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来临 民间流传“九九消寒歌”
冬至的传统民间习俗

冬至的传统民间习俗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非常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管贫富,饺子是必不行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风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_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传奇蚯蚓是阴曲阳生的生物,冬至季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旧非常强盛,土中的蚯蚓仍旧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鹿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淌并且温热。
冬至除了吃饺子,还吃什么馄饨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常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静。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非常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静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冬至吃羊肉的风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头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殊鲜美,赞不绝口。
从今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风俗。
如今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着团聚、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
冬至后数九歌谣

冬至后数九歌谣
冬至后的数九歌谣,也被称为《九九歌》或《冬九九》,是中国传统农民歌谣。
它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的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描述了冬至后的天气变化和自然景象。
以下是冬至后数九歌谣的部分内容: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此外,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版本,例如黄河中游地区的版本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呀门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数九寒天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反映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感受。
通过数九歌谣,人们可以了解到冬至后的天气变化和季节更替,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期盼。
冬至入九,九九歌谣

1.什么是三九?为什么寒冷?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
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
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
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
2.何时入九?九九歌谣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
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可见气温相差很大。
3.什么是三伏?何时入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三九严寒话《三九歌》

三九严寒话《三九歌》三九严寒话《三九歌》三九2009年12月30日,是三九中一九最后一天。
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
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
所以,可以认为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详细释义:“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中国农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
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北京的三九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
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
待过完这8l 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
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来反映天气的冷暖。
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又一种流传的九九歌是;“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冰上可行走;三九四九,掩门叫黄狗;五九六九,开门缩颈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数九话消寒

冬至数九话消寒作者:李松龄来源:《北京档案》2013年第11期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道270度时,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即“冬至”开始。
从这天开始,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后来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也传入清代宫廷之中。
本讲依据档案文献和私家著述所载,简述从“冬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实物档案讲述清宫所藏的各种“九九消寒图”使用方法和记载内容,管窥民俗文化生活之一斑。
一、从“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冬至是由天文节气演变成的传统节日,亦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
古代的冬至节习俗,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其中习俗之一,就是从这天开始数九。
关于数九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迄今尚未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
但我们从敦煌和居延汉简中,却发现有“九九”的残文。
虽然这与数九习俗,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但起码说明当时人们已有“九九”的说法了。
现在见到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550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
九九歌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人们按照各地的农事物候和风俗习惯,编排出各自的九九谚语和顺口溜,供人们记忆和应用。
据史籍记载和各地民俗志书所见,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各地都有数九之说,只是同中有异,版本不一。
在我国北方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言两语就把节气的寒冷程度与自然景物的变化关系说清了,歌词朗朗上口,便于流传记忆。
《帝京景物略》中说: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睡,蚊虫獦蚤出。
冬至数九话消寒

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道270度时,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即“冬至”开始。
从这天开始,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后来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也传入清代宫廷之中。
本讲依据档案文献和私家著述所载,简述从“冬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实物档案讲述清宫所藏的各种“九九消寒图”使用方法和记载内容,管窥民俗文化生活之一斑。
一、从“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冬至是由天文节气演变成的传统节日,亦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
古代的冬至节习俗,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其中习俗之一,就是从这天开始数九。
关于数九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迄今尚未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
但我们从敦煌和居延汉简中,却发现有“九九”的残文。
虽然这与数九习俗,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但起码说明当时人们已有“九九”的说法了。
现在见到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550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
九九歌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人们按照各地的农事物候和风俗习惯,编排出各自的九九谚语和顺口溜,供人们记忆和应用。
据史籍记载和各地民俗志书所见,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各地都有数九之说,只是同中有异,版本不一。
在我国北方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言两语就把节气的寒冷程度与自然景物的变化关系说清了,歌词朗朗上口,便于流传记忆。
《帝京景物略》中说: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睡,蚊虫獦蚤出。
而在南方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另有说法。
浙江一带流传的是: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湿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懒腰,蚊蝇虼蚤出。
九九消寒歌

