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诗词翻译技巧来看英诗韵译
翻译美学三原则角度下许渊冲英译《蜀道难》韵律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三原则角度下许渊冲英译《蜀道难》韵律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在翻译美学三原则的角度下,对许渊冲的英译本进行赏析,从《蜀道难》的韵律特点和许渊冲的对应韵律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美论” 诗词翻译韵律许渊冲李白1.引言《蜀道难》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蜀道难》是汉乐府的旧题,大部分以五言或七言为正格,早在唐代之前就出现过很多诗人以《蜀道难》为题创作的乐府诗,但大部分作品内容空洞刻板。
李白的《蜀道难》是对乐府诗的大胆创新、打破陈规,在其内容、诗篇结构格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用杂言取代传统写作的七言诗格式。
李白通过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崎岖的磅礴气势,以此歌咏蜀地山川的壮丽雄伟,充分展示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祖国自然山水风光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全诗篇幅短小精悍,但内容充实完整,结构清晰紧凑。
一方面展现了李白别出心裁的遣词造句水平,另一方面李白通过独特的结构安排,使得全文整体紧凑,联系紧密,表现出恢宏壮阔的蜀地气势。
《蜀道难》一文中错落有致的句式、富有音韵美的语句及想象、用典、夸张等手法,令世人不禁赞叹李白的天才创作才能。
1.原文韵律特点赏析开篇以“噫吁嚱”感叹词开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文出现了三次,全诗反复咏叹,如江海波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危乎高哉”直接抒情,感慨蜀道高耸崎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运用夸张的手法,感叹蜀道之难。
文中再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感叹蜀道难以攀爬,令人畏惧,写出李白的出行路之难,更写出蜀道之旅的孤寂悲凉。
结尾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全文的最后用本句概括了蜀道剑阁的险峻和战争的惨烈,咏叹了治理蜀地之难。
三次咏叹在全文中循环反复,不仅有利于表现李白的忧国忧民之情,而且使读者诵读时旋律更优美。
长短句错落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长短句的安排也是李白抒发情感的需要。
许泽冲望岳英译技巧

许泽冲望岳英译技巧一、引言许泽冲,原名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他精通中英双语,致力于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使得西方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髓。
望岳是许泽冲的一部代表作,其英译本备受好评。
本文将分析许泽冲在望岳英译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以期为诗词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许泽冲的望岳英译背景《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绘泰山壮美景色的诗篇。
许泽冲在翻译这首诗时,面临着如何在英文表达中保留原文意境、体现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的挑战。
三、许泽冲望岳英译的技巧分析1.保留原文意境许泽冲在翻译《望岳》时,力求保留原文的意境。
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翻译:“How vast the Heavenly Peak appears! The greenQilu mountains never cease.”这里,许泽冲巧妙地运用了“how”和“never cease”来表达原文的意境,使西方读者能够感受到泰山的壮丽。
2.语言风格转换许泽冲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巧妙地转换。
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的翻译:“The Creator"s magic manifests itself, dividing day from night.”这里,许泽冲将原文的拟人手法改为Creator(造物者),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3.文化内涵的传达在翻译《望岳》时,许泽冲充分考虑了文化内涵的传达。
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的翻译:“My heart is stirred by the vast clouds, my eyes Pursue the returning birds.”这里,许泽冲通过“stirred”和“pursue”传达了原文中作者抒发的豪情壮志。
四、许泽冲望岳英译技巧的应用实例许泽冲在翻译《望岳》时,巧妙地运用了上述技巧。
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浅谈许渊冲古诗英译中数字的翻译方法

浅谈许渊冲古诗英译中数字的翻译方法以《浅谈许渊冲古诗英译中数字的翻译方法》为标题,本文以现代诗译者许渊冲为例,讨论他在译古诗中数字的翻译方法及其意义。
许渊冲是当代泛华文古典文学的主要译者。
他的诗歌翻译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融合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其中,他对数字的翻译方法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首先,许渊冲在翻译古诗中数字时,采用“偶然变数量”的原则,即数量中的数字并不完全相同,而是以不确定的数字来表达某种抽象概括的概念。
例如,他将陆游《绝句》中的“有无极万里”表现为“ten thousand and infinity miles”,在翻译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放言万古笑”时,将“ten thousand ages”表达为“ten thousand and eternity”。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体现文本的原始意义,而且能够更丰富地表达古诗的意蕴,使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此外,许渊冲还采用绝对数字和百分比的翻译。
