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与肖邦在钢琴艺术上的异同
浅谈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特征

大 众 文 艺大8摘要: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大大丰富了浪漫派的音乐,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
本文从二者钢琴创作的异同进行论证分析,对他们钢琴音乐的艺术风格及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特征进行较为宽泛地总结。
关键词:浪漫主义;肖邦;李斯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突破了循规蹈矩的古典风格,它强调人对主观情感,尤其是对爱情个性化情感的表述,创造出许多综合性或形式灵活的体裁,传统的体裁形式被赋予了更为浪漫的气质和个性化处理。
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便成为了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显著特点,而肖邦和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则共同体现了这一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特点。
一、结构曲式的自由性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中不断增长的民族性因素,也为民族乐派的产生积累了经验,特别是波兰的肖邦和匈牙利的李斯特,更以其具有炽热爱国感情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创作,成为民族乐派的直接先驱。
这时的主流钢琴音乐已达到顶峰;在演奏技术上无人胜过李斯特,在对钢琴潜力的挖掘上更无人取代肖邦。
他们的钢琴作品也以沙龙小品或炫技性乐曲为主,其作品既不抛弃传统结构,又不受其约束,创造了许多内容形式统一的独特曲式。
如肖邦的谐谑曲op.20、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
这些曲子在保留了传统写作手法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它们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戏剧性上都更为充实和丰富。
二、音乐语言的民族化他们的音乐都强调民族音乐的调性和节奏特征,能够很好的吸收德奥传统,努力开拓,同时融入自己民族的音乐精华,具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
例如肖邦的创作思想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关。
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作,他的作品源自于波兰民族音乐,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炼造就了其独特和鲜明的个性,他的玛祖卡舞曲、波罗涅兹等一些乐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也让我们对其民族性的表现有很深的印象,他的每首狂想曲气质不尽相同,结构曲式比较自由,李斯特把吉普赛人的生活及音乐特质巧妙地编织到狂想曲中,以表达自己身为“匈牙利人”的深情。
肖邦与李斯特作品之对比

肖邦与李斯特作品之对比作者:梁佳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萧邦生于波兰,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20岁来到巴黎,成为震动欧洲的青年作曲家;李斯特是匈牙利人,12岁就到了法国,在那里形成了他的哲学见解和艺术观。
萧邦和李斯特都是浪漫主义音乐潮流的中心人物,也是较早将东欧民间音乐语汇融入西方艺术音乐的艺术家。
关键词:萧邦;李斯特;民族精神;音乐创作[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一、萧邦的音乐创作萧邦的音乐既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又有高贵的诗人气质,是历史上最有独创性的音乐家之一。
她本人是大演奏家,所作之200余首作品,除17首歌曲、大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与人声或其他乐器的组合外,全部都是钢琴曲。
包括3首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即兴曲以及前奏曲、夜曲、练习曲、波兰舞曲、圆舞曲、玛祖卡等多首。
在这一领域里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
萧邦音乐的民族性格,早在华沙时期创作的玛祖卡、波兰舞曲、夜曲、《波兰名歌幻想曲》和《克拉科维亚舞曲回旋曲》等作品中就显露出来。
即使是传统的古典音乐体裁,如奏鸣曲、变奏曲以及协奏曲,亦结合以波兰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a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就是玛祖卡的特点。
