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的特色

合集下载

客家民居——精选推荐

客家民居——精选推荐

客家民居一、客家民居的名称传统客家民居除了一条龙式的“竹竿屋”外多属集合形,集合形的传统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堂横式围屋,如单堂式的三合院、双堂式的四合院、三堂式、四堂式,其中五凤楼、府第式,是二至五堂式,围龙屋是二至十堂式。

另外就是目前尚无正确统计数字的各式各样的三至六层高的楼寨。

这类传统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俗称: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或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四角楼”、“围楼”,深圳、香港一带大都称“围”、“世居”,台湾称“伙房”等。

不同的俗称容易造成客家建筑解说上的混乱,因此笔者将这些传统客家集合形民居统称“客家围”。

台湾、大陆的广东、福建、江西、四川、广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除了台湾“伙房”外,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闽西、闽南和赣南及环珠江出口的深圳、香港等地。

除此之外还有:泉州市后街米仓巷有两座土楼;同安县汀溪镇五峰有一座长50米的长方形建筑,高约12米的许氏土楼“德安楼”;漳州市郊建有一座石寨等。

“客家围”不仅形式多种,称呼多样,其社会内涵也极为丰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客家围”依照目前知道的就大体可以分为50多种类型,客家幅地广大没有发现的客家建筑应该还有很多,形式多样化则远远超过其他民系的建筑,其中的围龙式围屋、城堡式楼寨等,每一个都各领风骚各具地方特色,每一种都深得世人关注,今天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传统的“客家围”已成为无烟囱工业的旅游观光胜地,创造出客家文化产业的新局面,值得大家多多宣传与关心。

二、客家民居的形式1、竹竿屋(又称穿堂屋、竹一条龙)一般客家民居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是长条型的“竹竿屋”,潮汕地区又称“竹竿厝”。

“竹竿屋”也叫“穿堂屋”,因为中间开一个无后墙的厅作穿堂,厅的两侧对称位置为住房,不另建大门和围墙。

客家“竹竿屋”是“一”字型的“一条龙”式,最简单的是三开间。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俗文化,源于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渊源,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向您介绍客家民俗文化的知识,与您共同探索客家文化的精髓。

一、客家围屋与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围屋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恩平县、广东省南雄市等地区。

围屋的建筑既体现了客家先民的智慧,又融入了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格。

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围屋的平面形状:围屋的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圆形,与客家先民的圆形崇拜和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相吻合。

2. 围屋的建筑结构:围屋的建筑结构独特,以横排或纵列的土楼为主,有的围屋还设有后围和四围天井。

这种结构既提供了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又具有很好的防卫功能。

3. 围屋的装饰:围屋的装饰非常丰富,包括木质、石质、砖木质等。

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有石质门、木质墙裙、砖木质矮墙、石桥等。

二、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客家民俗文化强调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客家人的人文精神。

2. 客家民俗文化的生活智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在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科学、和谐、自然、环保的生活智慧。

3. 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变异性,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形态,体现了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三、客家民俗文化的故事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故事资源,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1. 客家围屋的起源:据传说,客家围屋起源于唐代,是一位名叫何仙姑的道姑创建的,她根据地形地势建造了这座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围屋。

2. 客家民俗中的“吃鸡”故事:在客家地区,吃鸡寓意着“团圆、富贵”,因此,吃鸡在客家民俗中是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

客家聚居建筑的室内特征

客家聚居建筑的室内特征

客家聚居建筑的室内特征文/林皎皎客家人是受战乱影响.在不断南迁中逐步形成的民系。

客家聚居建筑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民居之一。

虽然客家聚居建筑在形制上有所差异.但其室内却呈现出相同的特征。

在空间布周上.客家聚居建筑讲究中轴对称;在装饰手法上。

客家人注重铺地.窗产、木结构构件以及门楼的设计;此外.客家人还使用楼名、楹联,为聚居建筑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客家人是受战乱影响,在不断南迁中逐步形成的民系。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客家人选择了聚居的模式,建造了一种巨型住宅,这里统称为”客家聚居建筑”。

客家聚居建筑形式多样,各地的叫法也各有不同.根据建筑的基本造型.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单层建筑,包括俗称的”门堂屋”和”围垅屋”;单层与多层混合建筑.即俗称的”五凤楼”和”围屋“;多层建筑,即俗称的”土楼”或’围子”。