在古诗中,绝对数量指代的是精确的数量,百分比则代表比较相对的概念,如“半”“三分之一”等。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遵循这些概念,并且有意识地将“半”表达为“half”,将“三分之一”表达为“a third”,而不是直接将“半”、“三分之一”翻译为数字,如“one-half”、“one-third”。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表达数字的抽象意义,表达出古诗中数字的多重含义,也使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传神。
最后,许渊冲还有意识地吸取英文中自然美妙的表达方式,并结合古诗的艺术性,将古诗中的数字翻译为具有自然形象性和简洁明快的字句,使古诗中数字的内涵更加明晰,更有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以其独特的翻译方法将数字翻译出生动的英文表达,更好地表达古诗的内涵,也使古典文学的翻译更具有审美价值。
因此,他的译作深受学者和读者的欢迎,被广泛引用并用于教学用途。
总之,古诗的译者在翻译古诗时,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英文的审美效果,对于诗中数字的翻译也要综合考虑,结合古诗的内涵和英文表达,突出古诗数字的艺术性和抽象性,使译作更加准确具体和生动传神。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的《离骚》被视为我国古代文言文以及古代抒情诗的代表作,其诗的英译本也
是首屈一指的杰作。
该诗的英译本在把原文的表达特点和诗情蕴酿翻译到英文中的同时,
也有自己独特的《离骚》英译本的韵味,这种韵味采取了无声的诗性语言来体现,英译本
的作者则完美融入其中,形成了《离骚》英译本的特点。
首先,《离骚》英译本精彩地表现出了关锶与诗调的相互衔接。
这是一种以押韵为基
础的加工,使其又以抑扬顿挫的老韵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使读者的细微感受十分强烈,为整体的英译本增添了更多格调。
其次,《离骚》英译本能够精准地传达原文的抒怀心境,表现出其抒情色彩浓郁的诗
性特质,当原文中洋洋洒洒的爱国之思冲击而来时,英译本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而这
不仅是语言上的超越,也是心灵上的高度进化。
再次,《离骚》英译本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从文字的结构上看,诗歌被拆分为不同
的组件,给人以收端的和谐感,只有不断的抑扬顿挫,才能保持整体的节奏平衡并完美传
达原文的意境,真正可以感受到英文中的文采和动人的情思。
最后,《离骚》英译本展现出极佳的人文深刻性,它以一种淡雅文辞叙述着,读者可
以从中体味到许渊冲先生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爱国主义,那种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再加上新式
的文言文表达方式,深深打动着英译本的读者,使人们感悟到这个经典诗歌的非凡魅力。
总之,《离骚》英译本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能够展现许渊冲勤劳的英文翻译技能
及诗情处处的英文文笔,让人们感受到诗歌的精神。
无论是否懂得古典文学,只要感受一
下《离骚》英译本,读者都会打开一扇精神与情感的门,从而增强对文学的理解。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许渊冲唐诗英译: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中国的文学翻译领域,许渊冲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翻译家。
他的唐诗英译作品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含义,还巧妙地保持了唐诗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的内涵,以及其翻译思想、方法和成就。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可谓独树一帜。
他注重传递原文的韵律和节奏,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唐诗独特的音乐美。
通过深入了解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唐诗英译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和神韵,同时还要满足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许渊冲在唐诗英译方面的方法论显示出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他主张采用“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在翻译过程中,他力求保留原诗的意境美,同时还要兼顾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此外,许渊冲还强调保持原诗的视觉美,通过采用一系列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英译诗歌呈现出对称、和谐的形式美。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成就显著,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受到广大英语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他的努力为唐诗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来说,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三美”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然而,尽管许渊冲的成就显著,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例如,对于不同诗人的风格特征,许渊冲的英译是否能够完全准确地传达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有时过于依赖直译,可能会牺牲一些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未来,可以进一步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动态发展,以及针对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研究,以期在唐诗英译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翻译领域,动态对等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大程度的对等。
