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2024年《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本

2024年《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本

2024年《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本《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一本深入探讨教育的智慧以及真情的重要性的书籍。

作者通过自身的教育经历和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呼吁教育者重视培养学生的智慧和真情,以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教育环境。

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思考教育的启示,也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首先,本书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智慧。

作者指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

智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包括学以致用的能力,还包括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智慧。

通过培养学生的智慧,可以让他们在面对社会的复杂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本书强调了教育的真情。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关怀和爱护的行为。

教育者应该以真情为基础,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只有通过真情的交流和理解,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

作者通过自身的教育经历,让我意识到教育者应该以真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爱护。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智慧和真情方面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首先,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创造力是智慧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

其次,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可以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情商。

最后,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应该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体的培养,更应该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通过阅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我对教育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智慧和真情的过程。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情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以真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通过智慧和真情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体会《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心得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书心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体会1《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

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

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

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

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在书中诸多的章节中,《教师的解放》这一部分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

书中提到,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

外在的客观原因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等。

主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

肖川博士呼吁全社会从各个层面形成合力来解放教师,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求。

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能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而言说,真的令人感动。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2024年《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文(四篇)

2024年《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文(四篇)

2024年《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书籍,通过探讨教育的智慧和真情,展现了作者对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对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教育的智慧。

作者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且,教育的智慧还包括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作者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其次,这本书还强调了教育的真情。

作者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能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应该是一种关爱和陪伴,通过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育的真情还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用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这本书还探讨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担当的人。

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还体现在对于个体发展的关注上,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教育的智慧和真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

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

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

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

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

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

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

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2拿出搁置了许久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

翻阅此书,看到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关注方法,而存在着忽视方向的倾向。

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的发展,更谈不上对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的关照;老师们对具体的方法更感兴趣,对于理论的学习比较轻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我们教师的发展。

(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精选多篇)

(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精选多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最近,我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

肖博士说: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拜读了这本书,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还是文笔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下面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

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

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

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第二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我发现肖川教授的文笔优美、自然,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从书中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

《教育地智慧与真情》读书体会《教育地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对我触动依然很大,读这样地书总是有一种愉悦感,读肖川地随笔总会有一种亲切感.这本谈教育地智慧与真情地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地说教,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地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地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地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地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地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地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地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地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地理解.b5E2R。

这本书,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缜密地美文,是越看越爱不释手,丝毫没有一点倦怠.看完后感觉进入了一个智慧氧吧,使人心旷神怡,心灵得到真诚地洗礼,思想得到朴实地升华,眼界得到至善地开阔.在优美地文字和广博地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地欲望得到最大地激发.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思考能力地,但是我们通过智者地思考来更好地认识教育.p1Ean。

在中国教育界,肖川地美文可谓几乎“家喻户晓”,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数十万中国一线教师地阅读习惯(刘铁芳语),魅力何在?刘铁芳认为肖川地教育随笔对传统教育学社论体话语模式地突破让人耳目一新,还对传统教育写话语框架地突破拓宽了教育学地视野,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最重要地是,肖川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地生命个体有一种发自内心地深情眷顾.来看看书中地两个话题.DXDiT。

一、教育地方向由谁决定?本书地第一篇文章就是谈“教育地方向与方法”,肖川说“教育地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地,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地,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地,而是由教师决定地.”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地有那么大地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地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地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地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地教育目地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地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地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地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地方向.可我们地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地还是自己任教课程地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地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地),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地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地资本,甚至为了更高地奖学金.在评优评先中、在年度考核中、在职称晋升材料中,我们都常以“任教地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地业绩.可曾有过,我们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地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地心态地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地人,而作为自己地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我们总是怀疑自己地力量,我们总是哀叹身不由己,其实我们可以做到目中有人地,如果我们地眼界放开了,方向也会对了.RTCrp。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体会《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对我触动依然很大,读这样的书总是有一种愉悦感,读肖川的随笔总会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缜密的美文,是越看越爱不释手,丝毫没有一点倦怠。

看完后感觉进入了一个智慧氧吧,使人心旷神怡,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

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

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思考能力的,但是我们通过智者的思考来更好地认识教育。

在中国教育界,肖川的美文可谓几乎“家喻户晓”,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数十万中国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刘铁芳语),魅力何在?刘铁芳认为肖川的教育随笔对传统教育学社论体话语模式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还对传统教育写话语框架的突破拓宽了教育学的视野,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

最重要的是,肖川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的生命个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

