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十八岁出门远行》公开课教案.doc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包兴桐一、教学设计本课在设计时,想尽量地体现本人平时上课的特点,让公开课更接近一堂常规课随堂课,所以,在导入和结尾等环节尽量走平常路。
其次,作为一篇有着较强现代派色彩的小说,其本质是反传统的,所以从传统小说的要素去分析文章并不适宜,何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接受这篇小说,是有难度的。
所以,教给学生读懂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意识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
当然,对于这么一篇内容较长、容量较大的小说,我们一节课所能上到的东西是很少的,所以,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显得成为重要。
为此,本人以“反复之处有深意”为突破口,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为主要的文本依据,希望以此能达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效果。
在笔者看来,对教师而言,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就是融入个人的阅读经验,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树立“阅读意识”,面对陌生的文本,能够自主地完成阅读和欣赏。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学会个性化地阅读文本。
3,形象的感知、了解现代派、表现主义、先锋小说和荒诞派的文学知识。
4,学会正确地面对成长和世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根据情境而定,如可以请班长介绍自己班特点。
2,请一生上黑板写下标题,大家齐读,师问:“十八岁出门远行”当你读着或在心里默念着这行字的时候,你想到什么?师:看来,大家都渴望着十八岁出门远行,都觉得那是一种飞一样的感觉和自由。
带着这份心情去阅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真的是最恰当不过了。
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 《十八出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
“余是当代文上第一个清醒的梦者”——莫言4,:有很多作家都持一种点,所有文学作品在本都是梦,越好的作品越像梦。
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楼梦》了。
所以,的程就是解梦的程。
怎么解梦怎么?包老有一个土法:幻灯:怎么——*相信作者有用意——写作意*相信自己能懂——意相信作者有用意,也就是秀的作家在写作的候,是很有究的,一方面犹抱琵琶故意遮遮掩掩,另一方面又暗示生怕我不懂。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四、美育渗透目标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深入分析和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3、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5年。
1983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
曾人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
1984年发表处女作《星星》。
主要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在劫难逃》《往事与刑罚》等。
出版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偶然事件》《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
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
2、关于先锋派小说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
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020年《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自读课文)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一、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 三、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难点) 四、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吗?是的,青春年少的我们总会有如此的冲动,我们厌倦了周围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那么,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会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十八岁出门远行》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
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二、了解作者余华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三、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 1概括情节内容——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
“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虽然“我”在黄昏来临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辆卡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搭车的小聪明,而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第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片断)②余华照片和余华简介。
)师:昨天布置大家看一个文字材料《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体验一下初次阅读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描述一下。
生:看了莫名其妙。
师:请举一个例子。
生:为什么那个司机被抢了苹果却没有反应?(其他数位学生:一伙的)师:你同意一伙的说法吗?(又有学生:车也是偷的)车也是偷的?有没有道理?生:(齐答)有!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生:被抢了,司机还笑哈哈的。
师:找得很好!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哈哈大笑,找找看?生:“我”搭车的时候,提醒司机“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
”这时他笑嘻嘻的。
师:嗯,笑嘻嘻,也是同样的态度。
还有么?生:我觉得那个人很变态。
师:谁?生:司机。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变态解释成“异于常人”,改变了正常的状态。
