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三次历史巨变共15页文档
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3、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其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军事技术。在民用工 业方面主要有采矿、冶炼、纺织等近代企业。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 批近代化工业企业。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 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4、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在这一运动中, 维新派将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 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维新变法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 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 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5、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 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化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 治原则。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 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指武器——引者注)万不能及。……中国 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材料二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 地权 • 请回答: • ⑴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近 代中国历史上哪三种政治主张? (6分) 材料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分) 材料二: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 政。(2分)材料三:推翻清政府,建不挠、不 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 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 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 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 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 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 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 巨变。
考研政治史纲要点:三次历史巨变+两大历史任务

考研/备考辅导2016考研政治史纲要点:三次历史巨变+两大历史任务1.“三次历史巨变”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以后的一切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它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人民的悲惨遭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
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阶段特征】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基本历史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要通过中外各方面对比分析巨变原因。
经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外资企业出现。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加深,也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思想: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901)【阶段特征】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这一阶段,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两大矛盾中,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
政治:西方列强从一次次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向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过渡。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
清政府从抵抗到彻底投降,成为列强工具,镇压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先后开展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思想: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
第二讲 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三次伟大历史变革

第二讲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三次伟大历史变革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实现的社会巨变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一、三次历史性转变中国发生的伟大变革,集中体现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所说的我们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相继实现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即:“1、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3、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这三次转变是怎样实现的、又具有怎样的伟大意义呢?1、第一次转变,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
近代以来,在历史上曾经十分辉煌的中华民族跌入谷底,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侵略过我们。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豆剖瓜分的境遇。
在那段漫长的黑暗时期,作为中国人曾经是个耻辱。
多少仁人志士,各种党派、学说,为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寻求着救国图存的道路,但无一能够成功。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彻底结束了这一状况。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巨变

2.经济:
(1)先进性: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 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的经济政策,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刺激了 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迎来了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2)局限性:自从辛亥革命响应以后,中国 长期处于分裂、混乱之中。长期的分裂、混 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很 大的阻碍。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
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
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处于指导地位。
4.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人们生活方式(衣、食、 住、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国际地位方面: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 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 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构建和谐国际关系起到 重要的促进作用。
5.国际地位: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 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性大国。GDP总量跃居世 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三位,主要工农 业产品产量均提升到世界第一位,国际旅游出入境人 数居世界前列,吸引外资和外汇储备步入世界前列, 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国际地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 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 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 较稳定的统治秩序。推动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的发展。
返回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
20世纪的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政治上:
孙中山四次维护 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孙本身坚持民主革命 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要求改变斗争策略 使孙看到了 新的斗争方向
接受新主张,实行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发展 进一步看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及一战后的再次萧条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 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 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 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中国前途》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中国政体, 不是自由平等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 是单靠民族革命就可以成功。。。我们推翻满洲 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 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两 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 宪政体。 ——孙中山 (1906) 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是什么关系?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等 但均以失败而
告终。
材料三: 1895年~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 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 家,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 材料四:
材料反映了哪些内容?
1经济 2 阶级 3组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历史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三民主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纲领 含义 意义 局限性 民族主义 反清与建立资 推翻清政 没有明确 驱逐鞑虏 (民族革 恢复中华 府民族独 国结合,反映 反帝 前提 人民意愿和时 命) 立 代要求
推翻封建 民权主义 帝制,建 创立民国 核心 (政治革 立资产阶 命) 级共和国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第三次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一、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简介: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1911年(清宣统三年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影响:1、政治:(1)先进性: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1)先进性: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2)局限性:自从辛亥革命响应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乱之中。
长期的分裂、混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思想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性,使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等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为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中国近现代史10道必背题

1.何谓中国近代以来三次历史性巨变?意义?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各自的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这个时期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得到史学家的确认。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权性质、架构和功能性的转换。
“一五”计划建设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变革,给一度徘徊的社会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被激活的生产力向国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发展潜力。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已遭到破坏,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产生,但其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其中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