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合集下载

肿瘤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

肿瘤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

肿瘤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癌症)的起因、发展、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肿瘤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肿瘤学的基础概念和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肿瘤学的基础知识1. 细胞生长与分裂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生长和分裂受到严格的调控,以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然而,当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2. 癌症的发生机制癌症是由一系列基因突变和功能异常所引起的。

这些突变可能是遗传的,也可能是后天获得的。

常见的突变包括致癌基因的激活以及抑癌基因的失活。

3. 肿瘤的分类与分级根据肿瘤组织起源的不同,肿瘤可以被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肿瘤还可以根据组织学类型和分级来进行分类,这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4.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肿瘤的诊断常常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各种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一旦确诊,治疗的选择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针对特定类型的肿瘤,还可以采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的治疗手段。

二、肿瘤学的临床应用1. 分子标志物的应用肿瘤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分子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作为肿瘤的标志物。

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分子标志物,可以实现早期诊断、疾病监测和预后评估。

现在,许多肿瘤的治疗方案已经开始根据患者的分子标志物来进行个体化定制,以提高治疗效果。

2. 靶向治疗的进展靶向治疗是指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

通过选择性地干扰癌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侵袭能力,靶向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许多靶向药物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如EGFR抑制剂和HER2抑制剂等。

3. 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消灭肿瘤细胞。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肿瘤治疗的格局。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细胞生物学与恶性肿瘤治疗

细胞生物学与恶性肿瘤治疗

细胞生物学与恶性肿瘤治疗恶性肿瘤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可怕疾病之一。

虽然人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治愈率仍然非常低,预防和治疗肿瘤是人类医学领域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认为,细胞生物学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的本质和内部组成,还可用来解释一些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由于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对肿瘤的分子机制、生长和转移等方面的研究深入透彻。

细胞信号转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细胞信号转导是指信号分子从外部环境传输并将其转换为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

有关细胞信号传递的研究表明,在癌细胞中,许多信号通路发生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增加了细胞增殖、生长和转移的能力,这也是肿瘤形成和扩散的主要原因。

这项研究的结果为恶性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比如,在一些转移性癌症的治疗中,患者的肿瘤细胞可选择性地抑制信号通路,从而降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以靶向治疗药物为例,与传统化学治疗药物相比,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性更高,更能直接影响肿瘤相关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死亡细胞的过程,可以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来启动。

正常情况下,正常细胞经过凋亡过程后,会被其他细胞吞噬或被细胞免疫系统清除。

而在恶性肿瘤中,凋亡的信号通路被破坏,导致癌细胞无法正常死亡,进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因此,恢复细胞凋亡通路也成为了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策略,通过药物来促进细胞自身凋亡的发生。

近年来,一些针对细胞凋亡调节机制的药物已经被应用于临床治疗癌症,如Bcl-2抑制剂,以及通过化学改变DNA构象从而导致凋亡的药物。

细胞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比较新的癌症治疗方式,它利用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从而打败癌细胞。

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可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但往往因为肿瘤微环境的特殊性质而失去活力。

肿瘤干细胞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随 着 对 mR A 和肿 瘤 干 细 胞 研 究 不 断 深 入 , R A在 iN miN 肿瘤 干 细 胞及 正 常 干 细胞 调 节 机 制 中所 起 的作 用 和 意 义 终
Y 等通过病 毒载 体把人 工合 成 的蛋 白精确 的导 入 u
癌 干 细 胞 中 , 复 了 l 一7m R A 的 表 达 , 现 肿 瘤 干 细 恢 e iN t 发
胞 生成肿瘤 、 导致癌细胞转 移和产 生对治疗 耐药 的特性 被 明显抑 制 , 其体内体外 自我增殖 能力 均 明显下 降 , 明 l 说 e t