(生笑)凭据呢?生:“我”给他烟了师:司机有何反应?生:夹住我递过去的烟师:这又如何?“我”抱有何种逻辑?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师:但实际上呢?生:叫我“滚开”。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生:司机是成人。
师:成人怎么啦?生:他老是笑嘻嘻。
师:这不好么?生:问题是看什么时候。
师:请继续。
生:我讲了道理,他却笑嘻嘻,可见他很无赖。
师:反复写到司机的笑,我又有哪些表情呢?生:愤怒。
师:什么时候?生:看到人家抢苹果。
师:为什么愤怒?生:有正义感。
师:看到人家抢苹果,司机为什么反而笑哈哈的?生:我认为是见惯不怪的心态。
师:可以说是历经一次又一次愤怒后的...?生:无奈、麻木。
师:那么“我”的愤怒在他的麻木面前会有什么效果?生:可笑、滑稽。
我还发现还有一个笑哈哈,是在司机拿了我的书包坐着拖拉机跑了的时候。
师:嗯,司机笑到最后。
(生笑)你们为什么笑?幸灾乐祸?(生笑得更厉害了)好,我们都用自行车吧?被偷过么?生:(部分)被偷过......师:那该怎么做?生:(议论纷纷)师:说实话,有人想过“弄”一辆回来么?生:想过,但没实施。
课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精选】

课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课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精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精选】,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想】起初,对于这篇小说,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三个:1梳理小说的表面情节,揣摩其寓意。
通过情节分析来提高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的能力。
2、感受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3、注意小说的象征意义。
但这样做很值得商榷,课堂容量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蜻蜓点水,要用一个主题带动其他。
情节的梳理相对简单,要淡化处理。
《十八岁出门远行》与《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是不同的,要有所区别,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预习反馈的信息,我将教学目标作了调整。
【教学目标】1、揣摩探究小说荒诞性与真实性相融合的风格。
2、淡化情节,突出“我”在远行之后的变化。
达到德育的目的。
3、感受以“我”的感觉来叙述的独特角度与风格。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刚上的两篇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导入,并对其不足之处稍作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独特之处。
二、简介先锋实验派(略)三、揣摩探究小说荒诞性与真实性相融合的风格1、情节设置的荒诞性:⑴ “我”远行要到哪里?为了什么?“我”好像并不清楚。
⑵ 好不容易搭上一辆破汽车却是反方向的。
⑶ 司机开车拉苹果却好像没有目的地。
2、人物语言的荒诞性:⑴ 路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前面有没有旅店,而且每个人的回答都惊人的完全相同。
⑵ 汽车开得那么快,司机居然让“我”从驾驶室爬到后面去拿苹果吃。
3、人物行为的荒诞性:⑴ “ 我”真诚热情递烟想搭车却遭粗暴拒绝,当“我”豁出去对司机大吼时,他却出奇地友好并同意“我”搭车。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派作家余华的小说。
有别于学生过去接触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余华风格。
叙述成了小说的本体存在,真实与幻觉相融,语言具有强烈的我的色彩,主题上显示出冷峻而不绝望的理性认知。
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本课将紧扣理解、领会小说的个性特征这一主题,从小说的情节切入,感受、品味、鉴赏小说语言,初步感知先锋实验派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1、感受、品味、鉴赏具有强烈的我的色彩的小说语言。
2、理解、领会亦真亦幻,富有象征意味的小说情节。
教学重点:感知、鉴赏小说的个性特征。
教学难点:1、真实与幻觉相融,注入我的独特思维和主观感受的小说语言。
2、看似不合理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情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亮题。
2、析题:作者介绍:幻灯片: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显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派小说特色。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其作品中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了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涉及了哪些人物?2、梳理情节:幻灯片:问路、盼车、拦车───搭车─────抢车──────驻车(故事的.中国)(故事的延续)(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有个好心情仿佛有一个祸从天降、抗暴成为无可寄身的美好的旅行无力、孤愤无援旅客,发现旅店三、研习新课,讨论探究《十八岁出门远行》独特的个性特征:1、情节探究:幻灯片:提问:(1)小说中有哪些看似不合理的情节?(2)小说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和象征的双重意味,找出这些情节并谈谈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2024届高考专区小说教学《十八岁出门远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4届高考专区小说教学《十八岁出门远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说教学:《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细致的文本形式分析,来理解文字所承载的时代与个性思想。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对其形式表现有比较真切的感悟。
2.课前一天,印发《十八岁出门远行》文本内容及相关资料作为阅读作业,并请学生提问。
3.教师晚自习时到学生中了解阅读情况与阅读问题,以增强次日教学针对性。
评析:教学目标形意兼顾。
但从措辞上看,形式分析是手段,“时代与个性思想"这一内容的理解才是目的。
这说明:语文体性坚守的意识还未高度自觉。
另,形式该分析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所承载的时代与个性思想又是什么皆需明晰说明,以强化设计与教学的针对性。
目标确立,不仅要注意语文性,更要注意文本的个性。
大而空,适合所有文本教学的目标,很容易导致教学走向芜杂和虚空。
学情分析关注前后文章联系,文本及相关资料阅读,并提前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增润教学”的意识。
单元教学的整体意识、文本会通的意识亦很鲜明。
美中不足的是,“相关资料"是文本写作的背景资料,还是文本内容研究的资料,抑或二者兼顾,教者仍未明晰说明。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从昨天印发材料说起,鼓励大家挑战高年级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难度。
(二)简介文本难度“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
