往往缺乏放松和休息的机会。

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传统节日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春节、中秋节还是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对年龄的尊重以及对家庭的关怀。

传统节日既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表现。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一、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可以回顾历史、缅怀先辈,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年兽的习俗,如今已经发展为一个庆祝新年、团圆亲情的节日。

它代表着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二、传统节日的社会意义传统节日不仅是一个时刻让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美食的机会,更是加强社会团结、增强人们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相互拜访、互相祝福,这种互动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此外,传统节日也是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纽带。

人们通过节日庆祝活动的组织,加强了邻里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传统节日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它是文化民族认同的象征。

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传统节日往往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表演、民俗活动和习俗传统,这些元素呈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例如,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包括赏月、吃月饼、赏中秋灯笼等,这些活动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

四、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传统节日是一所活动的大学堂,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家庭和谐、团队合作、尊重长辈等美德的重要性。

同时,传统节日还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环节,通过庆祝活动可以向年轻一代传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与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与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与现代意义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影响力,有的甚至变成了商业化的工具。

因此,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现代意义,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节日往往与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先贤思想等紧密相连。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中国古代的除夕风俗,承载着祭祖、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等传统习俗。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有着包粽子、赛龙舟等特色活动。

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和娱乐,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礼仪道德的培养。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弘扬民族团结和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传统节日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促进各民族交流和认同的纽带。

例如,中秋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团聚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人们都会通过赏月、品尝月饼等方式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端午节的龙舟赛则是汇集了各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成为一种文化盛宴,加强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第三,中国传统节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中华民族有着崇尚和平、尊重长辈、重视亲情、崇尚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念。

传统节日是这些价值观念的载体和传播渠道。

例如,清明节是祭扫先人的重要日子,提醒人们要铭记祖先、尊敬长辈,弘扬家庭亲情;重阳节则强调尊老爱幼,崇尚孝道。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和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和传承传统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节日面临着被商业化和伪民俗的问题。

商家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各种促销活动,使得一些原本纯粹的传统节日变得功利化和物质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责任编辑:曾老师【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

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

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

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

笔者下面以这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1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

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

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

“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

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

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1.2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月亮、大地及除此之外的自然物。

《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粽女)”,端午节采棕叶、包棕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

在中秋时节,古代贵族和文人学士会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无论是祭月还是赏月都体现了对月亮的崇拜。

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崇拜。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

原始先民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这正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

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的重要内容。

”1.3中国传统节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中国长期处在宗法制社会形态下,在宗法制度下,人们重血亲人伦,讲究礼教德治、长幼尊卑、贵贱有别。

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一系列要求在传统节日中找到了很好的依托。

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把人置于血亲人伦中,体现出一种“人道亲亲”。

《礼记·大传》中这样解释“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家族就以血亲人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了。

无论是祭祖、扫墓,还是拜月、登高,都有严格的仪式,崔提《四民月令》是这样形容春节祭祖的:“正月之朔,是为正日。

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通过一系列固定仪式,实现了“尊尊”——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并且这种等级差别也与血亲人伦有关。

通过传统节日中的血亲人伦纽带,尊尊与亲亲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会实现了从“家天下”到“国天下”的过渡,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2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2.1精忠爱国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

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

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渊源,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

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2天人合一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协调外,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正如《易传·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乐趣,发现真义。

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了,唯独亲近自然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2-3贵和尚美“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

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动在头一年进入腊月(夏历十二月)就已开始,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

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合”与“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

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

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

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

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

3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般而言,消极的习俗总是流传不久,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体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

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一人有难,众人帮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国祭祀祖先及在异国、异地的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节日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

3.2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在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玩秋等活动中,人们放松心情,找回童真,发现乐趣。

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当今世界,科技与工业日益发达,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再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益冷漠、势利等。

现在当我们重新对照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与自然、人际问的和谐关系时,应该受到启迪。

所幸的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变化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特意将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提上日程,这是对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

3-3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中国传统节日中无论是亲近自然(如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等)还是渴望团圆(如吃饺子、月饼等)的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论述了各种形态的美,书中特别有一篇文章——《美从何处来》,在这篇文章里,宗自华先生指出美来自于心灵。

笔者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美主要指生命与生活之美,在亲近自然,家人团圆,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体会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爱生命。

并且传统节日中的行为、愿望都发自于内心,充满了感情,因此,即使有时希望不能实现,结局未必圆满,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说法,因为这些行为、愿望来自于心灵,它们也是美的。

4结语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表现为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中原农耕文化曾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过交融互补,也与外国文化进行过几次大的交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具有包融性,而传统节日作为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更应具有包融性。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汇、互撞,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突显,这正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生命力与凝聚力的表现。

笔者相信,在与日前社会上流行的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的交汇、互撞中,中国传统节日定能发挥中国文化惯有的价值整合功能,到达一个新的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