他赋予玛祖卡、波兰舞曲、圆舞曲以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玛祖卡是与波兰民间音乐联系最为密切的体裁,有的舞蹈性较强,如《F大调作品7之1》,被称为“小犹太”的《a小调作品17之4》,《C大调作品24之2》;有的带优美的抒情性,如《b小调作品33之4》,《a 小调作品68之2》等。
它们的旋律风格独特,常建筑在大-小调交替的基础上,和声含有增4度和大7度。
波兰舞曲的创作贯穿他的一生。
据考证《d小调波兰舞曲》(作品71之1)是15岁时的作品,它与早期的一批波兰舞曲都有胡梅尔、韦伯华丽纤巧风格的影响。
作品26的两首已显露出刚毅的性格,特别是《降e 小调作品26之2》篇幅大大扩展,有戏剧性的对比因素,和声复杂,音响宏大。
肖邦与李斯特之音乐比较

琴 以外 的乐器 上 能奏 出同样 的 音 响风格 。和 声 是 肖邦音 乐风 格 中 写作吧 ,要 写得 有通 俗 性 、 民族 性 。 ”这 一切 ,给 肖邦 以后 的音
最有特 点 、贡 献最 突 出的 一个 方面 。它 喜欢 使用 利第 亚 、弗 里几 乐创 作 带来 了深刻 的影 响 。
斯特 却有 着迥 然 不 同的个 性 。 肖邦非 常注 重钢 琴音 色 的发 挥 。他 文艺 家 。他们 主 张文 艺要有 鲜 明 的民族 特性 ,要 有热 爱 人 民和 自
的作 品诗意 很浓 ,旋 律 以真 挚 、热情 、柔 和 、宽 广如 歌为特 点 。 由的 思想 内容 ,要 有丰 富 的情 感色 彩 。这些 思想 对 肖邦 有着 深远
恋,本 民族 民间音 乐被他 们在 作品中运 用得淋 漓尽致 。 肖邦 与李斯特 入 了 自己 民族 的音 乐精 华 。从 音乐 各要 素来 看 ,无 论在和 声 、复
的钢琴音 乐创作 ,在浪漫主义音乐中 占有特殊 的地位 ,他们 的钢琴作 调 、 曲式方 面 ,肖邦 与 李斯 特 的钢 琴 音乐 语 汇几 乎 是 德奥 式 的 ,
的祖 国波兰和 匈 牙利 。
饱 含着对 祖 国 、 民族 及 民 间文化 的满 腔热 情而 创 作 出来的 。十 九
一 、 音 乐创作 风格
世 纪上 半 叶波 兰 进 步 的 、 民族 的浪 漫主 义 文 艺,对 波 兰 的 民族 斗
在 音 乐 创 作 风格 方 面 “钢 琴 诗 人 ” 肖邦 与 “炫 技 大 师 ”李 争起 了很 大 的促 进作 用 。当 时 ,波 兰 涌现 出一批 爱 国 的思想 家和
乐家 。在钢 琴 音乐 创作 中 肖邦和 李 斯特 融入 了 民族 民 间音乐 的语 鲜血 染 红 了祖 国的土 地 ,在 这苦 难 的 日子 里 ,产 生 了无数可 歌 可
浅析李斯特与肖邦钢琴圆舞曲的异同

浅析李斯特与肖邦钢琴圆舞曲的异同关键词:李斯特;肖邦;钢琴圆舞曲;浪漫主义时期一.绪论圆舞曲最开始是作为华尔兹的伴奏曲而发展的,它与小步舞曲不同,有强烈的节奏感与节拍强弱对比。
随着莫扎特、舒伯特等作曲家创作的圆舞曲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圆舞曲逐渐也发展出了能够独立演奏的旋律性强的钢琴圆舞曲。
本文以李斯特《维也纳之夜》与肖邦《降A大调辉煌大圆舞曲》为例,分析浪漫主义时期这两大杰出音乐家创作的钢琴圆舞曲的异同,进而感受两位大师高超的创作技巧与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圆舞曲的音乐特点。
二.《维也纳之夜》与《降A大调辉煌大圆舞曲》分析1.对比:1.1对李斯特《维也纳之夜》的分析李斯特的《维也纳之夜》改编自舒伯特的风之圆舞曲。
速度较快,是一首有引子、有尾声的典型的维也纳式古典圆舞曲。
曲子一开头就使用弱起,产生类似切分式的节奏,把重音放在正拍的长音上。
a小调与F大调、A大调的互相转化,再加上双手八度在中音区的演奏,形成了进行曲式的序幕。
八小节的引子后,呈式部主题出现。
虽是8+8的平行结构,但强弱对比明显,由5个小节的强到极强再到3个小節的减弱,最后三和弦的断奏反而给人很轻快的感觉。
第27小节开始慢慢进入高潮,连续的八度上行递进拉宽了曲子的幅度,充满了积极与热情的力量。
呈式部第二主题从第48小节开始,左手典型的三拍子律动更衬托出右手旋律的流动性。
64小节又以更饱满的情绪将第一主题的八度递进重复,在95小节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对乐段承上启下的休止小节。
第96-273小节进入第二部分,音乐更突出了舞蹈性、跳跃性。
虽然左手依旧是最典型的三拍子伴奏织体。
但在这一部分,弹性节奏在里面有更多的体现,就像舞会中一对对舞伴在自由搭档、转圈、滑步。
特别是到156小节,右手出现以下行为主的六度音程,大调式与小调式音乐色彩的变化,也使旋律的进行十分有趣。
188小节开始的三连音节奏型穿梭于右手的两个声部,中间穿插着半音极进的六度音程,音乐结构在此拉宽,更符合舞会式的轻巧与华丽并存的特点。
浅谈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

浅谈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宋 姝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肖邦与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钢琴艺术大师,两位钢琴大师的独创性铸就了钢琴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他们分别采取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各自的民族精神。