7在其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 发现 1t 2 e 一7在 乳腺
癌 肿 瘤 起 始 细胞 ( ratn u iai e s T—I ) 表 Bes t mor n i n cl ittg lB C中
R S和 H A A MG 2与 lt 7呈 现负相 关 。在 B e一 T—I C中单独 沉 默 H—R S引起 自我更新能力降低 , 分化 不产生影 响。 A 对 因此 l 一 e 7通过靶 向调控 B t T—I C中多个靶基 因来调控 其
自我更 新 和 分 化 过 程 。 由此 可 见 miN R A在 肿 瘤 干 细 胞 的
胞, 但遗 留下 了致瘤性强 的肿瘤干细胞 , 这部分细胞成 为 日 后肿瘤 复发 、 转移 的根源 , 因此 针对 肿瘤 干细胞的治疗成为
肿 瘤 靶 向治 疗 的一 个 切 入 点 。本 文 探 讨 了肿 瘤 干 细 胞 自我
干细胞和大多数恶性 肿瘤细胞中都有很高 的端粒酶 活性 以 及 扩增 的端粒重复序 列 , 而人类 终末分 化 的体细 胞不具 有

3 62 ・
浙江临床医学 2 1 02年 3月第 1 4卷第 3期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恶性肿瘤是目前医学难以治愈的疾病之一,治愈率极低,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但普遍有着治疗效果差、耐受性差、不可逆性损伤等问题。

而近年来,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靶向治疗的核心是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具有特异性的分子目标,通过特异性作用使得实施治疗的药物定位到能够抑制恶性肿瘤生长繁殖的靶标上,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

因此,靶向治疗需要有特异性的分子靶标。

1. 分子靶标的种类根据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进程的分子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细胞膜、内质网、核、胞浆、胞外经典Toll样受体(TLR),以及microRNA(miRNA)等分子靶标。

细胞膜性靶标如棕榈酰转移酶(PAT)等,内质网靶标如巨噬细胞突触蛋白(PSD)等,核靶标如DNA甲基化酶(DNMT)等,胞浆靶标如蛋白酶、酰化酶等,胞外经典Toll样受体(TLR)靶标如TLR3、TLR7等,以及microRNA(miRNA)靶标等,这些靶标的选择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

2. 分子靶向治疗的技术原理靶向治疗的核心在于寻找特异性靶标,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表观基因组学、基因芯片等手段筛选和鉴定。

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基因芯片,其通过人群基因检测,获取肿瘤对于治疗药物的敏感度,在发病早期进行投药使得治愈率大大提高。

于此同时,针对靶标的药物,包括抗体、小分子药物、修饰核酸等,是靶向治疗的重要工具。

对于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来说,不仅要具有高效能的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还要尽量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3. 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靶向药物是未来医药发展的趋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尤其是对于难以治愈的恶性肿瘤来说,以往治疗方式往往只是控制肿瘤,而靶向治疗通过针对特异性的靶标,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明显提高治疗成功的概率。

同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精准医学的出现,靶向治疗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进展

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进展

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进展近年来,肝癌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较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

为了更好地了解肝癌的病因、发展机制以及提高其治疗效果,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

本文将介绍肝癌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方面的最新进展。

基础研究部分:1. 遗传变异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对肝癌患者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了与肝癌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

这些基因在肝癌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激活癌基因等。

这一领域的研究为肝癌的早期预警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2. 肿瘤微环境研究:肿瘤微环境包含了肝癌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免疫细胞等多种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作用影响肝癌的发展和转移。

科学家们正探索肿瘤微环境的组成与功能,研究其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并寻找干预肿瘤微环境的方法,以阻断肝癌的进展。

3. 肝癌干细胞研究:肝癌干细胞是一小部分肝癌细胞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

它们在肝癌的发展和药物耐药性中起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肝癌干细胞的表型特征,并探索干细胞相关通路的调控机制,以期开发新的靶向治疗策略。

临床试验部分:1. 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对于肝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一些新型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以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肝癌特异性造影剂、磁共振技术、超声引导等,为肝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加敏感和准确的手段。

