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材背景《浪淘沙》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大自然中壮阔的河流和奔腾的浪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通过讲述沙子的成长经历以及力量与智慧的升华,寓意着个体成长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并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含义;2.学生能够进行朗读训练,提升口语表达能力;3.学生能够进行课文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进行课文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教学PPT;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壮阔的河流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谈论河流的特点和美景。

步骤二:朗读课文让学生围坐在教室中央,分组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遍,然后由学生自主朗读,课后再进行集体朗读。

步骤三:课文分析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课文的主题是什么?2.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内容?3.你觉得课文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道理?步骤四:阅读理解教师设计多种阅读策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

1.阅读策略一:关键词提取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并解释关键词的含义。

2.阅读策略二: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整理和归纳所学的知识。

3.阅读策略三:角色扮演将课文中的情景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

步骤五:情感拓展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的雄浑景象,展现了黄河的伟大和祖国河山的壮美。

全诗九句,每句七字,采用了严格的平仄格律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雄浑的景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黄河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浪淘沙》的诗意理解和诗歌韵律的把握。

2.教学难点:黄河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诗歌意境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发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浪淘沙》的文本、注释、翻译,黄河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概况,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同时,提示学生思考:黄河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诵《浪淘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接着,展示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浪淘沙》这一词牌名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壮阔景象,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词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黄河,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引导学生回忆与黄河相关的诗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黄河有关的词——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写作动机。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重点讲解“九曲”“浪淘风簸”“自天涯”等词语的含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5、赏析词句(1)提问:词的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黄河蜿蜒曲折、波涛汹涌的画面。

(2)分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探讨诗人的想象和表达的情感。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背景。

(2) 通过展示与《浪淘沙》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浪淘沙》的意境。

2. 学习新课(1) 朗读《浪淘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浪淘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动机。

(3) 分析《浪淘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4) 探讨《浪淘沙》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 巩固练习(1) 请学生仿照《浪淘沙》的形式,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小诗。

(2) 请学生分组讨论《浪淘沙》中的意象,如“流水”、“飞花”等,并进行交流分享。

4. 总结归纳(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总结《浪淘沙》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学好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浪淘沙》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2.拓展作业:
a.搜索其他有关黄河的古诗,与《浪淘沙》(其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黄河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b.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展现黄河的壮丽景色。
3.小组作业:
a.小组合作,编排一段关于《浪淘沙》(其一)的朗诵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b.组织参观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
c.开展以“我心中的古诗”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观,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我会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我国的母亲河是什么吗?”当学生们回答“黄河”时,我会顺势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就是赞美黄河的壮丽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黄河的雄浑与美丽。”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浪淘沙》(其一)中,诗人是如何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
2.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3.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c.期末考试:结合古诗的背诵、默写、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拓展:
a.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500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篇一白居易的《浪淘沙》是《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里选了两首诗,还有一首诗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多地了解,好在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语言比较质朴。

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孩子们因为有许多老师听课而怯场畏畏缩缩,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三十七个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在评课时刘校长也点出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创设。

最后姚校长也进行了同样的点评。

我想,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要想现在的孩子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而外,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就如《浪淘沙》,“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我们班的孩子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什么“茫茫东海变成了干涸的桑田”、什么“东海变成了桑田,水没有了,要节约用水”等等,始终不能上升到高度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想到“沧海桑田”的道理了。

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忽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高。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设计创作题,鼓励学生仿写或续写古诗,发挥创意。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学习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提问:“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们收获了什么?对黄河有什么新的认识?”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教学过程:
-设计填空题,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填空,巩固诗句记忆。
-设计简答题,让学生运用古诗知识,分析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朗读与背诵,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古诗意境的体会。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设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7课课时安排:一课时适用年级:六年级上册教材解析:本册第17课隶属第六单元,单元主题为“保护环境”,《浪淘沙》一诗借诗句和插图,描绘黄河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前两句吟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后两句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经历,进而奔驰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学情分析:本班共31人,其中女生12人、男生19人,均为本地学生,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者有11人,因智力因素导致的学困生有2人。

学生课外阅读较为广泛,但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较差,答题习惯未养成,朗读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练笔速度较慢。

经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较严重,摸底考试成绩不够理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孩子们,第一单元我们学了三首古诗,大家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这三位同学背得真不错,既能做到流利正确,还能将诗人内心的话表达出来。