本文通过对二者作品中的民族性、创作手法及音乐风格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反映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民族性 创作手法 音乐风格作者简介:宋 姝,女(1987-),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122-02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追求自由,注重表达个人感情的时代。
这一时期,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 (1810—1849)和“钢琴之王”李斯特 (1811—1886)将钢琴音乐推向了顶峰。
肖邦和李斯特都有着同在异乡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但他们都有着对各自祖国的热爱之情。
他们的音乐中都注入了浓厚的民族气息,并作出了许多创新,使浪漫主义音乐富有新的音乐色彩。
他们虽然生长在同一个年代,但是不同的个性使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有着鲜明的差异。
肖邦性格内向、忧郁、敏感。
他的作品情感细腻,更多注重的是自己的内心情感。
相比之下,李斯特性格外向、热情、夸张。
他的音乐没有肖邦那么细腻、宁静,更多的是直爽、强悍,充满征服欲。
一、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民族气息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之所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主流音乐中加入了民族音乐的因素。
民族音乐为作曲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肖邦和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中,很大一部分作品就使用了各自民族中的音乐素材,这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同时体现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思想。
肖邦的创作与波兰的民间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肖邦出生在波兰华沙近郊的热拉佐瓦沃拉村,从小就受到波兰民间音乐及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为他之后的民族创作打下了基础。
谈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与李斯特钢琴小品《爱之梦之三》的学习比较_

《谈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与李斯特钢琴小品《爱之梦之三》的学习比较_》摘要:肖邦的钢琴曲《离别》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不论是分析两部作品的演奏技法,还是分析它们的声部层次,都可以找到相似之处关键词:作品风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肖邦的钢琴曲《离别》(《E大调练习曲》)作于1827年,李斯特的《爱之梦》作于1847(另一说1850)年,两首作品创作的年代相差20余年摘要:有比较有对比地学习是成功的捷径之一。
肖邦的钢琴曲《离别》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不论是分析两部作品的演奏技法,还是分析它们的声部层次,都可以找到相似之处关键词:作品风格;曲式;演奏技巧;比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世上的知识虽广博但毕竟有限,有比较有对比地学习无疑是成功的捷径之一。
肖邦的钢琴曲《离别》(《E大调练习曲》)作于1827年,李斯特的《爱之梦》作于1847(另一说1850)年,两首作品创作的年代相差20余年。
看上去似乎并无多大关联,但笔者在练习中发现,两部作品的风格、曲式、声部层次上都可以找到相似之处。
本文就自己对这两部作品的学习体会做几点比较。
一、作品体裁、内容不同,但作品风格上相似。
很明显前者是练习曲。
“练习曲”这一体裁一般是为了磨练演奏技巧而作的乐曲,而肖邦的每一首练习曲除了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之外,在作曲技法和音乐表现方面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钢琴家尼克斯曾赞叹道:“不论从美学的观点或是从技巧的观点来看,肖邦的练习曲之优异性对我们来说实在可以用‘无比’这个词来形容,这些乐曲中决不缺什么。
”足见得肖邦的练习曲,绝不仅仅是高难度的手指练习,而是一组异常优美的钢琴诗。
在钢琴文献中,作为训练技术的练习曲,能把技术与音乐结合得如此完美的还很少见。
悠缓如歌的旋律,柔美深沉的色彩,每每听这首曲子总会让人心头涌起淡淡的伤感与离愁。
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彰显了这位浪漫主义时代“钢琴诗人”的气质。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比较分析

