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建筑审美差异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引言:在中西方园林中,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继而影响着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风格。
1、中西方园林建筑相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
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
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中西园林所用材料都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中西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中西方园林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2、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园林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遵循的是柏拉图及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认为只有具体的图形才是美的,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传统、历史和社会风貌。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对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建筑风格和构造上有所体现,更在建筑的功能、意义和象征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构造、建筑功能和象征意义等方面分析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建筑风格上,东方建筑以其注重形式美、注重整体和谐的特点而著称。
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对称、平衡和轻重有致,追求一种动静结合、自然和谐的美感。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的檐口、斗拱、雕梁画栋等构件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形式美的特点。
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和实用性,建筑风格更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
希腊古典建筑追求完美的比例美,罗马建筑则追求壮丽的气势和实用性,哥特式教堂注重悬挂式建筑结构和立体空间的表现。
由此可见,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表现在它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上的不同。
二、建筑构造中西传统文化也对建筑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使用榫卯和斗拱等传统建筑构造技术,其构造形式注重轻盈、通透、舒展。
古代西方建筑也多采用石头、砖块等材料,构造上所表现的力量感和质感,和中国古代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这反映了中西文化传统在对待材料和工艺技术上的不同态度。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几何学原理和宇宙观念的运用,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建筑力学和物理学原理的运用。
这说明中西文化传统在建筑构造上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两种文化传统在科学理念和技术智慧上的不同。
三、建筑功能中西文化传统差异也反映在建筑功能和用途上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和环境的融合,其建筑功能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洽和谐,更注重符合社会礼法和仪式习俗。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天井等空间设计都是为了与周围环境形成内外交融的局面。
而西方建筑更注重功能的实用性和独立性,建筑空间更注重私密性和个性化。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不论是从建筑的风格和形体审美上,还是建筑的和谐和对称审美上,都体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或是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或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融合之美,都能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建筑美学的全部意义,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建筑审美形态定位。
不同的水土养育着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
西方的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而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人以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
思想文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建筑风格的不同,建筑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文化氛围的不同给艺术审美带来了差异。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别出心裁的屋顶建筑也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怎样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如仓穹则是它的建筑艺术所在,于是出现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础中的基础。
石柱及屋顶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建筑的发展,如果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西方建筑的“基本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旋律,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中西古建筑差异对比

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
中西方差异 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中
西
西方建筑
古
建
筑
中国古代建筑
差
异
对
比
总结
contents
中西方差异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 •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
中 西
西方建筑 •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
•万神庙是继希腊神庙艺术
•的又一发展,其特点是充分
•利用拱券技术,这种建筑结 中
•构最初来自伊特鲁里亚人 西
•的建筑,罗马人使希腊柱式 古
•结构与拱券创造性结合在一 建
•起,作为拱券式殿堂建筑,它 筑
•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建筑之 差
•一。
异 对
比
contents
中西方差异 西方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总结
中西古建筑差异对比
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
西方建筑
中西方差异
contents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
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
中西方差异 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
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能,使得中国与西方 中
对 比
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
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
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
式、巴洛克式等等。
contents
中西方差异 •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入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存,而强调通过修葺传承、延续作为“祖宗之法”的建筑精神理念,只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西方人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原始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即便修葺亦是以复原原貌为主。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建筑多采用木料,其式样以斗拱式为主。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料。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其建筑布局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
并且,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从整体上予以规划,以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融为一体为上,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其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建筑则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与超越,在外厚瓦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型,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与自然山水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4)装饰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特点,盖因西方建筑装饰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祖宗之法”,而是注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艺术创新。
(5)布局方式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乖亩罾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从而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飞檐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建筑倾向于反映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像园林建筑就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中国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沿袭着差不多相同的格调,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不同,像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就是非常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和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是一种对于“线形美”的表现。
西方建筑则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
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的心理。
三、建筑和谐之美和对抗之力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为美。
我国在汉以后,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逐渐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并且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木质
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时代在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太大的 变化。定型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 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布
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 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 优雅,重视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开敞的柱廊,既构成建筑空间的 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人为建筑空间之中,给 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尤其是那些模拟人体比例而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
西方建筑的色彩,因为处于 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变 化多端,异彩纷呈,时而华丽浮 艳,时而灿烂夺目,时而又光怪 陆离。同时受西方“个人本位” 观念的影响,色彩非常张扬、热 烈、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 狂。
穹 顶
伍
建筑的装饰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具有浓厚 的传统民族风格,宫殿庙宇中用黄色琉 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 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白色石台基,各部 分轮廓鲜明,使建筑更显得富丽堂皇。 屋顶上布置的彩绘也是中国古建筑装 饰中一种重要类型,彩绘多以动植物图 案为主,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建筑材料的 特点,中国人将木构件进行细致的雕琢, 再附以颜色罩面,雕梁画栋,其手法和工 艺之精湛堪称当世一绝。 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大体上也可以 分为四个类别。
庄重严肃的 纪念型风格
清光绪二十年 广东广州陈家祠
雍容华丽的 宫殿型风格
亲切宜人的 住宅型风格
徽州民居
皖南民居
西方古典建筑朴实、庄重,雕饰宏伟。西方建 筑的装饰多以雕饰为主,雕饰包括雕刻和雕塑,以人 物、动物、植物为对象,采用石材进行雕琢,其形象 生动逼真,立体感强极强。 西方古典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 可以分为四类。
罗马 式 建筑
哥特 式 建筑
复兴 时期 建筑
巴洛克 式 建筑
thanks
ppt制作:刘炜婷
信息搜集:李林
资料整理:张艳芳
பைடு நூலகம்
2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 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 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 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 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 筑中的普遍反映。
叁
4
2
建筑空 间布局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 开。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中国建筑 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 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 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土 耳 其 伊 斯 坦 布 尔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 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 叠加,占领着空间。
Hagia Sophia
叁
建筑的形体审美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 “ 线形
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
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 传 情 。
4 建 筑 色 彩
伍 风建 格筑 的 装 饰
壹
建 筑 TITLE 材 料
TITLE
KEYWOR D
TITLE
KEYWOR D
TITLE
KEYWOR D
TITLE
KEYWOR D
KEYWOR D
壹
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 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 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 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 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 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 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 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 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 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 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西古典建筑的审美特征比较
Comparison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architecture
LIU ZHANG LI
TEAM
壹 建 筑 材 料
2 局建 筑 空 间 布
叁 审建 美筑 的 形 体
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美的 建筑就是由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 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 构成的。
建筑色彩
4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方面,在五行学说的 影响下,色彩成为天意的象征,人们用色彩表示对自 然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国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 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 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的色彩缺 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 模式。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 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