虽然建筑形制有所差异,但在客家聚居建筑背景下.其室内却呈现出相同的特征。

一.空间布周客家聚居建筑讲究中轴对称,除了少数特例外,各种形制的聚居建筑的内部厅堂布局,卧房配置、楼梯的分布.边门的开设都是严格对称的,给人一种平衡稳定的感觉。

客家聚居建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聚族而居的空间核心——祠堂建筑特别发达,通常被设置在建筑主轴线的中心位置,属于开敞空间。

I图1)和贵楼(方搂)承启楼(圆楼)图1中轴对称的客家聚居建筑数量最多的房间是客家聚居建筑中的封闭空间。

同一建筑内的房间大多采用统一的形式和尺寸。

最常见的平面形式有矩形和曲边梯形两种(图2),其中曲边梯形房间俗称”斧头问”,仅见于圆形或少数异形建筑中。

矩形房间和曲边梯形房间的面积通常为12平方米.少数房间面积可达15平方米,主要是供家庭成员起居之用,此外也有部分房间用作储藏室.厨房等。

由于面积的限制,房间的布置相当简单.卧房通常仅安放一床,一桌、一柜和数张椅。

在斧头间中,家具一般靠两条直线边摆放,墙壁上也没有装饰.直接用灰刷白。

图2房间平面图在聚居建筑内.一个独立的小家庭也往往拥有数个房间.但这些房间都是独立的,只有通过公共交通空间——廊或楼梯.才能相互联系。

传统民居赏析——客家民居

传统民居赏析——客家民居

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不好


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 性、四角较阴暗,通风 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 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 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 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 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 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 圆楼或圆寨。 楼内夏凉冬暖 坚固性强,防御性强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 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 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 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 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 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缺点:人多噪音大
建筑类型


客家民居建筑 综合起来主要 有“围龙屋” “四点金” “走马楼” “五凤楼” “土楼” “中西混合” 等 其中以围龙屋 为最多,并最 具“客”味
围龙屋
围龙屋 又简称围屋其主要特点是后围建成马蹄,叫“围龙”, 一般为一条围龙,甚至有多达二三条围龙的大型围龙屋。围龙 屋是客家地区一种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除 客家地区之外看不见的。
半圆形的池塘和 半圆形的围屋构 成一体 它是用黏土夯成。 外用短板夹筑, 构成马蹄形;内 用生土、石灰、 糯米糖浆揉合, 夹以竹片木条作 筋骨,舂压夯打 而成的。
四点金
“四点金”(四角楼)是围龙屋 的一种,一般布局为二堂、 三堂二横组成,在两横屋前 后两端,再高筑一间高于整 座房屋的攒山式四方楼,俗 称“炮楼”。 主要特点是在房屋的四角建 有如近代炮楼式的高层建筑, 楼四角均有了望孔和枪眼。
传统民居赏析
——
客家民居
简介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 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 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 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 筑材料蒉乏,狼才虎豹 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 地人客家民居以种姓聚族而 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 色都与客居人的历史密 切相关。

客家建筑的特点

客家建筑的特点

客家建筑的特点客家人是中国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客家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之一,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客家建筑的特点,带您领略客家建筑精髓的魅力。

一、凝聚传统与实用的结合客家人以务实而著称,他们的建筑风格同样表现出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

客家建筑注重功能和实用性,追求经济合理的设计,使每一个建筑都能充分满足家庭的需要。

在材料选择上,客家建筑多采用木材、石材和泥土等当地资源,这既是出于经济考虑,也是一种环保的表现。

与此同时,客家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固和耐久性,以应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挑战。

二、坡屋顶与天井的独特设计客家建筑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坡屋顶的设计。

坡屋顶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水流滴漏,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让室内保持凉爽。

坡屋顶的造型通常呈现出双峰或多峰的形态,给人一种高大、挺拔、古朴的美感。

另外,客家建筑中常常设置有天井,天井除了起到采光和通风的作用,还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场所,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场所。

