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 (8)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 (8)

整体感知
• 颈联——意境之美
赏析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 说典故讲传说 • 鲛人泣泪
• 暖玉生烟
孤寂 惆怅 凄寒
典故 传说
明月 泪珠 沧海 明珠
凄美
整体感悟
• 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 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 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 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 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 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 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 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深埋水底,不能相 见,无人赏识。
热身:名句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③可怜夜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锦瑟》
①只是近黄昏 ——无奈 ②心有灵犀一点通——缠绵 ③不问苍生问鬼神——苦遇(昏君) ④一寸相思一寸灰——多情 ⑤ 蜡炬成灰泪始干——执着 ⑥却话巴山夜雨时——追忆
走近作者 知人论世
(说一说)
满腹经纶的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 溪生、又号樊南生。诗作文 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 “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 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 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
煎熬于政治漩涡中的李商隐
一生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 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 赏识。25岁时举进士后。次年,李党 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 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卷进 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 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 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 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在悲愤寂 寞中死去。
锦瑟
李商隐
首联: 起兴、比喻 意象 意境 颔联:庄周梦蝶 望帝啼血——寄情于物 颈联:鲛人泣泪 暖玉生烟——借景生情 尾联: 此情 惘然 ——直抒胸臆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案教学目标:1、创设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2、引导他们通过讨论,把握两首诗不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鉴赏中国古典诗词时积极独立创作性的思考。

学情分析:由于本篇文章为单元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而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鉴赏知识;所以本课设计中相对开放,老师更多引导,除基础知识外,一般不给予限定的答案和标准。

设计中,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本诗的美;另外,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对本诗主题、艺术特色能够有更好的把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采用朗读法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风格。

2、讨论两首诗不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两首诗不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提起晚唐诗人李商隐,大家想到的是他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们还学过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李商隐诗两首》,领略诗的朦胧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心灵。

活动2【测试】二、小试牛刀,自我检测对于本节课的预习情况我做一下检测,请大家小试牛刀,快速抢答。

学生积极自由回答,老师突出强调重点。

活动3【讲授】三、整体感知,展示自我(一)激情诵读师:欣赏诗歌,首先要用心诵读,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锦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等一会儿进行展示。

学生在组内自由朗读5分钟,并推出最好的朗诵者。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声音呢?学生踊跃举手,老师随意挑一学生展示。

(课件配乐)师:读的特别有感情。

这样吧,就让我们随着音乐,激情诵读。

(学生一起读)(二)讲解板书师:读过之后,相信你对本诗有了一定的理解。

现在,第一小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设计的板书并讲解他们设计的意图。

《锦瑟》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锦瑟》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锦瑟》教案教学设计《锦瑟》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下面来欣赏唐朝诗人李商隐《锦瑟》教案教学设计!《锦瑟》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文:1.白居易的《琵琶行》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3.苏轼《赤壁赋》4.刘鹗《明湖居听书》5.韩愈《听颖师弹琴》6.郎士元《听邻家吹笙》7.李白《听蜀僧濬弹琴》8.李商隐《锦瑟》(认为是咏瑟之作)(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3.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

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锦瑟》优质课教学设计

《锦瑟》优质课教学设计

《锦瑟》优质课教学设计《锦瑟》优质课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锦瑟》优质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锦瑟》优质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商隐生平和艺术创作。

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元解读。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情景再现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情感的丰富性,体味意境美学习重点: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

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走近李商隐【仕途经历】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人。

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忘恩负义。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便去世。

【初恋情怀】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学道,在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轻美丽,聪慧多情,郎才女貌彼此吸引,双双坠入情网。

古诗词诵读《锦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锦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锦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锦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走进背景,了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写作背景;2、品读诗题,疏通《锦瑟》的诗歌大意;3、探究《锦瑟》的主旨。

【教学重点】从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背诵并进行理解性默写。

【教学难点】探究《锦瑟》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走进作者【作者简介】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杜牧与他齐名。

两人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其诗构思新奇,婉转缠绵,隐晦朦胧,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被人所传诵。

【背景简介】作此诗时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

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

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品析诗题、鉴赏文本【品析诗题】锦瑟,雕饰华美的瑟。

(锦:华美的)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各个击破---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无端:平白无故,无缘无故。

一弦一柱:借代每一声乐音,形容乐音繁复绵密。

思华年:追忆似水流年。

(点出诗的主旨)译文:锦瑟呀,你为什么无缘无故要有五十根弦,每一根弦乐每一柱都让我想起起逝去的美好的青春年华。

首联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以锦瑟起兴,“锦瑟”喻美好的“华年"。

“五十弦”用来喻自己年已半百,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首联以“思"引发“无端”之问,含有睹物伤感、惋惜和无可奈何之情。

作用:在结构上总领全诗,引出对人生的思考;在情感上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感伤的抒情基调。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下面是我分享的《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供大家赏析。

