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冬至诗词《小至》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冬至诗句及翻译

杜甫冬至诗句及翻译

杜甫冬至诗句及翻译1.关于冬至的古诗句有哪些冬至诗词(一):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诗词(二):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冬至诗词(三):邯郸冬至夜(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诗词(四):辛酉冬至(宋)陆游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诗词(五):冬至感怀(宋)梅尧臣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诗词(六):冬至日独游吉祥寺(宋)苏轼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诗词(七):冬至(宋)朱淑真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冬至诗词(八):满江红·冬至(宋)范成大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至诗词(九):水调歌头·冬至(宋)汪宗臣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冬至诗词(十):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元)尹志平六阴消尽一阳生。

杜甫的《小至》诗歌的赏析

杜甫的《小至》诗歌的赏析

杜甫的《小至》诗歌的赏析杜甫的《小至》诗歌的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的《小至》诗歌的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至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释【按】诗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

不仅用刺绣女添线显示白昼延长,还用河边柳树年尽将泛绿,山上梅花欲放生动写出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气息。

【小至】冬至前一日【五纹】五色线。

《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吹葭】古代将苇膜烧灰放在律管内测示气候,第六管灰动,应冬至节。

冬至前灰飞向下,冬至后则灰飞向上,因冬至一阳生,阳气舒展故。

【浮灰】一作“飞灰”【云物】景物译文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

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

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出自唐代杜甫的《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1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赏析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

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
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

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

中间两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

428唐诗解读——杜甫之《小至》

428唐诗解读——杜甫之《小至》

428唐诗解读——杜甫之《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小至:冬至前一日称“小至”。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

这一天白昼最短,以后天就渐渐长了。

所谓“日南至,渐长至也”。

古人认为,“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因此有“冬至一阳回”的说法。

有时也称冬至为“一阳生”。

天文学上则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天的起始。

我国古代的历法,以冬至为岁始,也就是从冬至这一日起,开始新的一年。

诗人在这里说的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转眼冬至又到了。

五纹:五色线。

弱线:即一线。

冬至后白昼渐去,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日添一线”的谚语。

关于一线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由于白昼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一种说由冬至始,日晷可增一线之影。

诗人这里取的显然是前一解。

吹葭:古人测试节候的一种方法。

将葭膜烧成灰,放在十二律管中,置于密室。

每一节候到,某律管中的葭灰即飞出。

第六律管属黄钟律管,此管葭灰一动,说明冬至节到了。

待腊:腊月过后。

这一联诗人都是在抒写冬至前后的节令变化。

先说冬至过后,白昼渐长;后说冬至到,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河边的柳树冬至后又将泛绿,山上的梅花也在寒风料峭中,含苞欲放。

云物:景物。

这两句说,眼前的景物虽无异处。

却是他乡感伤之情陡起,吩咐儿子酌酒以浇愁。

解读:这首诗作于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的“小至”那一天,当时杜甫居夔州西阁。

全诗以冬去春来立意,写季节交变时的景物和感怀,不落窠臼,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本来一年之中,自然界时序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始终遵循其内在规律运行,人世上的大事小情也都有章可依。

可是,在诗人看来,时光之所以飞逝,是因为天时和人事都急匆匆往前赶的缘故。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分别从时间和古代风习的角度写“小至”。

杜甫《小至》《晚晴》原文及赏析

杜甫《小至》《晚晴》原文及赏析

小至[唐] 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作品赏析[注释](1)五纹:五色彩线。

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

(2)葭:初生的芦苇。

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

动飞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

(3)腊:腊月。

(4)乡园:家乡。

覆:倾,倒。

[译文]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晚晴[唐] 杜甫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作品赏析【鹤注】当是大历元年秋分作。