2. 新药研发与治疗策略:针对肝癌的各种新药和治疗策略正在不断研发和优化。

这些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基因治疗、放射治疗等多种手段。

临床试验不仅验证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 肝移植与肝癌:对于肝癌晚期患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供体短缺和肿瘤复发的风险,肝移植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临床试验的目的是探索更好的肝移植方案,如靶向治疗辅助肝移植、活体肝移植等,以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语: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正在不断取得新进展,从基因级别到个体化治疗,为肝癌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

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

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

项目名称: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首席科学家:陈志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陕西省科技厅总后勤部卫生部一、研究内容本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是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

围绕细胞→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原发癌→转移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筛选并确定肿瘤侵袭转移中参与肿瘤细胞恶性行为调控的关键分子/标志物,重点研究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开拓肿瘤早期预测、诊断和调控阻抑治疗的新方法、新领域。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针对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关键科学问题,以筛选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的新分子/标志物,开拓肿瘤早期预测、诊断和调控治疗的新方法为目标,展开以下研究:一、肿瘤发生/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1)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分子平衡研究:选择癌基因如OPN 、ras 、myc 等与抑癌基因如HTPAP 、p53、PTEN 等,进行分子间信号转导网络平衡研究,了解这些基因突变、异常表达及产物的异常激活与细胞周期和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2)转移相关分子的功能研究:以已建立的转移模型与细胞系为载体,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系统而有效的方法对筛选到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进行鉴定。

将利用基因克隆、RNA 干扰、基因转染技术、基因敲除技术等结合免疫荧肿瘤早期发现 课题五 课题六 肿瘤干预治疗 不典型增生 原位癌 细胞 原发癌 转移癌光显微术、流式细胞法、免疫沉淀和印迹、Transwell法、动物转移模型等手段,确定相关基因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发现关键的基因,阐述其作用机理,并评估其作为阻滞肿瘤转移的新药筛选靶标的价值;(3)转移相关分子的调控网络:应用模式生物、基因补偿、基因剔除、磷酸化、甲基化、糖基化、双荧光酶、双杂交及microRNA等技术,结合高通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索转移相关分子调控网络;(4)肿瘤转移的分子干预:结合前一部分的基因/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确立2-3个肝癌特异或可调控的具备功能的靶分子作为攻击目标(如OPN 等),设计特异性的siRNA、反义核酸、或小分子多肽等,以本项目组建立的肿瘤转移模型和转移细胞系进行验证。

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机制研究

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机制研究

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机制研究在人类体内,细胞是构成生命基础的最小单位,各细胞类型的结构与功能均有所不同。

其中,肿瘤细胞是人类常见的恶性疾病,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肿瘤细胞的形态改变是肿瘤转移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般来说,肿瘤细胞的形态与正常细胞相比较为异常,其形态畸形、数量增多、结构杂乱。

肿瘤细胞的形态变化与其基因表达的变化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许多基因在肿瘤形态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Rho蛋白、Cdc42和Rac等小GTP酶是细胞骨架结构的主要调节因子,它们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并调控细胞的极性和膜泡的形成等进程,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此外,肿瘤细胞的功能改变也影响着肿瘤的发展转移。

肿瘤细胞的功能包括增殖、侵袭、转移、抵抗药物等,这些功能的改变往往是由于一系列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变化所导致的。

Tk家族、Src家族、EGFR家族等多种酪氨酸激酶的激活是肿瘤细胞过度增殖或不受限制增殖的原因。

而且它们参与了细胞形态和细胞粘附变化等多个细胞进程,从而对增殖、侵袭等功能出现改变,导致肿瘤细胞被认为是一种高度复杂、异质性和遗传多变的生物实体。

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机制的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在,针对肿瘤治疗的策略日益多样化,如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中,靶向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新药策略,其正是基于对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机制研究而来的。

而如何更好的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是当前科学家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具有复杂性和时空性,因此需要通过多个维度来研究其变化的机制和规律,进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在未来,对于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机制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这将进一步推动肿瘤治疗的发展。