肖邦 是 著 名 的 民族 音 乐 家 和 艺 术 家 ,他 的 音 乐 创 作 与 波 兰 中 ,各主 题 的对 比可 以合 理地 看成 各 种 乐器 间 的冲 突 与融 合 。因 民族 民 间艺 术 息息 相关 。 肖邦 所 处 的年 代正 是 波兰 人 民 争取 民族 此 李斯 特 的钢 琴音 乐作 品大 多 被改 编成 交 响乐 。 解 放 的年 代 。在 这 一 时期 波兰 产 生 了无 数 的 民族英 雄 。就 是 在这 种 时 代背 景 下 , 肖邦创 作 出 了众 多 的钢 琴音 乐 ,这 些钢 琴 音 乐 中 饱 含 着 肖邦 对祖 国、 民族 文化 的浓 厚情 感 。在 l 9 世 纪 上 半叶 波兰 三 、二者 在音 乐特 征 方面 的比 较 1 . 肖 邦 作 品 的音乐 特 征
・
音 乐理 论 ・
大 众 文 艺
肖邦 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比较分析
黄 晓 东 ( 四川理 工 学 院艺术 学 院 四川 自贡 6 4 3 0 0 0 ) 二 、二 者音 乐创 作风 格 的 比较 肖邦 与 李 斯 特 是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的杰 出音 乐 家 , 二 人在 音 乐
进 一 步的 挖掘 。
一
配 、音域 的 扩展 ,还是 对 于一 些 细节 的 装饰 ,颤音 的 灵活 运用 ,
都 充 分地 表 现 出 了 肖邦 钢 琴音 乐 的特 点 。 肖邦 的音 乐作 品充满 了 二者 民族 风格 的 比较 肖邦 与 李斯特 对 于 德 奥传 统都 进 行 了 良好 的吸 收和 努 力 的开 诗 意 ,令人 久 久不 忘 ,回味 无 穷 。
、
拓 ,同 时还 融入 了本 民族 的音 乐精 髓 和 文化 精 神 。从音 乐 的 构成 要 素 来看 ,无论 从 和 声 ,还 是从 复调 和 曲式 方 面 , 肖邦与 李 斯特
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民族风格探析

学院:音乐学院专业:音乐学(钢琴方向)年级:2011级文硕学生姓名:胡潆哥学生学号:Y111340266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民族风格探析我理解音乐上的浪漫主义的钢琴作品是具有与同时期其他器乐及声乐作品的共同特点——强调个人的抒情性,偏重幻想和夸张的手法。
由于理想与现实间充满矛盾,浪漫主义钢琴家表现得最多的就是对梦寐以求而又难以实现的事物的渴望。
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是这一时期钢琴作品中常见的内容。
他们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的情感,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
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
而浪漫派钢琴音乐最重要特点就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即民族性。
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而浪漫派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创作就是把民族性的表现作为追求的目标。
作曲家们常常在作品中反映祖国的历史,表现民族的性格,描绘人民的风俗生活,或是把音乐作为题材激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与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相得益彰,把对个性的强调扩大到对民族性的强调。
肖邦的波兰音乐与李斯特的匈牙利音乐从民族风格的创作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肖邦与波兰音乐的关系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
当浪漫主义思潮传到波兰时,波兰的艺术家们除了具有浪漫主义者的一般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自己的创作同波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艺术中的幻想和感情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当时有许多进步艺术家把宣传爱国精神和强调民族性、发展民族艺术作为自己崇高的职责。
这些领域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便是肖邦,而那些爱国主义思想对当时的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艺术之比较
肖邦与李斯特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之所以延续了上百年的时间正是因为民族性音乐的不断融入,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输入,使得浪漫主义音乐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在这样一个德奥音乐占据统治地位的年代,波兰人肖邦、匈牙利人李斯特虽然都达到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高峰,成为钢琴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但是两人好象是两座遥遥相望的高山,虽然都很高,但彼此永远都走不到一起。
