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5ed 物理层

合集下载

5G 物理层协议解读

5G 物理层协议解读
发起随机接入,完成上行同步,接入网络。MIB主要信息如下:
pdcch-ConfigSIB1:
Determines a common ControlResourceSet (CORESET), a
common search space and necessary PDCCH parameters.
subCarrierSpacingCommon:
SSB周期内只能搜一个频点,则GSCN在20*70=1.4s内完成搜网,而ARFCN方式需要133.34s,ARFCN方式在NSA架构下可以由
LTE直接告知终端频点,无需盲搜,但在SA架构下这是不可忍受的,只能使用GSCN方式。
MIB消息:信元
Cell search完成后,终端下行时频同步并解调PBCH信道获取MIB消息内容;获取MIB的目的是由此获取其他系统消息,最终让终端
2
10ms 无线帧
9
10
U
D
8
U
3
4
11
D
12
D
5
13
S
14
U
6
15
D
7
16
D
17
S
8
18
U
19
U
9
第一个2.5ms pattern1:
nrofDownlinkSlots:3,下行3个slot,从2.5ms的第一个slot开始数3个;
nrofUplinkSlots:1,上行1个slot,从2.5ms的最后一个slot开始数1个;
CRB27
CRB26
CRB25
CRB24
CRB23
CRB22
CRB21
CRB20
CRB19

LTE下行物理层技术原理

LTE下行物理层技术原理

LTE下行物理层技术目录1LTE下行物理层原理与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帧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映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单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REG资源的映射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块RB分类与映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信道和信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道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道映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下行基带信号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传输信道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信道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下行物理信号与信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下行参考信号DL RS.................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同步信号PSS和SSS.................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广播信道 PBCH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PDCCH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CFICH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HARQ指示信道 PHICH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DSCH ............ 错误!未定义书签。

TTP53118_TD-LTE物理层技术介绍_JXUP

TTP53118_TD-LTE物理层技术介绍_JXUP
信道估计
信道模型与估计
多用户协同
在TD-LTE系统中,多用户协同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和频谱效率。通过多用户协同,可以实现多用户的并行传输和接收,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多小区协同
在TD-LTE系统中,多小区协同可以提高信号覆盖范围和系统容量。通过多小区协同,可以实现多个小区之间的协同工作,从而提高了信号的覆盖范围和系统的稳定性。
多用户与多小区协同
高频段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较宽的频谱带宽,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大容量无线通信。但是,高频段传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号衰减、传输距离受限等问题。
高频段传输
高频段传输的信号衰减较快,覆盖范围较小,需要进行信号强度和稳定性的优化。同时,高频段传输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穿透损耗等问题,以确保信号能够覆盖到建筑物内部的区域。
覆盖挑战
高频段传输与覆盖挑战
05
TD-LTE物理层新技术研究方向
VS
大规模天线技术是指利用多个天线元素在发射和接收端进行信号处理,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频谱效率。
详细描述
大规模天线技术通过在基站部署大量的天线元素,形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信号处理能力,可以同时服务于多个用户,实现频谱效率的大幅提升。此外,大规模天线技术还可以通过波束赋形、空间复用等方式,提高信号质量,增加系统容量。
04
TD-LTE物理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TD-LTE系统中,信道模型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会影响信号的传输和接收。因此,需要研究和建立适合TD-LTE系统的信道模型,以提高信号传输和接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信道模型
由于信道的变化会影响信号的传输和接收,因此需要对信道进行估计。通过对信道的估计,可以获得信道的状态信息,从而进行信号的传输和接收的优化。

