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 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 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 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 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 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 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 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 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 “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 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 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 “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 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 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 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 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 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 好希望之意。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 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 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 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 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 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 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 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 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 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 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 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 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 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 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 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 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 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 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 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 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清明节的习俗
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 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 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 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 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 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 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 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 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 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 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 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 日。
龙抬头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 ”、“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 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 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 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 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 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 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 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谢谢观赏!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 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 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 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 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
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 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 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 精神支柱。
元宵节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节日,并探讨其特点和庆祝方式。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的第一天,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春节围绕着“除旧布新、欢庆团圆”的主题展开。
人们会对家进行彻底的大扫除,以去除旧年的晦气,同时贴春联、贴福字等,以带来新年的好运。
此外,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赏花灯,燃放爆竹等。
红色是春节的主要色彩,象征着幸福、喜庆和祝福。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又称为“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代表着农历年的结束。
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欣赏和制作灯笼,品尝元宵(糯米团子),同时还有猜灯谜和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在农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之间。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拜,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清明节还是踏青和放风筝的好时机。
踏青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而放风筝则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庆祝和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组成龙舟队,背负屈原的精神,在江河湖海中划龙舟,以赛龙舟来表达对屈原的纪念和敬意。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欣赏和赏月,并且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
月亮是中秋节的主要象征,人们会在家中或户外设立临时的月亮观赏点,赏月的同时也会讲述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
除了上述提到的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国庆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传统文化节日(Word可编辑版)
![[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传统文化节日(Word可编辑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cb202aaef8941ea66e05a5.png)
[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传统文化节日(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传统文化节日阅读精选(1):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
阅读精选(2):传统文化节日1、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透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4、寒食节。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7、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8、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能够广为流传。
9、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一、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一年之始,万象更新,在春节期间,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
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
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二、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
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除吃元宵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三、清明节时间: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
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四、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
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放纸龙等,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洗草药水、拴五彩绳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喝雄黄酒等。
五、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等,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六、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观潮(江浙一带)、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
中秋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七、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习俗: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中国主要民俗文化

中国主要民俗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中国主要的几种民俗文化的介绍: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欢庆的节日。
春节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十五天,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和拜年等习俗。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杂技和传统戏剧,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祈福和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人们缅怀先祖的时刻。
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墓扫墓祭拜并整理墓地,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人们还会参与一些与自然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如春游和踏青等。
清明节正值春天,是人们赏花观景的好时机,也是人们欣赏自然美景的时刻。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般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源自于纪念屈原的传说。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包粽子、赛龙舟和挂菖蒲等。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有赏雄黄酒,同时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的牺牲和传播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庆祝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一般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人们祭拜月亮、赏月和吃月饼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会与亲朋好友一起团圆,品尝各种美食,如月饼、柚子和糖葫芦等。
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活动,如赏月灯和玩花灯等。
中秋节是中国人民表达团圆和幸福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敬老和祈福的日子。
一般在农历的九月九日,九月九谐音为“长久”,因此人们将这一天定为敬老和祈福的日子。
重阳节的习俗包括登高、插茱萸、佩艾草和饮菊花酒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大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中的传统节日更是让世界为之瞩目。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介绍: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春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间庆祝,包括了除夕、元宵节等多个节庆活动。
春节是中国人团聚、祭祖、互赠礼物和观赏烟火的时刻,还有狮舞、舞龙、放鞭炮等具有浓厚庆祝氛围的习俗。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农历正月十五庆祝。
这一天,人们在户外赏花灯、猜灯谜,也会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球状食品,象征着圆圆满满的团圆和幸福。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为了辟邪、防疫和祈福。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和插艾草来庆祝。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加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食品,寓意着消灾和平安。
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是古老而浪漫的中国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月饼的节日,人们会一家团圆,赏月,吃月饼。
月饼是一种具有浓厚节日氛围的传统糕点,被认为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一般在农历四月四日或五日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到祖先的墓地扫墓、祭祖、烧纸钱,并且清理墓地。
清明节也是一种感受大自然的好时机,人们会到郊外踏青和欣赏风景。
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既是尊老敬老的节日,也是登高赏秋的好时机。
人们会登高、遥祭、赏菊花,还会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节庆食品。
除了上述列举的几个主要传统节日,中国还有很多其他重要和有趣的节日,如寒食节、冬至、雨水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象征。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加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增强了人们的家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元节
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 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 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关于它的传说,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 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 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 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 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 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 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 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 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 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 是为了纪念屈原
七夕节
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也是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 “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 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这天,是人们吃、 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 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 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 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春节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 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 万象复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它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 统节日七夕节,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 少女,内容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 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有“汉彩女常以七 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 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七夕节已被国务院列入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 情人节”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 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
本是佛教的节日,由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 (即腊月)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 人们还要逐疫。民间大,古人称其 为“宵”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 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全国各地也不尽 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 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 “冷节” 、“百五 节”,在夏历冬至后 一百零五日,清明节 前一二日禁烟火,只 吃食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又称“老人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寒食节的源头,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 四月五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主要是扫墓, 扫墓是慎终追远、 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 已除,天下太平。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 周代
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 “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 有关。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 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 罪,水官解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