肖邦与李斯特都到过巴黎,特别是肖邦,巴黎几乎成为了他第二个故乡。
这一经历成了他们艺术成就不可或却的重要部分。
在巴黎这个艺术之都,他们不但实现了作为钢琴家的演奏梦想,而且听众的欢迎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他们都能很好地吸收德奥传统,努力开拓,同时融入自己民族的音乐精华。
从音乐各要素来看,无论在和声、复调、曲式方面,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语汇几乎是德奥式的(虽然民族风格浓郁),特边是对于民族风格的融汇,肖邦做得非常出色的,他的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等一些乐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李斯特的诸多《匈牙利狂想曲》也让我们对其民族性的表现有一大概印象(虽然李斯特误那吉普赛音乐当成自己匈牙利民族的音乐)。
然而,“钢琴诗人”肖邦与“炫技大师”李斯特在创作风格上的个性突出,迥然不同的。
肖邦的钢琴音乐中,其每一首乐曲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无论是黑白键的分配,及音域的限度,,还是一些精致的装饰音与轻巧玲珑的快速走句,都体
现了这一点。
很难想象在钢琴以外的乐器上奏出同样的风格,肖邦注重钢琴音色的发挥,因而它的作品诗意很浓,回味无穷。
比起肖邦,李斯特则偏向于运用交响乐的构思方法来创作钢琴音乐。
他的作品往往气势恢弘,和声的排列与配器相关,复调中各主题的对比可合理地视为各种乐器间的冲突与交融。
正因为如此,李斯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钢琴音乐改编成交响音乐,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往往有着恢弘的气势,而细腻却不如肖邦,因而他的音乐较为直率,粗犷。
同样是技术很深的练习曲,肖邦不仅有着华丽的技巧,而且其五光十色的音色表现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炫技是李斯特钢琴的一大特征,为了炫耀自己高超的钢琴技术,李斯特还专门创制了音乐会练习曲这一音乐题材,而从艺术性、内容的深刻性来说,则明显弱于肖邦。
从钢琴小品来看,李斯特创作了很多抒情的小品与音画性钢琴曲集,以《旅游岁月》、《安魂曲》和《诗与宗教的协和》为代表。
其中《旅游岁月》以清新纯洁的感情描绘了瑞士、意大利的风光和作曲家的心态。
它的第二集更注重表现对艺术和历史的回顾和追思。
这些作品体现了李斯特丰富的、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和哲理思想。
肖邦的钢琴小品大多带有沙龙气质,如他的《夜曲》及《圆舞曲》等。
虽然不乏细腻、动人,这与肖邦的性格与他所处的巴黎贵族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
再看大型作品,《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李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19世纪的钢琴经典之一。
这部包含了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大型作品,采用了“主题变奏”的原则,将奏鸣曲几个乐章的结构连贯起来成为单乐章结构。
作者以非凡的节俭的方式,用有限的材料写出了宏大严谨的作品。
李斯特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奏鸣
曲式与传统的多乐章器乐套曲结合起来,创造了这种单乐章结构。
肖邦的三首奏鸣曲仍延袭前人传统,使肖邦创新较少。
成就比李斯特低一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从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上来说,他们的精神性格是迥异的,
肖邦内向,李斯特外向。
2.肖邦与李斯特各自继承的精神血缘关系来看,肖邦继承了莫扎特的许
多特点,比较婉约,李斯特在精神上则更象贝多芬,豪迈而富有创造力。
3.同时应该注意到,肖邦的音乐和李斯特的音乐相比更加复古,分析肖
邦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在表面上看似随意、即兴的优美旋律,其实都是经过肖邦仔细考虑和精心设计的,有着很强的逻辑性(这正是令人惊讶和感叹的地方),我认为只有肖邦的钢琴作品达到了既巧夺天工,又浑然天成的完美境界。
然而,李斯特的作品则是志向未来的,在他手中发展成熟的动机变形手法,逐渐成为了后来构建浪漫主义宏伟大厦的边准之一,对后人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代音乐巨匠瓦格纳。
当然他晚期的许多小品,如《喷泉》也能反映出他对印象派音乐的一个引导,是印象派音乐的先驱之一。
4.肖邦多创作无标题音乐,而李斯特则多创作钢琴特性小品。
5.李斯特寿命较长,几乎生活在整个浪漫主义音乐盛期,研究他的音乐,
更能反映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