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01理论精讲—教育观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观考纲的要求(中小学):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的现象。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
●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师出网校)一、素质内涵所谓素质,就是指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
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第一,自然素质,分为身体和生理的素质。
主要有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消化、循环、内分泌等主要生理系统的健康,以及良好的运动和适应能力。
第二,心理素质。
包括直接承担人的认识过程的智力因素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及构成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的智力因素。
第三,社会文化素质。
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以及审美的知识和情趣等等。
这三种素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般来说,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素质教育(一)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资格证科目一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科目一教育观教师资格证科目一教育观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方法与途径等问题所持有的看法和态度。
教育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验、教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
在备考教师资格证科目一时,理清自己的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育观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第二,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发展。
第三,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具备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第四,注重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方法,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育的科学性,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总之,教师资格证科目一教育观是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方法和途径等问题所持有的看法和态度。
教育观的形成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理清自己的教育观,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教育观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教育观教育观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之一。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什么是教育观、教育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自己的教育观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什么是教育观教育观是对教育的目标、价值、方法和手段的一种基本态度和信念。
它是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认识和判断的集中体现。
一个人的教育观决定了他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的选择。
教育观的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任务、学生的培养目标、教育的方法等方面。
二、教育观的重要性1. 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原则,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和动力。
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可以引导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
2. 影响学生的发展。
教育观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
教师的教育观决定了他对学生的认识和期待,进而影响着他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 塑造学校文化。
教育观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共同的教育观能够形成学校的共识和价值追求,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三、如何构建自己的教育观1.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教育观的形成离不开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应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从而有力地支撑起自己的教育观。
2. 增强实践经验。
教育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教师应该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观。
3. 借鉴他人的经验。
教育观的形成可以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思考。
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教育观,并加以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4. 与时俱进。
教育观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研究学科改革的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一讲理论精讲—教育观

理论精讲-教育观
课前:预习 课中:笔记、互动、提问 课后:巩固、加深印象
CONTENT
考情综述
全面透视考试 形式内容 知己知彼
目录
知识详解
理清知识模块 全面理解 重点记忆
01
考情综述
上午 9:00-11:00
3月17日 下午 1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15:00
下午 16:00-18:00
参考答案
秦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观。 首先,素质教育是面 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材料中,秦老师面对同学们没 有深刻理解秦朝历史的现在,带领全班同学去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促 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材料中,秦老师没有墨守 成规地只是把教学放在课堂中,而是把课堂移到了博物馆,丰富了学生的知 识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再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材 料中,秦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参观中 加深了理解。 综上所述,秦老师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每 一个学生的发展。
总:照应开头,总结启示
答 题 模 板
材料中XX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恰当的,贯彻了素质教育观的理念。 首先,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重点)。材料中,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 进了学生的学习。 其次,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从教育者 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材料中,老师……,做到以学习者为 中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正确的 教学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多少分算过呢? 卷面分:150分——报告分:120分
小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梳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梳理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许多有志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朋友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道关卡。
为了帮助大家更有效地备考,下面将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综合素质(一)职业理念1、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2、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职业道德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观
教育观是教师综合素质考试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个教师对于教育的认识和观念
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效果。
因此,有必要对教育观进行
深入了解和学习。
首先,教育观是指教师对于教育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教育是一种有
目的的社会现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过程。
教育观
是教师对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不
同的教育观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效果。
其次,教育观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而不断变化。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积极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全
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
提升自己,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最后,教育观还包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
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教育并非简单的
灌输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培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观是教师综合素质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提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学习和深化对教
育观的理解,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
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重视教育观,不断提升自己
的教育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热门考点:1.1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热门考点:1.1教育观第一章职业理念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职业理念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理解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记忆与理解。
第一节教育观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及小学素质教育等概念;2.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高频考点速记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1.国家政策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2.推进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可以总结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3.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素质教育的途径除了课程之外,还包括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管理活动,校外、课外教育活动及班主任工作。
其中,班主任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学校管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学校管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小学教师职业理念

.实用文档.
