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
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
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
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
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
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
[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
[3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
中医学流派划分

中医学流派划分中医学渊源流长,学习并掌握学术流派划分对学习中医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高屋建瓴地全览中医学全貌,然后有侧重点地各个击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至于迷失方向。
一、按地域划分流派1、齐派(含齐鲁医学):指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晋地形成的医学流派,其诊治特点主要以内服方药为主,学术思想主要以《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为主。
张仲景是其杰出传人,他在医疗实践中集其大成,而著《<伊尹汤液经>论广》,即今世《伤寒杂病论》底本,由晋王叔和分三次编篡而成,为理法方药奠万世之基。
2、秦派(含长安医学):为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以外治法为主的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主,特别以《素问》为据,针对人体脏腑经络施治,含针灸、导引、内证、按摩、刮痧、拔罐、热敷、火疗、冰疗等等。
3、河间流派:指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的医学流派。
他针对《局方》滥用辛燥,与朱肱大开言辩,以“六气皆可化火”为论点创立了寒凉学说。
其传人受其启迪和影响,张子和创攻邪学派、朱丹溪创滋阴学派,多学合流,形成明清而后时方兴起的医学局面。
创立易水流派的张元素亦受其影响,因而无悔居'金元四大家'之首。
4、易水流派:是指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的易水流派。
其学术思想以脏腑辨证为主,因其脏腑定位接近于现代解剖,易与“科学”接轨,故当今官方教材仍以此为辨证核心。
传人有李杲、张景岳,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分别创立补脾胃学说之补土学派和三焦气化学说之温阳学派。
5、新安医学:是指明代由汪机创立的盛行于皖南新安江流域的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集合了传统医学之大成,并快速与九华山佛教、齐云山道教、不疏园朴学融通,有著名医家1000多位,传世著作800多种。
新安医学是新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安文化又稳居中华三大显学(新安文化、敦煌文化、藏文化)之首。
不能忘却的是,今世之疫苗即是明代泾县民间家传秘方痘苗,由波斯商人盗(购)至欧洲,经优化后反哺中华,随着近现代传染病学的兴起而走向全球共享时代。
浅谈新安医学的起源和兴衰

l 新安 的由来和变更 据 出土 文物和 史料考证 ,早在新石器 时代 ,新安山 区就有人类 活动的足迹 ,在三 国时期那里 开始 设立 了新 都郡 。因为那里是通 向杭州湾大海 的 “ 新安江 ”的源 头,
做出 了重大贡献 的一个重 要中医学流派 。新安医学具有 区域优势 明显 ,流派色彩浓 厚,学术成就突出 ,历史影 响深远等特点 。 3 新安医学的兴起和贡献
第8 第 1 卷 6期 总第 9 6期 21 0 0年 O 8月 ・ 半 月 刊 下Fra bibliotek◎寸
DDI I远教 SUO TCf AAC l] I程 CI  ̄O  ̄ ' -
浅 谈 新 安 医 学 的 起 源 和 兴 衰
刘茂松 安徽省 黄 山市人 民 医院不育专科 ( 4 0 0) 250
文章 编 号: 17—79 (00 1 030 622 7 2 1 )一60 0・2 关键 词 :新 安医学 :流 派 ;中 医各家 学说 ; 医学 史 d i 036 /i n17-792 1. .0 o :1.99 .s. 22 7. 01 02 js 6 0 6
4 新 安 医学 的衰 退 由于 民 国 时 期 大 量 地 引 进 了西 方 医 学 , 国外 西 医 学
者认为 中医是不科学 的。所 以,1 1 9 3年国民党政府教育 总长汪大燮 公开提 出废除 中医 中药 。国民党政府还规定
了 6项消灭 中医的具体办法 。因此,一场 中医废立之争 持续 了 3 8年之久 , 国民党 政府采 取的种种消灭 中医的政 策 ,虽然 也未达 到 目的,但对 中医的发展起 了很大的阻 碍作用 ,到全国解放前夕 ,散居在 各地约 5 万 中医,绝 0 大部分 已无法继 续开业 。全国没有一所公立中医院校 , 更谈不上学术研 究,中医书籍出版尤其 困难。 中药生产 听其 自生 自灭 ,质 量低 劣,税多捐重,药店纷纷倒闭 。 我们新安 医学也遭 到了同样的命运 。大多数新安医家的 后代也不敢公开地继承祖 业或公开地学 中医了 ,以致新 安医学几乎到 了后继无人的地步 。 解放 以后 ,我国传 统的 中医 中药虽然得到 了国家政 府 的正确 的评价和恢复 , 但在文 化大革命 的十年浩劫 中, 使得少数幸存 的新 安医学的文献、著作等宝贵资料被当 作 “ 四旧”而焚毁 ,还有 极少数幸存 的宝贵的新安医学
新安医家医德时代价值探索

新安医家医德时代价值探索摘要:新安医学是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一朵中医奇葩,数百年来,其内涵丰富的医德思想一直广为流传,形成了独特的时代价值,对当今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本篇文章从新安医学主要的医德思想内容出发,分别论述了其特点及时代价值,在不同医家的思想及其事迹中更深刻的体会新安医家医德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体现了其医德思想传承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安医家,医德思想,时代价值一、新安医学的形成概况新安医学肇始于晋唐,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随后流传至今,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唐宋时期,新安地区社会和平安定,大批北方望族、文人学士由于战乱南迁,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两者相互碰撞融合,给徽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初步繁荣,徽商快速发展,发达的商业经济带动了新安医学的繁荣鼎盛,同时新安地区地理环境优越,药物资源丰富,为儒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之古徽州为徽文化的发祥地,程朱理学之邦,文化氛围浓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该地区书院学馆层出不穷,名医大儒辈出学术思想活跃,各个新安医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一派昌盛之象,新安医学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新安医家医德思想的精神内核新安医学作为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流派之一,在徽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儒医”。