三、围龙巷与土楼的独特布局在客家建筑中,围龙巷与土楼是两种典型的建筑形式,它们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围龙巷是一种由多幢住宅围成一个四方形的院落,形成“一围、二堂、三楼、四石头”(一围是指外围建筑,二堂是指公共活动场所,三楼是住宅楼,四石头是指庭院中四块石头)的布局。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客家人对家庭生活的尊重,又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而土楼是客家建筑中最为壮观的建筑形式之一,它外部采用圆形或方形的形状,内部则采取环形或正方形的布局。

土楼通常有三到五层,外墙厚度达到数米,可抵御外力的侵袭,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

四、彰显家族文化的雕刻和装饰客家建筑中的雕刻和装饰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客家建筑的门楣、柱子甚至内部家具上,都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这些雕刻经常以自然界的图案、符号和人物形象为主题,既体现出客家人对自然环境的崇拜,又表达了对家族的敬意和尊重。

客家民居的建筑特色

客家民居的建筑特色
堂屋 三合 院
由于 战 乱 、 荒 等 原 因 , 西 晋 至 明清 的 千 余 年 间 , 历 饥 从 经
五 次 大 规 模 迁 徒 和不 断 零星 的 转移 。客 家人 开 始 驻 足 赣 、 、 闽 粤 交 界 地 区 。尔 后 , 家 人 又 从 赣 闽 粤 三省 交界 地 区迁 徒 到 国 客 内 1 省 市 区 和 港 澳 台 乃至 漂 洋 过 海 , 布 于 世 界 各 地 。 6个 流 在 长 期 的 历 史 发 展 中 ,客 家 融 合 和 同 化 了一 些 土 著风 俗 文 化 形 成 极 有 魅 力 的客 家 风 俗 。客 家 人 口众 多 , 域 广 大 , 地 在 与 其 他 地 区 其 他 民 系 交 往 中吸 收 了他 们 的风 俗 , 形成 “ 里 不 十 同 风 , 里 不 同俗 ” 在 客 家人 迁 入 的 同 时 带 来 了客 家 人 的语 百 。 言, 化 , 文 民俗 , 活 方 式 当然 也 包 括 客 家特 有 的建 筑 形 式 。 生
客 家 民居 的 建 筑 特 色
Th c ie t a e t r so a k o k Dw eln s eAr h t curlF a u e fH k a F l l g i
林 梁 L nL a g i in
摘 要 : 家 民居 的 主 要 建 筑 形 式 有 ; 楼 , 客 土 围龙 屋 , 第 式 府
堂屋 三 大类 。
廊相连接 , 与厨 房 相 隔开 , 以家 庭 单 位 并 不 明确 。 所
二 、围 龙屋
从土楼 , 围龙 屋 到 三合 院 可 以看 到 客 家 民 居 根 据 时 间地
点 迁移 建 筑 而 不 断 的做 出 改 变。从 建 筑 角度 看 , 家 民居 带 着 容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最著名的客家民居:圆楼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其最中 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 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 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 秘密可言。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 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 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 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 人心。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 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 天而降的“飞碟”。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 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 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 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 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 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民居是广东,福建,台湾等省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 派。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民居建筑一样,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 特点,城堡式建筑是其一大特色。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 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 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 楼,是中国南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汉族民居的一朵 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 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客家民居以种姓聚族群居的特点和建筑 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 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 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 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 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 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大部分土楼有两三 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 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 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 划一。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 文化特征。比如,承启楼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 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 持家的愿望。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 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层房屋的用途惊人地统一, 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居 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 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以土楼、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各异。

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坚固性现存的福建、广东、江西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历史。

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仍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作者的老祖居“钜美堂”,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

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有些厚的竟达两米。

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

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

土墙的原料以当地黏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

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黏性。

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

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似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止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历时20分钟,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安全性历史上,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到闽、粤、赣边界山区后,为防止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极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二楼三楼的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瞭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

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

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

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

土楼本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

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可安然无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 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 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 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 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 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 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 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 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 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 最恰当的归纳。
土楼形态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 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 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 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 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 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 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 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 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 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其次 为四角楼,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 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 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 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 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 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 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 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 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 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 情。
客家民居的特色
介绍
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 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 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 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 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 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 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 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 —土楼。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 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 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 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反复捣碎, 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 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 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 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 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 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 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 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 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材料
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 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 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 高15米以上的土楼。
结构
客家民居大多为3至6层,100至200 多间房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 壮观。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园是吉祥, 幸福,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 屋均按八卦状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 火墙,整齐划一。
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