我们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会有更加多样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出现,为肿瘤患者们带来更多希望。

肝癌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

肝癌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

肝癌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肝硬化患者,并具有高度的恶性程度。

如果未能及时治疗,患者的预后将非常不好。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肝癌的研究和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当前,肝癌治疗的重点是基于分子机制的靶向治疗。

本文将介绍肝癌分子机制及其靶向治疗的进展。

一、肝癌的分子机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的、渐进的过程,其中紊乱的信号通路和基因异常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肝癌的主要分子机制: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PI3K/AKT/mTOR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通路,在组织细胞生长、增殖和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肝细胞,这个信号通路的紊乱与肝癌的发生相关。

当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引入肝脏细胞时,可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一个在细胞命运、增殖和分化中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

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以增加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剂或拮抗剂则可减缓肝癌的发展。

3.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癌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被认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些特定的lncRNA已被证实对肝癌的发生和进展产生了影响,例如HULC和MALAT1。

因此,这些非编码RNA可能成为肝癌的治疗靶点。

4. 表观遗传学改变表观遗传学改变主要是指引起基因表达改变的化学修饰,例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在肝癌中,一些基因表达受到表观遗传性改变的控制,这一改变使得这些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

因此,对肝癌的表观遗传学治疗可以防止癌症的发展。

二、肝癌的靶向治疗随着对肝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针对这些分子机制的靶向治疗方案正在成为肝癌治疗的主流。

以下是现有的主要肝癌靶向治疗措施:1. mTOR抑制剂作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重要成员,mTOR已成为肝癌靶向治疗领域的重要靶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项目公示材料项目名称:恶性肿瘤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推荐单位:教育部推荐奖种:国家自然科学奖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项目简介: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其内在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如何选择合适的分子靶点并高效特异地导入基因干预分子药物从而抑制肿瘤转移是肿瘤靶向治疗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本项目自1999年始,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下,探讨非编码RNA和肿瘤微环境调控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并研究靶向性导入载体应用于导入小分子RNA 的有效性,取得以下原创性成果:1. 发现微小RNA(miRNA)对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调控作用,为小分子RNA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靶点。

包括:首次发现let-7对乳腺癌干细胞转移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新发现一批调控肿瘤细胞耐药、上皮-间质转化(EMT)、转移等特性的miRNA分子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和临床价值。

2. 发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转移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相关分子节点可作为肿瘤细胞转移特性的干预靶点。

包括: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泌的趋化因子CCL18是TAM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键因子,首次成功鉴定了CCL18的功能性受体PITPNM3;发现TAM的选择性激活和乳腺癌细胞EMT之间相互依赖并形成正反馈环路促进乳腺癌的发展。

3. 研制靶向性基因载体用于靶向导入小分子RNA:将RNA干扰技术与单链片段抗体技术、纳米技术相结合,论证了体内靶向性导入siRNA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行性,为该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奠定基础。

本项目20篇主要论文发表在Cell、Cancer Cell、Nature Medicine等杂志,总SCI影响因子(IF)222.2分,SCI总他引次数2756次;8篇代表性论文IF 103.6分,其中单篇最高IF 33.1 (Cell),SCI总他引次数达1279次。

包括Science等具有重要影响的期刊正面引用了我们的研究成果,3篇论文SCI他引超过400次,其中发表于Cell的论文SCI他引725次,多次被Nature等杂志选为研究亮点或撰写专题评述进行报道。

Cell Stem Cell发表专题评述认为我们的发现在干细胞研究中具有广泛的意义,揭示了miRNA作为肿瘤干细胞功能性标志物的地位。

关于TAM的研究被参与提出“炎症是肿瘤重要特征”的意大利科学家、国际细胞因子协会主席Mantovani A在Cancer Cell的专门述评认为我们进一步阐明了炎症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建议CCL18可列入肿瘤治疗的潜在靶标。