新安医家作为新安医学的主要承载者,不仅医术精湛,其医德更是被后世敬仰,始终将“讲仁爱、存仁心、施仁术、做仁事,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虚怀若谷、和而不同,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学贵潜沉、精益求精,基于实践、务实创新”的品德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其诸多言行无一不彰显着中华传统美德。
1.仁爱之术,医者之道在儒家文化之风盛行的古徽州地区,大批新安医家受其倡导的“仁者爱人”“正心诚意”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医德思想,将“仁爱”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本草纲目·序》中提出了“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
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
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
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
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
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
[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
[3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
天下名医出新安

天下名医出新安新安医学是徽学十二大派中的一门,单就医学而论,她俨然是一巍巍的学派。
有学派和流派的学术结构和传承,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
从医家医著而论,新安医学以杨玄操等为先河开宗立派至今已经800余年了,载于史册的医学家有800多位,名标于目录学著作和史志上的医学著作逾800余种,可谓群星穹灿,彪炳史册。
其著名的新安十大医家有汪机、徐春甫、孙一奎、吴崐、汪昂、程钟龄、叶天士、吴谦、郑梅涧、程杏轩。
新安医籍著名的十大医籍,如《名医类案》《古今医统大全》《赤水玄珠》《伤寒论条辨》《医方考》《本草备要》《医学心悟》《不居集》《医宗金鉴》《医述》等。
从这些医家和医著就可知新安医学在中医史上之举足轻重。
王键教授主编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梳理了新安医学的十大学说,即汪机的营卫一气说、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方有执的错简重订说、罗慕庵的元阴元阳说、汪昂的暑必兼湿说、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说、程钟龄的八纲八法说、吴师朗提出的外损致虚说、郑梅涧的养阴清肺说、余国珮的燥湿为纲说等。
新安医学在《内经》、伤寒及温病和金元四家的研究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在临床方面,汪宏在其所著的《望诊遵经》中提出“相气十法”、丰富了辨证论治特色。
新安医学体系的医生,用药各有其共同的风格,即“平正轻简、轻清灵巧、稳准狠猛”,这也是学派的标识之一。
阅读王键教授主编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深感中医药学中没有哪一种学说没有新安医家的影子。
新安之学和新安山水同样优美壮美。
新安医学既是中医药的缩影,又是中医药的光彩。
如果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新安医学正可堪为是洞观中医药玄机的天窗。
内容提要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是祖国医学中一支富有影响的地域性综合性学术流派。
本书从地域文明、内涵特色、医家医著、学术理论、创新学说、临床风格、各科成就、流派传承、现代研究、文化视野等方面,由点及面、点面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剖析其纷繁的结构体系,阐明其广博的学术内涵,探讨其一系列的“特异之见”“独创之巧”。
新安医家, 群星璀璨

新安医家,群星璀璨新安是“徽州府”的古称,因祁门县之新安山而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屯溪市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新安江横贯其间。
发达的徽商经济,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如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海阳四家画派、何程徽皖篆刻等文化精英,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
在徽州文化的熏陶下,新安医学蔚然兴起。
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今以黄山市为核心区域),肇始于晋、形成于宋、鼎盛于明清,流传至今而不衰,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著宏富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底蕴深厚、徽学特色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
据考证,自宋代至新中国建立前,新安医家卓然成家者820人,其中有54人任各级医官(包括县、府医学训、正科、医学教授、翰林医官、太医院吏目等) ,医学论著达800余种。
其中医经类107种,伤寒类70种,诊法类40种,本草类54种,针灸类22种,内科类210种,外科类15种,妇科类24种,儿科类84种,五官科类30种,医案医话类77种,养生类15种,丛书类37种。
形成了固本培元派,养阴清肺派,时方轻灵派,医学启蒙派,改革创新派等或经典派、伤寒派、医方派、本草派、针推派、临床特色专科派等不同的流派。
全国著名医史专家余瀛鳌先生评价说,新安医学“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
新安医家可谓群星璀璨。
东晋末年客籍新安的羊欣擅长医术,撰《药方》十卷。
和僧人慧明,皆有医名。
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
崔元亮撰《海上集验方》。
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
这些医家搜集验方、采撷新安当地医家的经验,羊、杨二人并有医著数部,这些为以后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北宋,歙人张扩为蕲水(湖北浠水)庞安时高弟。