老师给你们一分作为奖励,希望以后你们也能像今天这样,将学过的知识牢牢记在心里。

那么,哪位同学能和老师讲一讲,你当初学古诗,都有什么方法呢?(教师板书整理:借助注释,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相同类型古诗……)谢谢这几位同学的分享,老师也给你们一分作为小礼物,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的思维还能这么敏捷、这么有条理。

今天呢,还有三位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古诗学习通关宝典,大家想不想要?(生预设:想)这份通关宝典人人有份,不过呢需要大家自己来整理,请大家翻开课本95页,一分钟时间,将《交流平台》中这三位同学的通关宝典默读一次,然后划出关键句、圈出关键词。

开始。

这节课,我们就用刚才整理出来的这些学习方法,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标题,手指书空)【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复习旧知、整理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古诗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二、解读标题“浪淘沙”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标题“浪淘沙”呢?(生展示资料)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刘禹锡和白居易所创,形式为七言绝句,本来是民间在黄河边歌咏淘金人劳动情景的民歌,后来变成士大夫咏怀托志的心声,再后来成为词牌名。

三、配乐欣赏请同学们一边观赏插图,一边听这位老师吟咏古诗,让自己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教师播放音频)【设计意图:学生朗读、吟咏的兴趣不高,只有通过范读,借助多媒体手段中的音乐和朗诵,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更真切的感染,进而才能“跟着老师的步子”,迈出第一步,慢慢的知晓怎么读、愿意读、享受读。

】四、学生练读,初学“平仄”。

孩子们,想象一下刚才那位老师读古诗时的味道,你也来读一读,借助工具书,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停顿,温馨提示,绝句一般的停顿为“前四后三”,你也可以仿照《七律长征》的“二二三”停顿法。

(一分钟后)接下来请两位同学进行朗读展示,要求:第一要读准、读通顺,第二要读好停顿。

(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师评价:看来大家对古诗的字音和停顿掌握得非常到位。

现在呢,我们要学习古诗中的“平仄”。

有没有哪位同学对“平仄”有了解?1、学习“平仄”“平”相当于我们现在汉语拼音中的第一声、第二声,“仄”相当于第三声、第四声。

古诗吟诵时,有一个原则是“平长仄短”。

2、标出平仄请你试试用“—”和“l”把这首诗里的平仄标出来,并试着读一读,记住,“平长仄短”。

3、孩子们,根据平仄读古诗,古诗就更有韵味了。

但是我们光会读古诗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做到理解古诗,和古诗融为一体。

接下来,我们就凭借这几种方法,一起进入古诗、品读古诗。

【设计意图:学生在此之前,对“平仄”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班里只有两名学生听过“平仄”这种说法,设计这个环节,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意义不大,并且会花费五到十分钟的时间,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浪费时间”。

补起学生传统文化的空白,永远都不晚。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孩子们,刚才我们整理出的古诗学习第一种方法是什么?(预设:借助注释理解),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告诉我们什么内容?(生预设:字词的意思,相关的知识)2、借助注释,我们就能初步了解古诗。

但这里的注释太少了,理解诗意还有很多问题没法解决,怎么办?(教师指着副板书,第二种方法——通过想象来体会)六、想象画面,“诗中有画”1、古人云:“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想象一下,如果《浪淘沙》是一幅画,这幅画中有哪些景物?生1:弯弯曲曲的黄河,也就是诗中所说的“九曲黄河”。

生2: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九”为虚指,概指,可理解为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都是这种写法。

生3:黄河带着泥沙滚滚而来,向东流去。

也就是诗中所说“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生4:浪淘,波浪淘洗,就像妈妈做饭之前你要“淘米”,小米粒在水中上下翻腾。

生5:簸,颠簸,掀翻。

我们去年学过《天火之迷》,文中说“风筝像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在这首诗里,淘金者坐着一艘小船,小船颠簸着、摇晃着,马上就要被大风掀翻了,非常危险。

生6:一条银河高悬天际。

师补充: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大诗人李白曾写下《将进酒》,开篇赞颂黄河“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也正好呼应了我们这首诗的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2、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幅画的特点,你会选用哪个词语?(生:九曲黄河,奔流,黄河上九天,壮哉,气势磅礴……)3、那你能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生:万里黄河,弯弯曲曲,裹挟着滚滚泥沙,波翻浪涌,从天边奔腾而来。

抬眼望去,这汹涌的黄河,好像已经奔涌到九霄天外,一直带我去了牛郎织女那远在银河的家。

)4、听你这么一说,我们就感受到了黄河是如此的雄浑壮丽,那你能通过朗读,把黄河汹涌的气势读出来吗?(提示:注意停顿,前两句要读出黄河的气势)【设计意图:以诗中景物的特点为珠子,将这首诗的意思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中循序渐进,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理解的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激发情感,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七、引申拓展,读“诗中故事”。