高速公路复合通行卡(CPC)技术要求

高速公路复合通行卡(CPC)技术要求
3
4 基本规定
按照《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总体技术方案》(交办公路函﹝2019﹞320 号)文件,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设置ETC门架系统,MTC车辆采用5.8GHz 复合通行卡(CPC)作为通行介质,实现“分段计费、出口收费”。
CPC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收费车道系统与CPC卡间的通信应具备双向认证功能,即CPC卡应验证
收费车道终端设备的合法性,收费车道终端设备也应验证CPC卡的合法 性。双向认证通过后,收费车道系统才能对CPC卡进行写操作。 2. ETC门架系统与CPC卡间采用5.8GHz DSRC通信方式将计费信息和过站 信息写入CPC卡内。 3. CPC卡采用部省两级密钥体系,ETC门架系统及入/出口收费车道系统的 PSAM卡或PCI密码卡应统一装载部级主密钥。 4. CPC卡相关加解密运算采用SM4国产对称密码算法。
高速公路复合通行卡(CPC)技术要求
2019 年 5 月
目录
1 总则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

以太网知识讲座物理层器件

以太网知识讲座物理层器件

以太网知识讲座()——物理层器件以太网知识讲座(3)——物理层器件2010-05-2513:24(天津光电通信产业集团恒光科技有限公司;天津300211)摘要:系统地介绍了以太网的基本要领介质接入控制和物理层标准规范,以太网信号的帧结构、网络硬件设备、网络组成及主要性能,以及以太网信号在PDH、SDH/SONET中的传输等等。

由于以太网中的各种设备必需通物理层接口器件才能与网络传输介质相连,因此本部分主要介绍物理层器件。

关键词:以太网;物理层;接口1物理层器件物理层器件(PHY:Physical Layer Interface Devices)是将各网元连接到物理介质上的关键部件。

负责完成互连参考模型(OSI)第I层中的功能,即为链路层实体之间进行bit传输提供物理连接所需的机械、电气、光电转换和规程手段。

其功能包括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电路,实现物理层比特(bit)流的透明传输等。

通常物理层的功能均被集成在一个芯片之中,但有的芯片也将部分链路层的功能集成进来,如物理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brol)子层的功能等。

其MAC/Repeater接口在10Mbit/s、100Mbit/s两种速率下有10/100MII、100M符号、10M串行和链路脉冲几种模式。

1.1PHY的结构如图1所示,物理层包括四个功能层和两上层接口。

两个层接口为物理介质无关层接口(MII)和物理介质相关层接口(MDI),在MII的上层是逻辑数据链路层(DLL),而MDI的下层则直接与传输介质相连。

以下对四个功能层和两个层接口分别进行介绍。

1.2MIIMII满足ISO/IEC8802-3和IEEE802.3标准的要求,支持以太网数据传输的速率为10Mbit/s,100Mbit/s、1000Mbit/s和10Gbit/s,有对应的运行时钟。

MII接口主要由与链路层之间的端口(MAC-PHY)和与站管理实体(STA:Station Management Entity)之间的端口(STA-PHY)两部分组成。