中小学教师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然遵循如下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开展。
〔2〕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开展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开展。
〔4〕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开展。
二、学生观
1.学生是开展中的人,要用开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独立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必须做到如下要求:
〔1〕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3〕尊重热爱学生;
〔4〕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开展;
〔5〕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开展效劳的意识。
三、教师观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正例——参与 反例——重视成绩,不关心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正例——情感,人格 反例——只关注学科知识,忽略学生情感体验
真题
2.(2015年上中学)班主任马老师常对学生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只会死读
书的‘呆子’。”这表明马老师具有 ( )。
A. 开拓创新的理念
B. 素质教育的理念
C. 自主发展的意识
D. 因材施教的意识
练习
上课铃已经响起,本该上历史课的七年级(2)班,教室里面却空 无一人。原来在上节历史课时,秦老师讲授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同学 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很感兴趣,但由于书本文字的限制加上年代久远, 很多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仍然理解得不够透彻。秦老师决定带领全 班学生走出教室,到博物馆去感受这一段历史。
在博物馆中,有的同学看着甲骨文出神,有的同学看着原始人使用 的石器而讨论得异常激烈。秦老师也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参观结 束时,秦老师对大家说:“今天的历史作业就是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 写一写你对先秦时期的了解。”后来,每一个同学都丰富了自己对先 秦的看法和认识。
问题:请用教育观的相关知识来分析秦老师的做法。(14 分)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正例—— 反例——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正例—— 反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正例—— 反例——
案例分析总结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正例——互动 反例——一言堂,教师主体
参考答案
秦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观。 首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材料中,秦老师面对同学们没 有深刻理解秦朝历史的现在,带领全班同学去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促 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材料中,秦老师没有墨守 成规地只是把教学放在课堂中,而是把课堂移到了博物馆,丰富了学生的知 识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再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材 料中,秦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参观中 加深了理解。 综上所述,秦老师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每 一个学生的发展。
——
小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初中 高中 中职 中职实 习指导
综合素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与教 学能力
——
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死记硬背 注重结果 单一
自主、合作、探究 多元、综合、动态、多样 三级(国家、地方、学校)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自评、互评,师评 ②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学业成绩,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③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④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真题
1.(2014年上小学)某小学取消了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 而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评价标准。学校的做法( )
A.正确,体现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B.不正确,没有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C.正确,体现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D.不正确,没有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真题
2.(2014年上中学)班主任孙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知识改变命运,分 数才是硬道理。”他自己出钱设立了“班主任基金”,用于奖励每学期期 末考试前三名的学生。孙老师的做法( )。
这时,一向活泼好动的小明把手举得很高。李老师说:“小明,请说说自己有哪些优点?” 小明说:“你为什么总是叫我们说优点啊?我爸爸说,每个人都有缺点,大人有缺点,老师也有 缺点,你也有,我想说缺点。”教师里一下安静了,李老师楞了一下,然后说:“是的,我们每 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也有缺点,请大家经常帮助我哦!大家围绕小明的观点进行讨论吧!” 大家七嘴八舌。最后,李老师总结道:“我们谈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改正了 缺点,我们会更强。”
式
再次,分论点3+(分论点解释)……。材料中,……
总:照应开头,总结启示
答
材料中XX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恰当的,贯彻了素质教育观的理念。
题
首先,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模
重点)。材料中,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
板
进了学生的学习。
其次,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从教育者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材料中,老师……,做到以学习者为
中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正确的
教学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真题
【2016年上小学]】李老师认为,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就必须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在一 次课上,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你有哪些优点?”同学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有的说自己乐于助 人,有的说自己孝顺父母,有的说自己尊敬老师……大家发现原来自己和小伙伴都有很多优点呢。
2019上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
课前:预习 课中:笔记、互动、提问 课后:巩固、加深印象
CONTENT
考情综述
全面透视考试 形式内容 知己知彼
目录
知识详解
理清知识模块 全面理解 重点记忆
01
考情综述
幼儿园
上午 9:00-11:00
3月17日 下午 13:00-15:00 保教知识与能力
下午 16:00-18:00
创新精神: ①素质教育的核心 ②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真题
1.(2016 年上小学)某小学对学生评优制度进行了改革,增设了 “创造之星”“孝心少年”“运动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该学校的 做法( )。 A. 不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B. 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 有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竞争 D.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A.正确,物质奖励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B.不正确,考试成绩不能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C.正确,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重要依据 D.不正确,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
(二)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2.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知识回顾 教育观角度分析?
1.素质教育观—提素个性创两全 2.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学习过人
材料分析题高分技巧:答题结构(总分总)
总:评价(表明态度和看法)
答
分:论点+结合材料阐述
题
首先,分论点1+(分论点解释)……。材料中,……
格
其次,分论点2+(分论点解释)……。材料中,……
合计 22分 16分 22分 18分 72分 150分
多少分算过呢? 卷面分:150分——报告分:120分
02
知识详解
模块一
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案例
(17上小学)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17下小学)问题: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18上小学)问题: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 (18下小学)问题: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
(17上中学)问题: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 (17下中学)问题: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18上中学)问题: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18下中学)问题: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做法。
(14年下中)问题:请从教师职业理念角度,分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
案例分析总结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正例—— 反例——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正例—— 反例——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正例—— 反例——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正例—— 反例——
案例分析总结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正例——全班(集体教育,开班会) 反例——个别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宏观
中观
微观
国家政策保障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校具体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