1、古诗中不仅蕴含着精美的画面,还有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有的是传奇故事,有的是悠久的历史事件,有的是名人名言名句。

孩子们,诗人刘禹锡在这首诗里,提到了哪个民间故事?(生:牛郎织女的故事)【设计意图:学习文中典故,因《牛郎织女》故事耳熟能详,则不再安排学生了解、讲解。

】2、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你认为会有什么样的画面?(生: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儿女绕膝,田园生活)3、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还有一个历史故事深深地藏在这首诗里。

古书《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汉武帝曾派张骞(qiān)出使大夏国,张骞沿着黄河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在张骞回家的时候,织女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

4、读了这个小故事,你对“同到牵牛织女家”有没有什么新的感受?(激发读者的想象,既让读者体会到黄河与天相接,突出了黄河的壮丽;又让古诗有了神秘感和传奇色彩,使古诗更有情趣,增添了古诗的浪漫主义情怀)【设计意图:学习诗中的神话故事和所引用的野史,既让课堂更活跃。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多读书、多读史。

】八、诗中有作者每一首古诗中,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在里面,那这首《浪淘沙》中,诗中有谁?在干什么?1、诗人模仿淘金者的口吻,将自己当成了黄河上的淘金者,他们和牛郎织女一样住在河边,牛郎织女每天男耕女织、恬静美好,而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艰难讨生活。

哪句诗写出了淘金者生活不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在刘禹锡的其他《浪淘沙》里,还有这样一句,“卷起沙堆似雪堆”。

正因为每天生活充满危险,借此表达他们对淘金生活的厌恶,对牛郎织女那样幸福、美好、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2、诗人写淘金者生活不易、追求美好生活,最终还是要写到作者自己身上来。

刘禹锡为什么要为淘金者写一首诗呢?我们来研究一下刘禹锡。

哪位同学能进行一下诗人资料的介绍?生出示资料: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最高检察院检察员,工作权限很广,朝廷的官吏都受他们的监察,颇受百官忌惮)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官。

师补充:十年之后,朝廷有人想到了他和与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于是他奉诏还京,从朗州回到长安,写了一首《游玄都观》,“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思是说“京城的大马路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扑了我一脸,互相问了问,大家都说自己是刚从玄都观赏桃花回来。

玄都观里的桃花有上千株,全都是我被贬离开京城之后栽下的。

”这最后两句特别有意思,读书人骂人很含蓄,“新栽的桃花”就是在指这十年以来在刘禹锡被排挤出京城之后新提拔起来的官员,这批官员擅长投机取巧,越来越得意、越来越受人追捧;那些赏花的人呢,就代表了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

这诗一经流传开,得罪的人更多了,于是,他和他的战友又遭受了新一轮的打击报复,又被贬了。

又过了十四年,朝廷又把他叫回来,再次回到长安,你猜他还会不会写诗?(生:不写了)如果不写,那就不是他刘禹锡的风格了。

他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何归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意思是说,百亩庭院中大半都是青苔,桃花开完之后菜花接着又开;当年种桃树的道士在哪儿呢,曾经在这儿赏花、写诗、被贬官的刘郎又回来了。

桃花没了,游人没了,种桃道士没了,当时掌权的宰相也死了,树倒猢狲散,可是我刘禹锡回来了。

满满的是胜利的喜悦,是不屈不挠的乐观。

生2补充资料:《浪淘沙》一共有九首,第一首也就是我们书上这一首。

师补充:作者当初朝中高处任职,现在被贬,但他造福苍生的理想没有改变,仍然渴望回到当初的职位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天上高高在上的“牛郎星”“织女星”正象征着那高高在上、距离自己很遥远的朝中之位。

纵然前方崎岖坎坷、浪淘风簸,他也没有沉沦、自甘堕落,而是以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矢志不渝的追求理想。

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师:读到这里,大家想一下,“如今直上银河去”,这里的“银河”仅仅是指天上那条王母娘娘划出来的河吗?(生:“银河”象征着高高在上的官位。

)那这里的“上”能不能换成“到”“去”?(生:不能,只有“上”能表现出诗人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师:现在,我们将自己当成刚被贬官的刘禹锡,面前就是裹挟着泥沙滚滚而来的黄河,读出你心中的理想抱负吧!【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更要带领孩子们“阅读作者”、“阅读社会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