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解题技巧
对联题的答题技巧

点击中考
1、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 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 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 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呐喊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点击中考
2、柳宗元借小石潭的风光表达了被贬 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 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 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 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 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词性一样 种类相当 4、构造〔格式〕一致 5、围绕同一主题 6、仄起平收 〔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海 阔 凭 鱼 跃;
〔名词〕〔形容词〕〔介词〕〔名词〕〔动词〕
天 高 任 鸟 飞。
〔名词〕〔形容词〕〔介词〕〔名词〕〔ຫໍສະໝຸດ 词〕• 对联口诀对: 联规那么
•
名对名名对,动名对动,, 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实对虚对。实来虚对虚,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 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返回
对联题二
2、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 使之对偶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 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
此木 山山 此木为柴山山出
火因
夕 夕
因火成烟夕夕多
1、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2、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
3、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东落花生 花鲁落肃东山樊。哙 崇 4、两舟并行,橹速哪如帆快。 武
八音齐奏,箫和怎及笛清。 轻 萧何 狄青 文
对联的根本要求 :
1、上下联字数相等 2、上下联一样位置用字不能重复 3、上下联一样位置的词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如下:
1. 熟悉对联的特点和格律。
对联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文化内涵,要求做到心灵手巧,对仗工整。
2. 注意审题,理解题干要求。
对联题一般要求写出符合对联特点的对句,其中应该有对仗的要求。
3. 阅读选项,分析判断。
在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比较选项间的对仗是否准确、自然、流畅。
4. 多写多练,提高写作能力。
对联创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练习,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提高对联水平和写作能力。
5. 注意思维方法,注意对联意境。
对联意境的营造是对联创作的关键,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
6. 注重细节,注意风格特点。
对联创作要注意细节,如平仄、押韵、字音、字形等,还要注意对联的风格特点,如豪放、婉约、清新、古朴等。
中考对联题答题技巧

如:“扫千年旧习,树做一代新风人 。”
× “扫千年旧习,吃三碗稀粥 。
2.节奏要相同。
如:“扫/千年/Biblioteka 习,树/一代/新风 。”× 树立∕全新∕风
。
点击中考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精益求精。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醉翁亭中 欧阳修与民同乐。
6分
此木 山山 此木为柴山山出
火因
夕 夕
因火成烟夕夕多
1、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2、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
3、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东落花生 花鲁落肃东山樊。哙 崇 4、两舟并行,橹速哪如帆快。 武
八音齐奏,箫和怎及笛清。 轻 萧何 狄青 文
5、鸟居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 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 (王安石,号“半山居士”) 僧上梁山,观花荣,赏石秀,不觉时迁
1.审读要求明方向。审读要求是为了更 好地明确答题指向。很多对联拟写题提 供了相关的场景和对内容的限定,或要 求联系课内所学,或联系民风民俗,或 联系生活热点,要认真理解领会,得出 答案后可与相应要求进行对照,以验证 是否恰当。
2.抓住特点细筛选。要抓住对联的固有 特点,如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 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筛选确定 有效词句。
返回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 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
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拟对联: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 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 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 使灵魂得以烛照,是智慧得以开启。为 此, 右玉三中初三年级决定搞一次“名 言接力赛”,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次 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对联解题技巧

对联解题技巧对联,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
对联从2004年高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并获得一致好评。
以后的高考中在多份试卷中也反复出现过,而且命题方式定会趋向多样化.因此加强对联知识储备,强化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点击考纲】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对对联的考查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近几年,对联的考查常常在“仿用句式"或“修辞手法”的考查中间接出现,不可忽视。
【命题规律】以“对对联”的形式设计题目,既贴近生活,又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2008年重庆卷第19题。
写对联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题型,属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范围,也属于“仿用句式”考查的范围。
一、考查题型(一)情境式题型示例1: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不惧强手,奋勇拼搏,取得了金牌总数位居第二的历史性突破。
请你据此拟一副对联。
对联: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
参考答案:凯歌高奏龙腾雅典;捷报频传狮醒东方。
(二)概括式题型示例2: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9日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港活动,他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
迎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门居民以鲜花、欢呼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到澳门外港码头迎接。
奥运金牌选手访港3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好的印象.9日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高举“中国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预祝中国奥运健儿2008再创佳绩”等字样的横幅,热情欢送奥运金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亮、郭晶晶等名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
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2天。
对联标语解题技巧