后又师四川王朴。
善脉诊,治病有良效,名扬京、洛间。
张扩为见诸文献的最早的新安籍著名医家。
【新安医学】中国地域医学流派(二)

【新安医学】中国地域医学流派(二)新安古称徽州,以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婺源为核心区域,素有“一府六邑”的美称。
该地气候宜人,地理位置独特,依山傍水,新安江贯穿而过,药材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中原氏族南迁避乱的重要选择。
南宋以降,新安历代被称为“程朱阙里”,养成了新安尊儒重教的传统,再加上其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药材资源,共同赋予了新安医学深厚的学术内涵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新安医学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南宋妇科名医黄孝通曾被宋孝宗御赐“医博”。
南宋淳熙年间医家张杲著成《医说》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医史传记类的著作。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走向兴盛。
歙县方有执将《伤寒论》重新整理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开“错简重订”流派之先河。
祁门汪机发明“营卫一气”说,开创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对赵献可、张景岳、缪希雍、李中梓等医家的学术思想有一定影响。
汪氏还首倡“新感温病”学说,认为温病学的病因有伏气、新感之分。
休宁孙一奎著《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等书,对命门、相火、气、火的概念有不同见解,引入“太极”之说对命门学说进行阐发,开创“动气命门”论。
歙县吴崑《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注解方剂的专著。
歙县江瓘《名医类案》是我国首部总结和研究历代医案的专著。
祁门徐春甫著《古今医统大全》、《内经要旨》等书,并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宅人医会”,为中医学的交流和传播做出过巨大贡献。
清代歙县吴澄撰虚损专著《不居集》,其“外损”一说,进一步完善了李东垣的内伤外感理论,吴氏的“理脾阴”学说与叶桂的“养胃阴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歙县吴谦奉旨编撰的《医宗金鉴》集理论和临床实践为一体,曾一度作为太医院教本。
歙县程国彭《医学心悟》创“医门八法”。
歙县郑梅涧的《重楼玉钥》是我国第一部喉科专著,提倡喉科“养阴清润”的治疗原则。
这一时期的著名医家还有罗美、胡澍、陈嘉谟、郑重光、方广、程应旄、徐春甫、巴应奎、汪昂、王少峰、郑康宸、汪文绮、王勋等人,其他医学著作如《伤寒明理补论》、《伤寒从新》、《伤寒论后条辨》、《内经博义》、《素问校义》、《素灵类纂约注》、《内经补注》、《本草蒙荃》、《丹溪心法附余》、《医学指南捷径六书》、《幼幼汇集》、《妇科心镜》、《痘疹泄秘》、《温疫论补注》、《瘟疫明辨》、《瘟疫两注》、《慈航集》等皆是当时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
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
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
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
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
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
[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
[3]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
对此,我国中医界历来的认识与观点不尽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说。
有的认为,学说与师承是基本条件;有的认为,学说才是根本标准,师承关系只能作为参考;还有的认为,除了学说和师承外,还必须要有传世之作以影响后人,等等。
其实,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标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与详略不一而异。
综合各种论点,全面地分析中医发展史上著名学术流派的成因,可以这样认识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条件,或者说判断标准,即,第一,首先要有代表人物。
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
但这个或这些人物必须是其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第二,要有一批传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人物。
因为学术流派要“流”,不“流”则何谈对后世影响;再说,既是“派”,总得有几个人物,个人何以成派。
但这些传承者不必非是亲炙或私淑的师承关系。
第三,在学术上要有创新,在理论或方法上标新立异,旗帜鲜明。
或者在一门学问之中创立了新的学说,或者提出了该学说中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者治学上有独特的风格与方法。
第四,要有一些代表著作。
这些著作要能记载和反映该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
如果简单归纳,只有三条标准,即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观点与代表性著作。
三、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
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
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
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
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四、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
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
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
”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
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
[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