在文学翻译中,尤其是唐诗的英译中,这个理论有着特别的应用。
本文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探讨动态对等理论下许渊冲的唐诗英译。
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

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许渊冲是著名翻译家,曾翻译过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
他的翻译方式以“形美”为原则,即翻译应该遵循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美感,力求使译文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将进酒》英译本是备受称赞的。
《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以其旷达豪迈、慷慨激昂的词语、辞藻和对生命的歌颂而广为传颂。
下面将对许渊冲的《将进酒》英译本进行分析和对比。
首先,许渊冲在翻译《将进酒》时,保留了诗歌原本的节奏和韵律,使英文译文具有很大的韵律美。
比如,“庭前发皓霜,橡树东南枝”(诗歌原文)在翻译中变成了“Frost on the courtyard, oak in the southeast”(《将进酒》英译本),不仅译文中的“oak”与原文中的“橡树”相对应,而且行文格律完全符合原诗。
同时,许渊冲在翻译中也体现了他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贴近准确的精神。
比如,在诗歌原文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深院庭无尘”的“西子”是西施的别名,而“深院庭无尘”则是意为屋深院清,安宅常闲。
而在《将进酒》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西子”翻译为“Lady West Lake”,并在翻译后的注释中加了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解释。
这种精准而贴近原意的翻译方式,使原文的情感和内涵更好地传达到了英文译本中。
最后,许渊冲在翻译中体现了尊重原文、忠实传达的精神。
比如在翻译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特色,让英文译文更贴合原诗的风格,比如字面上翻译的“昨夜”、“青梅”、“庭院”等等,保留了原文的感觉。
此外,译者还为每个翻译的部分提供了注释,这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许渊冲的翻译《将进酒》的英译本,在保留原文风格和特色的同时,也相当忠实地将李白的情感和内涵传递到了英文中。
他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翻译技巧的运用,使得英文译文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许渊冲王红公之李清照词意境美英译策略对比

许渊冲、王红公、之李 清照词意境美英译策略
对现代翻译的启示
结论
许渊冲、王红公、之李清照词意境美 英译策略概述
许渊冲的英译策略
忠实原文: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创新表达:采用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注重韵律:注重译文的韵律和节奏,使译文更加优美、流畅 结合文化:结合中西方文化,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 趣味
翻译理论的发展 趋势:注重意境 美、情感表达和 文化内涵
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原文的意境 美、情感表达和 文化内涵选择合 适的翻译策略
翻译实践的启示: 注重意境美、情 感表达和文化内 涵的翻译实践可 以提高翻译质量
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不能随意篡改或删减。
许渊冲与王红公:许渊冲 注重意境的传达,王红公 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许渊冲与之李清照词:许 渊冲注重意境的传达,之 李清照词注重情感的表达
王红公与之李清照词:王 红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之李清照词注重情感的表 达
翻译技巧的比较
许渊冲:注重意境的传达,采用意译法,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王红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采用直译法,注重诗歌的语义和结构 之李清照:注重情感的表达,采用意译法,注重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许渊冲、王红公、之李清照:在翻译技巧上各有千秋,但都注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创新思维:在翻译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尝试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 境和情感。
注重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差异,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提高语言水平: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 感。
对文化交流的启示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本文将以《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为标题,就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的文学翻译进行探讨。
许渊冲(1860-1900)是清末民初文学家和译者,他是一位伟大而传奇的文学家和译者,他把中国古老文学形式和中国传统思想概念改造为西方文学形式和西方文学思想概念。
许渊冲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译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诗经》这部古代文学名著。
他曾经通过英译来展现《诗经》的文学魅力,但他的英译本却失去了中国文学思想的一部分。
首先,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许渊冲的英译本在语言风格方面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他的语言风格比较西方,但也具有较强的中国风格。