信捷 Z 系列扩展 BD 板 用户手册说明书

信捷 Z 系列扩展 BD 板 用户手册说明书

Z系列扩展BD板用户手册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资料编号:ZC 02 20210406 3.5目录1. BD板的配置方法 (1)2. BD板精度与相关说明 (2)3. 模拟量输入输出扩展板Z-4AD2DA-A-BD (3)3-1.特点 (3)3-2.一般规格 (3)3-3.外部安装与接线 (3)3-4.输入输出定义号分配 (4)3-5.软件配置 (4)3-6.编程 (5)4. 模拟量温度扩展板Z-3AD3PT-BD (6)4-1.特点 (6)4-2.一般规格 (6)4-3.外部安装与接线 (6)4-4.输入输出定义号分配 (7)4-5.软件配置 (7)4-6.编程 (8)5. 称重扩展板Z-NWT-BD (9)5-1.特点 (9)5-2.一般规格 (9)5-3.外部安装与接线 (9)5-4.称重系统组成 (10)5-5.压力传感器介绍 (11)5-6.模数转换图 (11)5-7.输入定义号的分配 (11)5-8.模块设定 (12)5-9.编程 (13)6. 通讯扩展板Z-NES-BD (15)6-1.特点 (15)6-2.一般规格 (15)6-3.外部安装与接线 (15)6-4.软件配置 (16)7. I/O扩展BD板Z-NXMY-BD (21)7-1.特点 (21)7-2.模块规格 (21)7-2-1 型号说明 (21)7-2-2模块规格 (21)7-3.端子说明 (21)7-4.输入输出定义号分配 (22)7-5.外部安装与接线 (22)7-5-1. 扩展板的安装方法 (22)7-5-2. 输入规格及接线 (22)7-5-3. 输入电源规格 (23)7-5-4. 输出规格及接线 (23)7-6.软件配置 (24)8. 热电偶温度扩展板Z-4TC-BD (25)8-1.特点 (25)8-2.一般规格 (25)8-3.外部安装与接线 (25)8-4.输入输出定义号分配 (26)8-5.软件配置 (26)8-6.编程 (27)9. 编程举例 (28)1. BD 板的配置方法BD 板的配置方法:1)将BD 板正确安装到本体上,BD 板的配置位置如下所示:S/ N: N20140825028MODE: ZG3-30RXINJE2)然后,通过XDPPro 软件进行联机,首先在工程框内右击“PLC1”,然后选择“更改PLC 机型”,给PLC 选型号:ZG3-30,然后在左侧工程栏选择“PLC 配置”-“BD ”(如下图所示):3)选择扩展BD 型号,并配置通道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确定”,然后下载程序,重新上电方可生效。

【人人学-5G技术进阶】华为5G技术培训进阶测试答案(五)

【人人学-5G技术进阶】华为5G技术培训进阶测试答案(五)

【人人学-5G技术进阶】华为5G技术进阶测试答案(五)1、当5G规模建网以后,C波段将作为5G网络基础覆盖层,为今后的Vo5G做好准备O正确O错误正确答案:错误2、UE在移动过程中,根据下行广播波束的变化,gNB可以同时调整上行的波束,实现上行波束跟踪,可以有效的降低上下行干扰。

O正确O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MCS自适应特性,支持自适应选择下行256QAM MCS选阶表和下行64QAM MCS选阶表,可有效提升近点性能。

O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4、F-OFDM英文全称是Flexibl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中文叫灵活的正交频分复用。

O正确O错误正确答案:错误5、5G系统中,载波带宽的两端保护带,必须要保证是对称的。

O正确O错误正确答案:错误6、.上下行解耦中,4T4R比2T2R拥有更好的提升覆盖效果。

O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7、SAN存储:存储区域网络,是一种通过网络方式连接存储设备和应用服务器的存储构架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8、传统IP网络设备复杂,厂商众多,但是各厂商采用标准协议,所以运维人员只需要掌握标准协议即可。

O正确O错误正确答案:正确9、5G应用的多样性需求,更需要通过统一通用的基础设施来灵活适配实现O正确O错误正确答案:正确10、5G核心网部署会采用多层级数据中心的模式,用户面会根据业务需要下沉到网络边缘。

O正确O错误正确答案:正确11、根据NGMN定义, 5G端到端的时延需要小于1ms,但是根据软银的车联网测试,端到端5ms可以满足要求,那分解到承载网的时延是3ms。

O正确O错误正确答案: 错误12、云原生,这个阶段以应用为中心,CT软件进一步锺构,采用更先进的微服务架构,并弓|入容器化部署,使得整个软件系统对外具备弹性伸缩、高可用、敏捷等云原生特征。

0正确O错误正确答案: 正确13、-个用户同时只能接入-个切片。

以太网和现场总线基础知识

以太网和现场总线基础知识

以太网和现场总线基础知识以太网及tcp/ip通信技术在it行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成为it行业应用中首选的网络通信技术。

近年来,由于国际现场总线技术标准化工作没有达到人们理想中的结果,以太网及tcp/ip技术逐步在自动化行业中得到应用,并发展成为一种技术潮流。

以太网在自动化行业中的应用应该区分为两个方面问题,或者说两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工厂自动化技术与it技术结合,与互连网internet技术结合,成为未来可能的制造业电子商务技术、网络制造技术雏形。