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查阅近几年发表的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上还是沿袭五、六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说法。
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说法都有其依据,只是没有严格区分“学派”与“流派”。
如“丹溪”学派,其实是河间学派中的一个流派。
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传刘完素之学的,有两大医家。
一为张从正,一为朱震亨。
河间之学到了朱震亨又为之一变,而为河间学派之滋阴论者。
”[4]五、新安医学(一)兴起时期。
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
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
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作。
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
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
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
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
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著作——《医说》10卷。
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叙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
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
此后,婺源名医程怒倩(著《医方图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著作。
歙县翰林鲍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赋注》、《经验针法》、吴以凝撰《去病简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
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驰名于时。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著作。
歙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
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生了很大影响。
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验方》,太医陆彦功于弘治十年(1497)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
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有稍有发展。
(二)全盛时期。
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
这时候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著书立说。
从嘉靖至清末,即有名医137人,有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著作。
祁门汪机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等著作13部76卷、歙县江瓘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名医类案》12卷,吴昆之老师余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
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休宁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吴昆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和《脉语》、《医纂》、《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等。
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
从清代来看(1644~1911年),新安医家进一步开展了学术争鸣。
在这268年中,涌现出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著作。
著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乐旌、郑重光、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梅涧、程杏轩、汪钹、许豫和等人。
许多医学著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且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在新安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
(三)新安医学主要著作《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
《眼科宝籍》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
《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
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
总之,开展与加强对我国医学流派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与认识各个医学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不仅仅是为了科学地评价他们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地位,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促进当代中医药学术的繁荣与提高。
参考文献[1]夏征农主编。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947。
[2]孟庆云。
论中医学派[J]。
医学与哲学,1998,(8):432。
[3]汪沪双,等。
试论新安医学的“学派”与“流派”[J]。
中医文献杂志,2000,(4):3。
[4]任应秋。
学派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贡献[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5):41。
[5]竹剑平,等。
试论钱塘学派[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4):36。
[6]陈春圃。
浙江中医主要学术流派[J]。
中华医史杂志,1999,(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