何逊诗:褰裳对晚晴。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①,峡雨落余飞。

凫雁终高去②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③。

(上四晚晴之景,下四晚晴有感。

夕照映虹,有似下垂而饮,承上返照。

雨后云过,尚带余点飘飞,承上浮云。

鸟鲁逢秋而自得,兴己之久客未归。

)①张正见诗:“镜如临风月,流如饮涧虹。

”前汉燕王旦时,有大虹下于宫中,饮井水竭。

按:虹见则雨晴矣。

②《杜臆》:凫不高飞,字恐有误。

③陶潜侍:“闲雨纷微微。

”黄生曰:上半写景,并精绝,晚晴之景如画。

三四倒装句,各上三字一读。

五喻高蹈之士,六喻贪庸之人,公于两者均无所处,所以途穷作客,留滞秋江也。

杜甫冬至诗词《小至》译文及赏析

杜甫冬至诗词《小至》译文及赏析

杜甫冬至诗词《小至》译文及赏析杜甫冬至诗词《小至》译文及赏析小至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译文】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注释】⑴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⑵五纹:指五色彩线。

《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

⑶葭:初生的芦苇。

: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

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

浮灰:一作“飞灰”。

⑷腊:腊月。

⑸云物:景物。

乡国:家乡。

⑹覆:倾,倒。

【赏】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

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

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

唐代的冬至诗

唐代的冬至诗

唐代的冬至诗一、原文:《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二、衍生注释:1. “小至”:冬至前一日。

2. “天时人事日相催”:季节和人世间的事每天都在变化发展,相互催促着。

3. “冬至阳生春又来”:到了冬至阴气到了极致而阳气开始生长,春天也即将到来。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转换的观念。

4. “刺绣五纹添弱线”:刺绣女工因为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五彩丝线了。

五纹指五色丝线。

5. “吹葭六琯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节气,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到了冬至的时候,律管内的灰就会飞出。

“六琯”指的是六个律管。

6. “岸容待腊将舒柳”:岸边的景象等到腊月(这里指寒冬腊月)过去就要有柳树舒展枝条了。

7. “山意冲寒欲放梅”:山上的气息似乎要冲破寒冷让梅花绽放。

8. “云物不殊乡国异”:眼前的景物没有不同但是家乡已经是异地了。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围绕冬至展开,既描绘了冬至日独特的物候现象,也表达了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情感方面,他既有对新的节气到来,阳气生发,春天将临的期待与欣喜,像“冬至阳生春又来”传递着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云物不殊乡国异”又弥漫着淡淡的思乡哀愁。

表现手法上,有细致的景物描写,如“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通过刺绣、律管、岸柳、山梅这些元素,将冬至时节的特点全方位地展现出来。

用对比的方法,拿眼前的美好冬至景象和心中思念的家乡做对比,更加深了思乡的愁绪。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风格沉郁顿挫。

在《小至》中虽然写了冬至的习俗与气候变化,但依然还是融入了自己漂泊他乡的愁怨,与他身处乱世常常流落的境遇有关。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风貌,是唐诗中的瑰宝。

杜甫冬至的古诗句

杜甫冬至的古诗句

杜甫冬至的古诗句
杜甫冬至的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如下:
原文:
《冬至》唐代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译文:
每年冬至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穷困和愁苦胶滞纠缠,让人神情恍惚。

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在衰老,而这万里天涯的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

雪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丹壑,不禁想到宫中早朝刚散,正离开紫宸殿宫门的官员身上佩玉鸣响。

此时我的心仿佛已经折碎,不剩一寸,前路迷茫,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见朝廷?
赏析:
《冬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眼前之景,言诗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由冬至而回忆起长安的冬至日情形。

全诗由诗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联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八句皆对,律对严整,感情深挚,具有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冬至诗词《小至》译文及赏析
小至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译文】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注释】
⑴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
⑵五纹:指五色彩线。

《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

⑶葭:初生的芦苇。

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

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

浮灰:一作“飞灰”。

⑷腊:腊月。

⑸云物:景物。

乡国:家乡。

⑹覆:倾,倒。

【赏析】
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

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
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

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

中间两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是分承:颔联,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颈联,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结。

在这无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让儿子取酒来尽饮吧!“事”、“景”、“感”三者烘托,从中可自然地悟出诗人写的只能是“小至”时令,而断非其他什么节候,这正是诗人感受敏锐,立意高远,选材典型,热爱生活的不俗体现,正是:“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