九九消寒歌1. 简介《九九消寒歌》是中国传统儿歌之一,通常用于寒冷冬季的儿童歌曲。
这首歌取材于寒冷的冬季,主要是为了教育和娱乐儿童,并引导他们在冬季保持温暖的方法。
2. 歌词九九消寒歌的歌词如下:九九消寒歌,冷死没个蛤蟆。
北风吹雪花,各家各深宅。
掩耳著棉帽,掏耳著棉手。
小脚踏绵鞋,团团坐火炕。
脸儿冻的通红红,鼻儿不通因子通。
小嘴裂了吃菜糟,小腿痛了吃肉膏。
冻不着脚打起哄,摸脑袋朝前瞅。
捂口鼻腔不透风,揉手掌暖个宝贝。
最后面吧伸了递,咬牙儿挤上前。
找个活儿全儿赢,活学活儿全儿醒。
曰出风头不怕它,谁不带疹串都怕打。
3. 歌曲来源《九九消寒歌》源自于中国民间传统歌曲,属于北方地区的儿童歌曲之一。
这首歌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流传,目前仍然是许多幼儿园和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4. 教育意义《九九消寒歌》在教育儿童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通过歌曲的形式,儿童可以了解到冬季的寒冷天气以及如何保暖的重要性。
同时,歌曲中提到了各种保暖的措施和方法,如戴棉帽、揉手掌等,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正确的保暖意识和习惯。
此外,歌曲中引导儿童勇敢面对寒冷的冬季,并在活动中加强锻炼,增加体力。
这对于提高儿童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常见的冬季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5. 歌曲演唱方式《九九消寒歌》的演唱方式比较简单,通常是由一名教师或者成人带领孩子们一起唱。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歌曲中加入一些互动动作,如摸脑袋、揉手掌等,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参与度,并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记住歌曲内容。
6. 结语作为中国传统儿童歌曲的代表之一,《九九消寒歌》通过简单的歌词和轻快的旋律,向儿童传达了保暖、锻炼和积极面对困难的积极意义。
希望这首歌能够继续在儿童之间传唱,并且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习俗2】冬至--九九歌(打油)

【习俗2】冬至--九九歌(打油)
【习俗2】冬至--九九歌(打油)
一九初寒看医难,感冒还需拍螺旋。
须知药片能痊愈,无奈多掏血汗钱。
二九冰封路难行,预争上游高引擎。
架桥铺路何解困,车行发展谁敢撄。
三九棒打你不走,窗外铲车隆隆吼。
拆迁惊散恋家情,残垣旧梦堪回首。
四九瑟瑟室中居,远近亲朋未敢来。
期待从容年关过,一天瑞雪扫雾霾。
五九学子归家门,香茶美酒足鸡豚。
左邻右舍皆称慕,去后爷娘已清贫。
六九演艺费琢磨,帅男靓女自拍拖。
艳照车震烟云隐,为此上镜亦婆娑。
七九河开冰渐消,眼底层楼万丈高。
只因小儿新蜗居,花甲老汉竟折腰。
八九南燕羽北飞,大地萌春水土肥。
况是青壮入城镇,只余老幼倚门楣。
九九数尽恰当时,冰雪消融我迷痴,
世事苍茫谁曾料,意犹未尽打油诗。
紫陌红尘于冬至前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来临民间流传“九九消寒歌”
>22日,冬至。
天文专家表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来的一个,这天,北半球将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从冬至起开始“数九”,步入严寒季节。
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来的一个。
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天文专家表示,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
过了这天,太阳又逐渐北移,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变短。
天文专家介绍说,自冬至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在我国民间流传有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出九”之后,中国各地将迎来春暖花开。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天文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冬至时,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
等到冬至过后,也就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
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
同时,每年1月也是强冷空气及寒潮冷锋活动最为频繁的阶段,两方面原因导致“三九”天气最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