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1.【人参汤】人参汤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锂)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锂)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

人参汤-用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

空腹温服。

人参汤-主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黄苓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

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 苔腻而微黄。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苓、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

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

五苓散-组成

桂枝9g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五苓散-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是通阳利水的经典方,用于水代谢障碍。用药指证为:口渴、吐水、水样性腹泻、小便不利等与水有关的症状。现代人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方证。

5.【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概述

〖方剂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半夏汤、七气汤、四七

〖方源〗《金匮要略》卷下。

〖组成〗半夏一升(130g)厚朴三两(45g)茯苓四两(60g)生姜

五两(75g)苏叶二两(30g)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

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

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注: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计量单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 克、一两=15克]〖附注〗厚朴汤(《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大七气汤(《三因》卷八)、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直指》卷五)、四七饮(《杏苑》卷四)。

配方: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古代用于治疗“梅核气”。其病位多在咽喉,病性多为自觉异常。大冢敬节说“突然心脏如揪“的感觉,多是本方证,一时难以理解,是否可以把它理解为敏感、胆小的自觉症状?或是咽喉不适的延伸?本方合四逆散为解郁汤,合梔子连翘汤

+黄苓为除烦汤。本方证多以精神上的不舒为主,其体质上往往相对较好。

6.【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异名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芍药12克甘草12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

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方论

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芍药甘草汤-实验研究

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 74,本方对病

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弓的

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著增强。

又名去杖汤,可治疗抽筋和一切痉挛性疼痛。还可治疗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结如栗者。甚至可以治疗肝硬化(患者大便干结、腿易抽筋)。本方除可以独立使用以外,更多的是作为方根存在于很多经方之中。如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黄苓汤、温经汤、薯蓣丸、大黄蛰虫丸、乌头汤、奔豚汤、芎归胶艾汤、麻黄升麻汤、甘遂半夏汤、王不留行散、芍药甘草附子汤。

7.【小青龙汤】

青龙汤-基本简介

〖方源〗《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

姜三两[6g]

甘草三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

子半升[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配方特点:散收并用,表里双解。临证加减表证不明显者,可去桂枝,

改用炙麻黄。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辩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