其次,从文学意义方面来看,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使用了很多西方文学元素,如道德思想、宗教元素,以及物语等,这些文学元素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
此外,许渊冲也在英译本中使用了一些中国文学元素,例如神话、叙事,以及宗教概念等,这些文学元素增添了《诗经》的中国特色,也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最后,从文本翻译的角度来看,许渊冲的英译本做了大量的修改和精简,以便使其更加流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也使得原诗节奏变得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还原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是因为他通过将中国文学元素与西方文学元素结合起来,以及通过大量的翻译修改和精简,使中国文学的特色更加突出,而且他的英译本同样具有西方文学的特点,能够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
因此,他的诗经英译本是一部伟大的英译作品,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学的精髓,且被西方读者所接受。
总之,《诗经》英译本是许渊冲在翻译文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他在英译过程中体现了翻译美学的特色,同时也把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及文学元素传达给世界。
他全面运用西方文学元素和中国文学元素,使原诗变得更加丰富,完美地还原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这便是许渊冲文学翻译的美学特色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中国诗词英译问题上究竟是采取散体译法还是韵体译法争论不休,许先生一直秉承韵体翻译信念,用行动证明其英译韵文的魅力。
本文通过对许先生古诗词英译韵文相关技巧的分析,旨在提高读者读唐诗宋词等英译本时欣赏能力,理解英译韵文在传播中国诗词过程中所发挥重大作用。
【关键词】许渊冲;中国古诗英译;诗词英译技
一、许渊冲简要生平及所受评价
(一)生平
许出生于1921江西南昌,自幼喜好文学,1938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1年在美国空军任英文翻译。
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1951年归国后开始教书翻译生涯,50年代(1951-1960)在北京、西苑、香山等外国语学院任教英文和法文60年代(1960-1970)在张家口外国语学院任教英文:70年代(1970-1983)在洛阳外国语学院任教英文和法文。
纵观期一生,许先生恰好是四十、五十岁默默无闻,六十岁开始崭露头角,七十岁攀上译坛高峰,八十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张智中,2006)。
(二)评价
许渊冲一生译著颇丰,不少学者和专家发表了中肯评价。
作为翻译家,许翻译的语种涉及汉语、英语、法语,翻译的方向则有英译汉、汉译英、法译汉、汉译法,翻译的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几乎无所不包(张智中,2006)。
钟书先生谈到许译诗词达到“意美、音美、形美”境界时,说那“恰似带着镣铐跳舞很不容易”(马红军,2006)。
二、许氏诗词英译技巧特点分析
(一)词汇层面
许在词汇层面译诗技法,主要包括添词救韵、使用呼语、词语反复、巧译专词等。
添词救韵:指的是当译文押韵出现困难时,可以添加一个单词或是短语来达到押韵目的且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
try to ascend the mountain’s c rest!
译文中添加了under your feet之后,所有山峰都被踩在了脚下,“众山”自然就显得更加渺小了强化了诗意押上了韵。
使用呼语:作为一种修辞格,呼语包括呼人和呼物。
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
词语反复:是两个或两个相同单词,出现在同一或相邻诗行里。
这种手法在英诗和中诗都存在。
且看“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译文: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巧译专词: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含有典故色彩人名和地名,正是这些词让诗歌承载厚重文化。
王昌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if my friend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m all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
(二)句法层面
在句子层面,许采用的技巧包括:一句双译、平行结构、跨行运用等。
一句双译:指的是把一个诗行或一个句子的内涵,扩充为两个句子,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押韵。
看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平行结构:在古典诗词当中,对偶式其中的一个鲜明特色。
看白居易《琵琶行》诗文: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murmuring strain.
跨行运用:意义与结构在诗行末尾形成自然停顿的诗句称为不跨行诗句。
白《独坐敬山亭》的两行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山亭。
译文如下:
grazing at peak jingting,nor i.
am tired of him,nor he of me.
(三)音韵层面
许先生在音韵层面上译诗技法,包括巧用头韵、诗行内韵、诗之破格等三项。
巧用头韵:李商隐《晚清》: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the southern birds find their nest again dry:
诗行内韵:作为格律体译诗代表人物,许先生追求译诗三美兼备。
李煜《菩萨蛮》诗文: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
诗之破格:诗歌与散文的主要区别不是是否押韵,而在于前者大量使用不符合一般语法习惯的。
看王维《观猎》诗文: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许先生不仅精熟中国古诗还擅长英文诗歌,而且还在二者之间找到相通之处,针对不可对译之处,技巧也非常值得学习。
希望读者可以欣赏到中国古诗英译的魅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