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造型
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种类

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种类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种类 ⼤家都知道少数民族的舞蹈之多,却对汉族舞蹈了解甚少,其实我们中国⼈⼝最多的汉族的舞蹈内容不仅丰富,种类也颇多;汉族民间舞蹈是汉⽂化的组成部分,是汉族农耕⽣活的反映,⽆论是舞蹈的内容、形式,还是活动的时间与组织形式,都和农耕⽣活紧密结合,并体现出“天⼈合⼀”、“顺应⾃然”的思想,接下来就由⼩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汉族民间舞蹈的⽂化特点体现在:传统⽂化的继承,佛、道教⽂化的影响,地域⽂化的⾊彩。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秧歌: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的劳动⽣活。
⽽我们现在所指的秧歌,即指有⼀定表演程式的此类民间舞蹈,或踩上跷表演的舞蹈形式。
艺术院校都会学的⼭东三⼤秧歌:⿎⼦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
⿎⼦秧歌: ⿎⼦秧歌是⼭东传统⽂化的浸润、鲁北⾃然环境的陶冶下形成,当地群众强壮的体魄、刚毅的性格,充分体现出⼭东好汉的英雄⽓概。
表演形式分为⾏进表演与⼴场上表演,前者俗称“街筒⼦”,后者称作“跑场”或者“场⼦”,⿎⼦秧歌多为男⼦舞蹈。
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的特点是古朴、粗犷的风格、⽓派,灵活⾃如的表演形式。
包括道具舞蹈、扮演⼈物、民间⼩戏等的综合体,分为⾏进与⼴场两种。
它的⾓⾊分类⽐较多:⼤夫、花⿎、货郎、翠花等;表演过程由炮鸣礼、三进**、群艺争辉、⼩戏尽兴等部分组成。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舞、戏的结合体。
舞蹈要领:脚拧,扭腰,⼩臂绕8字,⼿推,翻腕。
所扮演的⼈物有:⿎⼦(扮成40多岁的中年⼈,有如戏曲的⽼⽣,以⽔袖表演居多);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扮如戏曲中的⼩⽣、武⽣);翠花(⼿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戏曲中的青⾐);扇⼥(⼿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形象,扮如戏曲中的花旦,舞姿优美);⼩嫚(⼩姑娘⼿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药膏客(穿⼤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扮丑⾓) 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药膏客打诨”,“乡⼟⼩戏”等。
鱼鱼们⽐较熟悉的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的特点:泼辣,风趣,热情,爽朗,幽默,节奏鲜明,民间艺⼈称之“稳中浪,浪中逗,逗中俏”。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一直就存在的,作为一种代表或象征中国传统艺术的舞蹈文化,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那你知道中国古典舞特点吗?一、中国古典舞的舞韵精奥——圆润流畅“圆润”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
在中国古典舞蹈中,其动作与内容的差异及对立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高度的协调、平衡、一致的整体,形成一种“圆”的艺术。
而在生活中,“行云流水”、“曲折婉转”、“龙飞凤舞”、“闪转腾挪”等词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典舞。
的确如此,单从中国古典舞的舞姿造型、动势动态来看,它确实一直体现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圆运动原则。
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无论是身体体态的拧、倾、圆、曲,还是舞蹈动律上的起承转合规律,及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上,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圆”之美。
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舞韵精奥即是圆润流畅。
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蹈的圆周运动,其实暗地里冥合了中国传统“周而复始”的流序。
在中国古典舞里,“圆”得到了最精纯、最深刻的展示与表现。
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在往复回环的舞台、盘桓往复的时空、无限绵延的艺术空间中,实现了对生命曲线之美的再现,沉淀出了契合宇宙自然之“道”的圆道。
二、中国古典舞的特有神韵——形神兼备“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点之一。
所谓“神韵”,指的是神采气度与风格韵味的统一。
“神”,表现为一种精神、气质;“韵” 则体现一种品位,一种和谐与风雅。
如果说“神”中透着阳刚之气,而“韵”里则含着阴柔之美,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即体现为形神兼备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蹈中,“神”是不可捉摸的、,但其“形”却可视可感,同时它也是艺术家之神情意的物质载体。