来看看书中的两个话题。

一、教育的方向由谁决定?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肖川说“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

教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教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教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教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郑廷跃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这样一段话: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这段话出自的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作者是肖川。

对于肖川博士,我相信,我们很多教师知道他。

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

我阅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我对新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今年我买到了肖川教授的又一部力作《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认真拜读,细细品味,不由得使我心潮起伏,并引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思考。

全书共分为九篇:第一篇《教育的方向》,阐明了教育的方向——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为一个怎么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肖川先生的回答是: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

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当老师的常常更关注方法,而忽视方向的把握。

由于我们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总在埋怨工作的烦琐,总被大量的琐事,杂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在质量监控的严格要求下,我们除了在乎学生的成绩之外,很难再有时间去关注教育的方向,培养人才的目标。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

在《教育的方向》中,肖川先生还对“学会做人”提出质疑:“‘学会做人’也带有对学生的不尊重。

因为‘做人’带有外在化、行为模糊的意味,人成了盛装‘道德’的容器”“所谓的‘学会做人’就是取得成绩不要沾沾自喜,有意外的惊喜不要得意忘形,要学会见风使舵,要戒骄戒躁(其实就是自我贬抑),这样那些不如你的人会觉得你和他们差不多,你就可以免遭嫉恨、免遭诬陷、免糟恶语中伤,如此等等”“‘做人’基本上是面子上的事情,所以与人相处,重要的是不要撕破脸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的自序题为《用一生写三本书》,也就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艺术与趣味》三卷本教育随笔系列。

实际上,肖川老师后来还写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形成了四卷本的系列。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是第二册,这本书对我触动依然很大,读这样的书总是有一种愉悦感,读肖川的随笔总会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缜密的美文,是越看越爱不释手,丝毫没有一点倦怠。

看完后感觉进入了一个智慧氧吧,使人心旷神怡,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

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

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思考能力的,但是我们通过智者的思考来更好地认识教育。

在中国教育界,肖川的美文可谓几乎“家喻户晓”,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数十万中国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刘铁芳语),魅力何在?刘铁芳认为肖川的教育随笔对传统教育学社论体话语模式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还对传统教育写话语框架的突破拓宽了教育学的视野,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

最重要的是,肖川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的生命个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

来看看书中的两个话题。

一、教育的方向由谁决定?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肖川说“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

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

”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

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在评优评先中、在年度考核中、在职称晋升材料中,我们都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

可曾有过,我们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我们总是怀疑自己的力量,我们总是哀叹身不由己,其实我们可以做到目中有人的,如果我们的眼界放开了,方向也会对了。

二、谁来解放教师?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

很佩服肖教授仗义执言,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

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我们多少老师被繁重的教学事务压着,只有工作而没有了个人的生活,年轻老师都忙得没时间找朋友,中年教师没时间照顾家人。

我们一定要过得如此狼狈不堪吗?解放教师,首先要有自我的意识和力量。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

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

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书中的良言佳句非常多,分享我划出的几句,感受肖川随笔的魅力:1、所谓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服膺真理、勤于反思、用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性格。

2、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3、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所以,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

第二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的自序题为《用一生写三本书》,也就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艺术与趣味》三卷本教育随笔系列。

实际上,肖川老师后来还写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形成了四卷本的系列。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是第二册,这本书对我触动依然很大,读这样的书总是有一种愉悦感,读肖川的随笔总会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缜密的美文,是越看越爱不释手,丝毫没有一点倦怠。

看完后感觉进入了一个智慧氧吧,使人心旷神怡,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

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

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思考能力的,但是我们通过智者的思考来更好地认识教育。

在中国教育界,肖川的美文可谓几乎“家喻户晓”,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数十万中国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刘铁芳语),魅力何在?刘铁芳认为肖川的教育随笔对传统教育学社论体话语模式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还对传统教育写话语框架的突破拓宽了教育学的视野,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

最重要的是,肖川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的生命个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

来看看书中的两个话题。

一、教育的方向由谁决定?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肖川说“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

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

”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

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在评优评先中、在年度考核中、在职称晋升材料中,我们都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

可曾有过,我们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我们总是怀疑自己的力量,我们总是哀叹身不由己,其实我们可以做到目中有人的,如果我们的眼界放开了,方向也会对了。

二、谁来解放教师?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

很佩服肖教授仗义执言,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

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我们多少老师被繁重的教学事务压着,只有工作而没有了个人的生活,年轻老师都忙得没时间找朋友,中年教师没时间照顾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