大多数专家们对自动化技术这种发展趋势给予肯定的评价。

另一个方面,即以太网能否在工业过程控制底层,也就是设备层或称为现场层广泛应用?能否成为甚至取代现有的现场总线技术成为统一的工业网络标准?这些问题实为目前自动化行业专家们争论的热点。

本文将只就这一问题,从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的技术比较出发,谈谈个人看法。

1.以太网指的是什么什么是“以太网”?以及相关的ieee 802.3及tcp/ip技术? 这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师可能是基本常识,但我们自动化技术工程师未必清楚。

在讨论以太网与自动化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之前,有必要先澄清一下这几个基本术语的含义。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现将有关“以太网”、ieee 802.3及tcp/ip相关的技术背景摘要如下:(1) 以太网:►1975年: 美国施乐(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研制成功[metc76],该网采用无源电缆作为总线来传送数据帧,故以传播电磁波的“以太(ether)”命名。

►1981年:美国施乐(xerox)公司+数字装备公司(digital)+英特尔(intel)公司联合推出以太网(ethernet)规约[ethe80]►1982年:修改为第二版,dix ethernet v2因此:“以太网”应该是特指“dix ethernet v2”所描述的技术。

(2) ieee802.3►80年代初期: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802委员会制定出局域网体系结构, 即ieee 802参考模型.ieee 802参考模型相当于osi模型的最低两层:►1983年:ieee 802 委员会以美国施乐(xerox)公司+数字装备公司(digital)+英特尔(intel)公司提交的dix ethernet v2为基础,推出了ieee802.3►ieee802.3又叫做具有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的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码元传输的速率越高,或信号传输的距离 越远,在信道的输出端的波形的失真就越 严重
实际的信道 接收信号波形
发送信号波形
有失真,但可识别
实际的信道
发送信号波形
接收信号波形
失真大,无法识别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接收端收到的信号波形失去了码元之间的 清晰界限。这种现象称为码间串扰。
2.4 信道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 码分复用
2.4 信道复用技术

复用(multiplexing)是通信技术中的基本概念。
信道 信道 A2 B2 C2 A1 B1 C1 A2
A1 B1 C1
复用
共享信道
分用
B2 C2
信道
不使用复用技术

使用复用技术
好处:共享信道,充分利用信道带宽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数据通信系统
输入 汉字
数字比特流
模拟信号 公用电话网
模拟信号
数字比特流
显示 汉字
PC 机
调制解调器 源系统 传输系统 传输 系统
调制解调器 目的系统
PC 机
输 入 信 息
源点
输 入 数 据
发送器
发送 的信号
接收 的信号
接收器 输 出 数 据
终点 输 出 信 息
地球同步卫星
36000km
端到端 单程 270ms 往返 540ms
地面站
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甚小孔径地球站


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站 小站天线直径往往不超 过1m,造价便宜 小站之间通信需要经过 中央站存储转发
VSAT
地球同 步卫星
VSAT 中央站
数据通信术语

消息(message) ——人能理解的信息 数据(data)——运送消息的实体(消息的表示方法) 信号(signal)——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信号(连续信号)——取值是连续的。一般用一 连串的正弦波或余弦波表示。
数字信号(离散信号)——取值是离散的。一般是一 连串表示0或表示1的脉冲信号。表示不同离散数值 的脉冲信号成为码元

计算机无线传输使用微波这一频段。 电信领域使用的电磁波的频谱
102 104 106 无线电 108 1010 1012 1014 1016 1018 1020 1022 1024 射线 微波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X射线
0 f (Hz) 10
4 f (Hz) 10
105 双绞线
106
107 同轴电缆
2.3.1 导向传输媒体

同轴电缆

50 同轴电缆(细缆)

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早期用于局域网中计算机的连 接,现在已经被双绞线所代替
用于模拟信号的传输,目前应用在有线电视的居民小 区中

75 同轴电缆(粗缆)

2.3.1 导向传输媒体

光缆

利用光导纤维(光纤)传递光脉冲来进行通信。 有光脉冲表示1,无光脉冲表示0

2.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信道——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从通信双方的交互方式分