中国古典舞以深厚的思想与深邃的感情为内涵,并以其作为统领“形”之“神”,而气韵,则是形神合一,是内在神韵与外在形象交融而达到的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思想的深刻和情感丰富的意象表现。
职高舞蹈课件《中国古典舞赏析》

三、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及审美特征
剧目赏析:《扇舞丹青》《踏歌》 《孔乙己》《千手观音》 《逼上梁山》《秦王点兵》
一、舞蹈的基本概念认识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以人的肢体为表现工具,通过 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 由于舞蹈是用千姿百态的动作为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借以抒发感情,因而,人们称舞蹈为人体动作的艺术。
图片动作:“三道弯” 特征的造型
图片动作: 舞剧 丝路花雨 中的经典舞姿 <反弹琵琶>
(三)“刚柔相济”的美感
中国古典舞 “刚柔动静统一” , 动作讲究起伏迭宕、有动有静。 舞蹈者的形体动作充满言犹未尽的魅力。
(四)“形神兼备的美感”
中国古典舞蹈强调:“手到、眼到、 步到、身到”。即 “形神兼备。 要求表演者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 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
舞蹈的种类——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 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
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 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 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 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 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 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 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舞蹈的起源: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
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 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 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情感、思想的 交流。
1、模仿论—人有模仿的本能,比如模仿野兽的 动作、海浪的翻滚、柳枝的摇曳等。 2、游戏论—游戏是自由的人性的表现。 3、巫术论—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 4、情感论—择偶、求婚表达情感,重大意义的 活动也会用舞蹈来表现。 5、劳动论—原始舞蹈中,表现狩猎、种植以及 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最大比重。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目录* 《健康快乐每一秒》热身练习一、《数星星》勾绷脚练习二、《兰花草》兰花掌与手位练习三、《鹅鹅鹅》腿的柔韧练习四、《小飞机》腰背肌练习五、《小鸡过河》脚位练习六、《一只小鸟叫喳喳》顺序节奏与跳跃练习七、《家务小能手》重心移动练习八、《小蝌蚪找妈妈》表演组合九、《萌萌哒》胯的练习(选学组合)十、《薰衣草》再见曲(选学组合)一、《数星星》勾绷脚练习1.训练目的:训练勾绷脚和腿部开与关的控制能力。
2.主要动作及规格:a.勾脚双开脚:保持勾脚状态,两腿最大限度向外旋转。
b.绷脚双开脚:保持绷脚状态,两腿最大限度向外旋转。
c.交替勾绷脚:两脚交替做勾绷脚,要领同勾绷脚。
d.25度前抬腿:上身保持直立,腿伸直绷脚,外开抬起25°,一脚位于另一脚正上方。
e.睡觉舞姿:体对2点燕式坐,上身俯于地面,双手重叠(左上右下)手肘贴于地面,右倾头脸贴于手上。
f.星星眨眼:双手经团手扩指。
3.组合动作与顺序节奏:准备位置:睡觉舞姿准备音乐:(两个八拍)(1)1-8 睡觉舞姿(2)1-4 起上身,右手旁点地,左手扩指,手心对一点划立圆到旁斜下位点地,眼随手动5-8 双吸坐对一点,双手扶膝。
第一段(四个八拍+两拍)(1)1-2 双勾脚,仰头,眼视一点斜上方3-4 头脚还原;5-8 重复1-4(2)1- 右倾头,双手肩前位扩指2- 右倾头,双手右旁斜上位扩指3- 左倾头,双手左旁斜上位扩指4- 左倾头,双手肩前位扩指5-6 双手掌形交叉点肩(右里左外),眼视前斜上方7-8 正步位绷脚伸坐,手旁点地(3)-(4)正步位伸坐,重复(1)-(2)的动作。
(5)1-2 保持舞姿第二段(四个八拍)(1)1- 双勾脚2- 勾脚双开脚3-4 绷脚双开脚5-6 右腿25度前抬腿,眼视8点斜上方7- 右腿落,绷脚双开脚,眼视1点8- 双绷脚回正(2)1-2 右脚勾脚,右倾头3-4 交替至左脚勾脚,左倾头5-7 交替勾绷脚三次,倾头8- 还原至双脚绷脚(3)1-8 重复(1)的动作,反面(4)1-2 左脚勾脚,左倾头3-4 交替勾绷脚,右倾头5-7 交替勾绷脚三次,倾头8- 双绷脚第三段(两个八拍)(1)1-4 双吸腿团身,双手扶膝5-8 后背拉直,眼视一点(2)1- 右倾头,双手肩前位扩指2- 右倾头,双手右旁斜上位扩指3- 左倾头,双手左旁斜上位扩指4- 左倾头,双手肩前位扩指5-7 双手掌形交叉点肩(右里左外),眼视前斜上方8- 双分手,燕式坐对2点(3)1-2双手经上打开至旁点地,眼视2 点斜上方第四段(两个八拍)(1)-(2)右左倾头(八次),眼视2点斜上方,结束在燕式坐左倾头,眼视2点斜上方。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摘要: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最为本质的规律,决定着该艺术的基本风貌和体系。