解题技巧1.对联拟写指要(1)字数相等。
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这样才整齐、对称、平衡,给人视觉上的美感。
(2)结构相同。
对联的上下联要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等。
(3)词性相对。
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相对(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等。
(4)平仄相反。
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要做到“平仄相反”。
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但一般情况下,对考生平仄方面的要求没有这么严格。
(5)语意相关。
这是对联内在美的体现,它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互相关联。
对联的内容关联可分为三类:正对(上下联内容相类相关)、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对相反)、流水对(上下联内容连贯相承)。
2.广告词、标语的拟写技巧与标准(1)活用修辞。
①对偶。
这类广告、标语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感,便于记忆。
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②对比。
通过鲜明的对比,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如: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③比喻。
使其形象生动。
如:普通话——13亿颗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④设问。
便于激起人们的思考,增强感染力。
如:为何血浓于水?因有爱在其中。
(义务献血)⑤反复。
强调、突出对象的特征。
如:丽彤,丽彤,与众不同。
(某洗发用品)⑥双关。
增加表现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词浅意深,回味无穷。
如:特步——非一般的感觉。
(运动鞋)(2)仿拟熟语(成语俗语、诗词歌词、名言警句)。
使其产生新的意义,有利于迅速传播。
如:众里寻她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
(某温控冰箱);默默无蚊。
(某蚊香广告)(3)巧用谐音。
可以起到一见如故,见之生情的效果。
如:骑乐无穷(自行车);生活可以更美的(美的空调)。
(4)拟写标准。
①内容具体,指向明确:必须具体明确,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能含混模糊。
②简洁精练,朴素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练。
③构思新颖,富有创意:要力争做到内容醒目,便于记忆。
④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应尽可能用“美”和“善”的人格目标唤起人的潜在美德。
如何对对联基本技巧

如何对对联基本技巧
如何对对联基本技巧如下: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起码每联4个字,7个字的居多,12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比较少。
二、平仄相协,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读起来和谐,不会拗口。
但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三、词性相对。
总的来说,是虚词对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实词对实词。
虚词的字数很少,实词的字数最多。
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
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对联题作答方法及考点