单向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 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 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 双向同时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 接收信息。


2.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的方法:



举例: 要发送的比特为101011000110111010 将每3个比特编为一组:101,011,000, 110,111,010 采用不同的调制方法来表示这些信号,如用8 种不同的振幅,或8种不同的频率,或8种不同 的相位进行调制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108
109
1010 卫星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光纤
1016
地面微波
调幅 海事 无线电 无线电
波段
调频 移动 无线电 无线电 电视
LF
MF
HF
VHF UHF SHF
EHF THF
2.3.2 非导向传输媒体

微波通信的两种主要形式


地面微波接力通信 卫星通信
地面微波接力通信
信噪比(dB)=10log10(S/N)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香农公式


香农公式指出了带宽受限且有噪声干扰的信道 的极限、无差错的信息传输速率。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C 可表达为


C = W log2(1+S/N) b/s
W 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噪声功率。
第 2 章 物理层
第 2 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3 传输媒体 2.4 信道复用技术 2.5 数字传输系统 2.6 宽带接入技术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物理层主要功能

考虑如何能在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 向数据链路层屏蔽硬件设备和传输媒体的差异



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载波的振幅随基 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载波的频率随 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hase Modulation) :载波的初始相位随 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对基带数字信号的几种调制方法
基带信号 调幅 0 1 0 0 1 1 1 0 0
频率 B 在 TDM 帧中 的位置不变
ABCDABCDABCDABCD

TDM 帧
TDM 帧
TDM 帧
TDM 帧
TDM 帧
时间
时分复用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率 C 在 TDM 帧中 的位置不变
ABCDABCDABCDABCD

TDM 帧
TDM 帧
TDM 帧

导引型传输媒体(有线)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缆

非导引型传输媒体(无线)
2.3.1 导向传输媒体

双绞线:把两根互相绝缘的铜导线并排放在 一起,然后用规则的方法绞合起来

无屏蔽双绞线 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屏蔽双绞线 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
(W是信道的带宽Hz) (码元传输速率的单位:码元/s)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的方法:




用编码的方法让每一个码元携带更多比特的信 息量。 将信号分为2个等级,则1个码元能携带1个比 特信息量 将信号分为4个等级,则1个码元能携带2个比 特信息量 将信号分为n个等级,则1个码元能携带log2n 个比特信息量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香农公式


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 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 传输。 实际信道上能够达到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比香农 的极限传输速率低不少。
2.3 传输媒体


传输媒体:也称为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 指传输系统中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 链路 分为两大类
时分复用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率 A 在 TDM 帧中 的位置不变
ABCDABCDABCDABCD

TDM 帧
TDM 帧
TDM 帧
TDM 帧
TDM 帧
时间

一个周期内所有用户发送的比特形成一个 TDM帧
时分复用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功能特性
定义接口的每一个引脚的功能。
物理层协议举例

RS-232C接口标准

过程特性



各根控制信号线在有序的“ON”(逻辑“0”)和 “OFF”(逻辑“1”)状态的配合下进行的。 在DTE—DCE连接的情况下,只有DTR(数据终端就 绪)和DSR(数据装置就绪)均为“ON”状态时,才具 备操作的基本条件。 此后,若DTE要发送数据,则须先将RTS(请求发送) 置为“ON”状态,等待CTS(允许发送)应答信号为 “ON”状态后,才能在TXD(发送数据)上发送数据。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物理层规程(协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与 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




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 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电气特性 指明电压的范围。如比特0和1分别 使用多少电压表示。 功能特性 描述接口的功能,如定义接口的每 一个引脚的功能。 过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 的出现顺序。

信道——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从信道传输的信号分

模拟信道——传输模拟信号的信道(适合短距 离通信) 数字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信道(适合长距 离通信) 模拟信号如何在数字信道上传输? 数字信号如何在模拟信道上传输?

数字信号在模拟信道上传输


数字信号必须经过调制才能在模拟信道上 传输 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频分复用 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