中国古典舞的形式规律就是“圆”。
“圆”作为中国舞蹈具体的运动模式与造型原则,是中国舞蹈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舞蹈的根本标志。
中国古典舞是典型的“划圆艺术”,“圆”贯穿于中国舞蹈形体运动的始终。
“圆”既是中国舞蹈的一种审美范式,又是中国舞蹈动律形态的本象。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审美一、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舞蹈,起源于远古时期。
早在部落欢庆之时便有“联袂踏歌”之舞;至周初“制礼作乐”,舞蹈不仅有了严格的仪制,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汉唐,舞蹈艺术达到了巅峰,从汉的《盘鼓舞》到唐的《霓裳羽衣舞》无不贯穿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取向。
然而宋代之后专门化的舞蹈发展受到影响,纯舞蹈被戏曲吸收合并为戏曲下的戏曲舞蹈,这就使得原本具有独立性的舞蹈艺术形式逐渐没落和失传,渐渐融化于戏曲的表演形式中,但舞蹈的审美原则却从未失落。
1950年,欧阳予倩先生提出了中国古典舞这个概念,首次明确了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新的舞种在中国舞蹈中占有了一隅之地。
1979 年尾,为了更好继承发展民族舞蹈艺术,中国舞蹈界围绕着“如何建设中国古典舞”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最终制定:“在继承戏曲、武术的基础之上,按照舞蹈艺术自身的特性和规律,通过借鉴和吸收一切有利的因素加以发展,创造具有鲜明民族性、舞蹈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中国古典舞训练和表演体系”的指导思想。
中国古典舞的产生是对中国舞蹈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复兴之举,是具有时代创新意义的,这也就成为建构中国古典舞的理由和立足点。
现如今所说的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代舞蹈,而是一个集合多种元素的舞蹈品种。
首先它以戏曲和武术的文化为基础,而后又吸收了西方芭蕾科学的训练方法,所以说当代的中国古典舞是既提取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美学原则,又结合了当代的审美特征和技术特点所生成。
从欧阳予倩先生提出重构中国古典舞这一构想,到叶宁先生领导古典舞的教学与创作,再到李正一、唐满城老师以“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再生的重构,直至孙颖老师以史学研究为路径,对历史舞蹈的重现,一代代古典舞人不懈地为之努力,终于构建起了中国古典舞完整的学科体系,它的审美原则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当代精神风貌的体现。
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

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
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融合性等几个方面,可以获知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些因素。
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傣族舞——具有安详舒缓的动律、“三道弯”与“一边顺”的舞蹈造型。
亚热带风情的傣族民间舞有二三十种之多,较为典型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依拉贺”等。
藏族舞——松垮、弓腰、曲背和膝部的松弛和颤动是藏族舞的主要特点。
主要包括:锅庄、弦子、热巴等种类。
蒙族舞——以“盅碗舞”和“筷子舞”最为著名。
肩部、手臂动作丰富,步伐常模仿“马步”。
朝鲜族——具有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舞风,以细腻而又具有跳跃感的12/8拍为主要节拍型之一。
看似简单的动作,蕴含着高难度的呼吸技巧。
只要形式有:农乐舞、扇舞、假面舞等。
汉族舞——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其中以胶州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灯舞为主。
总体来讲,具有成语寓意、缘物寄情、载歌载舞、鼓之舞之等艺术特色。
除此以外,少数民族舞蹈还包括:满族舞、黎族舞、彝族舞、白族舞、羌族舞、回族舞、佤族舞等等,基本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又具有其原始特色或是自成体系的舞蹈。
藏族民间舞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如“卓”豪迈粗犷,“谐”柔美开朗,“堆谐”细腻精湛,“果谐”洒脱奔放等。
但从整体来看,藏族民间舞的总体风格又是统一的,规律上是一致的。
藏族舞均以下肢运动为主,膝盖富有弹性,屈伸连绵不断,表现出一种憨厚、深沉、朴实的个性特征。
蒙古族民间舞蒙古族民间舞中以盅碗舞、筷子舞最具特色。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
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简析古典舞探海转及跨腿转训练

简析古典舞探海转及跨腿转训练摘要:本文以探海转和跨腿转为例,探究古典舞中“转”的重要性和训练方法。
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对于展现舞蹈情节和舞蹈意境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古典舞中的“转”也是体现古典舞的风格韵律特点的重要内容,符合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体现了古典舞的艺术魅力。