对联题作答方法及考点对联题作答方法及考点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联题作答方法及考点,欢迎参考阅读!一、考点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一)、考基本的对联常识。
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
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便不成为对联。
2、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
3、词性相对。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4、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
例如:“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中,上联“祖国江山”是偏正结构作主语,下联即以“大地气象”偏正结构作主语来对。
5、平仄相对(要求不是太严,所以这里就不讲了)。
汉字有四个声调,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
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今平仄。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声。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例:2002年天津市高中招生试卷中,有这么一题: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临绿水的轩斋。
根据对联的有关常识,我们可以把后半句改为: 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二)、考对名著的了解以及对对联知识的运用。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如下:
1. 审题要认真。
对联题一般要求对给定的对联进行解释或创作,因此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2. 分析题意,建立知识结构。
对联是由两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短句组成的,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如了解对联的基本要素、常见的联语形式等。
3. 记忆对联的基础知识。
对联需要注重音韵、意境和语法,因此在记忆对联基础知识时,要注重音韵、意境和语法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4. 阅读给定的对联,把握联语特点。
给定的对联是一副完整的对联,需要阅读并把握其特点,如上联和下联的音韵、意境、语法关系等。
5. 思考问题,进行推理。
对联的创作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对仗、意境、情感、语言风格等,因此需要思考问题,进行推理,寻找最佳答案。
6. 书写答案,规范答题。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书写规范,表述清晰,语言简明,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7. 仔细检查,避免遗漏。
答题后要仔细检查,检查联语是否符合对联的基本要素和规律,是否存在拼写、语法错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就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对联从2004年高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并获得一致好评。以后的高考中在多份试卷中也反复出现过,而且命题方式定会趋向多样化。因此加强对联知识储备,强化训练,就是十分必要的。
【点击考纲】
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对对联的考查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就是,近几年,对联的考查常常在“仿用句式”或“修辞手法”的考查中间接出现,不可忽视。
奥运金牌选手访港3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好的印象。9日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她们高举“中国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预祝中国奥运健儿2008再创佳绩”等字样的横幅,热情欢送奥运金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亮、郭晶晶等名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2天。
对联:
这种题型的特点就是把拟写对联与压缩语段的考点结合起来。做这种对联题,首先要求把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然后用对联形式加以组织。
参考答案:香港欢送金牌选手;澳门喜迎体坛精英。
(三)话题式
题型示例3:请您从“勤学”“立志”等词语中任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
话题:
对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种话题式题型只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而其她方面都不加限制,这就为考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舞台,人人得以展个性,显才情,见灵气。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社会与谐发展人民幸福安康
也就就是并列结构对并列 如
心有三爱 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 青松翠竹白梅兰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 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动宾结构对 如
攻克科学堡垒 攀登文化高峰 人有良心方讲理官无杂念Leabharlann 贪财主谓对主谓,主谓宾对主谓宾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瞧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二、写作对联的原则,解题方法
可概括为6要:
字数相等 平仄相反
词性相同 结构相似
语义相关 上下衔接
1、字数相等平仄相反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等,不多不少、平仄就是对对联的音韵所做的严格要求,对联为何听起来悦耳与谐,就就是因为注意音韵的平仄搭配,何为平,何为仄12声为平34声为仄 如
对联:
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
参考答案:
凯歌高奏龙腾雅典;捷报频传狮醒东方。
(二)概括式
题型示例2: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9日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港活动,她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迎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门居民以鲜花、欢呼与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到澳门外港码头迎接。
3、语义相关 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就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但又不能重复。从这角度说,有三种类型。一就是正对,二就是反对,三就是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
如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反对 上下句一正一反,相反相对
如有意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阴
串对(流水对)下联就是上联意思的继续与补充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如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书山有路勤为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只用记隹一个规则那就就是仄起平收意思就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又就是一条定律,轻易不能违反的。
2、词性相同结构相似也就就是上下联中,虚对虚,实对实,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季节对季节,时间对时间,颜色对颜色 人名对名,地名对地名如
三、对联两忌
1忌同字
即上下联不能有相同的字。
如“科学能致富”对“艺术能修身”,对“诚信能纳财”则犯忌,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
如花美眷对似水流年
2忌同意
如“祖国江山好”,有学生提笔写成“国家气象新
对联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种艺术,古往今来有许多大文豪大诗人都有对联作品传世,比如蒲松琳龄为了勉励自己曾在自己的书斋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清顾宪成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这些对联,给人以激励以警戒,含有一种音韵美,哲理美,因此我们要写好对联,弘扬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
下联调整为:
这种题型既测试了对联的相关知识,也测试了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考点。考生首先要对这五个句子的外部顺序进行调整,即调整为: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瞧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其次,上联“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为顶针修辞格,故下联也应作如下调整: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瞧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最后,根据对联的特点,进一步调整为:
答案为: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五)调整式
题型示例5: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就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瞧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参考答案:
勤学——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立志——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四)组合式
题型示例4: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烟尘誓扫还金阙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高吟铁马铜驼
对联:
这种题型与相关的文学常识、语言连贯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性较高。要正确把这些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先要判断对联所写的就是谁。把陆游的生平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与提供的短语相对照,可知对联写的就是陆游。然后根据语言连贯及对联上联与下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对、仄起平收等特点,加以组合。
【命题规律】以“对对联”的形式设计题目,既贴近生活,又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2008年重庆卷第19题。写对联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题型,属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范围,也属于“仿用句式”考查的范围。
一、考查题型
(一)情境式
题型示例1: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不惧强手,奋勇拼搏,取得了金牌总数位居第二的历史性突破。请您据此拟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