《锦瑟》教案1◆自读导言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

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

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

◆自读点拨1、背景说明2、总体内容把握《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

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3、重、难点分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锦瑟》李商隐一、导入。

由《无题》“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作者。

二、解题1、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

2、(注释1)主题:悼亡之作。

3、特色:典故雅致精工;基调哀怨悲愁;意境迷离凄婉;语言清丽隽永。

三、教师范读四、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颂读五、思考:1、“五十弦”的锦瑟会联想到什么?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自己年近半百。

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故分析:庄周梦蝶——美好扑朔迷离望帝化鹃——相思南海蛟人——破灭蓝山暖玉——迷惘六、主旨归纳:请同学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谈,可发挥想象和联想。

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才情不为人知的悲哀;悼亡之作……七、背诵八、作业: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

《锦瑟》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锦瑟》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第9课时向来缘浅,奈何情深——《锦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的郑州荥阳,不久,李商隐就在他的家乡赍恨离世。

人逝去,诗长存,这首绝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锦瑟》所表现出来的朦胧凄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清初诗坛正宗王士禛曾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

”李商隐的《锦瑟》历来被视做诗中之谜,问世以来注家蜂起,在诗界聚讼千年。

这样一首经典诗作同时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将《锦瑟》收录其中,顾宝随学者有言:“若令举一首诗为中国诗之代表,可举义山《锦瑟》,若不明了此诗,即不了解中国诗。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对他的经历还是有所了解,有利于借助“知人论世”进行鉴赏评价。

同时,通过高中两年的诗歌鉴赏学习和训练,学生对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这为体味诗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学生在主动鉴赏、深入探究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品位诗情、诗意的热情。

理论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释古代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

学习目标:1.在全面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味诗人的情感;2.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涵泳诗歌韵味,触发学生审美感知;3.通过对意象的把握,领悟本诗朦胧之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1.在全面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味诗人的情感;2.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涵泳诗歌韵味,触发学生审美感知。

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的把握,领悟本诗朦胧之中的情感表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式:朗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李商隐,我的头脑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在一个朦胧的雨夜,一位年轻的才子独倚窗边,思念着自己远在北方的妻子。

锦瑟教案一等奖

锦瑟教案一等奖

锦瑟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体会李商隐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强调美对人精神的涵养作用,鼓励学生注重提高审美的境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诗歌哀怨的感情基调及朦胧迷离的艺术境界;体会李诗神秘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寻找突破点、切入角度理解诗歌,即“理解诗歌的多义性”;体会本诗非写实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2、文学常识。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沁阳人。

李商隐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锦瑟》这首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争议最多、晦涩难懂、众说纷纭,被人们称为“斯芬达科斯之谜”、古典诗歌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二、赏析诗歌(一)初读,知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用现代语句翻译诗歌:锦瑟琴为什么要有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让我追思美好青春。

我曾经像庄周梦为蝴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

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着,过去生活的图景如同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

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3、讨论:初读这首诗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诗人想表达什么?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小结:诗人看到锦瑟,听到锦瑟幽幽的旋律,不由想起了自己青年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

2、培养初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

3、品味本诗哀怨、凄迷的意境和李商隐诗深婉、典丽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中的惆怅情绪。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下面我们看看这些诗句,是出自哪位诗人?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展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潦倒终身。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诗,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诗歌
1、自由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主要内容的三个字来吗?
内容之眼(诗眼):思华年
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来吗?
情感之眼(诗眼):惘然
2、解读诗歌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无端“是什么意思?此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由“五十弦”的锦瑟联想到什么?此处运用了手法?
“无端”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意思。

无问处发问说明诗人情绪强烈浓重,迫切需要宣泄。

锦瑟五十弦,音节最为繁复。

听锦瑟之繁弦,联想到年华往事的繁多。

联想的手法。

本联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某一天回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生感慨。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典故1、庄周梦蝶
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庄周非常快乐,悠然自得,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梦醒后,庄周十分疑惑,不知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想到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 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 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 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典故2、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名子规,啼声非常悲凄。

杜宇之悲托于杜鹃,就如同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和怨愤托于锦瑟之声。

这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庄生梦蝶”——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
“杜鹃啼血”——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典故3、珠有泪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夜静月明,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
于是珠得月华,晶莹如同泪珠一般。

凭借联想交融的意象,月亮、珍珠、泪珠都是圆而亮的,前二者相映,原本美丽异常,加上泪珠,幻化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不可即的带有哀婉的境界。

典故4、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在日光煦照下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这种光气只能在远观时才可见,近处是看不到的。

蓝田美玉的精气只能远观而得,这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却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蓝田日暖玉生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

两幅画面运用阴阳冷暖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怅惘。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意: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然无措了。

既然此等情怀在当时就如此,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怎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
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3 “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再次诵读诗歌
4、小结
诗歌内容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诗的写作特点:
大量用典(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


四、课堂拓展探究这首诗的主旨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五、布置作业:读下面这首诗歌,指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
什么情感。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