因此,掌握好旋转对于提高舞者技巧水平、体现古典舞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旋转;训练1 古典舞的“转”旋转是舞蹈表演中的主要技艺之一,是舞蹈训练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个环节,是人体复杂的运动形式,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中国古典舞在创立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古典舞的风格特点的“转”,如探海转、跨腿转、反掖腿转等等1.1 探海转探海转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男性古典舞动作,往往接在扫堂的后面,具有较高的难度,不容易掌握。
在旋转时对腿部的肌肉和胯的开度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舞者拥有扎实的基本功。
探海这个动作来源于戏曲,是京剧中武生的功架之一。
古典舞承袭了中国古代舞蹈和中国戏曲舞蹈的部分元素,既有古典舞蹈的艺术特征和舞姿造型,又蕴含传统戏曲舞蹈中的各种动作和技巧的特点1.2 跨腿转跨腿转是中国古典舞中典型的“转”,有时独立呈现,有时接在探海转的后面。
旋转时,上身保持直立,和探海转一样为横向的“转”,主要体现为两个肩和两边的胯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在左肩与右肩、左胯与右胯同时横向转换时形成一个平圆中国古典舞的旋转与芭蕾舞的旋转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古典舞的旋转包括不同的舞姿、不同的幅度进行的旋转。
比如跨腿转,它的姿态为左手提筋,右手半握拳,以右腿为动力腿,端腿并蒯脚,以左腿为主力腿。
在做跨腿转时,除了身体要保持直立的状态,还要保持正确的舞姿,这就对古典舞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2 “转”在古典舞中的重要性不能只把舞蹈的旋转训练当作一种表演目的,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表演手段;要让旋转成为表达特定内涵的舞蹈语汇,准确生动地表现情感和性格,从而创造意境和渲染气氛。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希望有所帮助!敦煌舞是从敦煌学分化出来的,说起敦煌舞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敦煌学。
敦煌学确切的名称为敦煌吐鲁番学,是国际性的新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民族、文学、民俗、考古、语言、宗教等诸多学科。
敦煌舞在敦煌学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敦煌舞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根据敦煌中众多繁杂的壁画提炼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古代敦煌舞姿的研究和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与启发,创作出来的一个崭新舞种。
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国外舞蹈文化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舞蹈艺术体系。
敦煌舞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发掘以及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当中一个主支流派,从它的开创到代表作品的产生,以及教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已经让敦煌舞具有完整舞蹈文化形态的语言体系。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以丝绸路上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挖掘,创编了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但就舞蹈艺术来说,《丝路花雨》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分水岭,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艺术创编的一个高峰,它不仅成功的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更大的成就在于: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古典舞蹈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以及“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蹈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典型动作,以及敦煌舞的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
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之潮,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
舞蹈工作者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创编之中,使得中国古代文明以舞蹈的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