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山水画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山水画欣赏

李可染山水画满山红遍革命摇篮井岗山

黄山图

清漓胜境图李可染的山水画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国画大师李可染影集(13张)立美专师范科学习。1929

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国名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研习西画。1943 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1946 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千岩万壑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北国风光1972年作

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

毛主席词意图设色纸本

1972年作(484万元,2005年11月北京华辰)

万山红遍纸本设色1964年作北京画院藏

苦心经营是艺术家良心所在,这是李可染从艺数十年的经验总结。而《万山红遍》为自己的立论做了最好的脚注。画作取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词意,气势豪迈雄强。1964年创作此画时,正处于李可染大量写生后的理性思索时期,逐渐摆脱写生状态,把写实描绘变为抒情性的写意表现,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是李可染的代表作之一。

韶山1969年作(1624万元,2009年5月北京诚轩)

作于1969年的《韶山》,在李可染《韶山》山水画创作中最早的一幅,也为那个时代的红色文化留下了印迹。

在这幅画中,只见许多人打着红旗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他们不是旅游,而是来瞻仰毛主席故居的,一组穿绿军装,斜背挎包的年轻人正在旧居前举手宣誓。人群中有不少是佩戴红臂章的红卫兵。环境、人物、情景都留下文革初期红卫兵大串联时期的印迹。然而整个画面没有浮躁和喧嚣,而是与大自然和谐的宁静、幽美。画中所表现的树木都是韶山冲具有的品种,不管是什么树种,树干一律笔直这对于全画的虔诚、肃敬的气氛显然起了重要作用。这样的树木形象也见于他同时期的作品如《井冈山》等画,作者在其它作品中,画树木总是把枝干勾得力求丰富,变化多姿,成为他的山水

画中“表情”的重要因素。而在《韶山》、《井冈山》中,那些一律笔直的树,也是一种“表情”,是为着营造一种崇高的氛围而创造的一种绘画语言。

李可染的《韶山》一画,没有高山大壑,而是一种清幽宜人的山居环境。烟岚环绕,清爽湿润。中景与近景、远景树木茂密,相互呼应,有着异常丰富的层次。画家是在题材和画法上都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从不自由中求自由、求丰富、求变化、求节奏、求深厚、求意境、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表现。

这幅1969年创作的《韶山》,16平方尺有余,横幅画面,表现的主题虽然是群众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情景,但画家在处理题材时,有意将整幅画作定位为叙事性的山水画,如实描绘出韶山冲的景象。全画写实而又略带小写意的用笔,使色墨盈润,层次井然。

韶山

革命圣地韶山设色纸本

1971年作(6842.5万元,2011年12月南京经典秋拍)

《革命圣地韶山》这幅画的行文走势,横书、竖写,一律自左起往右行。此种书写体势、款式考究特别,画面层次丰富。若与李可染一生创作的大量山水画比,应该看作是一位山水大师在特殊年代创作的特殊山水画。

我们从《韶山》特别的风格,能够追踪到历代民间艺人组织画面、结构和剪裁自然万象的本领,还可以追踪到民间审美趣味,例如:大胆使用红与绿原色,产生强烈对比;创造爽朗、和暖的情调气氛。韶山,是整个幅面不算很大的山水画,在单纯之中融入了丰富的美学元素,给人以深厚浓烈的美感。这里吸收了古代青绿山水和石窟壁画的装饰意味。展示毛泽东诞生地素朴的农舍造型以及结构美——从屋顶、墙壁到墙基,再到门窗,无不精心刻划,分寸适度,恰到好处,获得简洁、臻丽的整体效果,传达出温馨而光辉的感染力和厚重的历史感。

征镜心1959年作(1.075亿元,2010年11月20嘉德秋拍)

长征镜心1978年作(9856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纸本墨笔淡彩

雁岩一景设色纸本

1962年作(759万元,2011年西泠春拍)

李可染通过写生实践也明确了其自身的艺术道路,并在技术与理论方面屡屡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雁岩一景》是一件了解李可染山水写生观的演变,以及认识李家山水画面貌特征的关键作品。此件于1962年创作完成。从李可染践行山水写生至此,历时数十年,他升华“写生”提出“采一炼十”的创作主张。“采一炼十”中一个“炼”字使得他的山水作品实现了从“写实”到“写意”、从“写生”到“创作”、从“写境”到“造境”的转变;而以“一”到“十”为目的的提炼,则体现了艺术家通过深入观察、灵动表现,在画面中呈现物象本质特征的极致追求。

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的厚黑山峦,时而山体裸露显出坚硬岩石、时而树木葱郁松润欲滴,以及密集错综的礁石、奔涌的溪流等等,正如雁荡山地区沟谷、岩嶂的地貌特征。山峦的前后穿插、阴阳向背以及植被的深浅疏密被表现得丰富微妙,这一切都极见功力。《雁岩一景》体现了李可染山水

画中对山体塑造的饱满、结实、紧凑的特征。而在层层渲染的墨色山林中,处处都有令我们眼前一亮的神来之笔,如近景处表现溪水活脱出挑的“飞白”;“留白”的村落;宛如山体高光、反光的“挤白”以及游移在远山间的氤氲之白,画家巧妙

地制造出强烈的对比,通过几处亮点串联成画面的观赏线索。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造”李可染在画面构成方面倾注了很

大心力,其中期山水画以“正中见奇”为特征,《雁岩一景》即是典型。一股清流从山涧间蹦出,礁石之杂乱令人耳目一新,溪水哗哗之声在人心底激荡。前景处聚落式的房屋也是先生的创举,这种近乎成为李家图式的村落以及奔腾活泼的溪流,或许是对开篇处艺术家提倡的“深入生活改造中国画”的响应,和谐安宁而充满活力的集体生活正是当时时代精神之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