Cancer Cell杂志2012年出版的特刊Spotlight on China介绍了我们的研究工作。

项目第一完成人14次应邀在国际肿瘤转移大会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作报告,4次在国际学术大会担任大会或分会场主席。

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分别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国家授权专利2项。

第一完成人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本项目大部分研究成果为国内外率先报道,补充完善了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干预的相关理论,为非编码RNA的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引领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非编码RNA、肿瘤微环境、肿瘤干细胞等领域的研究方向;提高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

主要完成人情况:宋尔卫排名第一,教授,中山大学,本项目研究方向的确定者、总体思路的设计者、项目的主要研究者和研究经费来源,对本项目所有主要科学发现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所有8篇代表性论文的最后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

曾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8)、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0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3)、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

王均排名第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本项目的第三个主要科学发现点“研制靶向性基因载体用于靶向导入小分子RNA”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此一发现点部分研究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及研究经费来源,是代表性论文8的最后通讯作者。

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排名第三)、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排名第三)。

姚和瑞排名第三,教授,中山大学,本项目的对本项目的第一个主要科学发现点“发现微小RNA(miRNA)对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调控作用”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此一发现点部分研究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及研究经费来源,参与第二个主要科学发现点“发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转移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的部分研究工作及协调管理。

是代表性论文4的共同通讯作者及代表性论文1-3、7的协作者。

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排名第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排名第二)。

姚雪彪排名第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本项目的第二个主要科学发现点“发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转移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此一发现点部分研究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及研究经费来源,是代表性论文7的共同通讯作者。

苏逢锡排名第五,教授,中山大学,对本项目的第一、二个主要科学发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此两发现点部分研究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及研究经费来源,主要负责临床资料的收集、随访。

是代表性论文1-5、7的协作者。

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排名第四)、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排名第四)。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1. Yu F, Yao H, Zhu P, Zhang X, Pan Q, Gong C, Huang Y, Hu X, Su F, Lieberman J#, Song E#. let-7 regulates self-renewal and tumorigene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s. Cell 2007; 131:1109-23.2. Yu F*, Deng H*, Yao H, Liu Q, Su F, Song E&. Mir-30 reduction maintains self-renewal and inhibits apoptosis in breast tumor-initiating cells. Oncogene 2010; 29:4194-204.3. Zhu Y*, Yu F*, Jiao Y, Feng J, Tang W, Yao H, Gong C, Chen J, Su F, Zhang Y#, Song E#. Reduced miR-128 in breast tumor–initiating cells induces chemotherapeutic resistance via Bmi-1 and ABCC5.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1; 17(22), 7105-15.4. Gong C*, Yao Y*, Wang Y, Liu B, Wu W, Chen J, Su F, Yao H#, Song E#. Upregulation of MIR-21 mediates resistance to trastuzumab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1; 286(21): 19127-37.5. Yang M, Chen J, Su F, Yu B, Lin L, Liu Y, Huang J#, Song E#. Microvesicles secreted by macrophages shuttle invasion-potentiating microRNAs into breast cancer cells. Molecular Cancer 2011; 10(1):117.6. Li J, Huang H, Sun L, Yang M, Pan C, Chen W, Wu D, Lin Z, Yao Y, Zhang P, Song E&. Mir-21 indicates poor prognosis in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as an apoptosis inhibito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09; 15:3998-4008.7. Chen J*, Yao Y*, Gong C*, Yu F*, Su S, Chen J, Liu B, Deng H, Wang F, Lin L, Yao H, Su F, Karen S. Anderson, Liu Q, Mark E. Ewen, Yao X#, Song E#. CCL18 from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Promot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via PITPNM3. Cancer Cell 2011; 19(4), 541–55.8. Sun T *, Du J* , Yao Y *, Mao C, Dou S, Huang S, Zhang P, Kam W. Leong, Song E#, Wang J#. Simultaneous Delivery of siRNA and Paclitaxel via “Two-in-One” Micelleplex Promotes Synergistic Tumor Suppression. ACS nano 2011; 5(2):1483-94.*:同等贡献,#:共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