”在艺术欣赏的愉悦感上,我们或可想起意大利文学家卜伽丘所说的:“经过费力才得到的东西要比不费力得到的东西较能令人喜爱。
"预案链接:“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结合教学视频来看,两环节其实谈的是一个问题。
耗时四分钟介绍文本难度,而非快速切文本,展开多元的深度对话,的确有些绕。
(三)阅读眼光:形式经验1.“看"的经验与方式:形式经验。
这种形式经验要学习,要理解其表达方式。
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谈到“视觉文化”的问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教案:《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教材分析《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中学生常见的课外读物之一,是一本优秀的青春成长小说。
整个故事以主人公闫豆豆从家乡出发,在大城市打拼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城镇青年的成长历程和人生价值的探索。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青年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感受到他们在寻找自己生活出路和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活现状和成长困境,提高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青春成长故事的阅读,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拼搏向前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农村青年的生存现状和成长困境。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农村地区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对农村青年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情境化教学法: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提问引导法:运用提问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创设情境,为学生引入故事的背景。
可以播放一段乡村音乐,配上几幅农村生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2.预习导读:组织学生进行预习,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你对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活有什么了解?他们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3.阅读故事:分段阅读,带领学生了解故事的情节。
每完成一段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4.对话剧表演:分组完成对话剧剧本的创作与表演,通过表演来展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可以将关键场景进行重点表演,如闫豆豆告别父母出发前往大城市的场景等。
5.精读故事:学生进行精读,教师在精读中逐一解释生词和短语,并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包兴桐
一、教学设计
本课在设计时,想尽量地体现本人平时上课的特点,让公开课更接近一堂常规课随堂课,所以,在导入和结尾等环节尽量走平常路。
其次,作为一篇有着较强现代派色彩的小说,其本质是反传统的,所以从传统小说的要素去分析文章并不适宜,何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接受这篇小说,是有难度的。
所以,教给学生读懂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意识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
当然,对于这么一篇内容较长、容量较大的小说,我们一节课所能上到的东西是很少的,所以,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显得成为重要。
为此,本人以“反复之处有深意”为突破口,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为主要的文本依据,希望以此能达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效果。
在笔者看来,对教师而言,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就是融入个人的阅读经验,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树立“阅读意识”,面对陌生的文本,能够自主地完成阅读和欣赏。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学会个性化地阅读文本。
3,形象的感知、了解现代派、表现主义、先锋小说和荒诞派的文学知识。
4,学会正确地面对成长和世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根据情境而定,如可以请班长介绍自己班特点。
2,请一生上黑板写下标题,大家齐读,师问:“十八岁出门远行”当你读着或在心里默念着这行字的时候,你想到什么?
师:看来,大家都渴望着十八岁出门远行,都觉得那是一种飞一样的感觉和自由。
带着这份心情去阅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真的是最恰当不过了。
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
“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莫言4,师:有很多作家都持这样一种观点,所有文学作品在本质都是
梦,越好的作品越像梦。
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红楼梦》了。
所以,阅读的过程就是解梦的过程。
怎么解梦怎么读?包老师有一个土办法:幻灯:
怎么读——
*相信作者有用意——写作意识
*相信自己能读懂——阅读意识
相信作者有用意,也就是说优秀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是很有讲究的,一方面犹抱琵琶故意遮遮掩掩,另一方面又处处暗示生怕我们读不懂。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像梦,但这是一个清醒的说梦者写出来的有意蕴的梦。
所以,对我们来说,就要相信自己能读懂,要树立相应的阅读意识。
老师平时在给大家上作文的时候,讲的最多的是叫大家写作要有写作意识,比如说要有细节意识,要有修辞意识,要有服务主题意识等,因为我们老师在看大家作文的时候,我们是带着我们的阅读意识去批改你的作文,我们一边看一边想,好,这里有细节描写,好,这里有欲扬先抑……
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觉得大家应该建立这样一种阅读意识:幻灯:
解梦方法——阅读意识
反复之处有深意
7,师:大家回忆一下课文,想想有哪些“反复”或“重复”之处?比如反复出现的某一个意象,反复出现的某一句话,反复出现的某一个动作或表情等。
8,生齐读1—4自然段,明确:反复之处,如我、旅店、走过去看等。
齐读最后部分“我在那里坐了很久……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找出“我知道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了。
”等重复的句式。
最后,幻灯整理出示:
反复之处有深意
*旅店
*走过去看
*我……
*我……也……
*哈哈大笑
*十八岁出门远行
9,大家找一找,“旅店”这个意象在文中哪些地方出现过?然后想想文章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用意?
幻灯出示:
走出家门不需旅店
黄昏到来寻找旅店
搭乘汽车不想旅店
汽车抛锚再找旅店
遭劫之后找到旅店
师:“我”最后有没有找到旅店?有?没有?依据哪句话?
旅店象征讨论,提示关键句“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注意品味“我、你、一直、没想到、竟、这里”等词。
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提示:旅店一般会让我们想到什么?我是谁?我为什么要一直寻找旅店?我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好像是终于找到了,但哪个词告诉我们其实这不我原来要找的旅店?这里指哪里?竟和没想到说明什么?说明我思想上什么变化?
请一学生读最后回忆部分,明确“我”以及“我”出行的目的——认识世界,并请几个学生进行点评。
幻灯出示:
旅店——人们在追求理想途中渴求的安全港湾和温馨归宿是难以找到的,人生中的旅店不过是人们独个儿舔血疗伤,为明日的启程略作休息的场所。
面对这样的“旅店”,面对没有想到的世界,我的态度如何?
幻灯出示:
最后,“我”躺在汽车的座椅上,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10,是的,我们的确应该相信我们能读懂。
下面,同桌讨论一下“走过去看”、“我、我……也……”反复之处的深意。
交流,代表发言,幻灯出示:
走过去看——象征着一个人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孤独的,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去探索,不能依赖外部因素,没有人能帮你。
司机的哈哈大笑——象征着现实生活世界的荒唐、冷酷和背叛
幻灯链接——
所谓荒诞,也叫怪诞,就是对某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表现方法,也就是从某种主观感受出发,对客观事物的形态和属性进行夸张、变形,深入到现象的深处,揭示事物的本质。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
叫一个学生读最后一部分(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最后),看看我是谁,我远行是干什么的?我认识的世界又是怎么样一个世界?(面对这样一个我没有想到的世界,我的态度如何?)
我、我……我也……——文章不厌其烦地凸显“我”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十八岁的我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我对世界的感觉和认识,
从而展现了作者所认为的世界的“真实”。
幻灯链接
生活是不真实的,在本质上它是真假杂乱和鱼目混珠……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真实的存在只能是他的精神。
——余华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往往用荒诞的手法构架故事情节,冷静地摹写生活细节,强调注重人的心理体验、主观感受。
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变形或扭曲。
这一派的代表作家是卡夫卡。
1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课文加个标题,并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如:
幻灯出示:
*十八岁出门远行——在艰难与挫折中成长
如老师的理解:
十八岁出门远行——接触世界收获心情
答案可以有:
“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理想的精神家园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成长如蜕”“人生的寓言”等等。
请概括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书,并对学生的概括进行适当的点评。
13,当然,这篇课文,我的阅读体验,或者说我我觉得应该建立的阅读意识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站起来说,你觉得哪里应该怎样理解,也就是说读懂了;然后请学生互相点评。
最后幻灯出示:
荒诞之处有象征
独特用语有讲究
情节安排有目的
题目设计有意蕴
13,布置作业
(1)根据这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意识,完成“荒诞之处有象征”、“独特用语有讲究”“情节安排有目的”、“题目设计有意蕴”
等阅读、探究任务。
(2)课后阅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附:
板书设计(也仅仅是一种可能)
十八岁出门远行
接触世界收获心情
寻找理想的家园
人生的寓言
体验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